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

张辉[1]2003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对人才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进行评价,既是高校培养能够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的需要,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评价所存在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残缺、评价标准没有层次、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分析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研究创建能够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现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对于更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运用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逻辑分析法,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创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评的涵义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叁部分:创建了测评指标全面、测评标准分层、测评主体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简要论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呼和[2]2018年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理及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学大学生利用寒、暑期以及节假日、课余时间开展的“叁下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本项研究聚焦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并在寒暑期集中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广泛关注,从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中央相关部门、各地方部门和高校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就实践育人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研究也在深入进行。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引起了学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其中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和操作层面的研究,目前宽泛而谈的多,深入研究的少;意义阐释的多,挖掘原理的少;过程描述的多,探讨规律的少;碎片化研究的多,系统化论述的少。所有的理论研究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理论研究上的这些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具体实践的成效。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运行机制。而研究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必须回归到社会实践育人这一本元,即提升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实效性的目的是提升育人有效性。教育是有其自身规律的,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育人形式当然存在能够实现育人功能的、特有的内在规定性,即推动教育功能生成、发展的原理,也就是育人机理。这样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运行机制的构建要以育人机理为依据。本项研究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过程为视角,对社会实践育人活动过程特点、阶段、环节尤其是矛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课堂教学的延续,具有组织化教育、群体和个体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复合型育人结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就结构中不同教育形态、形式的育人机理逐一进行研究论证。结合访谈和问卷对当前社会实践运行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梳理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社会环境等方面查找了产生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遵循育人机理,提出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所要坚持的原则,从动力与发生机制、控制与监督机制、保障与整合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对运行机制进行了优化和系统构建。

