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裂缝性油藏裂缝测井评价技术

川西坳陷裂缝性油藏裂缝测井评价技术

一、川西坳陷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测井评价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时继,王成荣,吴春,冯树超,刘春辉,熊林芳[1](2021)在《阵列声波资料在玉门油田裂缝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玉门青西凹陷主要为复杂岩性裂缝性储层,裂缝有效性评价难度大,为了解决裂缝有效性评价难题,开展了阵列声波裂缝有效性评价攻关研究。阵列声波幅度衰减对裂缝反映敏感,有文献从理论上分析了纵波、横波、斯通利波幅度衰减与裂缝产状之间的关系,认为低角度裂缝对横波幅度影响大,高角度裂缝对纵波幅度影响大。以纵波、横波、斯通利波幅度衰减评价裂缝有效性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影响阵列声波幅度衰减的因素,研究幅度衰减与裂缝角度的关系,半定量地对幅度衰减进行统计分析。实际研究发现,阵列声波幅度衰减对中低角度裂缝的反应与前人认识一致,对高角度裂缝,阵列声波幅度衰减并不明显。可能原因为裂缝角度较高,在井眼中裂缝纵向延伸距离超过阵列声波仪器发射到接收的距离,声波在井眼中传播路径不受影响所致。通过研究攻关形成了一套阵列声波在复杂岩性裂缝性储层裂缝有效性评价技术,解决了玉门青西凹陷复杂岩性裂缝性储层裂缝有效性评价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新井解释取得良好效果。

刘志远,李浩,武清钊,南泽宇,苏俊磊,金武军[2](2021)在《致密砂岩裂缝测井识别特色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裂缝是致密砂岩储层高产、稳产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受常规测井分辨率低、致密砂岩岩性和物性变化快以及裂缝发育规模小且产状多变等因素影响,常规测井裂缝识别符合率偏低。以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为例,在总结区域裂缝类型和裂缝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取电阻率降低因子和时差增大因子等多种裂缝敏感因子,以及电阻率维度与声波维度约束指标,在放大裂缝信号的同时压制干扰影响,并首次采用灰色关联确定敏感因子权重系数,加权计算裂缝指示曲线,利用阈值约束实现裂缝识别,进一步通过与裂缝响应模式库对比,聚类识别裂缝类型。与X5和X101等5口井电成像对比,裂缝识别符合率达到90%以上,为研究致密砂岩裂缝展布规律、储层类型评价以及产能预测等提供了可靠依据。

郑和荣,刘忠群,徐士林,刘振峰,刘君龙,黄志文,黄彦庆,石志良,武清钊,范凌霄,高金慧[3](2021)在《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气藏整体表现为"储层致密、大面积含气、局部富集"的特点,开发生产中普遍呈现出储量丰度低、普遍产水和裂缝控产等特征,储量动用难度大。近年来,以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为主要目标,应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开展了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的新一轮勘探开发攻关研究,在基础地质理论认识和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成藏模式、天然气富集规律和圈闭评价方面,建立了"先成藏后致密、超压驱动、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明确了"早期构造控带、差异致密控储、构造调整控产"的天然气富集规律,建立了基于古今构造及形变的圈闭动态评价方法。关于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划分了2类4型气藏甜点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针对致密砂岩裂缝预测,形成了最大似然、构造熵、形态指数和曲度等多属性融合的断褶缝体精细刻画技术。在致密砂岩组分和流体识别上,构建了粒度参数测井连续评价和中子声波包络面含气性识别测井评价技术。针对致密砂岩储层保护和改造,初步形成了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制定了不同甜点类型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和对策。当前,须家河组勘探开发工作中的重点是如何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通过近几年的攻关研究,认为下步的勘探开发应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盆范围内进一步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研究;二是按照不同甜点类型开展精细的地质评价;三是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刻画、优质储层精细预测和流体预测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和开发政策优化技术;四是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建立分类动用的思想,优先开发动用裂缝型甜点储量,以大幅度提高产量为目标攻关基质储渗型甜点储量,实现须家河组难动用储量的有效建产和高效勘探。

唐磊[4](2020)在《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盆地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普遍发育,影响天然气的富集、产能与开发效果,研究储层裂缝发育规律对天然气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结合储层地质力学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新场地区须二段和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发育特征、控制因素以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分析储层裂缝对天然气产量的影响。岩心和成像资料研究表明:新场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及异常高压相关裂缝,其中以构造裂缝为主,其裂缝走向主要为近E-W向、近S-N向、NE-SW向和NW-SE向。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石力学层厚度、岩性、构造部位、异常高压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构造部位对储层裂缝分布的控制作用最为显着。通过常规测井裂缝解释结果表明:纵向上须二段2、4、5、7等小层和须四段3、7、8、9小层裂缝发育程度高,为有利的开发层位。叠后地震和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平面上,储层裂缝明显受断层和褶皱的控制,距断层越近,裂缝发育程度越高,构造高部位的裂缝发育区是主要有利的产气区,而构造较低部位以产水为主。

