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大肠杆菌病疫苗

禽大肠杆菌病疫苗

一、禽大肠杆菌病疫苗(论文文献综述)

丛小钧[1](2021)在《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灭活苗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山东水貂养殖业迅速发展,山东的养貂数量已经超过其他省份总和。但是随着水貂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貂的发病率继续上升成为制约水貂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水貂大肠杆菌病已成为水貂养殖业一大难题。抗菌药物普遍滥用,使得抗生素治疗大肠杆菌病效果越来越差。因此研制出有效的大肠杆菌疫苗来预防水貂大肠杆菌病变得尤其重要。本研究使用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保存菌株经平板划线、菌落形态观察、显微镜观察、全自动生化鉴定仪鉴定了56株大肠杆菌。然后通过16S r RNA测序筛选出11种O型抗原血清,并进行玻璃板凝集试验确定其血清型。对主导血清型菌株进行药敏实验、致病力实验,筛选出两株强毒株进行疫苗研究。对主导血清型O91和O103的强毒株分别进行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得出最终疫苗效力试验所用的攻毒剂量。血清型结果显示,56株大肠杆菌分属11种血清型,包括O103、O113、O91、O121、O8、O26、O39、O80、O16、O111、O45。其中O91和O103为主导血清型,共占定型血清的44.6%。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主导血清型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在88%以上,对头孢类药物耐药率达到了52%,对氨曲南耐药率为44%,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2%和40%,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64%和56%,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52%,对培南类药物敏感。根据致病力初筛结果,挑选出H1807021a、H200113Fd进行疫苗研究。H1807021a、H200113Fd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分别为5.82×107CFU、5.14×107CFU,与之前报道的相比,本研究貂源大肠杆菌致病力较强。本研究对候选菌株进行体外培养,发现37℃培养12h抗原浓度达到最高;用0.4%甲醛溶液进行灭活24h,灭活完全。比较不同的免疫剂量的免疫,发现以4×108CFU免疫小鼠的效果最佳;通过一次免疫和两次免疫的免疫效果对比,最终得出最佳免疫次数为两次。采用4×108CFU的接种剂量,免疫两次进行免疫效力试验。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保护率达到了100%,证明水貂大肠杆菌二价灭活苗制备初步取得成功。本研究初步了解了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耐药性、致病力,并制备了水貂大肠杆菌二价灭活疫苗,为水貂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卓春柳[2](2021)在《甜叶菊绿原酸增强蛋雏鸡免疫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雏鸡免疫能力相对偏低,易受大肠杆菌侵袭。利用抗生素防控大肠杆菌病会引起菌株耐药性、药物残留问题,甚至对生态环境形成二次污染和危及人类健康,研发成本低且安全有效的替抗产品十分必要。来源于抗炎抑菌作用的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开发饲用抗生素添加剂的优势。以蛋雏鸡为研究对象,本文探究甜叶菊绿原酸提高蛋雏鸡免疫抗病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饲用抗生素替抗产品提供基础参数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甜叶菊绿原酸抗炎抑菌功能研究。采用牛津杯法检测含甜叶菊绿原酸代谢物血清抑菌效果;ELISA检测血清免疫因子水平;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盲肠菌群。结果显示:7日龄蛋雏鸡饮水中添加2 g/L甜叶菊绿原酸5天后,盲肠肠杆菌数量显着降低(P<0.05),盲肠益生菌数量升高(P>0.05),但其血清无明显抑菌效果。表明甜叶菊绿原酸通过调节蛋雏鸡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蛋雏鸡免疫功能。2.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腹气囊注射大肠杆菌O78菌悬液构建感染模型,用不同剂量甜叶菊绿原酸处理模型。结果显示:2.0 g/L和4.0 g/L处理的蛋雏鸡死亡率明显降低,2.0 g/L处理的蛋雏鸡血清Ig A和Ig M水平升高(P>0.05),血清IL-1β、IL-2、IL-6、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5)。表明甜叶菊绿原酸通过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抵御大肠杆菌O78侵袭,降低蛋雏鸡死亡率。3.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O78感染蛋雏鸡肠道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机体免疫力、抗氧化力和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盲肠内容物微生物种类。结果显示:2.0 g/L甜叶菊绿原酸可显着降低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回肠IL-1β、IL-2和TNF-α表达量(P<0.05);抑制空肠GPX2(P<0.05)和SOD1(P>0.05)表达量;增加空肠Claudin-1和ZO-1表达量(P>0.05);提高盲肠厚壁菌门丰度,降低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表明甜叶菊绿原酸通过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肠道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激活宿主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并通过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和优化肠道食糜微生物菌群,从而增强蛋雏鸡机体免疫力,阻止大肠杆菌O78对蛋雏鸡的侵袭。综上所述,2 g/L甜叶菊绿原酸能有效缓解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抵御炎症反应的发生,抑制大肠杆菌O78侵袭,不是通过血清直接杀菌抑菌。

高丽[3](2021)在《黑龙江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MLST分型》文中研究指明鹅大肠杆菌病(Goose Colibacillosis)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俗称“蛋子瘟”。2周龄以内的雏鹅多发,引起败血症、肠炎和脐炎等多种病型;成鹅引起卵黄性腹膜炎,使母鹅产蛋率明显下降。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鹅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养鹅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鹅源大肠杆菌血清型多,基因型也具有多样性,不同分离株携带的黏附素、摄铁系统、毒力岛、溶血素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种类和数量不一,这些因素为本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为了确定本地区鹅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黑龙江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耐药性及基因分型,为本地区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奠定基础。鹅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对黑龙江大庆周边地区(大庆、安达、齐齐哈尔、黑河、讷河、绥化、青冈、泰康)的鹅养殖场发病鹅采集肠道和肝脏等病料,进行细菌分离、生化试验和16S r RNA等鉴定。结果从178份发病鹅分离鉴定出148株大肠杆菌,检出率为83%。鹅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PCR方法对148株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对检出毒力基因的菌株进行小鼠攻毒试验,观察致病情况,对发病死亡小鼠进行病理剖检及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检出9种毒力基因组合,主要的毒力基因为iuc D、Pap A、Omp A、Tsh检出率分别为91%、90%、89%、86%,Ler、ibe A、iro N未检出。对检测出毒力因子菌株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确定80个分离株引起小鼠死亡,具有较强致病性。采用K-B纸片法对致病菌株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鹅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较严重,多重耐药菌株占85%,对庆大霉素、左氧沙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57%、71.5%。耐药程度最高为四环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85%、86%、83%。多序列位点分型:通过PCR扩增多个管家基因(din B、put P、pol B、trp B、pab B、icd A、uid A.、trp A),对致病菌株进行多序列位点分型(MLST)鉴定,结果显示:鹅源大肠杆菌致病菌株中分为54个ST型,呈现多样性。ST131、ST208、ST178为本地区主要流行的ST型,检出率分别为15%、14%和5%。综上所述,黑龙江大庆周边地区鹅源大肠杆菌分离率较高,大部分菌株携带毒力基因且具有致病性,分离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严重,多序列位点分型呈现多样性。本研究为本地区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相府[4](2020)在《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肠杆菌是家禽养殖中常见病原之一,可引起家禽的急性败血症或多组织器官炎症,一旦感染会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损失。临床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该方法在近年来的运用中遇到了新的挑战。“超级细菌”等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抗菌治疗的副作用--细菌的耐药谱扩大。