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论文_莫斌,崔晋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伦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伦理学,生命,伦理,儒家,生命科学,中国,身体。

生命伦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莫斌,崔晋[1](2019)在《生命伦理学的中国声音》一文中研究指出邱仁宗,1932年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同时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14)

程新宇[2](2019)在《论生命伦理学中身体理论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理论是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在生命伦理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伦理学就是反思干预身体的道德合法性问题。从生命伦理学视域反观身体理论,其本质就是身体和人格的关系,这个关系十分复杂。因为生命伦理视域中的身体具有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身体不一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生命伦理中除了关涉一般的身体以外,还经常涉及一些特殊的身体,如出生前的身体、死亡后的身体、生病的身体、部分的身体、被操控和被消费的身体等。因此,在生命伦理学中,传统的身体理论遭遇了一系列困境和挑战。只有重新建构身体理论,才能有利于这些困境的解决,同时促进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在生命伦理学的身体理论重构工程中,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体转向、身体现象学中的身体理论、女性主义的身体研究成果、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理论,以及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中有关身体的概念都是可供借鉴的资源。(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谭筱林,刘佳[3](2019)在《乱象亟需治理,矫枉不可过正——对当前中国生命伦理学困境应对策略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求应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所触发的中国生命伦理危机之合适策略,回顾了最初辅助生殖技术和基因治疗技术给生命伦理学带来的巨大争议及其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前者随着40年前第一例试管婴儿的健康降生,伦理争议最终归于平静,而后者却因20年前的第一例"基因疗法临床试验"的死亡悲剧而导致矫枉过正的政策和随后长达十余年基因疗法停滞的寒冬。目前,国家在加强对医学研究的伦理监管过程中要吸取矫枉过正的历史教训,以"海纳百川"的大国风范和"百家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来继续催生中国的生物科技发展力及其国际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19年21期)

刘涛[4](2019)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的生命伦理之争鸣——“第十叁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5月10—13日,"第十叁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就生命伦理的公共政策蕴涵、机器人护理对生命伦理学的挑战、儒家家庭与古希腊家庭的比较、儒家视角下的人类尊严、"进化论、理性、道德与社会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儒家伦理反思等问题作了主题报告。与会的专家学者还从身体伦理、健康伦理、医患关系、死亡伦理、生命科技前沿伦理等当下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视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促进了对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为助推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超[5](2019)在《道德形态学视域下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形态学视域下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为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构建了一种新的中国话语体系。此研究主要是围绕生命伦理的道德形态学方法、中国话语、中国难题、中国形态与中国问题等主题进行,尤其涉及让生命伦理学说中国话以及如何说中国话的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话语体系构建问题。目前的研究尚缺乏对如何让生命伦理学说好中国话的回答,由此我们可以展望:中国生命伦理学的道德形态学研究的未来方向应该是如何让生命伦理学说好中国话,以及如何做的实践。(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高维明,于生金,吕慧明[6](2019)在《浅谈医学教育中面临的生命伦理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而生命科学发展与生命伦理学的碰撞已成为医学教育研究者和生命伦理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正确解决两者在发展过程的矛盾进而达到统一,将对医学教学水平的提高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7期)

胡芮[7](2019)在《濒死与重生:论儒家生命伦理学价值基点之再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之传统始于先秦时期对人性的探讨,这一时期人本主义光辉是"人是目的"这一生命伦理原则的第一次集中展现。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社会治理的重心从秩序追求转向效用追求,人类伦理精神之光整体黯淡下去,呈现出一种"弥散性"的价值生态。儒家生命伦理思想传统在近代遭遇的挫折是人类道德形态演进历史的"快放",从重视生命伦理到陷入生命价值虚无之中,"变"与"常"之间的张力展示了中国近现代伦理学的形态演进过程,在这一由"濒死"到"重生"的蜕变中,儒家生命伦理学开始重新寻求价值重建的基点。(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潘麒羽[8](2019)在《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国杰论坛之应用伦理学高端论坛(第一届)”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3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国杰论坛之应用伦理学高端论坛(第一届)"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40余名专家学者和在校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4期)