邓彤[5](2020)在《新场气田须五段裂缝特征及缝网压裂效果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在对于致密砂岩气藏等非常规气藏的众多勘探和研究中发现,裂缝对非常规气藏的形成、运移和聚集产生了重大影响。川西坳陷新场气田须家河组须五段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因为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致使须五段发育了大量裂缝,大大提高了其储集能力和渗透性。但前人主要将须二段及须四段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把须五段仅当做烃源岩层段进行分析和研究,过去并未将其作为储层进行研究,因此缺少对于该区裂缝发育规律的认识。此外,须五段储层可通过体积压裂技术进行储层改造,压裂裂缝可沟通天然裂缝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从而实现增产。因此亟需对新场气田须五段与开发密切相关的天然裂缝特征开展研究。本文明确了研究区岩心裂缝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单井有效裂缝发育情况、裂缝期次及发育影响因素,对裂缝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有效裂缝发育区,评价了压裂效果。通过文献调研,在断裂力学和储层地质学等理论研究基础上,从裂缝的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分布及压裂效果几方面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认识:(1)通过对研究区5口取心井的观察描述,明确了研究区裂缝的主要发育类型及基本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构造成因的天然裂缝,其中砂岩中主要为张性裂缝,泥岩中主要为剪性裂缝。裂缝主要为高角度以及低角度缝斜交缝。须五段的充填程度上亚段较低,中亚段有所增加,下亚段较高,不同产状的裂缝均以半充填和未充填裂缝为主。研究区裂缝宽度一般均在0~0.5mm的范围内。须五段上亚段裂缝线密度平均为1.12条/m,发育程度较高;其次为下亚段,平均为0.71条/m,中亚段裂缝线密度平均为0.53条/m,相对发育程度最低。(2)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成像测井资料,对砂泥岩裂缝测井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且利用逐步判别法、BP神经网络法和变尺度分形法识别了该区单井剖面的有效裂缝,其中BP神经网络法识别效果最好,变尺度分形法也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可与逐步判别法综合应用,提高裂缝的识别精度。明确了单井裂缝发育特征,建立了砂、泥岩裂缝常规测井综合识别标准。(3)基于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确定了研究区裂缝的形成期次和发育影响因素,论文在岩石力学实验及岩石声发射实验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须五段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脆性矿物含量、岩性、岩石物性、岩层厚度和断层。(4)综合考虑裂缝发育影响因素,建立了研究区裂缝发育模式;重点针对岩性、构造及断层等评价指标参数,建立了须五段储层裂缝综合发育程度的平面分布,最终确定了研究区的裂缝发育区、较发育区和不发育区的界限。(5)依据压裂施工资料、压裂监测资料以及典型产气剖面的分析,对压裂效果进行了评价:通过重复压裂及混合压裂等方式,提高了裂缝的导流能力,增加了次生裂缝的生成。压裂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压裂裂缝的走向与所处构造相关性较大,还可能受到地层原生裂缝的影响。在压裂测试段中,压裂施工参数对低产井的测试产量有一定影响,而对特低产井影响很小。(6)现有井的压裂施工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压裂段地质条件(孔隙度、有机碳含量、天然裂缝发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与压裂规模(总液量及支撑剂量)和压裂液返排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外,须五沉积地层岩性界面连续,压裂主要存在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人工裂缝在原有裂缝上扩展,一是产生新裂缝;在天然裂缝发育区及较发育区,须五地质条件适合缝网体积压裂,考虑气水分布,纵向上需考虑缝高控制。通过研究明确了研究区裂缝的基本特征,建立了识别有效裂缝的方法,总结了裂缝发育控制因素,确定了裂缝发育区的界限,对压裂施工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研究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虞兵,冉晓军,侯秋元,袁龙,王谦,姚亚彬[6](2019)在《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品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其特殊的沉积、成岩和构造条件导致其岩性致密,孔隙度、渗透率极低,一般很难形成有效储层。裂缝发育改善了致密砂岩储层品质,使得致密砂岩油气藏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油气藏类型,准确评价裂缝有效性与储层产能是油田勘探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岩性、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与裂缝特征参数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储层品质参数表征方法,在基质与裂缝分级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基质与裂缝的综合评价图版,形成了一套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品质分类评价标准。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可以综合评价储层的有效性,准确预测储层的产气能力,指导生产作业措施,为裂缝性致密油气藏的评价与开发提供了技术手段。

