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模型

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模型

一、北京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焦义鹏[1](2021)在《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文中指出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结构破坏,是限制农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李峪土石山区小流域为例,基于ENVI5.1提取李峪小流域2014年10月13日、2016年9月29日、2018年11月1日和2019年10月28日4期的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一步利用二分法估算4期的植被覆盖度(FC),揭示了小流域F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降雨、气温、地形和土地利用等角度对FC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李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进行分析;通过Mike SHE和Mike11模型耦合模拟研究区的降雨洪水情况;基于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利用Arc GIS10.0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研究区的NDVI和FC总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年的FC的分布呈现从西南向东北增大的趋势。2014、2016、2018和2019年4期平均FC分别为:0.2235、0.6735、0.3919和0.2092,2016年植被改善明显,增长幅度最大,为201.34%;2018年FC较2016年下降了41.81%;2019年受严重干旱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019年的植被较2016年退化明显。(2)研究区的FC与降雨、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FC与降雨的关系较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6468,与气温之间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仅为0.3825;地形因子对不同种类植被的影响不同,油松适宜种植在大于45°的东坡,封禁在坡度为20°-35°的西坡和西北坡生长较好,山杏在高坡度的东北坡、东坡、南坡等阳坡FC较高,经济林FC较高值在大于45°的西坡和西南坡;水域、林地、草地、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流域FC的关系为正相关,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流域FC的关系表现为负相关。(3)经水土保持措施的修复,流域土壤侵蚀由中度转为微度和轻度侵蚀。流域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377 t/km2、476.09 t/km2、208.73t/km2,均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且流域内无中度以上侵蚀强度。实施水土保持措施之前流域内年均侵蚀模数为2670 t/(km2·a),主要为中度侵蚀,说明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抑制方面发挥了有力的作用。(4)不同重现期暴雨条件下,洪峰流量随时间推移增加幅度逐渐增大。5年一遇暴雨条件下,2016较2014和2018较2016洪峰分别减小30.89%和44.76%,2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少46.54%和56.08%,5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少29.23%和37.72%,10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小21.52%和29.37%,200年一遇暴雨条件下分别减小6%和10.00%。(5)研究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指标得分及综合效益得分逐年增高。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经济效益得分分别为0.0066、0.0412和0.2098,生态效益得分分别为0.1189、0.3361和0.3681,社会效益得分分别为0.0398、0.1371和0.2004,综合效益得分分别为0.0749、0.226和0.295。表明水土保持措施给社会、生态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

王力平[2](2021)在《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泰沂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无人机航测应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的技术与效果问题。本文选择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和泰安新泰市的3个水土保持造林地,以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结合基础资料搜集和现场样地调查,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监测研究。研究目的:1)建立不同分辨率影像下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2)明确不同分辨率影像对水土保持措施辨识效果;3)分析不同飞行拍照模式与飞行高度下航测效率。主要结果与结论:1、研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研究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坡地梯田(土坎梯田和石坎梯田)、蓄水池、沉砂池、排水沟以及沟道堰坝和拦砂坝等;植物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经果林),水土保持林树种有侧柏、黑松和刺槐,经果林树种有板栗和桃树。2、不同分辨率影像下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1)航测影像:获取项目区无人机在2种拍摄模式(悬停、等时间隔)和3种飞行高度下(100m、150m和200m)的正射影像,100m、150m和200m下无人机影像分辨率分别为2.7-2.9cm、4.2-4.4cm和5.5-5.8cm。(2)解译标志:建立3种飞行高度影像下不同项目区和造林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解译标志,明确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的纹理、色彩、形态、轮廓等影像特征。3、不同分辨率影像对水土保持措施辨识效果(1)工程措施:在200m飞行高度(分辨率5.5-5.8cm)影像下,便可判别各种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并获得其形状、尺寸等工程平面参数。因此,无人机航测用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识别的飞行高度可采用200m。(2)植物措施:辨识效果因影像分辨率以及树种类型、树体(冠幅)大小而异,在100m飞行高度(分辨率2.7-2.9cm)影像下,可判别冠幅直径大于40cm的植株种类别(针叶类、阔叶类)和植株轮廓,可判别冠幅大于160cm落叶树具体树种,难以判别针叶树具体树种。在150m飞行高度(分辨率4.2-4.4cm)影像下,只能判别冠幅大于70cm的针叶树(侧柏、黑松)植株轮廓。200m飞行高度(分辨率5.5-5.8cm)全部无法判别。据上结果,无人机航测用于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识别的飞行高度应低于100m。4、不同飞行拍照模式与飞行高度下航测效率在无人机悬停拍照模式时,飞行高度100m、150m和200m下的航测效率约为0.0075km2/min、0.0202km2/min和0.0394km2/min;在等时间隔拍照模式时,飞行高度100m、150m和200m下的航测效率约为0.0103km2/min、0.0225km2/min和0.054km2/min。说明无人机航测效率与拍摄高度成正相关,等时间隔拍摄模式的航测效率高于悬停拍摄模式。

