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

王成娟[1]2003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理论内容的一次尝试性研究,它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于:论文首次专门系统地研究了马恩的国家利益思想,既是开创性的,又可以满足理论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研究马恩的国家利益思想,可以丰富马恩的国际关系理论内涵,为马恩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添砖加瓦,以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出一份力;研究马恩的国家利益思想,可以解决目前国家利益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导国家利益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马恩的国家利益思想还可以指导国家利益的实践,对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为指导,全面把握国家利益本质,界定国家利益内涵,实现国家利益都十分有益。本论文分六章阐述了马恩的国家利益思想。第一章,对马恩国家利益思想有关理论范畴进行说明;第二章,研究马恩关于国家利益产生、发展的思想;第叁章,说明马恩研判国家利益内涵的方法,论证马恩对国家利益核心内涵的基本认识;第四章,运用马恩思想说明国家利益、统治阶级利益、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WP=3>解答国家利益到底是谁的利益的问题,揭示国家利益的本质;第五章,研究马恩关于“世界历史”发展如何影响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在“世界历史”中如何发展的思想;第六章,说明马恩对国家利益最终归宿、国家利益形式消亡的先决条件的认识等等。本论文的创新点是:第一,第一次系统总结了马恩的国家利益思想,这是目前国内没有人做过的工作;第二,得出马恩对国家利益本质的认识;第叁,首次说明马恩考察国家利益内涵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论证了主权和发展生产力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本质内涵;第四,分析得出,马恩研究国家利益的产生和发展是从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对立统一这一角度进行的,并以此说明了国家利益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归宿;第五,说明马恩有关“世界历史”怎样影响国家利益以及国家利益如何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发展和走向终结的认识

屈永芳[2]2015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指导着中国外交实践不断深入发展。随着外交实践发展,中国外交理论也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产生新的思路,解决新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对资产阶级外交作了深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外交思想原则。这对于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为我们进步发展中国外交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外交面对的挑战指明了方向。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本解读,进一步厘清马克思恩格斯的外交思想,阐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和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分析中国外交当前面临的挑战,指出应对挑战的理论路径。引言对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作了简要地说明,并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和中国外交理论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外交思想。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重点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主要特色。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当代中国的外交理论。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为分期标准,论述了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发展的叁个阶段,重点论述了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外交宗旨、目标、原则、战略和根本立足点,指出了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特色。第叁部分主要论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重点阐述了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从外交原则和外交内容上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并分析了当代中国外交实践面临的挑战,以及阐述应对挑战的理论路径。结语简要地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外交实践,创造性地发展当代中国的外交理论。同时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继全[3]2012年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中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利益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理论。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描绘了人的生存、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的景象。在当下我国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关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没有的难题。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始终都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思想的变化。目前,理论界围绕着利益和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诸多成果,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视角来探究如何做好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视角,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探究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首先,本论文采用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视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阐释和研究,探索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基本原理和内在规律,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地说明了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阐述了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纠纷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决定并支配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利益的社会基础和本质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的现实状况,需要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出发,从以人为本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做全、做实、做好。其次,本论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探讨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和当代重任。认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根本方法是利益协调,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的和谐发展。从理论认识的高度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应有的地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利益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利益关系是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的形成基础,利益关系是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利益关系的主体和客体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有正确认识和合理调整各方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利益关系调整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重点,利益关系调整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方法,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最后,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利益为指导,以我国新时期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为背景,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利益矛盾与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利益在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每一个利益主体的存在和要求,从利益主体对利益追求的客观性、发展性来积极应对利益主体的正当诉求。马克思说:“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①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其认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归根到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希望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和谐社会利益关系的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李爱华[4]2006年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文中提出国家利益问题的分析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和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认为:国家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点的共同利益的代表者;以统治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全民利益的表现形式;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多种利益的聚合体;以地域民族性为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性的利益形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并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宇[5]201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内容丰富,具有深入挖掘的价值,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但是马恩本人的国际关系思想却很少有人关注,研究马恩国际关系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正在向全球扩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开始显现,其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在不断发展与加剧。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大量关于国际关系的文章,本文从八个方面对于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予以了总结:国家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以及国家的消亡;世界历史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动力、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世界历史发展的后果;国际经济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原因、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关于自由贸易的思想、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方面主要论述了资本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基本动力、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世界性的阶级矛盾、世界经济危机;民族解放运动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民族有了统一和独立的要求、民族问题的本质是阶级问题、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欧洲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欧洲大国之间的相互利益争斗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是这些国家外交的主要目的、欧洲政治是由少数几个国家决定的、镇压各国人民起义是欧洲大国联合在一起的重要动力;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实现世界的和平、无产阶级起来斗争的时机已经成熟、无产阶级要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联合起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世界和平的到来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国际冲突的根源、国际冲突的类型、国际冲突的性质、世界和平的到来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主要用到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主要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普遍联系的方法、发展的观点与方法、实践的观点与方法、内外因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主要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发展合力论、社会革命推动论等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逻辑是生产方式决定国际关系,本文从不同生产方式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同生产方式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中的均势讨论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这一核心逻辑内容。总体来看,在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视角下,国际关系的本质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推动下的,阶级国家和阶级国家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行的相互之间的合作与斗争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阶级立场和价值观是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这一价值目标内在地包含着对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和全人类解放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的这一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于其研究视域、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国家本质认识的深化、理论价值的立场等方面的启示;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对于中国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和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推动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中国加强同第叁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基本贡献;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要注意发展同各国民众之间的关系;合作共赢的理念有助于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的过渡。