李玉玺[7](2019)在《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特征及预测》文中指出裂缝对火山岩储层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论文以构造地质学和储层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对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分形分维、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地震属性三种技术手段开展裂缝预测,采用信息叠合方法对三种技术手段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综合预测裂缝发育区,并探讨裂缝有效性,最终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明确裂缝对油气富集的影响,为下一步开发部署提供措施建议。论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与结果:研究区火山岩储层裂缝类型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裂缝具有发育尺度中等、倾角大、宽度较大、充填程度较低、密度小、间距大的特点;裂缝走向方位主要有EW向、NW向、SN向和NE向四个方位,其中EW向和SN向裂缝为第一期(海西中-晚期)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NW向和NE向裂缝为第二期(印支期)构造作用下的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裂缝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部位以及风化淋虑作用的影响,其中集块岩、角砾熔岩、条带状熔岩裂缝发育程度好,构造高点裂缝十分发育以及石炭系顶面以下30-120m附近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常规测井识别与解释表明裂缝发育最好的区域主要包括石001井-石西2井为主围成的扇状区域,以及石西1井-SHW01 井-SH1104 井-SH1019 井-SH1024 井一带。利用分形分维、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以及地震属性三种技术手段对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进行预测。分形分维预测结果表明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SH1036井-SH1203井-SH1201井-SH1032井-石西1井一带、石011井和石001井的周围;古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结果表明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SH1109井-SH1024井-SH1020井-SH1032井周围、中部构造高点SH1117井和SH1104井一带;地震属性处理预测裂缝结果表明裂缝主要沿EW向展布,裂缝发育区主要分布在SH1024井-SH1019井-SH1109井-SH1034井一带以及位于构造高点的SH1025井-SH1020井-石西1井和SH114井-SH1117井周围;对三种技术手段得到的裂缝预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裂缝发育区主要位于SH1035井-SH1024井-SH1019井一带、SH1114井-SH1117井和石001井一带以及构造高点的SHW10井-SH1020井-SH1104井-SHW01井-石西1井周围。研究区近EW向裂缝与现今地应力方位平行或呈锐夹角,有效性较好,有效缝主要集中在中部构造高点的SH1115井和石西1井周围、SH1024井-SH1019井-SH1020井一带。结合生产资料分析,裂缝预测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具有良好的匹配性。综合各种结果,下一步有利挖潜目标区为SH1037井-SH1 114井一带以及SH1 115井-SHW10井一带。

巫崇雨[8](2019)在《X地区H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裂缝特征及发育程度是低孔低渗致密储层获产的关键地质因素。裂缝既可以作为渗流通道极大地提高渗透率,又能够为油气储集提供一定的空间。X地区H组储层是东海地区具有较大勘探和开发潜力的重要层系。多期构造运动造成储层中裂缝发育特征复杂多变,裂缝成因及发育规律不清,不同类型裂缝井筒识别困难,裂缝分布不清楚等问题。前人在研究区并未开展过针对裂缝的研究工作。因此,为了明确研究区岩心裂缝宏微观特征、单井有效裂缝发育情况、裂缝期次及发育控制因素,建立适合该区域的裂缝分布评价方法,确定有效裂缝发育区。论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储层地质学、断裂力学和地球物理测井学等学科理论,从裂缝基本特征及识别、裂缝发育影响因素以及分布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认识:(1)通过综合分析岩心及成像裂缝识别资料,明确了研究区裂缝的主要发育类型及裂缝基本特征:研究区天然裂缝主要包括层理缝和构造缝。层理缝和构造缝均以充填缝为主,有效程度较低;层理缝主要为水平缝和低角度斜交缝,构造缝主要为高角度斜交缝和垂直缝。研究区裂缝宽度主要集中在01mm,构造缝长度主要在050cm范围内;整体岩心裂缝线密度平均值为0.68条/m,成像识别出的构造缝线密度平均为0.12条/m。(2)基于岩心裂缝和成像裂缝资料,在岩心刻度测井基础上,提取对应的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法和基于概率的逐步判别法对研究区单井剖面进行了有效裂缝综合识别,计算了有效裂缝发育指数,明确单井裂缝发育特征。常规测井裂缝识别结果与岩心裂缝吻合率为81%,与成像识别裂缝吻合率为70%;研究区单井有效裂缝发育指数平均为0.12,有效裂缝发育指数与岩心、成像裂缝线密度吻合度较高。(3)在裂缝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为了确定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形成期次和发育影响因素,论文采用构造裂缝充填物同位素测试分析、包裹体分析、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应力模拟及构造曲率等实验及方法进行研究,认为构造裂缝主要形成时期为龙井运动中-晚期,裂缝规模大、延伸长、有效性好,对油气运移与疏导起重要作用。构造裂缝发育主要受岩性、岩石物性、单层厚度、构造变形以及断层发育的综合影响,其中断层是研究区裂缝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4)综合考虑裂缝发育影响因素,建立了研究区裂缝发育模式;重点针对断层发育情况、岩层层厚及构造变形等评价指标参数,建立了适合于X地区H组储层有效裂缝的分布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有效裂缝发育指数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最终确定研究区的有利裂缝发育区。