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

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

吴春福[1]2004年在《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文中指出罗忠镕是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下了不少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在后期运用现代技法进行的一系列创作中,作曲家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要素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法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本文主要以作曲家后期运用现代音乐技法创作的十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从音高组织、曲式结构、复调手法以及乐队作品中的配器特色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总结归纳出作曲家将民族特色融入现代技法所形成的独特的技术语言与风格特征,进而对作曲家艺术上的创新及其现代音乐创作的美学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音高的组织与结构方式在罗忠镕的现代音乐创作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论文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应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前叁章分别介绍了作曲家在这些创作中使用的叁种音高组织:“序列”、“十二音调式体系”以及“五声性十二音集合”。其中前两种分别借鉴了勋伯格、豪尔以及乔治·珀尔的相关理论,第叁种则是作曲家在前面这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与爱伦·福特的“集合”理论相结合而进行的创造,其中民族五声性的特征得到了极大的表现。论文第四章论述了罗忠镕现代音乐创作中除音高以外其它几个方面的创造。这些作品的曲式结构仍然是基础于各种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但在具体的体现方式上却更多地结合了调性以外的其它参数如序列形式、动机与织体形态等。在这些作品声部关系的处理上,复调思维是其最主要的基础,论文将其中最有特点的几种形式集中加以研究,但在论述其它方面的章节中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复调的内容。尽管这些作品中乐队作品只有叁部,但它们却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在配器上的特色,那就是强调特殊的色彩性,并为此在音色的组合与调配上发明了许多独特的方法。论文的“结语”中对罗忠镕现代音乐创作的艺术创新与美学内涵分别从西方的形式—自律美学及我国古代“含蓄、空灵、无为”的传统哲学两个角度进行了总结性的思考,充分肯定其艺术成就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作用与地位,以期使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们从中受到鼓舞和启发,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现代音乐作品。

周晓莹, 程兴旺[2]2007年在《匠心之术的综合探微 作品与“人”的深度观照——评吴春福着的《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着通过对罗忠镕匠心之术的综合探微,作品和“人”的深度观照,使技术、作品和“人”形成了一个学术整体。吴着不仅鲜明地表现出作曲技术研究的理论意义,而且也透射出中国现代音乐研究的史料和史学意义。同时,吴着中理论与技术互动的学术理路,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教学亦不失教材性的参考价值。

陈书婷[3]2016年在《罗忠镕五声性十二音集合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位成功的艺术家,罗忠镕先生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在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多重影响下,成为了我国当今社会最富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以他的创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了许多高水平、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多样,迄今为止已有八十余部作品;以他的创作技法来看,自改革开放以后,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将传统的民族民间要素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五声性十二音集合理论”的综合运用;以他的思想角度来看,作曲家罗忠镕先生对凸显“中国化”风格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角度和缜密的理性思维,引领了十二音中国化的探索之路,五声性与十二音序列的结合,使其个性的现代音乐风格具有了新时代的中国化标签。本文以罗忠镕先生后期作品,《暗香》和《罗铮画意》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以作曲家设计出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互补的和组合的)两方面来进行深入分析,说明十二音集合是如何替代传统调式及和弦,构成复杂的现代音响,以体现出罗忠镕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态度和对西方现代音乐合理运用的思维。本文分为叁个章节,来论述作曲家在音乐道路上的探索与创新。第一章,主要介绍罗忠镕先生在现代音乐创作和音级集合的理论研究对中国音乐的贡献;第二章,以音级集合来引出五声性音级集合的特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叁章,主要介绍作曲家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理论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运用,因此本论文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占据了较大的篇幅;第四章,论述了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除音高以外的其它作曲技法,从曲式结构、复调思维、配器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作曲家在这些方面独特的理念和写作手法;结语,对罗忠镕现代音乐在创作方面的总结性的思考,和对两首作品分析后的感想。

张娅[4]2018年在《罗忠镕后期艺术歌曲的音高组织及技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罗忠镕作为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理论家,可谓是笔耕不辍、着作等身。新时期以来,他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融合,创作出许多高水平、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其创新性的将五声性与十二音序列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他独具个人特色的音高体系——“五声性十二音集合”,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主要以作曲家后期运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四首艺术歌曲《牵牛花》、《黄昏》、《嫦娥》和《往事二叁》为研究对象,从原型序列的预设、音高组织结构、现代技法的运用、集合程控思维及十二音与五声性的融合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解读作品的主旨音高结构及其内在的有逻辑的结构力。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简述了作曲家生平和创作分期;第二章从歌曲的文学题材、人声旋律写作技术等方面对艺术歌曲的几个要点进行论述;第叁章为本文重点,从原型序列、音高结构、曲式结构以及相关作曲技法的运用等方面对四首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第四章从十二音技法、音乐的结构组织形式、音高结构、音乐风格等方面对四个作品进行总结性的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罗忠镕现代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探索之路。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更多研究罗忠镕现代艺术歌曲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王桂升[5]2005年在《简评《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文中指出罗忠镕先生是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作曲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尤其是后期运用现代技法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对罗忠镕作品的系统分析,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其作品本身的理解,同时对于我国的现代音乐创作也将起到推动作用。吴

