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特发性房颤发病前心电图分析

老年人特发性房颤发病前心电图分析

一、老年人特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期的心电图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佳蓝[1](2018)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电复律与药物维持治疗对晚期复发率差别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阵发性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药物控制的基础上行直流电复律治疗与单纯依靠药物维持治疗对于术后晚期复发率的影响,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仅口服药物控制的可行性与价值,从而指导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短期复发时的治疗方案选择,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接受首次环肺静脉电隔离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选取术后早期复发的病例112例,分为电复律组和药物维持组,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术后晚期房颤的复发率,对比在药物基础上行电复律治疗与单纯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两组术后晚期复发率的差别。结果:112例术后早期复发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行电复律组52例,电复律后晚期复发14例,电复律组远期复发率为26.92%(14例/52总数),胺碘酮药物维持组60例,晚期复发9例,药物维持组远期复发率为15.00%(9例/60总数),胺碘酮组晚期复发率显着的低于电复律组(x2=4.256,P=0.039)。差异显着(P<0.05)。结论:从两组的数据来看,两组的基线值相近,但远期复发率有着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电复律组术后三个月左房大小、NT-pro BNP较药物维持组显着升高提示电复律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而远期复发率显着增高可能与电复律引起心肌组织充血水肿、心肌损伤及电重构有关。相对于电复律,口服药物维持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费用少、易于推广,推荐用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常规治疗。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2](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3](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指出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谢冰昕[4](2014)在《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房颤是临床心律失常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近几年国外西医研究领域相继发表了数篇心房颤动临床指南,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结合了ESC、AHA、CCS、HRS、EHRS、ECAS等近年陆续发表的新的相关指南或建议,制订并发表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该建议是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丰富了2010年版建议后修订而成的。对于指导国内规范治疗心房颤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中医药治疗房颤的探索也在进行中,国内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治疗房颤的经验,发现中医药治疗房颤具有一定疗效。本文重点在于通过系统评价,对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为中药治疗房颤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文采用计算机网络检索近15年的国内主要数据库,得到所有与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按照既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筛选,分为单用口服中药试验组和对照组。将房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改善做为研究观测指标。资料筛选和提取由两名研究员独立完成。采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效应进行Meta分祈,等级变量数据的效应值采用相对危险度或比值比,连续型变量数据的效应值采用标准化均数差,以95%的可信区间表示;使用Q检验和计算I2值分析纳入研究之间的异质性,以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作漏斗图对是否存在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结果:最后纳入6篇比较口服中药(试验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的RCT,共550个病例,全部为中文发表。运用改良后的Jadad评分标准对6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只有2篇文献质量较高(4分1篇,5分1篇),其余均为低质量文献(2分4篇)。对于干预措施疗效分析,口服中药治疗在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方面可能有一定疗效(P<0.0001),敏感性分析显示评价效果稳定。口服中药治疗对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单独西医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P=0.0005)。敏感性分析显示评价效果稳定。结论:口服中药治疗在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疗效,在改善症状方面较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优势。但本系统评价存在纳入文献质量不高等问题,仅以本系统评价为基础,尚不能对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整体疗效做出最终的结论,所以期待将来有更多的设计严谨的RCTs试验来做进一步的评价。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专家工作组[5](2013)在《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前言心律失常多发下各种心血管疾病,但也见于心脏结构无异常者。它可发生上于任何年龄,不同场合和临床各科室。发病可急可慢,病情可轻可重。重则骤然起病,引起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轻则起始隐匿,不引起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重者需紧急治疗,甚至就地抢救。而轻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紧急处理不仅涉及心血管或急诊专科医师,也与符科医师有关。为普及抢救知识,推动规范治疗,我们根据相关指南、研究证据,汇集各方专家的意见,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持下,联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编写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供临床医生借鉴。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华伟,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吴立群,廖德宁,黄鹤,李述峰,吴钢,蒋晨阳,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6](2012)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文中研究说明前言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制订并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以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美国心律学会(HeartRhythm Society,HRS)与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HeartRhythm Society,EHRS)、欧洲心血管学会(Europe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ECAS)联合等又陆续发表了新的相关指南或建议,均提供了大量新的学术信息与专家共识;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该领域亦有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问世。为此,CSPE为及时吸收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以丰富2010年版建议,故对2010年建议予以修订。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7](2010)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文中指出前言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据Framingham研究提示,人群患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患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达6%;而8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8.8%;国内研究提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强对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小云,黄西妹,植爱容,冯新武[8](2006)在《老年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了解老年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与生理性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对36例无器质性病因的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24h监测,并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时间、发生的频率、心率的变化、合并其他的心律失常进行统计。结果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尤其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大多数发作时心室率较慢;发作时间存在昼夜节律,有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结论老年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与心房肌、房室交界区生理性退行性变有直接关系,也提示与迷走神经兴奋性的增高及隐匿性传导有关。