论文通过研究明确了研究区裂缝的基本特征,建立了有效裂缝识别方法,揭示了裂缝发育影响因素,确定了有效裂缝主要发育区,为研究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黄建红[9](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柴达木盆地勘探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油气勘探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先后共发现了25个中小型常规油气田。近年来,勘探家们加大对柴达木盆地基岩的勘探力度,同时,在多个油气田的基岩层系见不同程度的工业油气流。2011年在阿尔金山前东段钻探的东坪1井,在基岩3159-3182m试气层段,6mm油嘴日产气11×104m3。继东坪1井之后,甩开部署了东坪3井,在E31、E32、E1+2、基岩层系试气均发现工业气流,其中基岩1856-1870m试气层段,5mm油嘴日产气3.6×104m3,东坪1井、东坪3井高产气流的发现,证实东坪地区基岩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也是未来柴达木盆地勘探的重要区带。基岩油气藏具有产量高、储量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在多个地质时代均有分布,因此,对基岩油气藏的勘探必将是今后勘探家们努力的主要方向。国内外已在全球很多地方发现基岩油气藏,我国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至今并未发现整装油气藏,尤其是基岩气藏。东坪气藏的发现填补了国内无基岩整装气藏的历史,更为今后勘探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对于我国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常规油气藏,基岩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的基底结晶。东坪地区的基岩储层岩性复杂、既有岩浆岩、又有变质岩;孔隙结构多样,具有裂缝溶蚀孔的双重孔隙结构特征。虽然我国对基岩油气藏有发现,但却未做过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钻井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的岩性、储层特征、基岩纵向内部结构、成藏条件及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东坪地区基岩岩性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为侵入岩浆岩类,主要为发育在东坪3井区的花岗岩,块状结构,岩石的颜色多为杂色和浅肉红色,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第二类为变质岩,主要为发育在东坪1井区的片麻岩,为明显的片麻状构造,岩石的颜色多为深灰色和杂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和各种暗色矿物(角闪石、黑云母、辉石等)组成。(2)基岩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可以很好的识别和划分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层,东坪地区基岩风化壳由上至下可分为古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和未风化层四个结构层。其中,半风化层是主要的储层发育段,也是油气聚集的主要位置;影响风化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基岩遭受风化剥蚀的时间、古气候、上覆沉积环境、岩性、断裂构造及古地貌的控制。(3)基岩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特征,既有基质孔隙,也有裂缝孔隙;既有溶蚀孔隙,也有溶蚀裂缝;既有溶蚀孔洞,也有溶蚀缝洞等多种类型,东坪地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蚀孔。基岩风化壳裂缝分为溶蚀裂缝、风化裂缝、片理裂缝和节理裂缝。基岩溶蚀孔隙主要有晶内溶孔和晶间溶孔,东坪1井区的片麻岩暗色矿物含量高,易发生溶蚀,发育大量的晶肉溶孔,溶蚀孔隙主要发育在半风化层溶蚀带顶部。根据毛管压力曲线特征,东坪1井区基岩储层孔隙结构可分为三类,Ⅰ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能好,溶孔和裂缝发育,占34.8%,Ⅱ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中等,溶孔和裂缝较发育,占56.5%,Ⅲ类孔隙结构储层的储渗性较差,溶孔和裂缝不发育,分布相对较少,占8.7%。(4)提出了基岩气藏评价标准,东坪1井区基岩储层可划分s为I、II、III类,I类储层为好储层,裂缝-孔洞发育,岩性为片麻岩,基质孔隙度大于4%,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上,产量大于10×104m3;II类储层储层为中等储层,裂缝-孔洞较发育,岩性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基质孔隙度2-4%,主要分布在构造腰部,产量小于10×104m3;III类储层储层为较差储层,裂缝溶孔不发育,岩性为花岗岩,基质孔隙度1-2%,主要分布在构造边部有油气显示。研究区以II类为主,I类较少,主要分布于基岩上部,下部多为III类。(5)东坪气田为构造控制的裂缝型气藏,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一是东坪地区主要发育坪东和牛东侏罗系两大凹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优质气源岩;二是储层发育,半风化层是基岩最主要的储集层段,储层厚度较大,内部微孔、裂缝发育,渗透性较好,可形成高产气层;三是有良好的盖层,半风化层顶部的土壤层和残积层是直接盖层,路乐河组底砾岩之上沉积的近百米的含膏质泥岩层是区域性盖层;四是运移条件好,基岩气藏的输导体系主要有断裂和不整合,坪东断层是东坪气藏最重要的输导体系,是沟通油源的桥梁,第三系地层底界的区域不整合面对油气向东坪构造运移聚集至关重要。(6)结合油源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研究成果,认为东坪地区油气的运移特点是侏罗系烃源岩所生高成熟油气沿源岩断裂作垂向运移,然后沿不整合面作横向运移,首先在东坪1井区的基岩和古近系储层聚集成藏,然后再沿不整合面向东坪3井区调整运移,并在该井区的基岩和古近系储层聚集成藏。

