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嘌呤脱氨酶论文-孙莹

鸟嘌呤脱氨酶论文-孙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鸟嘌呤脱氨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茶,渥堆,咖啡碱,鸟嘌呤脱氨酶

鸟嘌呤脱氨酶论文文献综述

孙莹[1](2018)在《咖啡碱生物合成补偿途径关键酶鸟嘌呤脱氨酶的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咖啡碱(1,3,7-叁甲基黄嘌呤)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的黄嘌呤生物碱,最常见的咖啡碱含量高的植物包括咖啡、可可和茶。黑茶渥堆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大量繁衍,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构成的生化动力、微生物呼吸热构成的物化动力及微生物体内自身代谢造成了茶叶内多种含物的改变,形成了黑茶独特的风味。不同于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含量下降,咖啡碱含量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微生物利用自身的代谢作用进行了咖啡碱合成。与植物体内的咖啡碱合成的核心途径不同,微生物体内可能存在一条由鸟嘌呤生成黄嘌呤最终生成咖啡碱的补偿途径。而鸟嘌呤作为微生物体内的基础代谢物可循环积累,且微生物体内腺嘌呤衍生物向鸟嘌呤核苷的转化具有单向性和不可逆性,因此鸟嘌呤水解脱氨生成黄嘌呤是此条补偿路径中的关键步骤。本文尝试对微生物体内咖啡碱合成的补偿途径从理论层面和实际层面进行验证,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了实际渥堆过程中咖啡碱的生成路径,并对该补偿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酶活检测,HPLC法比较了不同微生物、不同启动子、不同表达体系对鸟嘌呤脱氨酶的酶活影响,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茶叶内源酶在黑茶渥堆工艺之前已失活,微生物来源的外源酶成为发酵中最主要的生物催化剂的条件下,咖啡碱含量稳定甚至有上升趋势,黑茶渥堆中的微生物体内存在一条鸟嘌呤生成黄嘌呤生成咖啡碱的路径。(2)以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菌体为模板中分别克隆其鸟嘌呤脱氨酶基因EGUD和GUD1,构建重组载体pMAL-GUD1和pMAL-EGUD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在添加鸟嘌呤为底物的情况下,发酵培养120 h后BL21/pMAL-GUD1和BL21/pMAL-EGUD分别合成黄嘌呤浓度为312μg/mL和267μg/mL,不添加底物的条件下,合成黄嘌呤浓度分别225μg/mL和191μg/mL。(3)构建重组载体pRSF-GUD1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含有重组载体pRSF-GUD1的菌株都比含有pMAL-GUD1的菌株对鸟嘌呤的转化率更高。在饲喂鸟嘌呤为底物和不饲喂底物的两种情况下,发酵120 h后重组菌株BL21/pRSF-GUD1比BL21/pMAL-GUD1的黄嘌呤合成率分别高37.5%和23.9%。表明T7启动子比Lac启动子更适合鸟嘌呤脱氨酶的表达。(4)构建重组载体pZ8-GUD1转入谷氨酸棒状杆菌中表达,比较不同表达菌株对GUD1蛋白活性的影响。在添加底物时,C.glu/pZ8-GUD1比BL21/pRSF-GUD1和BL21/pMAL-GUD1的黄嘌呤合成率分别低于44.8%和6.7%,不添加底物时,分别低24.7%和6.7%。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比谷氨酸棒状杆菌更适合GUD1蛋白的表达,在大肠杆菌中GUD1对鸟嘌呤的转化率更高。本文将为咖啡碱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提供新思路,阐明黑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咖啡碱上升的原因,揭示了咖啡碱合成的补偿途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莹,潘思安,李萌萌,邓威威,张正竹[2](2018)在《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鸟嘌呤脱氨酶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植物体内合成路径不同,微生物体内合成咖啡碱存在一条以黄嘌呤为底物,利用鸟嘌呤脱氨酶催化鸟嘌呤生成黄嘌呤有效合成咖啡碱的新途径。为克隆鸟嘌呤脱氨酶的基因,构建可高效合成黄嘌呤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外源蛋白活性进行检测,分别以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为研究材料,根据Gen Bank中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中鸟嘌呤脱氨酶基因gud1和egud序列设计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扩增其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连接至p MAL-c5X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蛋白表达,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其目的蛋白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载体p MAL-gud1、p MAL-egud均可用来合成黄嘌呤,且GUD1比EGUD合成黄嘌呤的效率更高。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黑茶加工技术理论,同时为体外构建高效咖啡碱生物工程菌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18期)