时迪迪[3](2020)在《北沙河上游流域治理综合风险分区及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定量解析流域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等多种生态环境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行综合风险等级区划分,是科学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北沙河上游流域为例,基于GIS技术和python语言,利用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模型(PNPI)、点源污染估算模型、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敏感性系数法等,定量解析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等多种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流域多风险综合模拟框架,采用均方差决策法计算以上风险因子权重,确定流域综合风险,划分流域综合风险等级并解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沙河上游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负荷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其中,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人口密集的村镇和河网水系附近,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人口稀疏的山区。东南部平原区的北流村、王家园平原、西马坊和北小营小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物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区,应划为重点治理区域。(2)北沙河上游流域点源污染风险分布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特征,且高风险区域集中分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北小营小流域和规模化养殖场地区。(3)经计算,滑坡、泥石流、崩塌权重分别为0.32、0.33、0.35。山地灾害风险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峰山和王家园小流域,该区域地势陡峭,有黑峪口-良乡西断层从此穿过,且该地白云岩的分布区间较多,其为沉积碳酸盐岩,硬度大,性脆,易导致灾害风险;低风险区与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不具有灾害发生条件的平原区小流域。(4)水土流失风险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水土流失极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平原区以及西北山区水系附近,面积为57.8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56%;极高风险区面积最小,为4.2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山区河网附近。(5)由均方差决策法确定的非点源污染风险、点源污染风险、山地灾害风险和水土流失风险权重分别为29.85%、17.78%、34.37%和18.00%,说明山地灾害风险对北沙河上游流域综合风险相对贡献率最高,非点源污染风险次之。总体而言,研究区西北山区、东南平原区水系河网附近风险高,山区北部和东南平原区低。(6)不同类型小流域各风险因子权重不同。山区小流域各风险因子权重山地灾害风险>非点源污染风险>水土流失风险>点源污染风险,权重由大到小分别为0.38、0.30、0.23、0.09。山区-平原小流域各风险因子权重点源风险>非点源污染风险>山地灾害风险>水土流失风险,权重由大到小为0.40、0.27、0.22、0.11。平原小流域各风险因子权重点源风险>非点源污染风险>山地灾害风险>水土流失风险,权重由大到小为0.47、0.28、0.18、0.07。(7)在流域综合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和级别风险区提出不同的风险管理和流域综合治理建议。

李翠艳,孙希华,刘曰庆[4](2020)在《鲁中山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壤侵蚀定量归因》文中研究指明土壤侵蚀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相互作用对于缓解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RUSLE模型对鲁中山区2005年、2015年土壤侵蚀进行评估,综合土地利用、降雨量、坡度、植被覆盖度、高程、土壤类型、流域等影响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不同地貌类型上的土壤侵蚀进行定量归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结果表明:(1)2005年鲁中山区土壤侵蚀模数为1 273 t/(km2·a),年土壤流失量为1 561.36万t;2015年鲁中山区土壤侵蚀模数为1 039 t/(km2·a);年土壤流失量为1274.35万t。(2)鲁中山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中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山地丘陵区。2005—2015年鲁中山区土壤侵蚀逐渐改善,土壤侵蚀强度主要由轻度侵蚀以上向微度侵蚀转化。(3)在各种影响因子中,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是决定土壤侵蚀空间异质的主导因子,其次是土地利用类型。但随着海拔升高,在低、中山区坡度的解释力降低,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明显增强。(4)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坡度与植被覆盖度的协同作用大大增加了单因子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因此,禁止陡坡耕地及退耕还林对减缓鲁中山区土壤侵蚀具有重要作用。

祝海娇[5](2020)在《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 ——以金华梅溪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域旅游的推进、日常生活的旅游化要求产业融合、设施共建共享,这需要在相关工程建设中预先考虑和设计旅游要素,预留旅游发展空间。小流域,特别是低山丘陵地区的小流域在规模尺度、人口和产业集聚等方面更具发展旅游产业优势,适宜在相应的治理工程措施中植入旅游要素。而“多规合一”的提出将“多规”统筹到同一规划空间上来,为小流域治理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规划基础。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旅游要素植入研究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系统论、共生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旅游要素植入的概念,认为保护河川形态与风貌是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前提,流域本身的旅游发展潜力是确定是否适宜植入的基础,渐进式主动渗透是旅游要素植入应遵循的路径,最终要实现两者的互相融合与互惠共生;梳理归纳了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产业融合、共建共享、景观美学等植入原则;探讨了要素叠加、规划引导等旅游要素植入方式;就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等不同时间维度以及以治理工程为主线,将综合治理的林草、农业等措施到坡面、拦蓄、防洪等治理工程中分别植入旅游基本要素或服务设施的方式和方法,初步构建了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框架。