一方面细菌抗药性降低了抗菌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抗菌药物用量增加易引起动物机体内的药物残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近年来,随着“无抗时代”的到来,中草药受到更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草药在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在禽类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中,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疗效较好,尤其是中草药黄连、黄芩、金银花,对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效果明显。中草药使用后药物残留较少,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畜禽产品质量无影响。这既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也符合我国生态绿色养殖的行业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建立禽大肠杆菌人工感染模型,在前人中草药防控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基础上,对经典中草药组方“葛根苓连汤”进行了筛选、改良与疗效试验,以期为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1.“葛根芩连汤”组方的优化筛选研究通过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建立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在前人中草药防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基础上,对经典中草药组方“葛根芩连汤”改良,形成了5个组方;分别在大肠杆菌攻毒后1h、6h和12h连续3次给药,评价不同组方的疗效。结果显示,在9.75×108CFU/ml的菌液浓度下,腹腔注射0.5 ml剂量攻毒后,小鼠全部发病,死亡迅速,死亡时间集中在攻毒后24-48 h内,选择该剂量建立小鼠感染模型。攻毒后组方Ⅰ(金银花、葛根、黄芩、黄连、白芍、炙甘草)给药达到了 70%的治愈率,位列5个组方中最高,且未在肝脏和心脏组织中分离到攻毒菌株。因此选择最优组方1进行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2.改进“葛根芩连汤”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通过肌肉注射不同浓度的鸡源大肠杆菌观察感染鸡的发病和死亡率情况,建立鸡感染大肠杆菌模型;鸡感染大肠杆菌出现症状后分别使用高(1.5 ml/kg体重)、中(1.0ml/kg体重)、低剂量(0.5ml/kg体重)的改进“葛根芩连汤”饮水给药,并使用氟苯尼考作为治疗对照组,连用5天,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选用攻毒浓度为细菌培养液10-4倍稀释液,剂量为0.5ml/只,感染鸡约有半数死亡,为最佳攻毒剂量;改进“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均有一定的治愈效果,与氟苯尼考疗效相当;高、中剂量改进“葛根芩连汤”组治疗评价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因此以中剂量的“葛根芩连汤”为推荐剂量。

易海鸣[5](2020)在《益生菌对雏鸡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影响及基因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传染性和耐药性都较强,容易引发规模性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对动物养殖业造成极大威胁。肠道微生物时刻影响着机体的健康,而使用益生菌通常能给动物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在严格限制抗生素使用的背景下,利用益生菌调节机体健康状态并抵抗细菌感染性疾病成为了应用性研究的热门方向。本研究旨在获得有应用价值的益生菌,并探索益生菌对雏鸡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发酵液牛津杯试验、共培养抑菌试验和大肠杆菌(XT-13)黏附抑制试验初步探究了三株益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这三株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ZN-3(Lactobacillus plantarum ZN-3,ZN-3)、鼠李糖乳杆菌QC(Lactobacillus rhamnosus QC,QC)和丁酸梭菌HYCB(Clostridium butyricum HYCB,HYCB)。结果表明,各益生菌发酵液上清的抑菌效果良好,且大肠杆菌分别与这三株益生菌共培养时增殖也明显被抑制。另外,三者的等比例混合菌X可显着降低XT-13对DF-1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DF-1)的黏附率,即这三株益生菌存在协同作用。(2)为了探究益生菌对雏鸡感染大肠杆菌后的保护效果,并获得保护效果最佳的益生菌或其组合,本研究中连续30天给7日龄SPF雏鸡分别灌服ZN-3(3×108CFU/m L)、QC(3×108CFU/m L)、HYCB(3×108CFU/m L)和三者的等比例混合菌X,并在第26天至第30天内每天口服感染1次大肠杆菌XT-13(2×1010CFU/m L),记录整个过程中雏鸡的体重变化和感染XT-13后的存活率,评价保护效果。结果表明,混合益生菌的保护效果良好,而且对雏鸡的增重效果优于单独益生菌;另根据保护试验的感染病程,在感染XT-13后第8天剖检雏鸡,记录剖检结果,制作组织切片分析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和肠道的载菌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益生菌X可以减轻雏鸡感染XT-13后脏器组织的病理损伤,降低肝脏和大肠的载菌量,对降低全身感染风险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3)为进一步了解混合益生菌X对雏鸡生长状况和感染XT-13后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对灌服了X后的雏鸡体重和肠绒毛指标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分析,发现X提高了回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以及大肠肠腺深度,雏鸡增重现象明显。同时,本研究还分别在雏鸡感染XT-13后第4、8和14天检测血清中IL-10(Interleukin-10)和IL-17(Interleukin-17)的水平以及肝脏中禽防御素AvBD1(Avian defensing-β1,DEF-β1)的含量,同时使用第14天的血清进行XT-13的血清存活试验,初步评估机体的免疫水平。结果表明,混合益生菌X可以调节机体血清IL-10和IL-17水平和肝脏DEF-β1的含量,并提高血清杀菌水平,降低了雏鸡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即混合益生菌X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帮助宿主抵抗感染并恢复健康。(4)为了进一步评估获得的混合菌X对禽大肠杆菌病的广谱保护力,本研究还评估了X对临床菌株O78血清型大肠杆菌AV006感染雏鸡的保护力。结果表明,X提高了雏鸡的存活率,即对O78型禽大肠杆菌病也具有良好的保护力,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适合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材料。(5)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3株益生菌的特点和价值,本研究对它们的基因组进行了二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3株益生菌在代谢活动和产生抗菌物质方面各有特点,其中值得关注的是,ZN-3预测到多种植物乳杆菌素,拥有完整抗氧化物质(类胡萝卜素)的一系列连串酶系,还能合成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多种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HYCB预测到产氢气、形成芽胞、CRISPR系统和套索肽合成基因簇。本研究中益生菌基因组的这些特点揭示了它们的潜在开发价值。

薛菲[6](2020)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cOmpT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识别抗原表位的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一种寄生在禽类肠道及黏膜表面、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细菌性疾病,属于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coli,ExPEC),是禽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病原菌。APEC分布较广,给世界各地养禽业带来了较大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类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已知的APEC的毒力因子有黏附素、内毒素、外膜蛋白、铁摄取系统和Ⅲ型分泌系统等。外膜蛋白酶T(Outer membrane protease T,OmpT)多位于细菌表面,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蛋白酶家族。有研究表明OmpT在增强细菌表面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发挥作用,与APEC的致病性相关,并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因此有一定的研究价值。APEC E058株的OmpT蛋白由位于染色质的compT基因和位于质粒中的pompT基因分别编码。本研究将课题组保存的重组表达菌株pET-28a-compT和pET-30a-pompT进行复苏并鉴定,经IPTG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再采用尿素梯度透析法进行复性。PCR结果显示,pET-28a-compT和pET-30a-pompT菌液扩增出的基因片段大小均为894 bp,与预期大小一致;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两个重组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cOmpT和pOmpT的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6 kD和33.6 kD,与预期大小相符,且纯度较高。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cOmpT的抗原性较好。将表达纯化后的cOmpT作为免疫原,接种至BALB/c小鼠体内。