张一兵,张淑芹,周文兴,罗喜钢[3](2010)在《鸟嘌呤脱氨酶速率法测定及其对肝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速率法测定鸟嘌呤脱氨酶(GD)活性,探讨GD活性对肝病的特异性诊断意义。方法利用GD催化鸟嘌呤生成黄嘌呤,偶联黄嘌呤氧化酶(XOD)生成H2O2,经过氧化物酶(POD)作用与4-氨基安替比林(4-AAP)及2,4-二氯酚作用生成醌亚胺化合物,从而建立测定GD活性的速率测定法。结果该方法重复性良好,批内度异系数(CV)为2.53%,批间CV为3.57%。最适pH值为7.0,Km=1.09×10-2mmol/L。线性在13.50U/L以下。健康人GD活性呈偏态分布,第95百分位数(P95)<1.08U/L。急性黄疸型肝炎和继发性肝癌患者GD活性明显增高,其阳性率分别98%和96%。结论该方法快速,精密度高,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使GD能成为临床常规测定项目。GD活性增高对肝实质细胞性急性损害有较高的特异性诊断价值,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功能酶项目测定。(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0年08期)

张一兵,张淑芹,周文兴,罗喜钢[4](2008)在《鸟嘌呤脱氨酶速率法测定及其对肝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速率法测定GD活性,探讨GD活性对肝病的特异性诊断意义。方法利用GD催化鸟嘌呤生成黄嘌呤,偶联XOD生成H2O2,经POD作用与4-AAP及2.4-二氯酚作用生成醌亚胺化合物,从而建立测定GD活性的速率测定法。结果该方法重复性良好,批内CV=2.53%,批间CV=3.57%,最适PH为7.0 Km=1.09×10-2mmol/L;线性在13.50u/L以下;健康人GD活性呈偏态分布P95<1.08u/L;急性黄疸型肝炎和继发性肝癌患者GD活性明显增高,其阳性率分别98%和96%。结论该方法快速,精密度高,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使GD测定能成为临床常规测定项目;GD活性增高对肝实质细胞性急性损害有较高的特异性诊断价值,优于ALT等肝功酶断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08-05-01)

王立强,孙晓玲,徐文亮,王永文,迟宝荣[5](2006)在《老年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鸟嘌呤脱氨酶,胆碱脂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肝病患者鸟嘌呤脱氨酶(GD)和胆碱脂酶(CHE)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老年慢性肝病患者及100例健康老人血清中GD和CHE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老年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GD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更为明显(P<0.01);血清CHE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病情加重降低更为明显(P<0.01);GD与CHE呈负相关(P<0.05)。结论GD和CHE是反映肝实质细胞受损害及其合成代谢能力下降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GD、CHE的变化可以反映肝病发展的程度,对了解病情,判定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06年08期)

岳晓婧,谢承志,崔银秋,Sunny,Zhou,周慧[6](2004)在《腺嘌呤脱氨酶在大肠杆菌中的MBP融合表达及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扩增了枯草芽孢杆菌的ade基因,重组入克隆载体pMal-c2x中,转化入大肠杆菌TB1,构建过量表达MBP(麦芽糖结合蛋白)融合蛋白的表达体系。通过IPTG诱导表达,并用MBP亲和层析法,纯化该融合蛋白,通过SDS-PAGE对表达及纯化结果进行检验。我们利用光吸收法测定该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该酶需要Mn~(2+)作为辅助因子,其最适PH值为7.0~7.3,最适温度为67℃,表观米氏常数为0.08mM。枯草芽孢杆菌腺嘌呤脱氨酶的鉴定及其活性测定对于明确枯草芽孢杆菌中腺嘌呤代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叁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期刊2004-10-22)

