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房心律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左房心律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谷城县人民医院;湖北襄樊441700)

摘要:目的探讨左房心律的特征性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左房心律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左房心律是一种较少见的房性异位心律,可以是主动性的也可以是被动性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主要是P`波的改变,随左房异位起搏点起源部位不同心电图的表现也互不一致;P`波在avR导联直立、V5、V6导联倒置是诊断左房心律最敏感、最具有特征性的改变。结论左房心律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左心负荷过重者,也可见于正常健康人。

【关键词】左房心律;心电描记术;心律失常

心房内分布着许多潜在的节律点。来自左房者称左房心律。是一种较少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其特点为:P`波在V6倒置,在V1可呈直立的圆顶尖角形,在其余各导联多与正常相180份标本共分离出致病菌183株。对此国内外文献报道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国内杂志偶有报道。随着心电图检查的普及,左房心律的发现有所增加,为了探讨左房心律的特征性改变及临床意义,现对2012~2015年16例左房心律心电图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资料16例左房心律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21~52岁。心率48~73次/min,其中3例<50次/min,4例60>次/min,9例60~80次/min。已知5例患者为:肺心病1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先心病术后5年1例,晚期妊娠1例,后2例无心血管不适症状;其余11例经胸片及超声心动图进一步检查确诊或证实:风湿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例;5例均有不同程度心功能降低;余6例未见异常,为正常健康人。

1.2方法采用MAC1200全自动心电图仪,排除肌电干扰及情绪不稳等因素,常规描记12导静息心电图,并进行复查和随访观察。由2位以上心电图医师共同分析判断结果。

2结果

2.1后期随访晚孕1例分娩后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经正规治疗2个月后恢复为窦性心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例正规治疗6月后恢复为窦性心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手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1例保守治疗12月后恢复为窦性心律,1例保守治疗1年左房心律与窦性心律互相移行交替存在,其移行存在时限不一,与体位改变及病情变化关系不明显,追踪随访1~5年后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肺心病1例与先心病术后1例及其他6例健康人1年后体检为窦性心律。

2.2心电图P`波形表现avR导联全部直立;V5~V6全部倒置;V1导联呈(园顶)尖角型6例;V1~V2正负双向,V5~V6倒置6例;V1负正双向V5~V6倒置4例;Ⅰ.avL导联直立4例、平坦2例、倒置10例;Ⅱ.Ⅲ.avF导联直立10例、倒置6例。根据诊断标准:(1)额面导联P`波的平均电轴+160°~+270°之间,PR间期>120ms;(2)PavR直立P`V6倒置;(3)P`V5~V6波显圆顶尖角型(双向或等电位)。6例诊断为左房心律心电图,16例心电图P`波形。

ⅠavL.Ⅱ.Ⅲ.avFavRV1~V6判断部位直立4倒置4直立V1正负双向V5V6倒置4左后下部倒置4平坦2直立6直立V1尖角形V5V6倒置6左后上部倒置2倒置2直立V1负正双向V5V6倒置2左前下部倒置4直立4直立V1V2双向(平坦)V5V6倒置4左前上部。

根据P`波在各导联的形态及传导方向判断为:起源于左房后下部4例,左房后上部6例,左房前下部2例,左房前上部4例。

3讨论

Mirowski指出临床所见的左房心律根据P`波方向及形态分为3型[1]。Ⅰ型:ⅠV6导联倒置,V1导联呈典型圆顶尖角型。Ⅱ型:ⅠV6导联倒置,V1导联无典型圆顶尖角型。Ⅲ型:V6导联倒置,Ⅰ导联直立或平坦。本组16例资料全部符合上述三型改变,有6例(37.5%)符合Ⅰ型,4例(25%)符合Ⅱ型,6例(37.5%)符合Ⅲ型。

本文结果认为左房心律是确实存在的一种房性异位心律,其心电图主要是P`波在各导联表现:avR全部直立;大部分患者Ⅰ.avL及V5~V6倒置;V1多为双向,并非多为典型的园顶尖角型表现。本组有10例(62.5%)支持V1导联P`波呈双向改变;有6例(37.5%)支持V1导联P`波圆顶尖角型改变;有10例Ⅰ导联P`波倒置(62.5%);16例avRV6倒置(100%)支持诊断左房心律最敏感、最具有特征性的改变。说明左房异位节律点可位于左房的任何部位,由于激动点的起源部位不同,从而使心电图的表现也互不一致。

一般认为左房心律可见于先心病、冠心病窦房结功能不良者,正常人也偶可见到[2];临床意义同房室交界性心律;也有人认为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房负荷过重者,也可见于健康人其临床意义与病因相关[3]。本组观察的结果与以上刘发清等观察的结果相似;左房心律不稳定,经常自然的转换成窦性心律,二者互相移行交替存在,其互相移行时限不一,与体位改变及病情变化无明确关系;转换心律时有心率加快现象,根据频率优势原则,异位节律点的频率可能快于窦性节律而控制了心房的激动,如果运动或药物使窦房结频律增快大于房性节律能控制心房激动时,则左房节律受到抑制,可转为窦性心律,从而交替往返互相移行,也证实了频率优势原则发挥了作用。

本文结果认为,左房心律是确实存在的一种房性异位心律,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先心病等左心负荷过重的疾病;也可以见于健康人并可以长期存在;它可以是主动性的也可以是被动性的。本症无特殊治疗,主要为病因治疗。其特征性改变及临床意义还有待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宏器,邓开伯.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与决策[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57-261.

[2]刘发清,江声选.左房心律24例分析[J].中华医药杂志,2006,6(4):.20-24.

[3]陈欣,蒲艳,王宇辉,等.镜象右位心伴左房心律和加速性交接逸搏心律1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6,15(1):72-73.

标签:;  ;  ;  

左房心律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