采用方阵滴定法,建立间接ELISA的检测方法,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0.625 μg/mL,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6400。四次免疫后采血,间接ELISA检测效价,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鼠源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细胞融合。采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和有限稀释法,多次筛选后得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cOmpT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1G8、2C3和2G3,杂交瘤细胞上清中抗体效价分别为 1:200、1:3200 和 1:3200。其中,2C3 和 2G3 的腹水效价分别为 1:512000、1:256000。单抗亚类鉴定结果显示,3株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均为IgG2b亚类。根据Western blot鉴定分析,制备的3株单克隆抗体与cOmpT蛋白均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不与其他受检菌发生交叉反应。为确定获得的单克隆抗体所针对的抗原表位,将去信号肽的compT基因作为模板,按照不同的细胞外环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分别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经酶切后再分别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将鉴定正确的阳性菌株进行诱导表达。截短表达蛋白cOmpT A、cOmpTB、cOmpTC、cOmpTD和cOmpTE,经SDS-PAGE检测正确后,利用单克隆抗体1G8、2C3和2G3分别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1G8、2C3的抗原表位确定在cOmpT B上,2G3的抗原表位初步定位在cOmpT D。为了缩小抗原表位区域,对cOmpT B和cOmpT D截短表达,结果显示单抗1G8识别的抗原表位是83DQDWMDS89,单抗2C3识别的抗原表位是90SNPGTW95,单抗2G3识别的抗原表位是197TFKYSGW203。本研究成功制备了 3株抗cOmpT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识别的抗原表位进行了鉴定,为cOmpT蛋白功能研究和APEC新型表位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贺蒙初[7](2020)在《鸡源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通过观察鸡的生长性能,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肠道菌群丰度与结构和Toll样受体蛋白表达,探讨益生菌对健康鸡的保健作用和对大肠杆菌攻毒时的保护作用。(1)健康鸡的保健试验。选用90只1日龄雏鸡,分为对照组、益生菌低剂量组和益生菌高剂量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低剂量组在每kg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109cfu,高剂量组在每kg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2×109cfu。第21 d,每组选取10只鸡放血致死,并立即采集所需样本。(2)攻毒试验。选用120只14日龄白羽肉杂鸡,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益生菌预防组、益生菌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所有鸡每日自由采食并记录采食量和体重,每周进行采血,攻毒发病后增加采血一次。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肝脏和肾脏组织结构,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记检测肝脏和肾脏中XDH和GLUT-9的表达情况,高通量测序检测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试验结果如下:健康鸡的保健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低剂量组和益生菌高剂量组鸡的料肉比显着降低(P<0.05),血清Ig G、Ig M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益生菌低剂量组TLR2蛋白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TLR4、Myd88、TRAF-6、AP-1蛋白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益生菌高剂量组TLR2、TLR4、Myd88、TRAF-6、AP-1蛋白表达及m 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试验证实,饲喂益生菌可降低白羽肉杂鸡料肉比,提高血清中Ig G、Ig M的含量,并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通路蛋白表达提高机体免疫力。在大肠杆菌攻毒试验中,攻毒后模型组、益生菌治疗组、抗生素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料肉比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7日治疗后,益生菌预防组、益生菌治疗组、抗生素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益生菌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组攻毒大肠杆菌3日后血清内Ig G、Ig M、大肠杆菌抗体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预防组血清内Ig G、Ig M、大肠杆菌抗体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7日后,自然恢复组血清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组血清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显着低于自然恢复组(P<0.05);益生菌预防组与对照组血清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通过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模型组与自然恢复组的十二指肠内微生物群落发生重组,从门层面分析,模型组与自然恢复组厚壁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增多。从属层面分析,模型组与自然恢复组乳杆菌属减少,肠杆菌属增加。而益生菌预防组、抗生素治疗组、益生菌治疗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内微生物群落无显着差异。模型组、自然恢复组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量、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显示炎症反应严重。益生菌预防组与对照组相比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量、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与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益生菌治疗组和抗生素治疗组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量、m 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极显着低于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P<0.01),显示治疗效果较好。由此可知,在日粮中添加益生菌,可在鸡大肠杆菌感染时保护其肠道有益菌,减少肠道内大肠杆菌数量,在炎症时减少Toll样受体的表达,以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屈香[8](2020)在《lpxL和lpxM基因对O1、O78血清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引起禽大肠杆菌病重要的病原体,可引起多种禽类发病,形成局部或全身典型的感染症状、病变,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APEC的抗原结构复杂多样,其中O抗原常作为APEC血清型分型依据,且以O1、O2、O78等优势致病血清型为主。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大肠杆菌细胞壁表面的主要组分,同时也是APEC致病的重要毒力因子,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抗原侧链等不连续的结构区域组成。LPS分子的合成和运输是细菌正常生存的必需条件。脂质A与致病力密切相关,是LPS分子中内毒素活性的基团。脂质A的结构完整性对于APEC的致病性具有重要作用,其合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毒力基因目前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APEC优势血清型O1 E516株和O78 E522株为研究对象,针对脂质A合成过程中的两个后期酰基转移酶LpxL和LpxM,通过λ噬菌体Red同源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 APEC E516、E522 lpxL和lpxM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比较其与野生株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分析了lpxL和lpxM基因对APEC毒力的影响,为深入研究APEC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APEC E516、E522株及其lpxL和lpxM基因缺失株、回补株进行生长特性、电镜观察、RT-PCR、HD-11吞噬和胞内存活能力及致病性的研究,分析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lpxL和lpxM基因对与不同血清型O1 E516和O78 E522株致病性的关系。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各菌株在37℃的生长速度快于在42℃的生长速度,但在37℃和42℃,各菌株在基础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基本一致,在LB液体培养基中,E516ΔlpxL、E516ΔlpxL△lpxM、E522ΔlpxM、E522ΔlpxL△lpxM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野生株。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缺失株 E516ΔlpxL、E522ΔlpxM、E516ΔlpxLΔlpxM和 E522ΔlpxLΔlpxM与野生株相比,细胞外膜及表面结构层明显变薄,局部表面结构甚至不完整,回补株细胞表面结构稍有恢复,但并未完全恢复至野生株表面结构的完整性。RT-PCR结果显示,各缺失株中残留的缺失基因同源臂与氯霉素抗性基因去除时遗留的FLP重组酶(Flippase recombination enzyme,FLP)识别位点(FLP recognition target sites,FRT)临时组成新的转录本正常转录,产生了“意外转录子”。血清补体杀菌试验结果显示,在12.50%和 25.00%浓度的 SPF 鸡血清中,E516ΔlpxL、E516ΔlpxLΔlpxM、E522ΔlpxM、E522ΔlpxL△lpxM死亡率显着高于野生株(P<0.05),表明lpxL和lpxM基因有抗血清补体杀菌作用。1日龄SPF鸡半数致死剂量(LD50)测定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的毒力降低1000倍左右,回补株的毒力未能完全恢复至野生株水平。21日龄SPF鸡体内定殖与持续试验结果显示,各缺失株在各脏器定殖的能力与野生株相比下降显着,回补株的定殖能力部分恢复,但也未完全恢复到野生株水平。HD-11细胞吞噬和存活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 E516ΔlpxL、E516△lpxLΔlpxM、E522ΔlpxM、E522ΔlpxLΔlpxM的抗吞噬能力和细胞内定殖存活能力较野生株显着下降,回补株ReE5 16ΔlpxL、ReE522ΔlpxM的存活能力有所提高,但亦未完全恢复至野生株水平。由此得出结论,lpxL和lpxM基因对于APEC O1 E516和O78 E522菌株的致病性和毒力具有重要影响,但有所差异。lpxL基因对O1 E516的影响程度大于lpxM基因,lpxM基因对O78 E522影响程度大于lpxL基因。