李萍,许淑惠,高宝秀,曹凤[7](1996)在《鸟嘌呤脱氨酶检测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比色法测定200名不同疾病患者血清中鸟嘌呤脱氨酶(GD)活性,发现除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GD活性高于正常外,其它疾病患者的GD活性均不升高。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中,急性肝炎患者GD活性比慢性肝炎高,急慢性肝炎、肝内外胆道梗阻患者血清GD活性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直线正相关;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内外胆道梗阻、肝硬化时患者血清GD活性与总胆红素浓度呈直线正相关;抗HCV阳性患者GD活性也显着升高。由此表明,血清GD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特异、灵敏的指标,并有助于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本文来源于《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王立军,周永列[8](1996)在《血清鸟嘌呤脱氨酶的连续监测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葡萄糖,间接测得2.4-二氧酚摩尔吸光因数ε=3.31×104cm2/mol,再利用trinder反应建立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鸟嘌呤脱氨酶的活力,此法不但灵敏度高,同时有很高的精度,批内、批间的CV≤5.98%,最适pH为7.0,在600秒观察期内吸光度变化与时间成正比。Km=1.09×10-2mmol/L,最佳黄嘌呤氧化酶用量为10U/L,最佳过氧化物酶用量为≥190U/L。120例健康体检者参考范围为0.06~1.02U/L,并对实验条件及鸟嘌呤脱氨酶的临床意义作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检验》期刊1996年02期)

杨金良[9](1993)在《鸟嘌呤脱氨酶速率法测定及在肝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清鸟嘌呤脱氨酶(GD)测定对肝实质细胞损害有较高的特异性,国外已作为肝脏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受到广泛重视。国内报道较少,测定方法均属固定时间法,反应时间长,操作繁琐,灵敏度低,准确性差,不适宜常规自动分析。作者参考岩本信行氏法,用国产试剂,建立一种用于自动生化仪的速率法。微量、快速、灵敏、准确,在威图Selectra自动生化仪上10分钟可完成20份标本,能很好地满足日常工作之(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检验》期刊1993年04期)

郭兑山,王富伟,郭津津,高云霞,刘显智[10](1992)在《血清鸟嘌呤脱氨酶活性测定及在筛选献血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清鸟嘌呤脱氨酶(GD)活性测定对肝实质细胞损害有较高的特异性,尤其对筛选献血者及预防输血后肝炎有重要意义。国内报导的GD测定方法属固定时间法,反应时间较长,不适用于自动分析。我们参考岩本信行氏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1992年04期)

鸟嘌呤脱氨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植物体内合成路径不同,微生物体内合成咖啡碱存在一条以黄嘌呤为底物,利用鸟嘌呤脱氨酶催化鸟嘌呤生成黄嘌呤有效合成咖啡碱的新途径。为克隆鸟嘌呤脱氨酶的基因,构建可高效合成黄嘌呤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外源蛋白活性进行检测,分别以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为研究材料,根据Gen Bank中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中鸟嘌呤脱氨酶基因gud1和egud序列设计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特异扩增其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连接至p MAL-c5X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蛋白表达,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其目的蛋白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载体p MAL-gud1、p MAL-egud均可用来合成黄嘌呤,且GUD1比EGUD合成黄嘌呤的效率更高。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黑茶加工技术理论,同时为体外构建高效咖啡碱生物工程菌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鸟嘌呤脱氨酶论文参考文献

[1].孙莹.咖啡碱生物合成补偿途径关键酶鸟嘌呤脱氨酶的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D].安徽农业大学.2018

[2].孙莹,潘思安,李萌萌,邓威威,张正竹.酿酒酵母和大肠杆菌鸟嘌呤脱氨酶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活性测定[J].食品科学.2018

[3].张一兵,张淑芹,周文兴,罗喜钢.鸟嘌呤脱氨酶速率法测定及其对肝病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2010

[4].张一兵,张淑芹,周文兴,罗喜钢.鸟嘌呤脱氨酶速率法测定及其对肝病的诊断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8

[5].王立强,孙晓玲,徐文亮,王永文,迟宝荣.老年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鸟嘌呤脱氨酶,胆碱脂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

[6].岳晓婧,谢承志,崔银秋,Sunny,Zhou,周慧.腺嘌呤脱氨酶在大肠杆菌中的MBP融合表达及活性测定[C].“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叁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04

[7].李萍,许淑惠,高宝秀,曹凤.鸟嘌呤脱氨酶检测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

[8].王立军,周永列.血清鸟嘌呤脱氨酶的连续监测法[J].陕西医学检验.1996

[9].杨金良.鸟嘌呤脱氨酶速率法测定及在肝病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检验.1993

[10].郭兑山,王富伟,郭津津,高云霞,刘显智.血清鸟嘌呤脱氨酶活性测定及在筛选献血者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1992

标签:;  ;  ;  ;  

鸟嘌呤脱氨酶论文-孙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