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流域论文_杨牧青,魏恒,王苗,田路萍,李敏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湖泊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湖泊,流域,农业,洱海,九大,非点源,高原。

湖泊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杨牧青,魏恒,王苗,田路萍,李敏敏[1](2019)在《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周边区县化肥使用强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周边区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调查和收集进行化肥使用强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九大高原湖泊周边区县平均化肥使用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杞麓湖>星云湖>抚仙湖>滇池>阳宗海>程海>洱海>异龙湖>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和抚仙湖周边区县平均化肥使用强度高于云南省级生态县指标280 kg/hm2化肥使用强度上限。建议降低流域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强度,合理规划湖滨带产业结构,降低农业种植化肥污染在流域入湖污染总量中的比重。(本文来源于《磷肥与复肥》期刊2019年11期)

彭斌,耿嘉,杨文江,杨海鸿,李跃兴[2](2019)在《“叁个率先”引领乡村振兴显实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叁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叁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州级试点、率先在(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9-11-14)

胡晓蓉[3](2019)在《国内外专家深入探讨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绿色新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胡晓蓉) 11月7日至8日,由农业农村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省烟草专卖局联合组织的“高原特食用豆作物产业化示范现场观摩暨学术交流会”在滇举行。大会期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部分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9-11-09)

廖明,詹总谦,呙维,庞超,刘异[4](2019)在《动态数据驱动模式下的湖泊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流域汇水径流过程的模拟预测是一种复杂系统中的时间序列分析问题。模型选择上,现有的机理模型法与辨识模型法各有利弊。同时,现有的模型多采用静态数据驱动模拟,不能有效利用传感网实时观测数据来改善模拟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技术,提出一种适应动态数据驱动的模式,可融合遥感数据与原位传感器站点数据的DTSM(Dynamic Data Driven Time Series Model)时序模拟预测模型,并在观测值与数值模拟之间建立了一种能动态反馈、自适应调整的模拟框架,解决了传统辨识模型法对时序信息挖掘较弱导致模拟精度较低的问题。通过在鄱阳湖多个子流域入湖径流的案例中验证,显示静态数据驱动模式下,以不同数据源作为输入模拟时,本文DTSM模型的纳希效率系数Ens精度比机理模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相比静态模式,动态数据驱动模式的模拟精度有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于静态模式精度较低的流域,提高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遥感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高俊峰,高永年,张志明[5](2019)在《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分异是地理学核心研究方向之一,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地学分区面向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基于水生态分区的管理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趋势,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建立中国新型水环境管理的基础。论文在界定水生态功能分区涉及的主要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湖泊型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尺度,为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分区的目的,建立了分区的原则和指标体系,研发了分区技术、结果验证校核方法;以巢湖流域为例,进行了一级至四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并对分区结果进行验证。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有助于丰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对水生态目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柳林,江利明,相龙伟,汪汉胜,孙亚飞[6](2019)在《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区冰川消融对湖泊水量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近年来持续扩张,湖泊水位和水量明显增加.冰川消融是流域水量平衡和水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导致湖泊水量变化.由于缺乏大范围的冰川质量平衡观测结果,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对湖泊水量变化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青藏高原内流区的色林错流域区(水系编号5Z2)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RTM DEM和TanDEM-X双站InSAR数据,精确估算该流域叁个主要冰川区(普若岗日、格拉丹东和西念青唐古拉)2000—2012年的冰川质量平衡,依次为:-0.020±0.030、-0.128±0.049、-0.143±0.032m·w.e.·a~(-1).并据此采用面积加权法准确推估出5Z2流域的冰川质量变化为:-0.166±0.021Gt·a~(-1).综合ICESat和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计算该流域2003—2012年湖泊水量变化速率(3.006±0.202Gt·a~(-1)),并定量评估冰川质量变化对5Z2流域湖泊水量增加的贡献为:5.52%±1.07%,因此在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区,冰川消融不是导致21世纪初期湖泊水位上升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筱青,李思楠,谭琨,苗培培,普军伟[7](2019)在《城镇-农业-生态协调的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布局现状,探究在"城镇-农业-生态"协调下的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案,该文以抚仙湖流域为例,基于3S技术,运用MCR-CLUE-S模型,研究流域城镇建设情景、农业开发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综合优化情景4种模式下2030年国土空间的结构和布局,最终提出抚仙湖流域"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协调下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分区。结果表明:1)2005、2010和2015年抚仙湖流域城镇空间呈上升趋势,农业空间呈下降趋势,生态空间先升后降,10 a间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2)以重要水源地、湖滨湿地和大面积自然林地为保护源,选取高程和坡度等8个阻力因子,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抚仙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以及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源"核心区、生态保护区、生态边缘区、农业开发区、农业边缘区和城镇建设区;3)以生态功能分区面积为约束条件,通过Markov模型结合CLUE-S模型模拟抚仙湖流域2030年城镇建设、农业开发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的优化布局。城镇建设情景综合考虑生活需要以及政策指导下以开发城镇空间为主导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数量及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农业开发情景控制城镇空间规模,开发部分生态空间潜力;生态保护情景下农业空间面积有所减少,城镇空间面积少量增加;4)抚仙湖流域2030年综合优化情景模式下,根据土地功能的不同,划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农业空间、城镇-生态空间、农业-生态空间和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其中农业-生态空间最小,生态空间最大;5)通过分析4种情景下区域发展的特点,结合抚仙湖流域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认为综合情景方案更合理并更适合当地的发展,其他3种单要素情景方案可为综合情景方案的实施进行相关的补充和调整。研究结果可为抚仙湖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叶磊[8](2019)在《水质良好湖泊,怎样优先保护? 黄山太平湖实施系统保护 强调流域一体 突出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于2012年列入财政部、原环保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2013年9月,在参与试点的众多良好湖泊中,太平湖被财政部、原环保部选为首批15个优良湖泊予以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太平湖以全国优良湖泊保护的先行者角色,在湖泊系统保护、农村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黄山市黄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文明》期刊2019年02期)