李隆[9](2019)在《O88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雏鸡炎症中TLR4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文中研究指明TLR4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家族成员,是天然免疫反应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识别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脂多糖(LPS),激活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促使炎症的发生以对抗细菌的入侵。大肠杆菌是危害禽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文通过O88血清型大肠杆菌接种雏鸡,探讨TLR4信号通路在O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心、肝等器官后对于炎症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10日龄的雏鸡为对象,采用HE染色、免疫蛋白印记和QRT-PCR等方法研究O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雏鸡后的临床症状与眼观病变,以及心脏、肝脏、脾脏和法氏囊组织的结构的变化,炎症因子表达以及细胞焦亡因子的动态变化,同时检测TLR4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感染O88血清型大肠杆菌雏鸡后,心脏可观察到明显的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与肝脏的变质性肝炎。心与肝脏镜下可见大量而又广泛的巨噬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检测血清中AST酶活性发现,与对照组水平相比,随感染时间增加逐渐上升,表明在O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会导致雏鸡心脏、肝脏的损伤。心脏、肝脏、脾脏和法氏囊中的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在O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后都显着上升,其中肝脏感染8 h后,IL-1β表达水平上升至对照组水平的6倍,TNF-α表达水平上升了5倍。然而第24 h和第72 h,IL-1β和TNF-α表达量有所下降,最后回升,这表明O88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够诱导炎症因子表达,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动态变化。而心脏和肝脏中Caspase-1的表达水平发现在O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8 h后,与对照组相比,心脏和肝脏中Caspase-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在感染后的第24 h和第72 h,心脏和肝脏中Caspase-1表达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呈现出上升后下降动态变化,这表明由TLR4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中,可能有Caspase-1诱导的细胞焦亡的参与。检测TLR4蛋白表达情况发现,心脏、肝脏、脾脏与法氏囊的TLR4相对蛋白表达量呈现出时间依赖性的上升。NF-κB的mRNA表达水平同样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动态变化,其中肝脏感染8 h后,NF-κB表达水平上升至对照组水平3倍,然而第24 h、72h和120 h逐渐下降。O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后MyD88的mRNA的表达水平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变化,而TRIF表达水平在感染8 h后高于对照组水平,而第24 h、72 h和120 h以时间依赖性下降,在感染120 h后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说明O88血清型大肠杆菌主要通过MyD88途径激活TLR4信号通路调节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本研究从天然免疫的角度说明O88血清型大肠杆菌导致的损伤中的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为该血清型大肠杆菌在雏鸡中的防治提供依据。

邵启文[10](2019)在《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及免疫持续期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常引起家禽发生多种肠道外疾病如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蜂窝织炎及败血症,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给养禽业带来严重损失。以本实验室构建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E516△lpxL△lpxM(O1)、E058△lpxL△lpxM(O2)、E522△lpxL△lpxM(078)株作为制苗菌株等比例混合,分别辅以白油佐剂道达尔170、白油佐剂Marc52和铝胶佐剂研制了相应三价灭活疫苗,并对三种佐剂疫苗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效力比较试验,以确定合适的疫苗佐剂。疫苗佐剂确定后,对该三价疫苗的免疫持续期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三种不同佐剂疫苗的安全性比较利用制备的三种不同佐剂灭活疫苗,分别以单剂量0.5 mL/羽和双倍剂量1.0 mL/羽接种14日龄SPF鸡进行安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注射白油佐剂灭活疫苗组的鸡,以单剂量0.5 mL/羽免疫,接种疫苗后12-24 h,部分鸡出现短时精神沉郁,之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以双倍剂量1 mL/羽免疫时,接种疫苗后5-8 h试验鸡出现精神不佳,24 h内恢复正常,由于双倍剂量组免疫剂量较大,部分试验鸡注射部位出现0.1-1.2 cm大小不等的结节,但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免疫一周注射部位结节逐渐消失,生长状况良好。注射铝胶佐剂灭活疫苗组的鸡,在整个观察期内饮食和精神状态均正常,注射部位亦未见异常。以上结果说明我们所研制的油佐剂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三种不同佐剂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以三种不同佐剂疫苗对14日龄SPF鸡进行免疫,42日龄时分别以亲本株E516(O1)、E058(02)和E522(078)攻毒,进行免疫保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白油佐剂道达尔170疫苗组攻毒后保护比均为7/10,白油佐剂Marc52疫苗组攻毒后保护比分别为5/10、5/10和7/10,铝胶佐剂疫苗组攻毒后保护比分别为3/10、3/10和5/10,攻毒对照组攻毒后死亡比均为10/1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铝胶佐剂疫苗对同源野生株攻毒鸡的免疫保护效果差,白油佐剂道达尔170和白油佐剂Marc52疫苗尤其是前者对同源野生株攻毒鸡可以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综合安全性试验和免疫保护试验,我们确定白油佐剂道达尔170佐剂作为研制疫苗的佐剂。3、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试验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对14日龄SPF鸡进行免疫,分别在免疫后第30 d、第60 d和第90 d进行亲本株攻毒试验,对保护效力、特异性抗体水平及组织病理变化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后第30 d、第60 d和第90 d攻毒,试验鸡均得到不同程度较好保护。由于成年鸡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敏感性降低,90日龄试验鸡攻毒对照组死亡比减少属于正常现象。白羽肉鸡的生长周期一般在9周以内,该疫苗应用在白羽肉鸡上,一次性免疫即可得到有效的保护。综合多因素考虑,我们暂定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为3个月。

二、禽大肠杆菌病疫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禽大肠杆菌病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灭活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病原学
        1.1.1 形态及染色特征
        1.1.2 培养特性
        1.1.3 生化反应
    1.2 血清型
    1.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3.1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1.3.2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1.3.2.1 酶的释放