运用上述理论框架,在分析金华梅溪流域旅游开发现状和潜力、论证旅游要素植入梅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适宜性的基础上,从旅游要素植入的内涵出发,选择梅溪流域综合治理中适宜于旅游要素植入的水系防护与防洪、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工程中的堰坝、堤坝、生态护岸、生态湿地等场景,进行旅游要素植入的具体实践应用剖析,为类似区域流域综合治理中开展旅游要素植入、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武毅[6](2019)在《海淀区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控制指标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3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淀区下垫面精确目视解译,建立海淀区土地利用数据库,针对山区土壤侵蚀控制带、地下水源涵养片和城市径流控制片典型流域分别运用土壤流失方程、SWMM模型和最优化方程模型进行了土壤侵蚀、径流水质和综合径流系数3大控制指标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域尺度的水土流失控制相关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安河流域属于山区流域,0°-15°的平原以及山区-平原交错带土壤侵蚀强度属于微度侵蚀,在允许土壤侵蚀强度范围内;15°以上的林区均属于轻度侵蚀强度。坡度在15°-25°的林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Ⅰ”级为主,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17.25%;坡度大于25°-35°的林区,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轻度Ⅱ”级为主,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13.62%;坡度>35°的林区,土壤侵蚀强度同样以“轻度Ⅱ”级为主,少量区域出现“轻度Ⅲ”级侵蚀,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2.46%。土壤侵蚀控制带流域基本情况相似,均以控制土壤侵蚀强度作为水土流失控制指标。(2)水源涵养片流域位于海淀区平原地区,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由于其范围涉及到地下水源保护区,故以面源污染为主要控制目标以防止水源地水质受到污染。降雨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是该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威胁,通过SWMM对水质进行模拟发现,初期径流中携带了大量SS污染物,其峰值浓度随着重现期增加而减小;LID措施可以显着降低地表径流中TSS负荷,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对TSS负荷消减作用在低重现期降雨情境下最为显着。3种LID措施的组合使用,对流域地表径流TSS负荷的消减作用更为明显。(3)城市径流控制片流域城市化水平较高,该区域综合径流系数为0.59,为全区最高。对已建成区径流系数控制的主要措施有绿地改造、透水铺装改造和绿色屋顶改造,各种措施可灵活布设于城市大部分下垫面,是目前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实现城市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

齐实,刘卉,毕超,李月,陈芳孝,李世荣,陆大明[7](2018)在《北京市小流域水土保持安全研究》文中认为水土保持是保障北京市未来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基石,以小流域作为最小分区单元实现其功能定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及管理措施,对建立小流域精细化管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以北京市1 085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三个安全"为目标导向,利用GIS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构建"三个安全"的评价指标,划分了北京市水土保持"三个安全"分区,提出不同分区小流域的功能定位。结果表明:北京市水土保持小流域的水源安全分区中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污染,面积为16%,水源危险占1. 9%;防洪安全分区的主要问题是山洪易发,占24%;生态安全分区的主要问题是生态危险,占17. 2%。认为:以"三个安全"综合得分来分区,其中平原区的主要问题是水质污染和生态危险,山区存在山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风险(占2. 2%)、水质污染-山洪易发(占1%)、水源危险-山洪易发(占0. 9%)的双重风险区域,是需要关注和治理的重点区域。

王涛[8](2018)在《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北京山区近年来多次出现的暴雨灾害体现出北京山区生态安全的欠缺,威胁着北京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命安全。水土保持治理是改善北京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开展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相关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山区576条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参考已有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综合分析北京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建立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北京山区小流域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并选取5条典型小流域对其生态安全指数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2012至2016年间,随着北京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指数也随之上升,虽有部分小流域由于外界扰动原因生态安全指数有所降低,但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状态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北京山区小流域处于较安全及以上等级的比例由2012年的35.76%增长到2016年的52.26%;处于较危险、危险等级的比例由32.12%下降到22.56%。(2)空间尺度上,北京山区各小流域评价等级分布较为复杂,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为危险等级的小流域主要位于密云区东部、门头沟区南部、以及怀柔区中部地区;较危险等级的小流域主要分布于危险等级小流域的周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等级为一般的小流域于北京山区各区县广泛分布,主要以怀柔区和密云区居多;较安全和安全等级的小流域主要分布于整个山区西部以及延庆区大部分地区。(3)根据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指数变化可以看出,水土保持安全指数与水土保持治理力度呈显着正相关。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地区,经水土保持治理后,水土保持成效显着。生态环境较差的小流域,经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后,生态安全状况虽有较大改变,但由于抗灾害能力弱,应持续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未经治理的小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应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力度。