盛影莹[3]2013年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78年正式恢复高考制度叁十多年来,中国的大学在其发展之路上经历了叁大变革:一是市场化,二是国际化,叁是产业化。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类型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类型,尽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总体道德精神风貌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他们受到了社会转型、各种新思潮入侵以及网络信息社会里一些不健康思想等因素的干扰,加之来自各类新闻媒体的相关负面报道,也让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提出了质疑。“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帮助高校调节德育工作运行机制、优化完善德育过程、检验反馈德育效果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高校德育活动中更好地反思、调节和完善自我。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工作依然延用着传统的模式和方法,这也确实曾为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等新时代大背景的到来,传统的评价模式与方法都存在着不少缺陷,受到了现代德育的巨大冲击,我国高校迫切地需要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科学完善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模式,以充分实现当代高校的德育目标。上海,作为我国第一大城市,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无例外地走在前沿,可以为其他兄弟省、市和地区提供学习借鉴之处。上海高校在“十一五”期间收获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厄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笔者试图通过真实、客观地研究和探析当前上海高校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工作方面的现状及尚存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对策,从而为今后上海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活动以及完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够对全国其他高校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本论文作为实证性、应用性研究,立足于笔者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上海,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途径,分析、比较了沪上几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工作方面的共性和个性,反映了当前上海市不同类型高校有关思想品德评价的基本现状及尚存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上海市各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笔者也希望本研究可以也为全国其他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工作提供支持,并引发教育学者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德育给予更多更好的思考与关注,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德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李婧娟[4]2015年在《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祖国建设的培养中坚力量。所以,教育者应该把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如何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各中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以教评教,对学生的评价过于重视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模仿性运用能力,而对知识和观点的生成过程与获取方法、当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参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水平的评价则缺乏应有的关注,评价停留于对于学科教学知识领域的层面;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评价标准一元化。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中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快改革招生和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可见,教育评价无论是对教育发展和改革还是对教育管理和决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素质评价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德育评价工作中,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进行评价是中学德育评价的核心部分,是中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提高,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能否科学有效地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关键是能否有一个客观反映中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测评指标体系。以往和现阶段我们对中学生的评价还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传统、评价内容残缺、评价层次较低、评价作用甚微”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进行评价还只是刚刚开始,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在实践中还没有普及。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评价问题,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闫晓[5]2007年在《当代中美高校德育评价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德育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对于正确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当代中美高校德育评价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德育评价的对比分析,在借鉴美国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评价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全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第二章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了高校德育评价的对象及功能;第叁章分别对中国与美国的高校德育评价机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它们各自在德育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德育评价目标、内容及方法上对中美高校德育评价机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改进建议及对策,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高校德育评价的新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中美高校德育评价模式之所以不同是有深刻原因的,不但与各自的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有关,还与各自的教育理念紧密相关。我国高校德育评价理论形成较晚,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中美两国的德育评价制度不尽相同,但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需要借鉴先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充实自身,从而制订出合理的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高校德育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陈中建[6]2008年在《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全面理解、把握高校德育。全文以提高德育实效性,探索德育科学化道路为主线,通过对德育系统的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重点研究系统内德育队伍建设,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建设以及德育评估等四方面的内容,揭示高校德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高校德育活动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文章在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德育队伍,探索德育实践内容与形式的整合道路,德育硬环境、软环境的具体建设策略,德育评估系统的标准化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在研究的框架及一些概念的诠释上亦具有独创性。全文应用性研究的特征明显,力求构建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及人的发展规律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校德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模式,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徐丽曼[7]2009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并通过出台相关文件、政策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行”为关键,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却普遍存在着实践育人不足的问题,它使一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割裂、知与行脱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本文着眼于这一现实问题,立足于人才成长规律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规律,运用文本解读、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把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在人才成长发展中尤其是在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中的意义,阐述了相对封闭与片面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文章力图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现状的分析,并在对高校学分制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等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吸收国外高校相关育人理念和有益做法,探索建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整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五章以及结语部分。导论部分论述了本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的价值所在,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简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以及研究方法,并对本论文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章论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为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建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践育人模式创造了条件。第二章具体剖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及育人意义,指出当前偏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从实践育人的几种途径入手理性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不足的现状、原因及影响,阐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建构的现实性。第叁章从多学科的视角解析实践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解析实践育人的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建构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以经验借鉴为目的,客观分析国外高校育人理念的演变及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育人理念的一些影响,总结国外高校实践育人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建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提供借鉴。第五章探索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指出实践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施中应坚持的原则,要建立的组织管理系统以及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并结合高校实际,列举了几种可供参考的实践育人模式。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建构更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必将极大地发挥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新刚[8]2008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显得比较突出。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自我教育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主要从以下叁个部分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含义、理论基础和研究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下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根据教育要求和自我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积极主动地确立教育目标并选择教育内容,通过对的思想政治道德自我的认知、体验、调控和改造,以达到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高度自省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理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我教育”的论述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理论有助于对我国自我教育传统及理论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推进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自我教育目标的制定、自我教育内容的选择、自我教育活动的运行、自我教育的效果评估以及自我教育的调整完善等。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目标,是指自我教育主体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使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活动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其制定的主要依据有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自我教育主体因素和自我教育活动开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文化精神条件等。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完成:剔除自我教育中自发的不科学的教育内容,获得科学的教育内容;剥离自我教育内容中的非德育成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一般内容;最后依据自我教育的目标选择出符合自我教育主体的接受和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活动的运行是以自我教育意识的产生为基础,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认知、体验、调控,最后形成行为的过程,是内在思维活动和外在实践活动的统一,是自我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规范要求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活动的运行之后,需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估,肯定其积极效果,对于偏离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目标的活动进行调整完善。第叁部分,主要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实现的原则、条件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实现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自我教育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自我教育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结合的原则、自我教育的思想改造和行为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教育内容是社会规范和自我教育主体能动选择的结合,自我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首要条件;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它贯穿于自我教育活动的始终,主体性的停止意味着自我教育活动的终止;自我教育环境是自我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外在因素,它作用于自我教育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自我教育活动开展方式方法的选择。实现的途径主要有自我学习、自我修养、实践锻炼批评和自我批评等。自我学习是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自我认同、自我选择和自我接受的过程。自我认同、自我选择和自我接受是自我学习的叁个基本步骤。思想品德的自我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修养活动,具体形式主要有立志、自省、克己和慎独等。实践锻炼主要包括劳动锻炼、社会实践和业务学习等,劳动锻炼是让人直接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热爱劳动人民;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人体验生活,通过座谈、访问、调研等直接了解社会情况,获得对社会的认知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

任少伟[9]2011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培养政治可靠的接班人越来越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斗争的紧迫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越来越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越来越成为回应社会高度关切的艰巨任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的研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指标体系,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说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目的所在。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概念、本质特征与基本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的含义、本质及特殊性,从理论和现实角度阐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的价值意蕴。第二部分首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基本经验,尝试分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测评体系的研究现状,并指出该课程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的理论依据、主体、原则、方法、标准,为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指标体系奠定基础。第四部分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体系建设现状,提出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体系的设想,并构建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指标体系。本文主要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指标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认真梳理、借鉴已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创新测评指导理念、测评指标的具体设置、指标权重配置,构建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测评指标体系,以实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争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做出点贡献。

朱晓明[10]2006年在《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与技能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个性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而实力源于人才,人才得益于教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人格的教育上。大学生素质教育,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又要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因此,首先要构建大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要优化大学生的智能结构。文章论证了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的思想,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大学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思想的迫切性及必要性。尤其针对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具体操作的方案,在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如何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作了探讨和研究,为我国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D]. 张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理及运行机制研究[D]. 呼和. 北京科技大学. 2018

[3].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盛影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 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评价研究[D]. 李婧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5]. 当代中美高校德育评价比较研究[D]. 闫晓. 厦门大学. 2007

[6]. 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 陈中建.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 徐丽曼.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8].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研究[D]. 王新刚. 西南大学. 2008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D]. 任少伟. 安徽工业大学. 2011

[10]. 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D]. 朱晓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