        1.3.2.2 细菌外排
        1.3.2.3 抗生素靶位改变
        1.3.2.4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1.3.3 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意义
    1.4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1.4.1 传统检测方法
        1.4.2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
        1.4.3 量子点荧光探针技术
        1.4.4 免疫层析技术
        1.4.5 PCR检测技术
    1.5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1.5.1 黏附素
        1.5.2 肠毒素
        1.5.3 外膜蛋白
        1.5.4 内毒素
    1.6 水貂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1.6.1 饲养管理
        1.6.2 药物预防
        1.6.3 免疫预防
    1.7 疫苗佐剂的概括
        1.7.1 化学类免疫佐剂
        1.7.2 微生物类免疫佐剂
        1.7.3 植物类免疫佐剂
        1.7.4 生化类免疫佐剂
    1.8 大肠杆菌灭活苗的研究进展
        1.8.1 禽大肠杆菌灭活苗概括
        1.8.2 猪大肠杆菌灭活苗概括
        1.8.3 水貂大肠杆菌灭活苗的概括
    1.9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的复苏及纯化鉴定
        2.2.2 细菌的生化鉴定
        2.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血清学鉴定
        2.2.5 貂源大肠杆菌药敏实验
        2.2.6 致病力测定
        2.2.6.1 主导血清型菌株致病力初筛试验
        2.2.6.2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2.2.7 病理切片制作
        2.2.8 水貂大肠杆菌灭活苗的初步研究
        2.2.8.1 疫苗的制备方法
        2.2.8.2 最适接种剂量测定
        2.2.8.3 一次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2.2.8.4 两次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2.2.8.5 大肠杆菌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纯化鉴定结果
    3.2 生化鉴定结果
    3.3 16S rRNA鉴定结果
    3.4 O血清型鉴定结果
    3.5 大肠杆菌药敏实验鉴定结果
    3.6 致病力测定结果
        3.6.1 致病力初筛结果
        3.6.2 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
        3.6.2.1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3.6.2.2 半数致死量结果
        3.6.3 小白鼠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
    3.7 小白鼠病理切片结果
    3.8 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3.8.1 水貂大肠杆菌二价灭活苗的制备
        3.8.1.1 抗原的制备
        3.8.1.2 灭活检验
        3.8.1.3 菌苗制备
        3.8.1.4 无菌检验
        3.8.1.5 安全性实验
        3.8.2 最适接种剂量
        3.8.3 一次免疫的保护效果评估
        3.8.4 两次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3.8.5 二价灭活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4 讨论
    4.1 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及同源性分析
    4.2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
    4.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4.4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4.5 水貂大肠杆菌的灭活苗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甜叶菊绿原酸增强蛋雏鸡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绿原酸应用研究
        1.1.1 绿原酸来源
        1.1.2 绿原酸吸收
        1.1.3 绿原酸代谢
        1.1.4 生物学功能
        1.1.5 绿原酸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1.2 鸡大肠杆菌病防控研究
        1.2.1 发病机理
        1.2.2 防治措施
        1.2.3 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
        1.2.4 绿原酸应用优势
    1.3 试验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甜叶菊绿原酸抗炎抑菌功能研究
    2.1 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动物及处理
    2.2 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含甜叶菊绿原酸代谢物血清抑菌试验效果
        2.2.3 甜叶菊绿原酸对蛋雏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2.2.4 甜叶菊绿原酸对蛋雏鸡盲肠菌群的影响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含甜叶菊绿原酸代谢物血清抑菌试验结果
        2.3.2 甜叶菊绿原酸对蛋雏鸡盲肠菌群的影响结果
        2.3.3 甜叶菊绿原酸对蛋雏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临床保护作用
    3.1 材料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实验动物及处理
    3.2 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免疫调节作用
    4.1 材料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实验动物及处理
    4.2 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大肠杆菌模型的建立
        4.2.3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4.2.4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回肠、空肠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
        4.3.2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回肠、空肠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肠道屏障调节作用
    5.1 材料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1.4 实验动物及处理
    5.2 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5.2.3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回肠、空肠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2.5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盲肠食糜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回肠、空肠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5.3.2 甜叶菊绿原酸对大肠杆菌感染蛋雏鸡盲肠食糜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3)黑龙江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MLST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文献综述
    1.1 禽大肠杆菌概述
    1.2 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2.1 大肠杆菌病原
        1.2.2 流行病学
        1.2.3 临床症状
        1.2.4 病理变化
        1.2.5 诊断方法
        1.2.6 预防和治疗
    1.3 禽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及致病性
        1.3.1 黏附素
        1.3.2 铁获取系统
        1.3.3 HPI耶尔森氏毒力岛
        1.3.4 血凝素
        1.3.5 外膜蛋白
        1.3.6 毒素
    1.4 禽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1.5 禽大肠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1.6 目的与意义
2 鹅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料的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细菌分离培养
        2.2.2 分离菌株染色镜检
        2.2.3 大肠杆菌16Sr DNA鉴定
        2.2.3.1 16S r DNA引物设计
        2.2.3.2 分离菌株DNA提取
        2.2.3.3 16sr DNA目的基因扩增
        2.2.3.4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胶回收测序
    2.3 结果
        2.3.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2.3.2 细菌分离镜检结果
        2.3.3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2.3.4 16s rDNA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鹅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3.1 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引物设计