本研究最后根据实际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与实际灾害情况基本一致,说明北京山区小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孙若修[9](2017)在《北京市房山区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市山区面积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62%,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市山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北京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水土保持成果显着。但缺少对小流域治理效益全面、科学的评价。为此本文选取北京市房山区蒲洼、北窖、红螺谷、云居寺和北车营5条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野外调查、室内实验、社会问卷调查与基础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水文模型、土壤侵蚀模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等方法,对5条小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小流域主沟道水文特征和环境治理、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为北京市房山区小流域后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蒲洼、北窖、红螺谷、云居寺和北车营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后,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前相比,年均径流量分别减小17.5万m3、14.8万m3、14.6万m3、26.3万m3和25.4万m3;上述5条小流域年均径流系数减小约0.02;最大洪峰流量减小0.9m3/s、0.7m3/s、0.3m3/s、0.7m3/s和0.6m3/s。这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能有效减小地表径流量,消减洪峰流量,降低小流域径流系数。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后,对2012年7月21日和2016年7月20日北京市房山区两场特大暴雨进行降雨—径流模拟,5条小流域在“7.21”暴雨时洪峰流量削减率为16%-35%,“7.20”暴雨洪峰流量削减率为16%-35%;削减暴雨径流总量效益分别为3.3%-7.1%和3.0%-103%;此外,5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后的洪水过程线均比小流域综合治理前的洪水过程线有一定滞后,其中峰现时间滞后30-150分钟。(2)使用土壤水蚀模型CSLE评估了房山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多年平均降水、近30年最大降水以及当年实际降水三种情景下2005和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的空间分布,蒲洼、北窖、红螺谷、云居寺和北车营小流域使用当年实际降水,土壤侵蚀量2015年比2005年分别减小2424吨、4406吨、53887吨、31206吨和10982吨;使用多年平均降水,5条小流域的中度以下侵蚀面积增加0.93%-9.88%,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小0.24%-13.06%;使用30年最大降雨,5条小流域的中度以下侵蚀面积增加3.09-4.01%,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减小1.33%-7.89%。通过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发现,三种条件下2015年比2005年土壤侵蚀强度整体减小,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变化明显。(3)对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物质量进行计算,蒲洼、北窖、红螺谷、云居寺和北车营小流域的涵养水源最大量分别是17.50万m3/年、14.8万m3/年、25.4万m3/年、14.6万m3/年和26.3万m3/年;每年的保肥量分别为10.16吨、14.42吨、136.37吨、92.40吨和25.87吨;植物每年固碳量分别为2761.39吨、2486.31吨、2442.40吨、1443.08吨和2612.38吨;每年释氧物质量分别为5774.92吨、6656.26吨、6538.70吨、3863.35吨、6993.75吨;森林每年产生负氧离子物质量为4658.51 × 1018个、2608.69 X 1018个、3734.34X 1018个、2563.10X 1018个和 3473.01X 1018个。(4)对小流域主沟道评价结果显示主沟道水文地貌等级总体情况较好。蒲洼小流域Ⅱ级(良)以上沟道达35.67%,Ⅲ级(中)以上达68.09%;北窖小流域Ⅱ级(良)以上沟道达79.92%,Ⅲ级(中)以上达97.59%;红螺谷小流域Ⅱ级(良)以上沟道达68.95%,Ⅲ级(中)以上达77.71%;云居寺小流域Ⅱ级(良)以上沟道达70.49%;北车营小流域Ⅱ级(良)以上沟道达54.25%,Ⅲ级(中)以上达72.63%;各小流域内垃圾收集、存放、运输、处理均实现政府统一管理化,流域范围内水质指标整体在国家Ⅱ类地表水质标准范围内,少数沟道水中的NO3-超标,达到国家饮用水要求,生态环境良好。(5)根据2015年社会公共数据计算5条小流域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后,蒲洼、北窖、红螺谷、云居寺和北车营小流域经济产投比分别为 23.56:1、24.08:1、69.95:1、15.44:1 和 26.33:1。5 条小流域 2007 年到 2015 年,恩格尔系数减小4.71%-12.21%,收入增长21.60%-135.03%,非农比重增长了 14%-23%,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0.018hm2-0.03hm2,林地面积增加 0.146hm2-0.699hm2,2015年居民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了 85%以上。

李昂[10](2017)在《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石漠化地区具有土层稀薄、土壤贫瘠的特点,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已经成为限制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有效的保护石漠化地区土壤资源,分析并评价研究区域的土壤养分情况及其对该区域生态效益的贡献,是广西地区生态治理与评价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先对研究区土壤养分进行分析评价,又通过建立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效益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指标是整个生态效益评价中的重要指标。该研究计算简单、方法科学,对于评价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效益,开展广西地区生态效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石漠化地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养分情况分析。本研究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的三条典型小流域开展定点采样,经过室内实验分析,选择了 4项反映土壤养分特征的指标,计算各项养分指标在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总体水平以及流域、坡面尺度的特征,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已有数据对流域的土壤保肥效益进行估算,得出小流域土壤保肥效果的排序为龙窝坝>常么>者滕,治理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排序为水保林>封育林>坡改梯>经济林。