贾俊[10](2017)在《碳酸盐岩复杂裂缝发育特征及测井评价研究 ——以鄂北D气田下古M5_(1-5)气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裂缝型油气藏已成为21世纪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之一。D气田作为中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在上古生界不断获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同时,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对气藏规模化开发的影响逐渐显现。然而,对该区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地质成因、测井识别与有效性评价、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藏关系尚不明确,极大制约了规模化开发的推进。为此,论文以D气田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碳酸盐岩裂缝为研究对象,开展裂缝发育特征与地质成因、测井识别与有效性评价、裂缝分布规律与气藏关系的研究,着力建立一套裂缝的测井评价与预测方法,全面认识裂缝发育对天然气产能的影响,为研究区规模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首先,立足钻井取心资料,对裂缝宏观发育特征(包括裂缝缝面特征、形态、产状、充填、裂缝长度和宽度等)开展统计和分析;同时,对岩心采样,并开展配套岩石物理实验,获取裂缝微观特征及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构造、岩溶体系研究成果,以及裂缝充填物稳定同位素测定、岩石声发射实验和包裹体测试等实验结果,对裂缝的地质成因和形成期次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裂缝发育类型及差异化特征。其次,采用岩心刻度常规测井的方法,定性、定量评价裂缝:①采用取芯,辅以钻井、录井及测试等资料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开展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建立裂缝与测井响应特征的联系;②采用敏感性分析、归一化及特征变量相关性分析等多步优化法,综合运用贝叶斯函数和逐步判别分析开展有效裂缝的非线性识别;③在裂缝识别的基础上,对裂缝孔隙度、宽度等参数进行定量计算,并与岩心裂缝观察和成像测井裂缝参数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岩性建立了裂缝有效性测井评价标准。最后,在裂缝发育特征、测井识别、定量评价研究基础上,对裂缝的纵向和平面发育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开展裂缝分布评价,并结合测试数据,进一步分析裂缝在天然气疏导、富集中的作用。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D气田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识别、测井有效性评价和分布预测方法,并取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虽然以垂直裂缝和高角度裂缝发育为主,但裂缝有效性较差,大部分裂缝被方解石、泥炭质及白云石充填,未充填的有效缝仅占19.9%;纵向上,M55亚段黑色灰岩地层裂缝最为发育,M51和M52白云岩地层裂缝发育次之,但有效裂缝线密度更高。构造裂缝、风化裂缝、溶蚀裂缝为研究区发育的主要裂缝类型。其中构造裂缝发育呈现多期次性,以燕山—喜山期发育为主;风化、溶蚀裂缝发育纵向上呈现分带性,风化溶蚀裂缝发育于第一期岩溶垂直渗流带(M51、M52),溶蚀裂缝主要发育于第二、三期岩溶带(M53-5亚段)充填裂缝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但部分未充填低角度张性构造裂缝表现为声波时差值增大、密度值减小;半充填—未充填构造缝在微球型聚焦测井曲线上呈现“平台或尖刺状”电阻率降低特征;规模较大、延伸较远,充填程度较低的高角度构造缝,双侧向测井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幅度差,且伴有井眼扩径现象。研究区以微裂缝发育为主,裂缝孔隙度平均值为0.26%,裂缝宽度平均值为0.012mm。M5104白云岩地层有效裂缝孔隙度大于0.35%,裂缝宽度大于0.019mm;M55灰岩地层有效裂缝孔隙度大于0.31%,裂缝宽度大于0.015mm。构造变形、岩溶古地貌及岩层厚度是研究区裂缝发育三大主控因素。基于岩层厚度及构造裂缝密度两个主控因子的组合评价方法所建立的裂缝主要发育层段(M51、M52和M55)裂缝分布评价图表明:M51-2亚段裂缝主要发育于岩溶高地、岩溶斜坡等陡壁拉张区与构造作用叠合区域;M55亚段则表现为受岩性控制下的构造裂缝与坍塌溶蚀缝叠加的发育规律。M51-5亚段广泛发育且相互连通的裂缝体系不仅为上覆石炭系太原组天然气向下运移至马家沟组提供了通道,而且在平面上的岩溶高地、岩溶斜坡等陡壁拉张区与构造作用叠合区域及纵向上有效裂缝较发育的M51、M52亚段形成了天然气局部富集区,单井测试产能较高。

二、川西坳陷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测井评价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坳陷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测井评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致密砂岩裂缝测井识别特色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2.1 电阻率测井响应
    2.2 补偿声波测井响应
    2.3 自然电位测井响应
3 裂缝敏感参数与约束指标提取
    3.1 测井敏感参数提取
    3.2 干扰因素消除技术
4 灰色关联识别裂缝
    1) 母、子序列选定
    2) 原始数据变换
5 应用效果
6 结论

(3)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开发现状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气藏地质及工程特征
2 中国石化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2.1 川西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2.1.1 勘探进展
        2.1.2 开发进展
    2.2 通南巴地区勘探开发进展
    2.3 元坝地区勘探开发进展
    2.4 资阳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3 中国石油探区勘探开发进展
4 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进展
    4.1 明确了川西坳陷须二段成藏过程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4.1.1 厘定了各成藏事件时空序列及成藏过程
        4.1.2 明确了天然气富集规律
        1) 成藏期古构造控制了天然气富集的范围和规模
        2) 差异致密作用是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
        3) 晚期构造调整形成的断缝系统使气水关系复杂,控制裂缝甜点分布