    3.2 方法
        3.2.1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毒力基因PCR检测
        3.2.3 动物致病性试验
    3.3 结果
        3.3.1 鹅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PCR结果
        3.3.2 鹅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
        3.3.3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3.3.4 毒力基因与菌株致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鹅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药敏片
        4.1.4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3 结果
        4.3.1 鹅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4.3.2 鹅源致病性分离菌株耐药结果
        4.3.3 鹅源致病菌株重耐药谱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鹅源大肠杆菌多序列位点分型
    5.1 材料
        5.1.1 菌株来源
        5.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5.1.3 大肠杆菌MLST引物设计
    5.2 方法
        5.2.1 DNA提取
        5.2.2 PCR扩增体系
        5.2.3 目的片段的DNA序列测定
    5.3 结果
        5.3.1 MLST结果
        5.3.2 MLST克隆复合体分型结果
        5.3.3 MLST与毒力基因相关性分析
        5.3.4 多序列位点同源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禽大肠杆菌病
        1.1 禽大肠杆菌病简介
        1.2 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1.3 禽大肠杆菌病的危害
        1.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5 禽大肠杆菌病的耐药性质粒
    2 中草药在防治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
        2.1 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
        2.2 消除细菌耐药性
        2.3 抗炎作用
        2.4 增强机体免疫
    3 “葛根芩连汤”在防治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
    4 目的意义
第2章 “葛根芩连汤”组方的优化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供试药品
        1.3 攻毒菌株
        1.4 培养基及试剂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1.6 大肠杆菌人工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1.7 组方筛选试验
        1.8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2.2 组方的筛选试验
    3 讨论
        3.1 中药的抗菌性
        3.2 人工感染大肠杆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试验
    4 小结
第3章 改进“葛根芩连汤”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试验菌种
        1.4 实验仪器
        1.5 大肠杆菌攻毒剂量的确定
        1.6 治疗试验
    2 结果
        2.1 鸡大肠杆菌最佳攻毒剂量的测定
        2.2 治疗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药物
        3.2 鸡大肠杆菌病辨证施治
        3.3 改进“葛根芩连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益生菌对雏鸡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影响及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问题由来
    1.2 文献综述
        1.2.1 肠道菌群与动物健康
        1.2.2 益生菌与微生态制剂
        1.2.3 微生态制剂与禽大肠杆菌病
        1.2.4 微生物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与细胞
        2.1.2 实验所用酶、试剂和仪器
        2.1.3 主要培养基及抗生素配制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5 引物
        2.1.6 实验动物及饲喂方式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复苏及16SrDNA鉴定
        2.2.2 益生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益生菌对强酸及胃蛋白酶的耐受性试验
        2.2.4 益生菌基因组二代测序及生信分析
        2.2.5 益生菌体外抑菌试验
        2.2.6 益生菌对雏鸡感染大肠杆菌的保护力试验
        2.2.7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感染XT-13后组织病理变化影响的评估
        2.2.8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生长性能和感染XT-13后相关指标的检测
        2.2.9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感染AV006(O78)的保护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益生菌生长曲线
    3.2 益生菌对强酸和胃蛋白酶的耐受能力
        3.2.1 益生菌对强酸的耐受能力
        3.2.2 益生菌对胃蛋白酶的耐受能力
    3.3 益生菌体外抑菌试验
        3.3.1 抑菌圈直径
        3.3.2 共培养抑菌效果
        3.3.3 益生菌对XT-13的黏附抑制效果
    3.4 益生菌对雏鸡的保护效果
        3.4.1 XT-13感染雏鸡预试验结果
        3.4.2 保护率与体重变化
        3.4.3 剖检与组织病理变化
        3.4.4 组织中XT-13载菌量的差异
    3.5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3.5.1 混合益生菌的促生长效果
        3.5.2 混合益生菌对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
        3.5.3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感染过程中血清IL-10和IL-17水平的影响
        3.5.4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血清杀菌能力的影响
        3.5.5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感染过程中肝脏DEF-β1水平的影响
    3.6 混合益生菌对O78型大肠杆菌的保护力
    3.7 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结果
        3.7.1 基因组电泳图
        3.7.2 基因组标准分析统计
        3.7.3 基因组个性化分析统计
4 讨论
    4.1 益生菌对XT-13的体外抑制作用
    4.2 混合益生菌对肠黏膜形态与生长性能的影响
    4.3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感染大肠杆菌的保护潜力
    4.4 混合益生菌对雏鸡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
    4.5 益生菌基因组分析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禽致病性大肠杆菌cOmpT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识别抗原表位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病原学
        1.1.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1.3 流行病学
        1.1.4 防治措施
    1.2 外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Omps结构组成
        1.2.2 Omps致病性
    1.3 单克隆抗体技术
        1.3.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概述
        1.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
    1.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T的表达与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蛋白和引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重组表达菌的基因组提取
        2.1.5 重组表达菌的鉴定
        2.1.6 重组表达菌的诱导表达
        2.1.7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1.8 重组蛋白的纯化
        2.1.9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2.2 结果
        2.2.1 重组表达菌的鉴定
        2.2.2 重组蛋白的表达检测
        2.2.3 重组蛋白的纯化
        2.2.4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mpT染色体编码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蛋白、实验动物及细胞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动物免疫
        3.1.5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1.6 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3.1.7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3.1.8 饲养细胞的准备
