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

朱彤[1]2004年在《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从下列四个方面考察了西方儿童音乐文化:1、西方儿童音乐创作历史上的“儿童观效应”;2、儿童音乐形态所呈现的美学特征;3、个案考察:巴托克《献给孩子们》体现的儿童音乐民族基质教育价值;4、西方儿童音乐的分类。通过考察,文章分析了繁荣儿童音乐创作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取决于作曲大师是否热心儿童音乐创作,是否具有历史使命感、是否心怀对儿童真切之爱和未泯的童心;二是取决于社会对儿童的关注状态,这标志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化程度。

陈孝余[2]2014年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音乐活动乃至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聆听音乐一直长期困扰着广大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本文从教学法层面研究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音乐聆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探究有效音乐聆听的结构内涵和教学现状,借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音乐欣赏聆听音乐搭建有效通道,分别从学段课程策略的宏观层面、教学过程的中观层面以及聆听过程的微观层面等叁个层面深入剖析、阐发有效音乐聆听的教学策略,提出了“经验联接”、“聆听期待”和“音乐听导图”等教学策略,以及音乐理解中音乐“翻译”语言的白居易模式和梅西安模式等理论观点。

赵娟[3]2013年在《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文中研究表明溯源于西方的钢琴,已经是与当今中国音乐形影相随的文化载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间,中国社会音乐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钢琴一直是社会音乐教育中学习人数最多的,普及性最广、对中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一门乐器,钢琴课程在我国音乐教学中涉及的绝非仅系一种乐器的教学,而更关系到整个国民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事业的根本。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钢琴课程,钢琴课程承担着选择、传承与创新音乐文化的天然使命。因此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钢琴教育的根基---钢琴课程。本论文从文化学的视角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进行审视,针对当今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缺失问题进行研究,以文化中的钢琴课程与钢琴课程中的文化两条线索展开论述,主要目的在于阐明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本质,探求钢琴课程的文化内涵,对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进行文化重塑。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组织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言:关注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以文化的视角。本章主要陈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文献综述;阐述研究的国际课程研究背景、文化学与音乐人类学研究背景及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提出论文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思路、视角及方法。第二章,中国钢琴课程的本土化历程。本章主要对钢琴课程在中国一百多年的本土化发展历程进行梳理。钢琴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分为萌芽与探索阶段(1840年-1949年),发展与停滞阶段(1949年-1978年)与振兴与崛起阶段(1979年至今)。前两个阶段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发展极为缓慢,从第叁个阶段起才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章以这叁个发展阶段为研究对象,对钢琴课程的教学机构、教学模式、教材与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总结与梳理,从中反映出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现状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第叁章,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原理概述。一方面主要依据特定课程理念及相应的课程政策文件(如音乐课程标准等),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音乐文化以及钢琴课程的关系的认识。首先音乐文化与钢琴课程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音乐与文化、钢琴与音乐文化以及钢琴课程与音乐文化等多维关系来阐述。接着以文化的、审美的、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钢琴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文化品性。然后阐述钢琴课程对音乐文化的生成与积淀功能、传承功能、选择功能、创造功能以及文化交往与和谐社会功能。最后论述钢琴课程的文化旨趣所在,即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与文化修养,具有音乐创造力的“文化人”。第四章,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文化批判。本章首先重点批判了钢琴课程目标文化的“工艺学模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遮蔽。随后从课程内容文化层面批判了钢琴课程内容以演奏技能和曲目为中心的片面单一,以及钢琴课程中音乐文化精神的缺失问题。在钢琴教学文化层面则批判了当今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学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以及音乐创造能力的严重萎缩与衰退的问题;在钢琴课程评价文化的层面批判了以钢琴考级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钢琴课程对“人"的忽视以及导致音乐创造力衰竭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以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文化的观点。第五章,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理念的文化建构。本章提出建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主体性”、“综合性”、“创造性"等叁个课程理念。首先提出确立儿童在钢琴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钢琴教学原则以及钢琴课程的内在价值——激趣及激趣的原则。随后阐释了雷默的“综合性”音乐课程观以及“综合性”钢琴课程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内容。最后提出发展钢琴即兴编创能力提升音乐“创造性"的观点以及世界着名音乐教学法的音乐创造教学的启示两方面内容。第六章,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目标、内容与教学的文化建构。本章首先提出钢琴课程的叁维总体目标;具体阐述了“以音乐能力为中心”的钢琴课程目标内容;论述了钢琴课程目标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然后对钢琴课程内容从音乐感受与欣赏、钢琴弹奏技巧与识读乐谱、钢琴即兴编创内容、以及乐曲诠释与多样性音乐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阐释和构建。最后从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钢琴教学及教学组织原则、“综合性”钢琴教学的实施以及钢琴即兴编创教学策略等叁个方面进行钢琴课程教学文化的构建。结语,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的“人文回归”。本部分阐明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要解决钢琴课程中的文化缺失问题,就要正本清源,使钢琴课程从偏离其文化本质的道路上走向“人文回归”的正轨上来,从而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创造性人才,建构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的钢琴课程文化。这是21世纪钢琴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使命和新的契机,未来的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必定是“人文”引领的钢琴课程。

