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凝油藏论文_张志强,杨涛,候保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凝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数值,试油,体系,表二,疏松,适应性。

高凝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强,杨涛,候保东[1](2018)在《高凝油藏注水开发中固相沉积模型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高凝油藏注水开发的数值模拟过程中,传统的油-水两相热采模型,仅能考虑黏度和随温度变化的相对渗透率带来的影响,对蜡的固相沉积对储层伤害无法表征。利用固相沉积模型,弥补了两相热采模型的缺陷。文章围绕固相沉积模型的运用进行分析,运用固相沉积模型模拟高凝油藏开发,以至于对更好地研究高凝油田注水开发做出指导。(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侯光宗,李立文,赵子川,魏艳梅,王超[2](2017)在《疏松砂岩高凝油藏注水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泉42断块为范例开展注水政策研究,确定了早期注水保持注采同步、点弱面强实施温和注水的开发技术政策,通过对注水效果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总结出一套适合柳泉地区胶结疏松、强水敏储层油藏的注水开发政策,在同类油藏中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崔传智,刘力军,李志涛,姚荣华,许鹏[3](2017)在《高凝油藏中蜡沉积对开发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凝油注水开发中蜡析出造成孔隙堵塞、渗透率下降这一问题,推导蜡沉积量与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关系,建立水驱油藏渗流场与蜡沉积的耦合模型,对比地表水常温及适当升温(25、35、45、55、65℃)注入时,含水饱和度分布及孔隙度、渗透率降低情况。结果表明:注入冷水导致近井地带温度降至析蜡点以下,蜡晶颗粒大量析出,地层采出水(45℃,不加热)回注时,注水1 a后水井附近30 m温度受到影响,平均累积沉积量约占孔隙体积的4%;随着温度降低,含水饱和度前缘跃变程度减弱,渗透率与初始渗透率比值由93%降到72%;地层冷伤害随时间延长加剧,但增加速率逐渐减小,并逐渐向油层深部推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曹伟佳[4](2017)在《孔南地区高凝油藏化学复合驱最佳流度界定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石油消费量增加和新增探明储量减少,石油公司开始重视高凝油藏开发工作。实践表明,流度控制作用对常规油藏开发十分重要,它对高凝油藏开发作用如何成为石油科技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属于高温高盐高凝油藏,前期研究工作确定采用无碱聚/表二元复合驱作为提高采收率技术。本文以大港孔南地区储层地质和流体为模拟对象,开展了聚/表二元体系基本性能特征和驱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油藏注入水中钙镁离子浓度较高,它们对聚/表二元体系流度控制和洗油能力都存在不利影响。建议清除注入水中钙镁离子,这不仅可以提高聚/表二元复合体系黏度,而且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增油降水效果十分明显。疏水缔合聚合物是通过聚合物分子链上疏水基团间缔合作用来形成网状分子聚集体,进而达到增加聚合物溶液黏度目的,但这也可能带来聚合物分子聚集体与岩石孔隙间匹配关系变差、增油效果降低的技术风险。在岩心渗透率变异系数Vk和原油黏度μ_o一定条件下,随聚/表二元体系与原油黏度比(μ_(sp)/μ_o)增大,驱油效果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在黏度比(μ_(sp)/μ_o)相同条件下,随渗透率变异系数Vk增加,采收率增幅增加,但最终采收率减小。在黏度比(μ_(sp)/μ_o)和渗透率变异系数Vk一定条件下,随岩心平均渗透率增加,驱油效果增加,但增幅呈现“先增后降”变化趋势。在黏度比(μ_(sp)/μ_o)和岩心参数(Kg和Vk)一定条件下,随原油黏度μ_o增加,水驱和化学驱增油效果变差。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目标油藏均质储层聚/表二元复合驱合理黏度比范围为0.5~1.0,非均质储层为1~2。与洗油能力相比较,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能力对化学驱采收率的贡献率较大,通常可以达到50%以上。因此,矿场在进行驱油剂组成设计时应首先确保其具有充足流度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洗油能力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6-07)

苏鑫,卢祥国,曹伟佳,杨怀军,张杰[5](2016)在《Ca~(2+)和Mg~(2+)对聚/表二元体系性能影响研究——以大港孔南高盐高温高凝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石油消费量增加和新增探明储量减少,石油公司开始重视非常规油藏开发工作。大港油田孔南地区属于高温高盐高凝油藏。为提高无碱聚/表二元复合驱增油降水效果,以大港孔南地区储层地质和流体为模拟对象,开展了溶剂水处理方式对聚/表二元体系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除注入水中Ca~(2+)和Mg~(2+)可以增加疏水缔合聚合物缔合程度,增大聚合物溶液和聚/表二元体系黏度和滞留量,进而增强液流转向效果。在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中加入成垢剂后,不仅可以消除钙镁离子,而且还能够形成微小垢颗粒,它们由聚合物溶液携带集中进入岩石孔隙,进一步增强了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和聚/表二元体系液流转向能力。与注入水和除垢水相比,含垢水配制聚/表二元体系液流转向能力较强,采收率增幅较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杨小丽,房磊,徐伟,杨希濮,姜彬[6](2016)在《裂谷盆地高凝油藏扇叁角洲沉积演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干达Albert裂谷盆地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为了明确盆地南部陡坡带高凝油藏K油田沉积类型与演化模式,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采用古生物学、沉积学、岩石学并结合构造地质学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了该油田储层的沉积环境、物源特征、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表明,该油田发育近物源为主的陆相沼泽—滨浅湖环境下中—粗砂岩扇叁角洲沉积,牵引流为主控因素,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含油储层,沉积模式具有高水位期和低水位期沉积演化特点。裂谷盆地陡坡带发育牵引流主控的扇叁角洲沉积,突破了传统认识,为深化Albert盆地沉积认识、细化储层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高凝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及油田投产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6年02期)