张伟[6]2014年在《列宁国家利益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好处的事物,是现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利益问题。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国家利益,构建了他的国家利益理论,既继承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的学说。列宁国家利益观涵盖有:国家主权观、国家安全观以及国家发展观。研究列宁国家利益观,对于我们推进国家理论研究和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由引言部分和五章组成。其中引言部分:说明了本选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本选题研究的研究现状,本文笔者的主要观点与创新处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是列宁国家利益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列宁国家利益观在主权观、安全观、发展观叁个方面进行了概述。论述了列宁国家利益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扬弃,对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利益理论的批判与借鉴,并以法国巴黎公社的建立与失败、日俄战争、俄国十月革命为历史依据,以列宁国家利益观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保卫苏维埃政权,再到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发展脉络为研究线索。第二章是列宁国家主权观:列宁运用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捍卫国家政治主权,运用贸易手段和经济管理措施捍卫国家经济主权,通过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来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第叁章是列宁国家安全观:列宁运用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建设等手段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学习资本主义经验、同资本主义竞赛等方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通过提高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借鉴人类各项文明成果等手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第四章是列宁国家发展观:列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发展民主法治、加强法制建设、倡导公平与效率统一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生存环境等手段来推进国家政治发展,通过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俄电气化、发挥专家作用和经贸往来,推进国家经济发展;通过普及文化教育、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等手段推进国家文化发展。第五章是列宁国家利益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政治基础;抵御外来侵犯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主要任务;反对分裂主义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主要举措。综上所述,列宁国家利益观,不仅是关于国家利益的理论,也是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问题的方法。列宁国家利益观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等方面的统一。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各方面挑战。如何处理国际关系、营造适合发展的外部环境,怎样应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想要找寻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毫无疑义地应当考察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情况,分析和整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始人列宁国家利益学说,提炼其国家利益观的核心思想要素,从而为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提高国际地位提供理论指导。