冯长春[4]2005年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的考察与研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从西方音乐传入、新的音乐思潮的发生开始的。20世纪初,西乐东渐与一部分新式知识分子对西方音乐的学习与接受,使得“学习西乐思潮”迅速崛起,学堂乐歌的兴起,是这一思潮的鲜明体现与具体成果;同时,启蒙与救亡的社会思潮也促成了“音乐启民思潮”的形成。世纪之初兴起的这两股音乐新思潮,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后,20~40年代间,“音乐美育思潮”、“国粹主义音乐思潮”、“国乐改进思潮”以及“救亡音乐思潮”陆续登上中国音乐的历史舞台,而“学习西乐思潮”则自“五四”后一直呈现出全面而深入发展的态势,是贯穿整个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的音乐思潮。 音乐美育思潮萌芽于学堂乐歌早期,在“五四”后获得较大发展,为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发展、社会音乐生活的丰富以及新音乐的初创,发挥了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国粹主义音乐思潮发端于学堂乐歌中、后期,形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在学习西乐思潮逐步走向深入的背景下而迅速崛起的,反映了一部分中国人热爱传统音乐文化而又拒绝接受西乐影响的“国粹”情怀与矛盾心理。30年代初期救亡音乐思潮的兴起,促使音乐美育思潮逐渐走向式微;抗战全面爆发后,国粹主义音乐思潮也迅速走向衰落。20年代形成的国乐改进思潮则与学习西乐思潮一样,主张学习、借鉴西方音乐的理论与创作技术,改造中国旧有国乐、创造中国新国乐,走中西融合的音乐发展之路。所不同的是,学习西乐思潮主张以西方音乐的形式与技术作为中国新音乐的创作基础,而国乐改进思潮则是主张以旧有国乐的素材作为新国乐的创作基础。这是两种不同的中西音乐交融观,都对中国新音乐的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重要贡献。“九·一八”事变后兴起的救亡音乐思潮,是20世纪上半叶最激动人心的一股音乐思潮,它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伟大意志在音乐上的反映。这一思潮下成长起来的新音乐运动,以及此间形成的新音乐思想及其创作,成为救亡音乐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40年代末逐渐发展为占据主流与权威地位的权力话语,其中既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为建国后新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思潮,无不与“新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音乐上的中西关系、古今关系、雅俗关系和主附关系等主要矛盾关系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关系同样在不同程度上贯穿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因而,考察与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的发展及其特点,不仅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根本性质与总体特征,也有助于我们能够更为清醒地审视整个20世纪中国音乐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更为深刻地理解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中的诸多深层问题。 深入地了解历史,深刻地理解历史,在历史的回顾中学习历史,在时代的发展中超越历史,是一切历史研究,包括本文在内的根本目的。