    4.2 形成了勘探有利区带及圈闭动态评价技术
    4.3 建立了致密砂岩气藏“甜点”模式及其评价标准
        4.3.1 提出了储层分类新方案
        4.3.2 建立了气藏“甜点”模式及标准
        1) 断褶裂缝型甜点
        ① 网状缝型
        ② 构造单缝型
        2) 基质储渗型甜点
        ① 层理缝型
        ② 孔隙型
    4.4 初步形成裂缝体精细刻画技术
    4.5 形成致密储层测井精细评价技术
    4.6 初步形成氮气钻井提高产量技术
    4.7 提高产量压裂改造技术取得新进展
5 下步攻关方向
    5.1 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攻关方向
        5.1.1 持续深化须家河组天然气差异富集规律
        5.1.2 进一步攻关裂缝体内幕精细描述技术
        5.1.3 持续攻关优质储层精细刻画技术
        5.1.4 持续攻关流体预测技术
        5.1.5 强化钻完井及储层改造提产技术攻关
        5.1.6 深入开展开发政策优化技术研究
    5.2 下步勘探开发重点攻关类型及地区
        5.2.1 优先动用裂缝体储量,重点在川西坳陷、元坝地区、通南巴和普光地区开展评价研究
        5.2.2 大力开展基质储渗体提高产量工程工艺技术攻关,重点在川西坳陷和元坝地区开展研究
        5.2.3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必由之路
6 结论

(4)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位置
    2.2 沉积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石学特征
        2.4.2 物性特征
第3章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3.1 裂缝类型与特征
        3.1.1 构造裂缝
        3.1.2 成岩裂缝
        3.1.3 异常高压相关裂缝
    3.2 .裂缝组系与产状
    3.3 裂缝高度
    3.4 裂缝发育程度
    3.5 裂缝有效性
第4章 储层裂缝主控因素
    4.1 构造裂缝的控制因素
        4.1.1 岩性的影响
        4.1.2 岩石力学层厚的影响
        4.1.3 沉积微相的影响
        4.1.4 构造部位
        4.1.5 异常高压
    4.2 层理缝的控制因素
        4.2.1 岩性的影响
        4.2.2 沉积微相的影响
第5章 储层裂缝测井识别
    5.1 储层裂缝的成像测井识别
    5.2 储层裂缝的常规测井识别
        5.2.1 储层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5.2.2 基于裂缝响应特征的常规测井识别方法
    5.3 储层裂缝的纵向发育规律
第6章 储层裂缝平面分布规律
    6.1 大尺度裂缝平面分布规律
        6.1.1 叠后地震属性预测裂缝的方法
        6.1.2 大尺度裂缝的平面分布规律
    6.2 中小尺度裂缝平面分布规律
        6.2.1 有限元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6.2.2 中小尺度构造裂缝的平面分布规律
    6.3 储层裂缝平面分布规律
第7章 储层裂缝对致密天然气产量的影响
    7.1 研究区生产特征
    7.2 裂缝发育程度对产量的影响
    7.3 裂缝方位对产量的影响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场气田须五段裂缝特征及缝网压裂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1.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2 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藏研究现状
        1.2.2 裂缝特征及识别研究现状
        1.2.3 缝网体积压裂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认识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沉积特征
    2.3 储层特征
第3章 裂缝特征描述
    3.1 岩心裂缝类型
        3.1.1 裂缝成因类型
        3.1.2 裂缝产状
    3.2 岩心裂缝特征
        3.2.1 裂缝充填特征
        3.2.2 裂缝参数特征
    3.3 裂缝缝面和组系特征
    3.4 碳屑特征
    3.5 微观裂缝特征
第4章 裂缝识别研究
    4.1 成像测井裂缝识别
        4.1.1 识别机理及流程
        4.1.2 裂缝响应特征及识别结果
    4.2 砂、泥岩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4.2.1 砂岩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4.2.2 泥岩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4.3 砂、泥岩裂缝常规测井识别模型
        4.3.1 线性多元判别裂缝识别模型
        4.3.2 非线性BP网络裂缝判识模型
        4.3.3 变尺度分形法裂缝识别
    4.4 裂缝参数测井解释
    4.5 砂、泥岩裂缝常规测井综合识别标准
        4.5.1 定性标准
        4.5.2 定量标准
第5章 裂缝成因及分布综合评价
    5.1 裂缝期次初步探讨
    5.2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初步分析
        5.2.1 脆性矿物含量及岩性对岩石破裂的影响
        5.2.2 物性对岩石破裂的影响
        5.2.3 层厚对岩石破裂的影响
        5.2.4 断层对岩石破裂的影响
    5.4 裂缝发育模式
    5.5 裂缝综合评价
        5.5.1 裂缝综合评价考虑的主要地质因素
        5.5.2 裂缝综合评价思路
        5.5.3 裂缝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4 裂缝评价结果与裂缝识别的吻合性
第6章 缝网压裂效果分析
    6.1 压裂施工参数分析
        6.1.1 压裂施工概况
        6.1.2 压裂施工参数对测试产量的影响
    6.2 监测井压裂施工对比分析
        6.2.1 动态资料分析
        6.2.2 静态资料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储层品质关系研究
    1.1 储层岩性控制物性
    1.2 储层岩性、物性以及裂缝发育情况共同作用控制含油性
2 基质储层分析
    2.1 孔隙结构指数I?
