• 浅谈哲学教学辩论的界定与分析

    浅谈哲学教学辩论的界定与分析

    一、刍议哲学教学论辩的定题与析题(论文文献综述)张珊珊[1](2019)在《《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文中指出《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人物语言,不仅展现了中古时期的社会风貌,亦...
  • 中美社会伦理比较纲要

    中美社会伦理比较纲要

    一、中美社会伦理比较论纲(论文文献综述)顾佳赟[1](2021)在《柬埔寨政治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柬埔寨在不同时期施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然而,不论其政治发展处于哪一个历史阶段,社...
  • 课堂·学生·创意——IDAS教学法及其应用

    课堂·学生·创意——IDAS教学法及其应用

    一、课堂·学生·创造力——IDAS教学法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孔冲[1](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培养学...
  • 算法透明原则的迷思——算法规制理论的批判

    算法透明原则的迷思——算法规制理论的批判

    论文摘要随着近年来算法问题的大量出现,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规制算法。算法透明原则是学理和实践中众所周知的一项算法规制原则,许多学者对算法透明原则十分推崇。但与事后规制相比,算法透明...
  • 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

    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

    宗立华[1]2004年在《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和建设策略》文中认为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关注现实生活并指导现实生活。大众文化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已经广泛地渗透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如果我们不能对其予以应有的重视,就不能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有清醒的估计和准确...
  • 一种对人自身认识的新视角——卡西尔《人论》解读

    一种对人自身认识的新视角——卡西尔《人论》解读

    高跃辉[1]2004年在《一种对人自身认识的新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独辟蹊径,从人学、文化哲学和符号哲学叁者融为一体的角度,对人以及人的活动(即他所说的“人性”)作了精辟的论述。本文以卡西尔的《人论》为蓝本,分四个部分对其“人性论”进行全面的剖析。第一部分从方法来源和思...
  • 托马斯·门罗的美学研究方法述评

    托马斯·门罗的美学研究方法述评

    孙旭芝[1]2007年在《托马斯·门罗东方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托马斯·门罗是新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世界着名美学家,美国美学学会的组织者和创立者。目前国内外对门罗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和评论他的《走向科学的美学》,来评价他的科学美学方法,而对门罗《东方美学》以及其东方美学思...
  •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研究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研究

    刘德定[1]2004年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对此,马恩列斯毛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进行过探索,从特征的角度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围绕“...
  • 对“探究教学”的追问与反思

    对“探究教学”的追问与反思

    梅波[1]2004年在《对“探究教学”的追问与反思》文中认为探究教学是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得到了教育界的积极关注。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误区。本文在梳理探究教学思想历史脉络,考察探究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探究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追问与反思。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剖...
  • 社会资本的感性基础

    社会资本的感性基础

    吴海琳[1]2004年在《社会资本的感性基础》文中研究指明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是联系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的重要概念,是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的重要理论视角,触及了社会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并且在理论意义上促进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对话与交流。为了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
  • 实现“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实现“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姚彦忠[1]2004年在《实现“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文中认为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有意义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对作品意义的探求和理解。索取意义、理解主题,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
  • 中国传统人性观的扬弃和现代人性的塑造

    中国传统人性观的扬弃和现代人性的塑造

    孙荫众[1]2004年在《中国传统人性观的扬弃和现代人性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性观与现代人性观的梳理、比较和整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特色:性善需要修养来保持和提高,性恶需要规范来节制和约束。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个人、群体、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而服务。文...
  • 精神生产与社会发展

    精神生产与社会发展

    肖柯[1]2016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之所以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凝聚、方略制定、路径选择等日益面临新的现实要求并呈现新的具体特点。当前,无论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

    王成娟[1]2003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内容的一次尝试性研究,它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于:论文首次专门系统地研究了马恩的国家利益思想,既是开创性的,又可以满足理论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研究马恩的国家利益思想,可以丰富马恩的国际关系理论内涵,为...
  • 关于科学观的初步考察——科学教育中国化的基础研究尝试

    关于科学观的初步考察——科学教育中国化的基础研究尝试

    蒋道平[1]2015年在《论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之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现代以来,科学精神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探讨话题,根本原因是科学精神对科学事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科学不仅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创新,也包含科学精神的弘扬。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厘清科学精神的内涵与特征、要素与...
  • 欧洲中世纪文学象征思想及其特征

    欧洲中世纪文学象征思想及其特征

    彭青青[1]2003年在《欧洲中世纪文学象征思想及其特征》文中提出对欧洲中世纪文学和诗学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这一时期的文学象征思想对后世的象征理论和各类解释学都有启发意义,因此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鉴于欧洲中世纪的文学象征思想与基督教《圣经》和隐喻解经理论的直接联系,论文分叁部分论...
  • 技术的社会选择——基于技术的社会形成观之研究

    技术的社会选择——基于技术的社会形成观之研究

    郝凤霞[1]2003年在《技术的社会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技术一方面被认作创造财富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金钥匙,同时又产生无数的风险,这迫使我们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激励技术创新的同时确定和控制其非预期结果?要应对这样的问题就有必要一般性地考察技术的社会形成过程。我们认为,某项新技术的形成和社会...
  •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陈军[1]2003年在《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是一个大变动的世纪,也是哲学发生转向的世纪。其间,时代的灾难及人们的反思促使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开始生成,而当代哲学的转向就发生于这一精神生活的氛围之中。但是,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与批判并不是在二十世纪才开始的,而马克思...
  • 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向度

    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向度

    彭倩楠[1]2015年在《历史规律的主体向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理论界长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这一历史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谜”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头脑中。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由于不能将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活动统一起来,始终无法真正解开历史发展之谜。而马...
  • 从艺术的美学视野到艺术之思

    从艺术的美学视野到艺术之思

    刘晓燕[1]2016年在《现象学理论中的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技术突飞猛进,给艺术创作、生产和传播以及接受和欣赏带来了变化。如何认识并回应这些变化,这是现实问题也是理论问题。若想从根本上说明问题,我们便需要探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艺、技关系探讨涉及到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的多个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