匡秋爽[5]2015年在《从民间传说到艺术经典》文中指出“梁祝”是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母题”。它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孕育、生发和传承了近1700年的东方爱情故事,在其漫长的演化、传播历程中,逐步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穿越了语言、文字、审美心理和认知、思维习惯的壁垒,不仅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同与欣赏,更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梁祝”的打动人心的魅力何在?其无远弗届的情感和精神感召力从何而来?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轨迹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跨过了语言、文字、审美心理和认知习惯的阻碍,成功叩开了普通西方民众的接受之门?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时代,“梁祝”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能够为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发展和海外传播提供哪些经验、智慧?本文旨在从母题学研究的视角出发,以历史的、美学的方法对“梁祝”传说的生成、演化历程展开考察和分析,探讨总结出“梁祝”文艺经典化的路径:一方面研究“梁祝”在生成、演化和传播、变异的过程中,容纳、形成的那些作为最小的叙事单元、持续存在的情感和叙事“母题”;另一方面探讨“梁祝”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和文化样本的“文化母题”,如何超越时空融汇各种文艺样式,最终形成洋洋大观的“梁祝”文化的历史过程。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梁祝”传说的本事考证与历史考察、起源与流传地域、域外传播与文艺样式作以梳理和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梁祝”研究提出了“文化母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着力探讨“梁祝”作为一个文化母题的生成、演化、变异、发展和传播的历史与价值。第一章是“梁祝”母题的生成,在已有史料典籍和研究成果中整理出“梁祝”产生、丰盈、嬗变的历程,从而提炼出“梁祝”母题的两个基本文化内涵:一是对现世情谊的坚贞执着,对现实和命运的不屈抗争;二是超越现世的自由意志与生命精神。这构成了“梁祝”在演化、传播和丰富历程中最为稳固、最具感召力的基本情感和价值内涵。第二章对元明清时期的“梁祝”母题经典化之初步展开进行论述,并重点考察“梁祝”母题在进入文人视野和文艺创作之后所呈现出的“精致化”、“典雅化”的流传与演化特征,提出了“梁祝”在明清时期被中国诗词的抒情传统所吸纳、改造,成为诗词抒情的一个具有丰富情感和意蕴含量的象征“符号”的观点。第叁章主要从小说叙事和影像传达两方面讨论“梁祝”母题,包括对现代学术视野中“梁祝”的缘起与价值分析,简要介绍“梁祝”母题的现代化概貌,以小说和电影为核心讨论了“梁祝”母题的现代化之路所积淀的历史经验:“梁祝”之所以能进入“四大”系统,成为中国民间传说的典范代表,一方面固然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与中国现代学术尤其是民俗学建立之初的那种将“经世致用”与“学术自律”合二为一的学术品格关联密切。第四章是以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越剧为范本讨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中的“梁祝”母题,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产生、发展、演变及传播的历史脉迹为线索展开讨论,力求揭示越剧“梁祝”为“梁祝”母题的传承传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第五章则是以音乐领域当中的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通过对其创作、演绎、中外流传历程的考察和音乐美学的分析,明确“梁祝”母题的世界化与经典化的路径和意义。第六章是对以“梁祝”为母题所衍生的“梁祝”文艺之跨际传播的论述,主要针对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梁祝”文艺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结论部分通过对艺术视野中“梁祝”母题研究的历时梳理与剖面解析,得出“梁祝”母题从民间传说走向艺术经典所具有的规律性启示:民间“梁祝”传说是“梁祝”文艺作品的根源;文人创作是“梁祝”母题经典化的必经之路;现代媒介对“梁祝”母题的推进与创新;“梁祝”母题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构成的文化张力,对构建世界文明格局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与文艺创造图谱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祁斌斌[6]2010年在《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于“音乐期刊”的定义是:“音乐期刊,也称音乐杂志,属于专业期刊之一。它的内容专以音乐界内一切事物为关注、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方针编辑,刊登众多作者与内容的文章,用卷、期或者年、月顺序编号,具有统一标题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1937年以前的中国音乐期刊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新音乐的发展而产生发展,作为介绍音乐知识、宣传音乐思想、传播音乐创作、交流音乐动态的流动平台,在音乐书籍和资料极为匮乏的20世纪上半叶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与教育功能,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舆论阵地。本文以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30年间中国音乐期刊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用实证性与思辨性的双重研究方法,力求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我国音乐期刊的初期发展轨迹进行完整的认识,并在对历史资料的思考与归纳的过程中,对文献予以解读,剖析文献背后的深层动因与潜在寓意,进而探索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规律。本文综合音乐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编辑学、定量研究分析法(数据统计)等多种研究角度,将音乐期刊置于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双层结构中,对这一文化产物进行哲理性思考。最终以中景(音乐期刊整体情况)、近景(音乐期刊主要内容)、远景(音乐期刊历史意义)叁个步骤来再现抗战爆发以前中国近现代音乐期刊的文化轨迹。全文从我国音乐期刊发展史和音乐期刊文论两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发展概述”梳理30年来中国音乐期刊的发展脉络,讲述期刊的编辑出版情况及期刊主要内容特色,同时指出本时期音乐期刊在地域上的空白点,并总结音乐期刊的出版特点。第二至六章分别从“中国古代音乐沿革”、“现实音乐发展”、“中国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概论与音乐美学”、“西方音乐文化传播”五大方面进行论述,将期刊中的各专题文章进行归类与总结,展现当时音乐期刊的主要内容,并对此予以史学关照和理论剖析。从中展现音乐期刊的进化变革与文化意义。最后在结论中,本文将总结本时期音乐期刊的特征演变、内容演变及社会功能演变,并力求为该30年来的中国音乐期刊发展做以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