        3.1.9 脾细胞的准备
        3.1.10 细胞融合
        3.1.11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
        3.1.12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3.2 结果
        3.2.1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3.2.2 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3.2.3 杂交瘤细胞的建立
        3.2.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亚克隆
        3.2.5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mpT染色体编码外膜蛋白的抗原表位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质粒、菌株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引物设计
        4.1.5 截短基因的扩增与鉴定
        4.1.6 重组质粒的构建
        4.1.7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1.8 热激法转化E.coli DH5α
        4.1.9 重组质粒的鉴定
        4.1.10 重组质粒转化 coli BL21 (DE3)
        4.1.11 截短蛋白的诱导表达
        4.1.12 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
        4.1.13 抗原表位的精确鉴定
        4.1.14 抗原表位分析
    4.2 结果
        4.2.1 截短基因的PCR鉴定
        4.2.2 重组质粒的菌液鉴定
        4.2.3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4.2.4 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
        4.2.5 compTB、compTD截短基因的菌液鉴定
        4.2.6 抗原表位的精确鉴定
        4.2.7 抗原表位分析
    4.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7)鸡源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1 禽大肠杆菌(APEC)的研究进展
        1.1 禽大肠杆菌病的危害
        1.2 禽大肠杆菌致病机理
    2 益生菌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2.1 益生菌的定义
        2.2 益生菌的定植和抗菌作用
        2.3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2.4 益生菌的应用
        2.4.1 促进农场动物生长
        2.4.2 益生菌对肠道感染的影响
        2.4.3 乳糖不耐症的缓解
        2.4.4 减少便秘
        2.4.5 抗癌活性
        2.5 益生菌的研发前景
    3 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3.1 Toll样受体与先天免疫
        3.2 Toll样受体识别细菌PAMP
        3.3 Toll样受体研究未来展望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耗材
    2.2 试验设备
    2.3 主要溶液的配置
    2.4 益生菌分离鉴定
        2.4.1 乳酸菌的分离
        2.4.2 芽孢杆菌的分离
        2.4.3 16s r RNA PCR鉴定
        2.4.4 生化特性检测
    2.5 微生态制剂的制备
    2.6 试验动物及分组
        2.6.1 健康鸡的保健试验
        2.6.2 大肠杆菌防治试验
    2.7 益生菌对试验鸡生长性能、十二指肠菌群分布、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肠道内TLR2、TLR4受体通路影响
        2.7.1 临床观察及称重
        2.7.2 血清样品采集与检测
        2.7.3 肠道内容物的采集与高通量检测
        2.7.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鸡肠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蛋白分布
        2.7.5 RT-qPCR法检测十二指肠TLR2、TLR4、Myd88、TRAF-6、AP-1 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
        2.7.6 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鸡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通路蛋白表达情况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益生菌分离结果
        3.1.1 益生菌生化特性
        3.1.2 益生菌抑菌能力
        3.1.3 选取的菌株及其特性
    3.2 健康鸡的保健试验
        3.2.1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3.2.3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肠道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的影响
        3.2.4 益生菌对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2.5 益生菌对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3 大肠杆菌攻毒试验结果
        3.3.1 攻毒及治疗后生长性能变化
        3.3.2 益生菌对各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大肠杆菌抗体水平的影响
        3.3.3 益生菌对鸡肠道内菌群分布的影响
        3.3.4 益生菌对肠道Toll样受体蛋白分布的影响
        3.3.5 益生菌对肠道Toll样受体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3.6 益生菌对肠道Toll样受体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生长性能
    4.2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4.3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十二指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4.4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十二指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4.5 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十二指肠组织Toll样受体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lpxL和lpxM基因对O1、O78血清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1.1 病原学
        1.2 O抗原分类
        1.3 流行病学
        1.4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5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1.5.1 内毒素
        1.5.2 黏附素
        1.5.3 铁摄取系统
        1.5.4 荚膜
        1.5.5 血清抵抗和抗吞噬活性因子
        1.6 防治
        1.6.1 预防
        1.6.2 药物治疗
        1.6.3 疫苗防控
        参考文献
    第2章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研究进展
        2.1 脂多糖的组成
        2.2 脂多糖的功能
        2.3 脂质A生物合成途径
        2.4 脂质A的功能
        2.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1章 lpxL、lpxM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构建
        1.1 材料和方法
        1.1.1 试验菌株、质粒和细胞
        1.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方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玻板凝集试验确认E516和E522血清型
        1.2.2 E516、E522 lpxL和lpxM基因突变株的构建
        1.2.3 遗传稳定性分析
        1.3 结果
        1.3.1 E516、E522菌株血清型鉴定结果
        1.3.2 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构建
        1.3.3 E516、E522缺失株和回补株的稳定性研究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E516、E522及其lpxL、lpxM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生物学特性评价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方
        2.1.3 主要仪器
        2.1.4 分子生物学软件及数据分析软件
        2.1.5 试验鸡
        2.2 方法
        2.2.1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2.2.2 试验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
        2.2.4 RNA提取和逆转录RT-PCR分析
        2.2.5 血清补体杀菌试验
        2.2.6 1日龄SPF鸡的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2.2.7 21日龄SPF鸡体内定居试验
        2.2.8 组织病变观察
        2.2.9 鸡巨噬细胞感染试验
        2.2.10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2.3.2 药敏试验结果
        2.3.3 电镜观察
        2.3.4 RNA提取和逆转录RT-PCR分析
        2.3.5 血清补体杀菌试验结果
        2.3.6 1日龄SPF鸡的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结果