谌燕[7]2015年在《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掌握了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为了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各国纷纷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创新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通过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国家。创新型国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已经具备创新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自主创新总体水平仍然很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沉重的资源、环境等压力。2006年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决策。胡锦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践过程中重视吸收马克思主义国家建设理论,充分借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思想,参考西方创新型国家思想,立足中国实际,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思想。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首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高度,把其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从大局思维出发,立足于国际视野,在“引进来”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国家发展的同时注意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关键力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胡锦涛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分步骤、有重点的进行。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制度保障、以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重要举措、以推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因素、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社会基础、以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为精神动力,大力开创创新型国家建设新局面。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所涉及的目标、思路和对策等战略决策,构成了我国未来实现持续发展的系统而完整的战略体系,全面勾画了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宏伟蓝图,为我国作出了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部署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刘湘顺[8]2010年在《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文中认为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实质,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为此意。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实质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利益关系及其利益矛盾,事关改革开放的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理论界围绕利益和利益关系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不少新的成果,但是尚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的系统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以下方面对马克思利益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研究。首先,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概述了马克思利益理论发展的历史,系统梳理了马克思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分析说明了马克思利益理论的主要特点,阐明其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马克思利益观认为,“现实的个人”是研究利益范畴的出发点,利益的基本内容是物质生活条件,而利益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利益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原动力,生产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利益是阶级斗争的物质根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利益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利益共同体是马克思利益观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利益分析方法是社会历史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利益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调整与完善我国目前利益关系格局具有借鉴意义。其次,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探讨了建国以来马克思利益理论在中国的历史演进,归纳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进而提炼出规律性认识。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勾勒出新中国60年来中国利益分配制度和利益分配政策变迁的轮廓和轨迹。从实证角度对这种制度安排下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作出具体详实的分析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利益关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课题,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利益观,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毛泽东的“叁兼顾”原则、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论、江泽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论、胡锦涛以人为本论等系列思想,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利益关系格局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的利益均等化、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到改革开放以后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的转变。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指导,以我国新时期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为背景,对我国当前的利益矛盾与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实现利益和谐总体原则、具体路径和工作机制作了探讨。本文提出,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整合利益关系必须从经济、制度、社会、党建、观念五方面综合考量,尤其是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的工作机制。希望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王兰芳[9]2010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文中认为和平,是人类追求的一个基本理想。千百年来,无数的思想家始终未间断过对理性认识和平、促进和平实现的孜孜探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科学探究和平问题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树立科学进步的和平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的探索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是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但学界对此的研究相当缺乏。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原论,旨在通过系统挖掘和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拓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研究,以达到为中国和平理论的发展与和平实践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是在19世纪欧洲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要求而产生的。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内在矛盾的凸现、欧洲和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的现实以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但丁、格老秀斯、卢梭、康德、黑格尔、边沁等)的和平思想以及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平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很大影响。尽管这些和平思想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本身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总起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848年之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的孕育、萌芽阶段;1848年至1852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的确立阶段;1853年至1869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的发展阶段,1870年至1895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的深化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怎样理解“和平”的内涵?他们是在怎样的语义下运用“和平”这一概念的?综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他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的和平内涵:和平是人类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间一种通常的关系状态;和平是不同利益主体间一种非暴力的交往方式;和平是处理民族间、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条件;和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辩证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对影响和平的基本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第一,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它们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和平的根本性因素;第二,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相比较而言,生产资料私有制对和平的影响更为深远、更起决定性作用,阶级关系对和平的影响则更为直接、更为显露;第叁,民族与民族关系。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关系状况尤其是矛盾状况,是影响和平的重要因素;第四,国家与国家关系。国家间的关系对国际和平与战争产生着重大影响。如何看待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和平,是马克思恩格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采取了辩证分析的立场。他们一方面看到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和平客观上具有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着重对资产阶级的虚假和平进行了揭露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在资产阶级时代不可能有真正和平。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没有和平;资本主义列强对弱小民族的侵掠绝非和平;资本主义列强的争霸斗争不会导致和平。马克思恩格斯主要通过对早期贸易和平论与国际和平和自由同盟的批判,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论调。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非和平的根源,从经济的角度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人自身的角度看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在分析资本主义和平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实现和平的条件与途径进行了探索。他们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地指明理想和平的实现条件是生产力的充分、高度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变革;阶级、国家的消亡;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实和平的实现条件是国内民主;消除霸权主义和军国主义;消除民族摩擦,实现各民族、国家的独立自主。实现和平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争取和平;以国际法约束和调节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使“道德和正义”成为至高无上的国际关系准则。恩格斯晚年为指导各国无产阶级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大战、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当今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和平研究时所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正确认识当前世界和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准则,对辩证评析当代西方各种和平主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对指导中国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对指导中国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对指导中国推进世界和平进程,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徐苗[10]2018年在《马克思早期对“物质利益难题”的探索及理论贡献》文中研究指明《莱茵报》时期,由物质利益问题转化而成的“物质利益难题”(以下简称为“难题”)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建构基石。然而,学术界却在“难题”为何及其衍生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议,主要表现为叁种观点,即“内容缺失论”、“冲突对立论”及“独立思想论”。本文在梳理学界关于“难题”叁种观点的基础上,本着“让历史出场”、“让文本自己说话”的原则以求准确真实地再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于“难题”的思考探讨,系统完整地梳理“难题”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全文围绕“难题”为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在第一章回溯反思“难题”产生的理论背景,在第二章客观总结“难题”的现实表现,在第叁章集中论述“难题”的解决探索,在第四章系统梳理“难题”出场的理论贡献。“难题”是马克思对理性自由与物质利益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入考量后的理性判断,是一种主观疑问。作为“难题”产生基础的理性自由与物质利益之间的矛盾则是一种客观存在,马克思则在人民理性的影响下将这种客观矛盾内化为主观疑问,由此推动了其思想领域的“难题”的出场,并具体表现为不同等级间的物质利益冲突、法律制度与私人利益的冲突及官僚机构与人民利益的冲突。遭遇“难题”的同时即面临着解决“难题”的困境,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难题”是关系广大人民切身利益,亟需解决的时代问题。他站在人民理性的立场上,从国家的体制机制中着力探寻“难题”的解决路径,倡导构建公共舆论领域以维护人民精神、肯定“人类法”以保护人民自由、实行人民代表制以保障人民利益。“难题”的出场使马克思陷入困扰为难之境,其思想发展也呈现出旧信念与新思想相互交织的特点,旧信念表现为对理性精神的推崇与维护,新思想则萌生于对于“难题”的批判与反思之中。在批判反思“难题”的进程中,马克思思想领域关于理性自由与物质利益之间的矛盾之网愈张愈大,并由此推动其开启了建构自身思想体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D]. 王成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3

[2]. 马克思恩格斯外交思想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研究[D]. 屈永芳. 浙江工商大学. 2015

[3].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 王继全. 苏州大学. 2012

[4].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J]. 李爱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

[5].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研究[D]. 陈宇. 兰州大学. 2017

[6]. 列宁国家利益观研究[D]. 张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7]. 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研究[D]. 谌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8]. 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 刘湘顺. 武汉大学. 2010

[9].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 王兰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0]. 马克思早期对“物质利益难题”的探索及理论贡献[D]. 徐苗. 山东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