姜彬,邱凌,刘向东,杜定宇,李雪[7](2015)在《固相沉积模型在高凝油藏注水开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油-水两相热采模型在进行高凝油注水开发的数值模拟过程中,仅能考虑黏度和相对渗透率曲线随温度变化的影响,而无法表征蜡的固相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伤害,这种物性变化也是应用不同温度下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前提。为弥补两相热采模型中的这一缺陷,提出了利用固相沉积模型模拟高凝油藏开发,建立了油-水-固叁相的热采数值模拟方法,通过与两相热采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比,表明蜡沉积对储层渗透率的伤害是高凝油田早期注水开发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热采模型获得了不同注水温度下蜡沉积半径及伤害程度等的定量认识,对更好地研究和预测高凝油田注水开发动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爱利,赵江援,史文奇,蔡江[8](2014)在《冀东油田高凝油藏试油排液工艺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试油举升排液过程中,油藏流体的流变特性会对举升排液工艺的选择、储层液性的落实和产量的认定产生直接的影响。高凝稠油随着井筒温度的降低,原油流动能力减弱,逐步丧失流动性,在排液管柱和地面流程中凝结,造成堵塞。根据此类油藏流体粘温性和流变特性,借鉴高凝稠油机械采油技术,不断摸索冀东油田试油增温举升排液工艺,以期破解高凝油藏试油排液的技术瓶颈。(本文来源于《油气井测试》期刊2014年06期)

陈平,杨柳,雷霄,刘双琪[9](2014)在《复合解堵技术在涠洲S高凝油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涠洲S油田储层本身产能较高,由于两方面原因,低部位A5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差,一是由于排液不畅,长时间浸泡后造成钻完井污染,二是产出的少量高凝油在井底附近沉淀、凝固,造成堵塞。为了解除污染,通过实验分析与现场应用,采用复合解堵技术,可以溶蚀近井地带钻完井液与地层岩石、流体反应生成物、高凝有机污染物,重垢物。复合解堵技术成功解除了涠洲S油田A5井储层污染,增加了吸水能力,为涠洲S油田的正常开发提供了注水保证。(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4年11期)

崔阳[10](2014)在《低渗高凝油藏注水工艺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低渗高凝油藏注水工艺中压裂增注技术的施工参数影响以及较为常用的压裂技术工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带动低渗高凝油藏注水工艺的进步,提高其适应性,推动石油钻井业生产工艺的进步与产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4年29期)

高凝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泉42断块为范例开展注水政策研究,确定了早期注水保持注采同步、点弱面强实施温和注水的开发技术政策,通过对注水效果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总结出一套适合柳泉地区胶结疏松、强水敏储层油藏的注水开发政策,在同类油藏中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凝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强,杨涛,候保东.高凝油藏注水开发中固相沉积模型的运用[J].云南化工.2018

[2].侯光宗,李立文,赵子川,魏艳梅,王超.疏松砂岩高凝油藏注水政策研究[J].石化技术.2017

[3].崔传智,刘力军,李志涛,姚荣华,许鹏.高凝油藏中蜡沉积对开发效果的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曹伟佳.孔南地区高凝油藏化学复合驱最佳流度界定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5].苏鑫,卢祥国,曹伟佳,杨怀军,张杰.Ca~(2+)和Mg~(2+)对聚/表二元体系性能影响研究——以大港孔南高盐高温高凝油藏为例[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6

[6].杨小丽,房磊,徐伟,杨希濮,姜彬.裂谷盆地高凝油藏扇叁角洲沉积演化模式[J].特种油气藏.2016

[7].姜彬,邱凌,刘向东,杜定宇,李雪.固相沉积模型在高凝油藏注水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15

[8].王爱利,赵江援,史文奇,蔡江.冀东油田高凝油藏试油排液工艺的探索[J].油气井测试.2014

[9].陈平,杨柳,雷霄,刘双琪.复合解堵技术在涠洲S高凝油藏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4

[10].崔阳.低渗高凝油藏注水工艺适应性研究[J].化工管理.2014

论文知识图

沈84块静71-167井高凝油藏水淹层D 84-28-120井综合解释现场注水工艺流程生热剂浓度为1·5mol/L时人工裂缝温度...-18-28井二次评价成果大民屯凹陷高蜡油储量分布凝油开发难...

标签:;  ;  ;  ;  ;  ;  ;  

高凝油藏论文_张志强,杨涛,候保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