关心[7]2014年在《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文中认为音乐会,是近代社会伴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一种音乐表现方式。民国之后,音乐会成为人们从事音乐艺术和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早期的音乐会主要出现在部分大城市,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社会生活变迁,才逐步在国内较多城市传播,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项鲜明标志。音乐会的兴起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演进与变化。对于民国时期音乐会发展情况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音乐文化层面加深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了解,揭示这一新的文化事象在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明建构中的作用,对深刻认识音乐文化与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近代中国的学校教师与青年学生,多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也正因如此,20世纪初期,特别是民国之后学校举行的音乐会,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中知识分子聚集,他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反应特点,以及音乐会在中国的演进轨迹,都能在学校音乐会的演变和发展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从目前学术界对音乐会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成果数量还不多,很少有专文对这一事象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也更缺乏对音乐会历史作出跨区域、综合性的深度关注。正因为对于音乐会活动及其历史面貌,人们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存在着许多研究空白,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探讨的空间。本文以音乐会在民国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和影响为中心,讨论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问题。在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生深刻的转型,近代城市逐步形成与扩展,新的社会阶层相继出现,加之外国侨民文化生活的示范性影响,西方音乐会形式传入中国的条件已经形成。随着近代学校的兴办,音乐教育得以产生和兴起,使近代音乐发展在中国步入新的阶段。留学生群体对西乐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为音乐会传入中国起了积极的宣传与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产生了多重效应。一方面音乐会作为教学活动不仅改进了教学,提升了学生艺术素养,还以新型音乐活动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以文明的欣赏方式陶冶了青年情操;另一方面学校音乐会还推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融汇中外艺术,促进各地交流,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世俗化、本土化走向,也使其举行的音乐会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新的变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过程中,民族音乐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方音乐的猛烈冲击使民族音乐面临着严峻的道路选择问题,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碰撞中借鉴,在抗争中嬗变,在交流中发展,走出了传承传统文化,吸纳外来营养,融汇中西艺术,不断更新发展的道路。社会民众与音乐人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经历了“新奇—认同—借鉴”的演进过程。近代社会重新建构的社会生活方式,促使新式音乐家群体逐步形成,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道路及其生存状态,反映了音乐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发展态势,也折射出与此相关的某些时代特征(如动荡的社会局面、民族反侵略战争等都会作用于音乐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民国音乐人群体由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着特有的作用,他们不懈的艺术追求与艰辛中的奋斗,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音乐会的发展和演变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关联。近代城市的形成、城市生活的出现、居民消费方式的演变等,使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需要。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官吏阶层、工商业阶层,以及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烈的知识阶层,从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音乐会形式的热情,推进了音乐会在城市文化领域中地位、功能与作用的提升。音乐会是近代文明在音乐文化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上,具有自己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会活动,传播着新的社会文化意识,音乐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发挥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其推进文明与进步的积极作用。