(2)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本研究基于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理论,基于研究区当地粮食产量、土地利用面积等数据,对研究区的生态效益价值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单项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为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各小流域生态效益价值量分别为龙窝坝(3130万元)>常么(2414万元)>者滕(2055万元),与土壤保肥效益估算结果的排序相一致。治理期间,研究区域的石漠化土地得到了较好的治理,草地与林地的面积有较大的增加,土地利用程度均有一定提升。(3)建立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基于实测数据与历史数据,以PCA方法为主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最终得到信息重叠较少、代表性较强的广西石漠化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5个减少石漠化与侵蚀类指标、2个涵养水源类指标、5个土壤改良类指标、3个维持生态稳定类指标及1个防洪减灾类指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石漠化地区的特点。该部分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讨论生态效应补偿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优化广西今后的生态效益评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构建研究区生态效益评价模型。在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主客观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权重。其中,土壤改良层占0.4959,减少侵蚀层占0.1569,生态稳定层占0.1569,涵养水源层,占0.1306,减灾效益层,占0.0597。各流域的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显示,总体生态效益评价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龙窝坝、常么、者滕。评价结果基本与之前小流域生态效益价值量估算结果以及实际治理情况相一致。其中,保土效益评价值在众多效益评价值类别间是最高的,体现了土壤在广西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性。

二、北京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度
        1.2.2 流域土壤侵蚀的模拟计算方法
        1.2.3 分布式水文模型
        1.2.4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资源
        2.1.7 土地利用状况
        2.1.8 经济社会情况
        2.1.9 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
    2.2 数据源与预处理
        2.2.1 数据源
        2.2.2 预处理
    2.3 计算与分析
        2.3.1 归一化植被指数
        2.3.2 像元二分模型
        2.3.3 土地利用分类
        2.3.4 RUSLE模型及各因子计算方法
        2.3.5 洪水模拟
        2.3.6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2.3.7 影响因素分析
第3章 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
        3.1.1 流域总体NDVI时空分布特征
        3.1.2 NDVI置信区间的确定
        3.1.3 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水土保持措施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2.2 气象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2.3 地形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2.4 土地利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土保持效果监测
    4.1 基于RUSLE的土壤侵蚀计算
        4.1.1 RUSLE模型各因子计算
        4.1.2 基于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及分析
    4.2 暴雨洪水过程模拟
        4.2.1 李峪小流域模型建立
        4.2.2 工况设计
        4.2.3 土地利用对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5.2.1 原始数据及其标准化处理
        5.2.2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各指标权重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泰沂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依据与目的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无人机遥感系统应用现状
        1.2.2 无人机监测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1.2.3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1.3 研究区概况
        1.3.1 沂水县
        1.3.2 新泰市
2 材料与方法
    2.1 项目区选择
        2.1.1 沂水县项目区
        2.1.2 新泰市造林地
    2.2 研究内容
        2.2.1 项目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2.2.2 不同分辨率影像下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
        2.2.3 不同分辨率影像对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效果
        2.2.4 不同拍摄模式与飞行高度下飞行作业效率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资料收集分析
        2.4.2 无人机航测设计
        2.4.3 解译标志建立方法
        2.4.4 小流域治理措施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3.1.1 工程措施
        3.1.2 植物措施
    3.2 不同飞行高度影像解译效果
        3.2.1 工程措施
        3.2.2 植物措施
    3.3 不同飞行模式及航测高度的作业效率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研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4.1.2 不同分辨率影像下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
        4.1.3 不同分辨率影像对水土保持措施辨识效果
        4.1.4 不同飞行模式及高度作业效率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3)北沙河上游流域治理综合风险分区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进展
        1.2.2 点源污染模拟研究进展
        1.2.3 山地灾害模拟研究进展
        1.2.4 水土流失模拟研究进展
        1.2.5 流域水生态综合风险研究进展
        1.2.6 流域水生态分区研究进展
        1.2.7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数据准备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1.2 气候水文和土壤类型