周亦明[9](2019)在《“敬畏生命”伦理学的系统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哲学》作为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史怀哲等)的代表性着作,是其思想的结晶。本文拟以《文化哲学》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文化和伦理》为核心,并结合其相关着作以及二手文献,试图深入浅出地阐明其文化哲学思想。在施氏看来,文化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伦理问题。换言之,文章将通过追溯其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交代其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背景,从而对其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给出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指出其思想的价值以及局限性。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施氏,面对着满目疮痍的世界,感到了痛彻心扉地担忧,对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平衡被打破的担忧。在他看来,西方文明的危机归根到底是伦理的危机,伦理是文明的动能,没有伦理就没有文明,所以他希望通过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提出来拯救现代文明。首先,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将伦理的范围扩展至一切生命,即敬畏生命既包含敬畏人的生命,也包含敬畏动植物的生命,对所有生命所持的这样一种虔敬态度是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维度。与之相伴随的就是否定生命体之间存在价值序列的等级区分,从而强调生命之间在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其次,敬畏生命的伦理号召人类承担起对一切生命的义务与责任。该思想提出的关于善恶的唯一判断标准在于:“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真理。”最后,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是以存在论层面的神秘的生命意志作为开端的。总之在施氏看来,真正的认识是一种体验。只有体悟到“敬畏生命”所具有的内在热情,才能挣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从而达到对所有生命的敬畏,实现生命意志的休戚与共,由此使周遭世界达至和谐。换言之,只有从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出发,才能抵制文明的衰退,真正有生机、有活力的文明世界才有可能由此开显出来,从而实现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的超越。在我看来,施氏高估了人类的道德觉悟水平,从而使得敬畏生命的思想理论比较脆弱以及理想化,该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在实践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当然,该思想所体现出的乐观主义的肯定生命和世界,强调积极行动的人生态度,对于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还是具有诸多启示的。施韦泽的思想是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作为后世的我们继续发掘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吕佳臻[10](2019)在《从生命伦理学到生命法学:一场对抗人类未知风险的规则奔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2月24日,中国台湾地区前电视主播傅达仁离世9个月后,他的儿子傅俊豪经过充分的心理建设,公开了父亲在瑞士进行安乐死的画面。傅达仁成为亚洲第一位在瑞士被实施安乐死的中国人。同样是在2019年2月,经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法院许可,叁名亲属因协助重症病人安乐死而获缓刑的庭审画面首度得到公开。主审法官夏俏骅表示,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承认安乐死的合法性,叁名被告人"其情可怜,但其罪不可恕"。两种情形同有安乐死的性质,结局走向却有所不同。这一方面折射出不同国家(本文来源于《法律与生活》期刊2019年07期)

生命伦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身体理论是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在生命伦理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伦理学就是反思干预身体的道德合法性问题。从生命伦理学视域反观身体理论,其本质就是身体和人格的关系,这个关系十分复杂。因为生命伦理视域中的身体具有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身体不一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生命伦理中除了关涉一般的身体以外,还经常涉及一些特殊的身体,如出生前的身体、死亡后的身体、生病的身体、部分的身体、被操控和被消费的身体等。因此,在生命伦理学中,传统的身体理论遭遇了一系列困境和挑战。只有重新建构身体理论,才能有利于这些困境的解决,同时促进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在生命伦理学的身体理论重构工程中,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体转向、身体现象学中的身体理论、女性主义的身体研究成果、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体理论,以及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中有关身体的概念都是可供借鉴的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伦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莫斌,崔晋.生命伦理学的中国声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程新宇.论生命伦理学中身体理论的重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谭筱林,刘佳.乱象亟需治理,矫枉不可过正——对当前中国生命伦理学困境应对策略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9

[4].刘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的生命伦理之争鸣——“第十叁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

[5].李超.道德形态学视域下中国生命伦理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6].高维明,于生金,吕慧明.浅谈医学教育中面临的生命伦理学问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7].胡芮.濒死与重生:论儒家生命伦理学价值基点之再造[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潘麒羽.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国杰论坛之应用伦理学高端论坛(第一届)”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9

[9].周亦明.“敬畏生命”伦理学的系统进路[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吕佳臻.从生命伦理学到生命法学:一场对抗人类未知风险的规则奔跑[J].法律与生活.2019

论文知识图

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框架图哲学界动态1992年对外学术交流纪要(1)哲学界动态1992年对外学术交流纪要(2)哲学界动态1992年对外学术交流纪要(3)

标签:;  ;  ;  ;  ;  ;  ;  

生命伦理学论文_莫斌,崔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