朱彤[8]2012年在《关于西方儿童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西方儿童音乐的概念、研究意义和内容出发,分析了繁荣儿童音乐创作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一是取决于作曲大师对儿童音乐创作的热情、具有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是否心怀对儿童真切之爱和未泯的童心;二是取决于社会对儿童的关注状态,这标志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马谐, 陶云, 白学军[9]2017年在《儿童对中——西方音乐情绪感知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音乐情绪感知是指听众对音乐表达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本研究选取3岁、4岁、5岁和大学生四个年龄阶段的中国被试,探讨了他们分别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条件下,对愤怒、悲伤、抒情和高兴四类情绪的感知能力及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随年龄的上升而提高,其中,4岁是儿童获得基本感知能力的重要时期,5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2)儿童对高兴情绪的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情绪类型;(3)儿童对中国音乐情绪和西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并无显着文化差异。

骆静禾[10]2017年在《20世纪以来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观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对20世纪迄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各层面的主要观念作系统的考察与全面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学理探讨。论文围绕音乐教育哲学、音乐课程内容、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育评价等四大核心领域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论文首先从历史之维对音乐教育各领域的主要观念作客观梳理与深入分析,以此揭示基础音乐教育诸领域的观念转变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总体特点。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这些观念的影响、实施和应用作出当代审视。同时,围绕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理念、新主张,论文从学科视角予以呈现、分析和回应。最后,结合当前国际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我国音乐教育实际出发,基于“面向现实与未来的音乐教育”的立场,提出了论文作者的些许个人思考。作为“音乐教育观念”的“元问题”,立足于探讨音乐教育的学科价值、音乐课程的实施、音乐教法的应用、音乐教学评价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一切音乐教育问题先导与前提。本论文对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考察主要围绕以“音乐审美教育观”及其延伸的一系列相关观念展开,涉及历史和社会的维度。同时,本文也对当前热点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给予呈现和评述。由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延展出的各方观念的探讨和争鸣,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热点话题,亦是百年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综合呈现。20世纪以来,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及其历史实践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封闭到多元开放的课程观念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为从奉行“主义”到关注“主体”、从囿于“双基”到发展“素养”、从借鉴“他者”到构建“特色”。围绕“教什么”的深度追问,则产生了“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知识技能”与“审美人文”、“开发范式”与“理解范式”等当前基础音乐课程实施中的叁对辩证统一的核心问题。纵观百年音乐教育史,音乐教法观念转变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本文认为就当前而言,基础音乐教学实践存在“过分设计”、“过分综合”和“主体偏移”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一些教法“新”观念的提法中,在当前音乐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基于经验性情感体验的“元素—整体”教学论和音乐人类学影响下的教法“新范式”是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法新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其给予了扼要呈示。在音乐教育评价观念的历史演进中,“课程主导”和“学生主体”分别主导了音乐教育评价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对这些评价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反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则存在“泛化与笼统”、“局限与盲目”、“限定与制约”等问题。本文认为,解决之策应首先围绕以“技术策略”为导向的音乐教育评价观念展开充分探讨。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实践,对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如何最大化的发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基础音乐教育带来的具有指向性的变革力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西方学者提出的“音乐教育文化心理观”主张将音乐教育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和研究教育主体的心理行为,在当前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引发热议。这一观念对我们进一步审思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渠道。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考察、分析、研究和探讨,本文力图在鸟瞰中国百年基础音乐教育艰难而又蓬勃发展的同时,对主导和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音乐教育观念作出综合的反思性回顾,在忠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呈现各家之言,分析其内在的学理机制和社会动因,以期为当下基础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考与理论支持,并推进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多层面、多维度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D]. 朱彤.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D]. 陈孝余.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 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 赵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 冯长春.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5

[5]. 从民间传说到艺术经典[D]. 匡秋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6]. 1937年以前中国音乐期刊文论研究[D]. 祁斌斌. 中央音乐学院. 2010

[7]. 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D]. 关心. 南开大学. 2014

[8]. 关于西方儿童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J]. 朱彤. 艺术教育. 2012

[9]. 儿童对中——西方音乐情绪感知的发展研究[J]. 马谐, 陶云, 白学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0]. 20世纪以来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观念研究[D]. 骆静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西方儿童音乐的文化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