        2.1.3 社会经济状况和山地灾害
    2.2 数据准备
    2.3 研究方法
        2.3.1 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估
        2.3.2 点源污染风险评估
        2.3.3 山地灾害风险评估
        2.3.4 水土流失风险评估
        2.3.5 均方差决策法
    2.4 技术流程图
3 北沙河上游流域水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3.1 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3.1.1 生活垃圾污染负荷解析
        3.1.2 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解析
        3.1.3 点源污染风险解析
    3.2 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3.2.1 土地利用指标空间分布
        3.2.2 径流指标空间分布
        3.2.3 距离指标空间分布
        3.2.4 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北沙河上游流域山地灾害与水土流失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4.1 山地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4.1.1 崩塌风险空间分布
        4.1.2 滑坡风险空间分布
        4.1.3 泥石流风险空间分布
        4.1.4 山地灾害总风险空间分布
    4.2 水土流失风险空间分布特征
        4.2.1 水土流失强度
        4.2.2 水土流失风险
        4.2.3 水土流失风险与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北沙河上游流域综合风险空间分布分区和管理对策
    5.1 不同类型小流域综合风险分布和分区
        5.1.1 山区小流域
        5.1.2 山区-平原小流域
        5.1.3 平原小流域
    5.2 北沙河上游流域综合风险分布和分区
    5.3 北沙河上游流域综合风险管理对策
        5.3.1 极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管理对策
        5.3.2 中等风险区管理对策
        5.3.3 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管理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鲁中山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壤侵蚀定量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2.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2.2 土壤可蚀性K
    2.3 坡长因子L和坡度因子S
    2.4 植被覆盖和管理因子C
    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2.6 地理探测器的原理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地理环境因子统计
    3.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不同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归因
        3.2.1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显着性分析
        3.2.2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交互探测研究
4 讨 论
5 结 论

(5)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 ——以金华梅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需要产业共融、设施共建、主客共享
        1.1.2 小流域综合治理未充分考虑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1.1.3 “多规合一”为小流域治理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规划基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架构
        1.3.2 不同时间、治理措施的旅游要素植入研究
        1.3.3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法
        1.5.2 学科交叉法
        1.5.3 归纳法
        1.5.4 应用研究法
    1.6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综述
        2.1.2 旅游要素植入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共生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建构
    3.1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3.1.1 旅游要素植入的概念
        3.1.2 旅游要素植入的内涵
    3.2 旅游要素植入的意义
        3.2.1 有助于提升地方特性
        3.2.2 有助于促进产业融合
        3.2.3 有助于实现资源节约
    3.3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
        3.3.1 统筹兼顾原则
        3.3.2 因地制宜原则
        3.3.3 产业融合原则
        3.3.4 共建共享原则
        3.3.5 景观美学原则
    3.4 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
        3.4.1 要素叠加
        3.4.2 规划引导
4 不同时空格局下的旅游要素植入
    4.1 不同时间过程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4.1.1 小流域治理前的旅游要素植入
        4.1.2 小流域治理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4.1.3 小流域治理后的旅游要素植入
    4.2 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旅游要素植入
        4.2.1 坡面工程及其关联的生物、农业措施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4.2.2 拦蓄工程及其关联的生物、农业措施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4.2.3 防洪工程及其关联的生物、农业措施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5 金华梅溪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旅游要素植入
    5.1 梅溪流域旅游开发条件与潜力分析
    5.2 梅溪流域旅游要素植入的适宜性分析
        5.2.1 流域规模与尺度
        5.2.2 河流水环境质量
        5.2.3 区位与交通条件
    5.3 梅溪流域旅游要素植入的具体应用
        5.3.1 水系防护与防洪工程
        5.3.2 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梅溪流域旅游资源类型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海淀区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控制指标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清洁小流域
        1.2.2 城市水土保持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流域水系