刘阳[6]2007年在《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文中研究说明罗忠镕是我国富有成就且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从四十年代起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音乐创作,体裁涉及歌曲、合唱、室内乐、管弦乐和电影音乐等多种形式,迄今为止有八十余部作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中国化”、“技术化”、“音乐化”的个性特点,尤其是《暗香》——为筝与管弦乐而作这部作品,将传统的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设计出一种高度逻辑化、结构化的音高组织体系,即“互补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和“组合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本文主要以罗忠镕的管弦乐《暗香》为研究对象,从音高组织、曲式结构、现代和声手法、复调手法、配器手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归纳出罗忠镕先生怎样将传统的民族音乐风格与现代十二音技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以及对他在现代音乐创作上的创新意识与美学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本文各部分以“互补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为基础,深入分析罗忠镕先生怎样以织体的表现形态结构作品;怎样以十二音集合替代传统和弦,构成复杂的现代音响;怎样以十二音集合与传统复调思维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新型复调音乐;分析作者运用创新的配器手法,体现作品中独特的音色组合与音色音乐特殊的色彩等。

姜蕾[7]2014年在《从“音级集合”到“五声性音级集合”——阿伦·福特与罗忠镕的隔空对话》文中研究表明音级集合是阿伦·福特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重要音乐理论,在西方现代音乐分析历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与申克分析被并称为20世纪最经典的两大分析体系。上世纪80年代,音级集合传入中国,作曲家罗忠镕先生率先在创作中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提出了"组合与互补的五声性音级集合"的新观点。该文从"音级集合"到"五声性音级集合"的理论阐释、五声性集合在罗忠镕《弦乐四重奏》中的运用两个部分论述集合理论的"中国化"过程及其延续性价值。

杨婷[8]2018年在《古为今用 匠心独运——罗忠镕作品《同均叁宫》音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同均叁宫》是罗忠镕先生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将罗先生长期研究实践的"五声性十二音集合"与中国乐学理论"同均叁宫"相互结合而创作,实现了作曲家对"五声性十二音"理念创作的延续和拓展。本文从音高、材料、结构等作曲技法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探究,力图还原作曲家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和创作轨迹,为当代作曲家如何驾驭西方技法和民族音乐思维提供借鉴。

黄菊[9]2009年在《在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中探索现代之路》文中指出罗忠镕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贯穿了他到目前为止的创作活动,清晰的反映了中国音乐创作在如何克服或避免“中国音乐西方化”这一悖论;如何在音乐创作中准确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韵味、精髓;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如何对民族的音乐语言与西方的现代技术进行整合等方面从借鉴到自我风格凸显的变化轨迹。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罗忠镕艺术歌曲第二辑的解析为切入点,尝试梳理中国现代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的结合从萌芽到变化、发展的脉络;总结性的揭示罗忠镕艺术歌曲的创作如何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共存;具体认识及把握其作品的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并创新性的尝试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分析作品中对我国传统民间音调和戏曲元素的借鉴,从而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声乐作品创作在民族性中探索现代之路的历程总结出一些经验。

代百生[10]2009年在《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罗忠镕《钢琴曲叁首》的“中国风格”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罗忠镕的《钢琴曲叁首》是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文章从音乐教育学角度探讨如何理解这部具有典型现代风格的钢琴作品的"中国特色",指出其中国特色在于其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其整体对称结构原则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关联,节奏结构手法与中国民间音乐"鱼合八"的渊源,五声性十二音序列形式使其音响具有片断性的五声音调的特点等。这部作品代表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如何体现"中国风格"的一种发展趋势,即中国风格的"潜形化",对其的理解涉及到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解读,即对蕴藏在现代音响内部的深层的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D]. 吴春福. 中央音乐学院. 2004

[2]. 匠心之术的综合探微 作品与“人”的深度观照——评吴春福着的《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J]. 周晓莹, 程兴旺. 中国音乐. 2007

[3]. 罗忠镕五声性十二音集合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D]. 陈书婷. 西安音乐学院. 2016

[4]. 罗忠镕后期艺术歌曲的音高组织及技法分析[D]. 张娅. 西安音乐学院. 2018

[5]. 简评《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N]. 王桂升. 中国文化报. 2005

[6].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D]. 刘阳. 西安音乐学院. 2007

[7]. 从“音级集合”到“五声性音级集合”——阿伦·福特与罗忠镕的隔空对话[J]. 姜蕾.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4

[8]. 古为今用 匠心独运——罗忠镕作品《同均叁宫》音乐分析[J]. 杨婷.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8

[9]. 在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中探索现代之路[D]. 黄菊. 四川师范大学. 2009

[10]. 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罗忠镕《钢琴曲叁首》的“中国风格”探析[J]. 代百生.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9

标签:;  ;  ;  ;  ;  ;  

罗忠镕后期现代风格的音乐创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