    2.2 基质储层品质因子Iq
3 裂缝有效性评价
    3.1 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夹角
    3.2 裂缝法向应力
4 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
5 实例应用
6 结 论

(7)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特征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进展
        1.2.2 裂缝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裂缝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性特征
        2.4.2 物性特征
        2.4.3 储集空间特征
    2.5 储层主控因素
        2.5.1 岩性岩相
        2.5.2 成岩作用
        2.5.3 构造作用
第三章 火山岩裂缝特征
    3.1 裂缝发育特征
        3.1.1 裂缝类型
        3.1.2 裂缝特征参数表征
        3.1.3 裂缝延伸方位
    3.2 裂缝形成期次及成因机制
        3.2.1 裂缝期次划分
        3.2.2 裂缝成因机制
    3.3 裂缝发育主控因素
        3.3.1 岩性影响
        3.3.3 构造作用影响
        3.3.4 风化作用影响
    3.4 裂缝常规测井解释
        3.4.1 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
        3.4.2 裂缝发育单井解释
        3.4.3 裂缝发育连井解释
第四章 裂缝预测
    4.1 分形分维法预测裂缝
        4.1.1 分形分维原理
        4.1.2 断层分形特征
        4.1.3 裂缝分形特征
        4.1.4 断裂与裂缝分形之间关系
        4.1.5 裂缝分形预测结果
    4.2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裂缝
        4.2.1 数值模拟预测裂缝原理
        4.2.2 地质模型分析
        4.2.3 计算模型
        4.2.4 力学模型
        4.2.5 古构造应力分布特征
        4.2.6 岩体破裂程度及裂缝预测结果
    4.3 裂缝地震预测
        4.3.1 相干体分析技术
        4.3.2 最大正曲率分析技术
        4.3.3 预测结果分析
    4.4 裂缝综合预测
第五章 裂缝的有效性及与油气富集关系
    5.1 裂缝有效性评价
        5.1.1 裂缝充填情况与有效性
        5.1.2 现代地应力与裂缝张开性
        5.1.3 有效裂缝发育区
    5.2 裂缝与油气富集关系
        5.2.1 裂缝综合预测结果与生产资料对比
        5.2.2 进一步开发部署的措施和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X地区H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1.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2 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裂缝研究现状
        1.2.2 储层裂缝识别研究现状
        1.2.3 储层裂缝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认识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沉积特征
第3章 岩心裂缝特征
    3.1 宏观裂缝特征
        3.1.1 裂缝类型划分
        3.1.2 裂缝产状分布
        3.1.3 裂缝的充填特征
        3.1.4 裂缝的缝面特征
        3.1.5 裂缝的参数特征
    3.2 微观裂缝特征
第4章 裂缝识别研究
    4.1 成像测井裂缝识别
        4.1.1 裂缝识别机理及流程
        4.1.2 裂缝响应特征
        4.1.3 裂缝识别结果及参数解释
        4.1.4 岩心与成像裂缝线密度对比
    4.2 常规测井裂缝参数解释
        4.2.1 裂缝孔隙度解释原理
        4.2.2 裂缝宽度解释原理
        4.2.3 参数计算结果及特征
    4.3 常规测井裂缝综合识别
        4.3.1 交会图分析
        4.3.2 BP神经网络法
        4.3.3 支持向量机法
        4.3.4 逐步判别法
        4.3.5 裂缝综合识别
第5章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及分布评价研究
    5.1 裂缝发育期次
        5.1.1 岩心裂缝期次描述
        5.1.2 裂缝形成期次
    5.2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研究
        5.2.1 岩性对破裂的影响
        5.2.2 岩石物性对破裂的影响
        5.2.3 岩层厚度对破裂的影响
        5.2.4 地应力及构造变形对破裂的影响
        5.2.5 断裂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5.3 裂缝发育模式及分布评价
        5.3.1 裂缝发育模式
        5.3.2 裂缝分布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岩油气藏定义及其类型
        1.2.2 基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1.2.3 基岩油气藏的成藏条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断裂特征
        2.1.2 构造特征
    2.2 构造发育史
    2.3 地层岩性特征
第3章 东坪地区基岩岩性特征及识别模式
    3.1 基岩岩石学特征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变质岩特征
    3.2 东坪地区及邻井岩浆活动时期
    3.3 基于测井资料的岩性识别
        3.3.1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
        3.3.2 电成像识别
        3.3.3 自然伽玛能谱识别
        3.3.4 ECS测井识别
        3.3.5 识别模式建立
        3.3.6 基岩岩性分布特征
第4章 基岩风化壳储层结构特征
    4.1 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特征
        4.1.1 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模式建立
        4.1.2 测井响应特征
        4.1.3 地震响应特征
        4.1.4 地球化学特征
    4.2 基岩风化壳厚度与影响因素
        4.2.1 风化壳厚度
        4.2.2 风化壳厚度影响因素
    4.3 风化壳发育模式
第5章 基岩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其评价
    5.1 储集空间类型