        2.1.5 土壤植被
        2.1.6 水资源状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土保持概况
        2.3.1 水土流失现状
        2.3.2 水土保持现状
        2.3.3 海淀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
3. 海淀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
    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数据需求分析
    3.2 数据库设计
        3.2.1 逻辑结构设计
        3.2.2 物理设计
        3.2.3 数据库信息获取来源
    3.3 数据库建立
4. 海淀区土地利用覆盖(下垫面)分析
    4.1 各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1 土壤侵蚀控制带土地利用现状
        4.1.2 水源涵养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3 城市径流控制片土地利用现状
    4.2 各街道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土壤侵蚀控制带控制指标研究—以北安河小流域为例
    5.1 北安河流域概况
    5.2 北安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5.2.1 降雨侵蚀因子(R)和土壤侵蚀因子(K)确定
        5.2.2 地形因子(L-S)确定
        5.2.3 植被覆盖度数据管理因子(C)确定
        5.2.4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与砾石覆盖度因子(Rf)确定
        5.2.5 北安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划分
    5.3 北安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析与防治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源涵养片控制指标研究—以前沙涧排洪沟流域为例
    6.1 前沙涧排洪沟流域概况
    6.2 数据前期处理与模型参数确定
        6.2.1 子汇水区域的概化
        6.2.2 降雨模型参数设置及污染物确定
    6.3 地表径流模拟验证
    6.4 常规水质—TSS模拟
    6.5 LID径流污染控制效果模拟
    6.6 前沙涧小流域径流水质优化控制对策
    6.7 本章小结
7. 城市径流控制片控制指标研究—以小月河流域为例
    7.1 小月河流域概况
    7.2 径流控制目标
    7.3 治理策略优化分析
        7.3.1 治理策略确定
        7.3.2 治理策略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北京市小流域水土保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和方法
3 指标体系确立
    3.1 一级分区指标
    3.2 二级分区指标
        3.2.1 水源安全指标
        3.2.2 防洪安全指标
        3.2.3 生态安全指标
4 结果与分析
    4.1 水源安全分区
    4.2 防洪安全分区
    4.3 生态安全分区
5 水源、防洪、生态“三个安全”分区
6 结论与讨论

(8)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安全的定义研究
        1.2.2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土流失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评价概念模型
        3.2.2 评价数学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北京山区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气象因素
        4.1.2 地形因素
        4.1.3 土壤因素
        4.1.4 植被因素
        4.1.5 人为因素
    4.2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体系构建
5 北京山区小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5.1 生态安全指标获取
        5.1.1 人口密度
        5.1.2 人均GDP
        5.1.3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5.1.4 沟壑密度
        5.1.5 地形起伏度
        5.1.6 降雨量
        5.1.7 土壤侵蚀模数
        5.1.8 植被覆盖度
        5.1.9 水土保持措施面积
        5.1.10 其他指标
    5.2 评价指标基准值确定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 评价指标灰色关联系数计算
    5.5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标准
6 北京山区小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分析
    6.1 北京山区小流域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结果分析
    6.2 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生态安全变化分析
    6.3 评价结果验证
        6.3.1 地质灾害易发区验证
        6.3.2 灾害实际发生情况验证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9)北京市房山区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2.2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组成
        1.2.3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选取
        1.2.4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括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特征
        2.1.6 治理前生态环境情况
        2.1.7 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2.2 研究内容
        2.2.1 小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2.2.2 小流域主沟道和小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2.3 研究方法
        2.3.1 评价指标
        2.3.2 数据来源
        2.3.3 样地的选取与设置
        2.3.4 土壤调查
        2.3.5 评估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主沟道水文特性和环境治理评价
    3.1 小流域主沟道水文特性
    3.2 小流域环境治理情况
        3.2.1 垃圾处理情况
        3.2.2 污水处理情况
        3.2.3 水质调查情况
    3.3 本章小结
4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4.1 水文效应
        4.1.1 水文模型参数值的初选
        4.1.2 水文模型的率定和检验
        4.1.3 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文效应评价
    4.2 保持土壤功能
        4.2.1 小流域治理前后土壤侵蚀变化
        4.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化学性质改良
        4.2.3 小流域年土壤保肥量
        4.2.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性