        2.3.7 21日龄SPF鸡体内动态分布试验结果
        2.3.8 组织病变观察结果
        2.3.9 细胞感染试验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研究成果
致谢

(9)O88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雏鸡炎症中TLR4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TLRs的发现
    1.2 鸡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
    1.3 鸡Toll样受体在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研究
        1.3.1 鸡Toll样受体与细菌疾病
        1.3.2 鸡Toll样受体与病毒性疾病
    1.4 禽大肠杆菌病
        1.4.1 禽大肠杆菌病简介
        1.4.2 禽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
        1.4.3 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预防
        1.4.3.1 禽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1.4.3.2 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1.4.4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
    1.5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试验试剂与器材
        2.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和试剂的配置
    2.2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后雏鸡的病理学观察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1 雏鸡的接种
        2.2.1.2 临床症状的观察
        2.2.1.3 剖杀与样品采集、保存
        2.2.2 石蜡切片和H-E染色
        2.2.2.1 石蜡切片的制作
        2.2.2.2 苏木素—伊红Y(HE)染色
        2.2.3 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检测
        2.2.3.1 血清的提取
        2.2.3.2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3.3 样品的检测
    2.3 TLR信号通路在雏鸡感染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中的作用
        2.3.1 荧光定量PCR
        2.3.1.1 组织总RNA的提取
        2.3.1.2 RNA逆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2.3.1.3 荧光定量PCR引物
        2.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2 蛋白免疫印迹
        2.3.2.1 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2.3.2.2 蛋白浓度测定
        2.3.2.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2.4.2 Western Blot结果
    2.5 结果
        2.5.1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雏鸡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5.1.1 感染雏鸡的临床症状
        2.5.1.2 感染雏鸡的眼观病变
        2.5.1.3 组织病理学变化
        2.5.2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后血清AST酶活性的变化
        2.5.3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后各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
        2.5.3.1 心脏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
        2.5.3.2 肝脏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
        2.5.3.3 脾脏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
        2.5.3.4 法氏囊中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
        2.5.4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后各组织NF-κB的表达变化
        2.5.4.1 心脏中NF-κB的表达变化
        2.5.4.2 肝脏中NF-κB的表达变化
        2.5.4.3 脾脏中NF-κB的表达变化
        2.5.4.4 法氏囊中NF-κB的表达变化
        2.5.5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后各组织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变化
        2.5.5.1 心脏中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
        2.5.5.2 肝脏中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
        2.5.5.3 脾脏中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
        2.5.5.4 法氏囊中IL-1β、TNF-α的表达变化
        2.5.6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对雏鸡各组织TLR4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
        2.5.6.1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对TLR4 信号通路中MyD88 途径的影响
        2.5.6.2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对TLR4 信号通路中TRIF途径的影响
        2.5.7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后雏鸡组织中Caspase-1 的表达变化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下的炎症反应
        3.1.2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对TLR4的表达的影响
        3.1.3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对NF-κB的 mRNA表达的影响
        3.1.4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对TNF-α和 IL-1β的 mRNA表达的影响
        3.1.5 TLR4信号通路的两条途径在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感染中的变化
        3.1.6 O_(88)血清型大肠杆菌对雏鸡细胞焦亡基因Caspase-1 的影响
    3.2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汇表
致谢
作者简介

(10)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及免疫持续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毒力因子
        3 流行病学
        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5 防治
    综述二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 灭活疫苗
        2 亚单位疫苗
        3 弱毒疫苗
        4 小结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持续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禽大肠杆菌病疫苗(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貂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及灭活苗的初步研究[D]. 丛小钧.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甜叶菊绿原酸增强蛋雏鸡免疫功能研究[D]. 卓春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黑龙江部分地区鹅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MLST分型[D]. 高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D]. 李相府. 扬州大学, 2020(04)
  • [5]益生菌对雏鸡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影响及基因组分析[D]. 易海鸣.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禽致病性大肠杆菌cOmpT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识别抗原表位的鉴定[D]. 薛菲. 扬州大学, 2020
  • [7]鸡源益生菌对白羽肉杂鸡肠道免疫功能的作用机理研究[D]. 贺蒙初.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lpxL和lpxM基因对O1、O78血清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的影响[D]. 屈香. 扬州大学, 2020
  • [9]O88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雏鸡炎症中TLR4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D]. 李隆.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脂多糖缺失株三价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及免疫持续期的初步研究[D]. 邵启文.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禽大肠杆菌病疫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