易达,甘淑,余章蓉[9](2019)在《星云湖流域地表覆被变化与湖泊环境状况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996、2005、2014年的星云湖流域图像,开展流域地表覆被变化状况遥感监测,结合星云湖多年湖泊环境状况调查,进行二者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占比从1996年的2. 69%增长至2005年的4. 04%,而后增长至2014年的6. 30%,农用地占比由1996年的14. 77%增长至2005年的15. 88%,而后再增长为26. 23%;相应地,水质从1996年的Ⅲ类水质恶化至2005年的V类,再恶化至2014年的劣V类。流域地表覆被变化与湖泊环境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学凯[10](2019)在《湖泊流域非点源污染分区精细化模似与多级优先控制区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洱海作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内陆湖泊,对于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被大理人民称为“母亲湖”。与众多内陆湖泊的演变规律类似,洱海正处于“草—藻”共生的初期富营养化状态的关键拐点,就目前来看,洱海湖区水质总体上为Ⅲ类水,低于其目标水质Ⅱ类水,且下降趋势十分显着。从20世纪80年代较为稳定的Ⅰ类水降至目前的Ⅲ类水,蓝藻现象也时有爆发,仅在1996年、2003年和2013年就爆发了较为严重的区域性蓝藻水华,伴随着湖区水质和营养状态的改变,大型挺水植物逐渐衰退,湖区水生生物结构发生改变,造成湖区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趋于下降。此外,随着近几年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种植的高产化和旅游业的高收入性在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洱海带来了巨大的入湖污染负荷。过量的外源污染物质输入不仅对湖区水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还为湖泊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所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管理理念来看,如何遏制洱海湖区水质的进一步恶化?如何全面认识洱海外源污染物质输入的变化特征?如何以湖泊水质改善为目的建立行之有效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方案?这是当前洱海保护工作中亟需解答的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本文以流域水文学、水资源学和水环境学等多学科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地理、气象、水文、水质和社会经济等多元数据作为研究支撑,以现场监测、机理模型模拟以及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问题诊断、模型模拟、规律揭示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结构,围绕着洱海流域非点源污染变化特征研究和优先控制区识别这两个研究主题,依次构建了基于蒙特卡洛AHP算法的洱海流域分区方法体系、基于分区参数移植法的洱海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框架、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和湖泊水质—污染源响应关系模型的入湖污染贡献负荷量计算方法体系和混合区水质污染分担率计算方法体系、基于统计分析的洱海流域入湖流量—非点源污染负荷黑箱经验模型以及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流域水质具标管理制度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多级优先控制区识别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了洱海流域不同区域的非点源污染变化过程及阶段性特征,为建立高效的、有针对性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客观识别了洱海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在年内变化规律上,洱海枯水期的水质状况优于丰水期,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枯水期北部湖区的水质状况优于南部,丰水期南部湖区的水质状况优于北部。过量外源氮磷污染负荷的输入是目前洱海水环境趋于恶化的主要诱因。本文总结概括了目前洱海湖泊水环境趋于恶化的主要叁个问题:①流域入湖污染负荷的持续增多是洱海湖泊营养化状况改变的物质基础,加大了洱海富营养化现象发生的风险;②高风险时段内湖区氮磷营养物浓度峰值的出现以及理化环境的改变是洱海湖泊藻华现象爆发的诱发因素;③随着湖泊营养物质的积累和水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洱海已经逐渐从全年磷控型湖泊转变为丰水期氮磷双控型湖泊,洱海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工作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2)精细模拟了洱海流域不同区域的非点源污染变化特征。本文突破了以往非点源污染模拟采用全流域统一参数的限制,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AHP算法的洱海流域分区方法体系,基于该分区方法体系,本文将洱海划分为北部洱源平地河流区、西部大理高山河流区、南部凤仪中山河流区以及东部海东低山河流区四个区域。在分区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各分区的典型小流域,基于分布式流域SWAT模型,利用分区参数移植方法进行典型小流域内的水文、营养物循环精细化模拟。通过将分区参数模拟结果与全流域参数模拟结果对比后发现,采用分区参数移植方法显着提高了模拟精度(阳溪:分区Ens为0.88,全流域Ens为0.43;波罗江:分区Ens为0.87,全流域En2s为0.62),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体系在洱海流域的必要性和适用性。(3)详细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湖泊型流域的入湖污染负荷贡献量计算方法体系。本文基于空间马尔科夫模型和湖泊水质—污染源响应关系模型,对洱海流域入湖污染贡献负荷和混合区水质污染分担率进行计算。研究发现:洱海各子流域总氮、总磷入湖污染贡献量的高值区集中在北部洱源平地河流区和南部凤仪中山河流区的主河道两侧或者中下游区域,以及西部大理高山河流区内。各子流域河口混合区的水质污染分担率不仅与入湖水量和自身污染输出量有关,还和子流域与河口混合区的空间距离有关。(4)定量研究了不同下垫面条件对于流域非点源污染输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田由于人为施肥等原因造成其入湖贡献量强度最大。水稻土土类是流域总氮、总磷入湖污染贡献量强度最大的土壤类型。农业用地(旱地和水田)的贡献负荷强度与坡度呈现二次函数关系,18°坡度带是洱海流域进行农业种植的关键地形阈值,林地、草地的贡献负荷强度与坡度呈现对数函数关系,即随着坡度的增大,其贡献负荷强度随之降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负荷强度与地理高程均呈现对数函数关系,在地理高程小于2000m的[区域,氮磷入湖污染贡献负荷强度相对较大。(5)总结凝练了洱海流域不同区域的入湖流量—非点源污染负荷黑箱经验模型。研究发现:在流域水文特性和下垫面条件趋于稳定的前提下,流域入湖污染负荷量与入湖流量之间呈现出拟合度相对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均达到了 0.70以上且通过了α=0.05的置信度检验。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分析,所建立的洱海流域不同区域的流量一非点源污染负荷黑箱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模拟的年尺度污染负荷相对误差控制在30%以内,月尺度污染负荷相关系数均通过了α=0.05的置信度检验。(6)准确定位了洱海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制度,构建了以湖泊水质改善为目的的流域非点源污染多级优先控制区识别体系。研究发现:80%的入湖氮磷污染负荷量集中在流域30%以内的区域。不同评估点的优先控制区识别结果差异性较大。针对湖区平均水质状况,对于总氮来说,将湖泊水质达标保证率从1 0%提升至80%时较为经济(控制9.33%的流域面积),对于总磷来说,将湖泊水质达标保证率从1 0%提升至50%时较为经济(控制8.74%的流域面积);针对北部湖区水质状况,对于总氮、总磷污染,将湖泊水质保证率从1 0%提升至50%时较为经济(分别控制8.36%和1 5.48%的流域面积)。以局部区域水质状况进行流域非点源污染优先控制区识别是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3-01)