        5.1.1 裂缝特征
        5.1.2 孔隙特征
    5.2 孔隙结构特征
    5.3 物性特征
        5.3.1 孔渗特征
        5.3.2 基岩风化壳与孔隙度纵向分布
    5.4 风化壳的再成岩作用
    5.5 基岩储层流体特征
    5.6 储层分类评价
        5.6.1 基岩储层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5.6.2 储集层评价
第6章 基岩油气藏成藏条件
    6.1 基岩油气藏特征
        6.1.1 基岩气藏特征
        6.1.2 油气分布特征
    6.2 基岩油气藏成藏规律
        6.2.1 生、储、盖的良好配置成藏基础
        6.2.2 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保障
        6.2.3 优越的油气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根本
    6.3 油气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碳酸盐岩复杂裂缝发育特征及测井评价研究 ——以鄂北D气田下古M5_(1-5)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缝成因及影响因素
        1.2.2 裂缝识别及有效性评价
        1.2.3 裂缝预测
    1.3 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技术方法、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成果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区域构造背景
        2.2.2 局部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岩石类型
        2.4.2 物性特征
        2.4.3 “四性”关系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裂缝发育特征
    3.1 岩心裂缝发育特征
        3.1.1 裂缝类型
        3.1.2 裂缝分布层位
        3.1.3 裂缝产状
        3.1.4 裂缝岩性分布
        3.1.5 裂缝充填特征
        3.1.6 裂缝宏观参数
        3.1.7 裂缝微观特征
    3.2 裂缝形成期次
    3.3 岩溶体系及风化、溶蚀裂缝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裂缝测井识别
    4.1 裂缝发育有利岩性识别
        4.1.1 薄片观察标定测井曲线识别岩性
        4.1.2 测井交会图识别岩性
        4.1.3 岩性响应特征
    4.2 常规测井识别裂缝
        4.2.1 常规测井裂缝响应特征
        4.2.2 交会图分析识别裂缝
        4.2.3 地层倾角测井识别裂缝
        4.2.4 双侧向测井识别裂缝
        4.2.5 常规测井裂缝识别存在的问题
    4.3 成像测井识别裂缝
        4.3.1 成像测井裂缝响应特征
        4.3.2 成像测井裂缝识别
    4.4 BAYEs逐步判别分析识别裂缝
        4.4.1 方法原理
        4.4.2 特征变量多步优化
        4.4.3 裂缝判别
    4.5 裂缝型储层流体识别
        4.5.1 双侧向比值法
        4.5.2 交会图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裂缝定量表征及有效性评价
    5.1 裂缝参数定量表征
        5.1.1 裂缝孔隙度计算
        5.1.2 裂缝宽度计算
        5.1.3 参数计算结果及特征
    5.2 裂缝有效性测井评价
        5.2.1 裂缝有效性评价方法
        5.2.2 裂缝有效性测井评价标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裂缝分布与气藏关系
    6.1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
        6.1.1 岩石力学条件
        6.1.2 岩层厚度
        6.1.3 力学结构面
        6.1.4 构造变形强度
        6.1.5 岩溶古地貌
        6.1.6 综合影响分析
    6.2 裂缝分布评价
        6.2.1 评价思路及结果
        6.2.2 裂缝分布吻合性分析
    6.3 裂缝与气藏关系
        6.3.1 疏导体系分析
        6.3.2 裂缝与天然气富集关系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川西坳陷裂缝性储层的裂缝测井评价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阵列声波资料在玉门油田裂缝评价中的应用[A]. 朱时继,王成荣,吴春,冯树超,刘春辉,熊林芳. 2021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册), 2021
  • [2]致密砂岩裂缝测井识别特色技术及其应用效果——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为例[J]. 刘志远,李浩,武清钊,南泽宇,苏俊磊,金武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4)
  • [3]四川盆地中国石化探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攻关方向[J]. 郑和荣,刘忠群,徐士林,刘振峰,刘君龙,黄志文,黄彦庆,石志良,武清钊,范凌霄,高金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4)
  • [4]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研究[D]. 唐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5]新场气田须五段裂缝特征及缝网压裂效果分析[D]. 邓彤.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品质评价[J]. 虞兵,冉晓军,侯秋元,袁龙,王谦,姚亚彬. 测井技术, 2019(04)
  • [7]准噶尔盆地石西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特征及预测[D]. 李玉玺.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X地区H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评价研究[D]. 巫崇雨.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层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D]. 黄建红.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10]碳酸盐岩复杂裂缝发育特征及测井评价研究 ——以鄂北D气田下古M5_(1-5)气藏为例[D]. 贾俊.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标签:;  ;  

川西坳陷裂缝性油藏裂缝测井评价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