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文与《国语》

    柳文与《国语》

    李丹[1]2004年在《柳文与《国语》》文中研究说明柳宗元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从唐代至今,关于柳宗元的研究资料很多,但很少提到《非罚埠苌僮⒁獾搅挠搿豆铩返墓叵怠F涫担斗?国语>吩诹谠淖髌分姓加泻苤匾牡匚唬谠醋鳌斗?国语>吩从谒浴豆铩返南舶脑谒枷牒鸵帐跎隙级浴豆...
  •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赵征军[1]2013年在《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戏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牡丹亭》因其浓艳华丽的语言、恍惚迷离的情节、宏大辉煌的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
  • 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

    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

    吴春福[1]2004年在《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文中指出罗忠镕是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下了不少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在后期运用现代技法进行的一系列创作中,作曲家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要素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法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
  • 试析舒伯特室内乐的歌曲化旋律特色

    试析舒伯特室内乐的歌曲化旋律特色

    刘科[1]2004年在《试析舒伯特室内乐的歌曲化旋律特色》文中提出在西方音乐史和室内乐艺术史上,弗朗兹·舒伯特以其在体裁形式、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等等多方面的贡献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国内,对舒伯特室内乐的介绍和研究很少,人们的目光多集中在他的交响曲和艺术歌曲上,本文通过介绍舒伯特和他主要的室...
  • 拉莫—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

    拉莫—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

    姚红卫[1]2004年在《拉莫—近代和声理论的奠基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一大贡献是拉莫的和声理论,它前承文艺复兴盛期的调式和声,后接古典主义时期的调性和声,成为连接这两个阶段的桥梁。因此,我们要研究近代调性和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首先需要对拉莫的和声理论作一探讨。本文首先从巴洛克音乐...
  • 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美学研究

    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美学研究

    郝近瑶[1]2004年在《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先锋派音乐在20世纪音乐史上留下了色彩缤纷的印迹。本文研究的先锋派音乐是特指1945年前后产生的带有实验特征的一系列音乐流派,并择取这一时期音乐形态中的不确定性特征进行美学研究。本文结合先锋派音乐的基本技法与形式,在美学...
  • 《音色分析的前提与分析模型的建立》——浅谈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若干音色现象

    《音色分析的前提与分析模型的建立》——浅谈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若干音色现象

    沈叶[1]2004年在《《音色分析的前提与分析模型的建立》——浅谈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若干音色现象》文中认为对于配器的讨论,我们熟悉的通常有以下叁类:乐器的使用以及配器写法上的指导,如柏辽兹或瓦西连科的配器法教程;某一作曲家或作品的配器细节研究,如:凯西·拉塞维奇的论文《卢托斯拉夫斯基作品...
  • 身韵·意境·生命——中国古典舞艺术审美特性分析

    身韵·意境·生命——中国古典舞艺术审美特性分析

    胡昭昉[1]2004年在《身韵·意境·生命》文中认为中国古典舞是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一株奇葩,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赋予她别具一格的审美个性,而“身韵”则是这一舞蹈样式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性以及“身韵”在中国古典舞意境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并且从中国古典...
  •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

    朱彤[1]2004年在《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从下列四个方面考察了西方儿童音乐文化:1、西方儿童音乐创作历史上的“儿童观效应”;2、儿童音乐形态所呈现的美学特征;3、个案考察: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体现的儿童音乐民族基质教育价值;4、西方儿童音乐的分类。通过考察,文章分析了繁荣儿童音乐创...
  • 欧洲中世纪教学圣像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成就

    欧洲中世纪教学圣像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成就

    张军[1]2004年在《欧洲中世纪教学圣像画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成就》文中研究表明圣像画是宗教和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相互碰撞,进而相互渗透、融合为一体,它不同于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所追求的再现物质世界的绘画艺术,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圣像画的审美情感是依附于一种强烈的宗教情感,他的主要功能在...
  •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王悦欣[1]2004年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曾以自身优秀的美学体系光照世界。然而进入近现代,中国画却呈现出僵化停滞的潜在危机。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中国画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在...
  • 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以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为例

    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以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为例

    陈怡琳[1]2004年在《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主要探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戏在这一段时期里的变革发展、继承、新一代演员的培养上进行论述。本篇论文立基于过去丰厚的藏戏研究成果,以及实地田野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并将两者的研究成果相互参照,做出适合于本研究的应用与整...
  • 建筑形式中的隐喻

    建筑形式中的隐喻

    王芳[1]2004年在《建筑形式中的隐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对建筑语言的思考,把隐喻置于建筑形式中,从人与建筑,建筑与形式,建筑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出发,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和实例,对建筑形式中的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由此提出并进一步探讨了“隐喻化”创作模式这一概念。全文共分叁章。第一章,隐...
  •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灰阑”——两种《灰阑记》文本的解读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灰阑”——两种《灰阑记》文本的解读

    曾新[1]2004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灰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阑记》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故事,许多研究者都对不同的《灰阑记》文本进行过比较研究,然而其中的大多数研究都属于传统影响研究的范畴。本文另辟蹊径,采用新翻译研究、原型批评以及接受美学等理论和方法,细读细析,对元代李行道的...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建设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建设

    俞新苗[1]2004年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建设》文中认为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论着,但针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与中国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的关系,这一点国内的研究论着并不多见。笔者试着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共有叁个章节。其主题是探讨弗洛伊德精神...
  • 伊斯兰的表情艺术——清真寺:伊斯兰空间艺术

    伊斯兰的表情艺术——清真寺:伊斯兰空间艺术

    唐小蓉[1]2004年在《伊斯兰的表情艺术》文中研究说明伊斯兰教如所有的宗教一样,对人性及其丰富的欲望、需求、想象、叛逆乃至生活的手段都有严格的限制与规定,这就导致宗教规则与人性自由发展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宗教信仰盛行的社会历史中,人们难以用意识的、语言的或认知的方式来明确表达这些冲突。事实上,宗教永...
  • 4Na2SO4·2H2O2·NaCl加合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4Na2SO4·2H2O2·NaCl加合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佚名[1]2004年在《安徽省博物馆藏文房用品选》文中认为吴天章龙宾十友墨清宣和御砚墨:长七点五厘米,宽叁点叁厘米,面为砚形,上端篆书阴识“宣和御砚”填金;墨背行书四言诗:“够眼鲜明,端溪上品,久伴龙香,尚存余渖”。古琴墨:长一一厘米,宽一点八厘米,古琴形,墨面上楷书“峰山桐”,下为繁花缠枝牡丹;墨...
  • 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

    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

    徐凤玲[1]2004年在《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深入挖掘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德育优势,在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艺术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对语文教学德育实践具有参考价值。第一部分,通过对学校德育现状、语文学科德育特点、语文学科德育的重要意义的分析,提出语...
  • 雕塑·建筑·景观——论当代雕塑·建筑的定义模糊性

    雕塑·建筑·景观——论当代雕塑·建筑的定义模糊性

    梁刚[1]2004年在《雕塑·建筑·景观》文中提出本论文针对当代雕塑、建筑在多元化的艺术现状中,自身形式和语言的不断变化和扩展,造成了实际现状脱离了传统的雕塑及建筑概念的这个现状,在文章的开头就对其定义提出疑问,然后对雕塑和建筑从古至今的变化过程进行列表分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雕塑...
  • 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

    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

    于雷[1]2004年在《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景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国内发生了巨变,由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传统景观文化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