    4.3 土壤蓄水能力
        4.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蓄水量
    4.4 固碳释氧功能
        4.4.1 固碳功能
        4.4.2 释氧功能
    4.5 积累营养物质功能
    4.6 净化大气环境功能
        4.6.1 产生负氧离子量
        4.6.2 吸收污染物量
        4.6.3 森林滞尘量
    4.7 本章小结
5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
    5.1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
        5.1.1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物质量评价
        5.1.2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价值量评价
    5.2 小流域综合治理社会效益
    5.3 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
    5.4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1 生态效益评估社会公共数据表
附表2 沟道水文地貌监测记录表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10)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3.2. 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肥力特征研究进展
        1.3.3.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4.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4. 土壤植被特征
        2.1.5. 地质地貌特征
        2.1.6. 研究区小流域基本特征
    2.2. 研究内容
        2.2.1. 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研究
        2.2.2. 石漠化地区典型流域生态效益价值估算
        2.2.3.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4.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与模型验证
    2.3. 研究方法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石漠化地区不同生态治理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研究
    3.1. 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3.1.1. 典型小流域养分特征分析
        3.1.2. 流域尺度土壤养分特征对比
    3.2. 生态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N、P、K的影响
        3.2.1. 水保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2. 经济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3. 封育林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2.4. 坡改梯措施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3.3. 农作物与树种的选择对土壤有机质、N、P、K的影响
    3.4. 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养分差异性原因分析
    3.5.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保土保肥效益的影响
        3.5.1. 土壤保土保肥效益计算方法
        3.5.2. 不同治理措施下的土壤保肥效益
    3.6. 本章小结
4. 石漠化地区典型流域生态效益价值估算
    4.1.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分类及估算方法
        4.1.1.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价值估算方法
        4.1.2. 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程度
    4.2. 生态效益价值估算结果与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4.2.2. 各单项生态效益价值估算结果分析
        4.2.3. 生态服务价值敏感度分析
    4.3. 治理措施类型对效益结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5.1. 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主成分分析结果
        5.2.2. 相关分析结果
        5.2.3. 初选指标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5.2.4. 基于综合分析法的指标降维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评价与模型验证
    6.1. 模型指标的标准化过程
        6.1.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6.1.2. 指标的归一化
    6.2. 模型搭建过程
        6.2.1. 判断矩阵
        6.2.2. 判断矩阵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6.3. 模型权重确定
    6.4.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6.4.1. 生态效益评价结果
        6.4.2. 石漠化地区典型小流域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北京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D]. 焦义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泰沂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监测中的应用[D]. 王力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北沙河上游流域治理综合风险分区及特征研究[D]. 时迪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鲁中山区不同地貌类型土壤侵蚀定量归因[J]. 李翠艳,孙希华,刘曰庆. 水利水电技术, 2020(10)
  • [5]旅游要素植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 ——以金华梅溪为例[D]. 祝海娇.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6]海淀区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控制指标及对策研究[D]. 武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北京市小流域水土保持安全研究[J]. 齐实,刘卉,毕超,李月,陈芳孝,李世荣,陆大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8(06)
  • [8]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王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北京市房山区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D]. 孙若修.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李昂.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北京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