湖泊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叁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叁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州级试点、率先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湖泊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杨牧青,魏恒,王苗,田路萍,李敏敏.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周边区县化肥使用强度特征分析[J].磷肥与复肥.2019

[2].彭斌,耿嘉,杨文江,杨海鸿,李跃兴.“叁个率先”引领乡村振兴显实效[N].云南日报.2019

[3].胡晓蓉.国内外专家深入探讨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绿色新模式[N].云南日报.2019

[4].廖明,詹总谦,呙维,庞超,刘异.动态数据驱动模式下的湖泊流域降雨径流模拟[J].遥感学报.2019

[5].高俊峰,高永年,张志明.湖泊型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19

[6].柳林,江利明,相龙伟,汪汉胜,孙亚飞.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区冰川消融对湖泊水量变化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9

[7].赵筱青,李思楠,谭琨,苗培培,普军伟.城镇-农业-生态协调的高原湖泊流域土地利用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9

[8].叶磊.水质良好湖泊,怎样优先保护?黄山太平湖实施系统保护强调流域一体突出重点[J].中国生态文明.2019

[9].易达,甘淑,余章蓉.星云湖流域地表覆被变化与湖泊环境状况关联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9

[10].陈学凯.湖泊流域非点源污染分区精细化模似与多级优先控制区识别[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论文知识图

流域示意图长江流域水系图2.1给出了长江流域的水...~2000年湖泊动态变化分布图~2005年湖泊动态变化分布图4基于计算实验研究湖泊流域复杂性...3基于计算实验的湖泊流域复杂性研...

标签:;  ;  ;  ;  ;  ;  ;  

湖泊流域论文_杨牧青,魏恒,王苗,田路萍,李敏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