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灰阑”——两种《灰阑记》文本的解读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灰阑”——两种《灰阑记》文本的解读

曾新[1]2004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灰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阑记》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故事,许多研究者都对不同的《灰阑记》文本进行过比较研究,然而其中的大多数研究都属于传统影响研究的范畴。本文另辟蹊径,采用新翻译研究、原型批评以及接受美学等理论和方法,细读细析,对元代李行道的《灰阑记》以及Frances Hume的英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比较分析英译本对中文本结构形式以及内容上所做的保留、增加、删节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审视了英译本语言与意义的转型发生和接受“叛逆”的规律及其特点。本文认为,在中西文化交流沟通中,宗教信仰是双方最难逾越的“灰阑”。

陈显军, 应娜琳[2]2011年在《《灰阑记》中对比强烈的人物形象塑造》文中研究指明对比通常是了解两部同类作品的有效手段,而通过对作品中鲜明的不同点的分析,又是剖析作品背后深刻涵义的重要手段。以"二母争子"为核心的"灰阑故事"在《高加索灰阑记》中与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在哲理、伦理与美学的角度上均有很大差异,剧中不同的"二母"与判决者形象给读者与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他们身后,正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陈显军, 应娜琳[3]2011年在《以两部灰阑记为例,浅析中外戏剧创作原则之异同》文中认为在东西方戏曲与戏剧的创作过程中,作家都遵循着一定的创作原则,也就是按一定的剧目体制要求进行创作。在不同年代、不同民族,这些创作原则可能截然不同,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代表了一个时期内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思想。如今,回过头来将同源作品的不同创作原则进行

陈显军, 应娜琳[4]2011年在《论中西“灰阑故事”情节发展模式之异同》文中指出在东西方戏剧中,有些故事的情节发展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在其中"灰阑故事"很具有典型性。本文将以《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与《高加索灰阑记》为引,分析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单线结构和《高加索灰阑记》的双线模式及其中情节与心理成分的不同权衡,借此探讨中西"灰阑故事"情节发展模式之异同。

罗仕龙[5]2017年在《从继承传统到开创新局——二十世纪前半期法语世界的中国戏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国汉学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与研究有着悠长的传统,并为世瞩目,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缺乏得力之作。至二十世纪初,随着一批中国留学生的赴法,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凭借自己的国文基础与一手资料,撰写了一批很有分量的法语着述,对中国戏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弥补了法语世界中国传统戏剧研究的不足。本文在梳理其历史线索的基础上,对这些着作进行逐一分析,以望借此展示出法国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戏剧研究概况,并重新探寻这一时期的中法文化交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灰阑”[D]. 曾新.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 《灰阑记》中对比强烈的人物形象塑造[J]. 陈显军, 应娜琳. 南昌高专学报. 2011

[3]. 以两部灰阑记为例,浅析中外戏剧创作原则之异同[J]. 陈显军, 应娜琳. 山花. 2011

[4]. 论中西“灰阑故事”情节发展模式之异同[J]. 陈显军, 应娜琳. 名作欣赏. 2011

[5]. 从继承传统到开创新局——二十世纪前半期法语世界的中国戏剧研究[J]. 罗仕龙. 汉风. 2017

标签:;  ;  ;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灰阑”——两种《灰阑记》文本的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