李翠娥[9](2002)在《老年人特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期的心电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发作前期 (3个月内 )心电图改变规律。方法 :对 3 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发作前期心电图的P波离散度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分析 ,并与 5 0例正常老年体检查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发作前期的Pmax、P波离散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的差异性。结论 :用P波离散度结合临床症状 ,可用于预测特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于海初[10](2002)在《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学预测》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P波时限、P波离散度和P波时限变异在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方面的意义。方法 观察5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Ⅰ组:平均年龄62岁)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波时限变异(Pv)、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51例原发性高血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Ⅱ组:平均年龄59岁)比较。结果 ①Pmax:Ⅰ组显着大于Ⅱ组(122.50±11.18ms vs 105.20±8.66ms),P<0.001。②Pd:Ⅰ组显着大于Ⅱ组(49.25±14.26ms vs 38.63±10.59ms),P<0.001。③Pv:Ⅰ组显着大于Ⅱ组(244.30±182.08ms2 vs 167.15±80.54ms2),P<0.001。④LVEF(%):Ⅰ组显着小于Ⅱ组(62.03±6.41 vs 65.76±5.93),P<0.01。⑤Pmax、Pd及Pv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Pmax为110ms时,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78.43%;Pd为40ms时,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62.75%;而Pv为170ms2时,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62.75%。⑥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max(P<0.001)、Pd(P<0.001)、Pv(P<0.001)、LVEF(P=0.002)均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仅Pd和Pv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结论Pmax、Pd和Pv均可以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Pd和Pv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

二、老年人特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期的心电图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特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期的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电复律与药物维持治疗对晚期复发率差别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方法
        2.2.1 射频消融术治疗
        2.2.1.1 术前准备
        2.2.1.2 器械设备
        2.2.1.3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2.2.1.4 并发症
        2.2.1.5 术后随访及处理方案
        2.2.2 早期复发后治疗方案
    2.3 分析病例资料
    2.4 统计学方法
    2.5 相关标准及定义
    2.6 结果
        2.6.1 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2.6.2 复发率
        2.6.3 房颤术后晚期复发率
        2.6.4 两组患者远期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第3章 总结与讨论
    3.1 房颤的定义及分类
    3.2 房颤的发生机制
        3.2.1 房颤的自然病史
        3.2.2 房颤的遗传因素
        3.2.3 房颤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解剖及电生理因素
        3.2.4 自主神经系统及其与房颤和房颤消融的关系
        3.2.5 心肌纤维化、脂肪浸润和心房电重构:病因及其与房颤的关系
        3.2.6 细胞内Ca2+失调的作用
        3.2.7 肺静脉和其他部位的多子波、折返、旋转活动和震源触发
    3.3 房颤的治疗现状
        3.3.1 室率控制
        3.3.2 节律控制
        3.3.3 上游疗法
        3.3.4 心房颤动治疗研究的新领域
    3.4 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3.4.1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3.4.2 心功能减退患者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3.4.3 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3.4.4 无症状患者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3.4.5 导管消融降低卒中风险
    3.5 消融技术的进步
        3.5.1 策略、技术
        3.5.1.1 靶向PVS消融技术及射频能量获取永久PVI技术
        3.5.1.2 利用冷冻球囊技术获得永久PVI技术
        3.5.1.3 内窥镜激光球囊PVI
        3.5.1.4 后壁隔离
        3.5.1.5 复杂心房电消融术
        3.5.1.6 通过电压标测和/或磁共振成像识别纤维化的消融
        3.5.1.7 左心房神经节丛的定位与消融
        3.5.1.8 肾脏去神经支配
        3.5.1.9 心外膜消融治疗房颤
    3.6 消融终点
        3.6.1 定义射频消融术成功的时间点
        3.6.2 如何检测消融术后成功与否
    3.7 射频消融术应用人群
    3.8 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3.8.1 持续性和长期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疗效分析
        3.8.2 老年人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疗效分析
        3.8.3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疗效分析及消融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3.9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3.9.1 房颤消融或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定义
        3.9.2 房颤消融或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的机制
        3.9.3 房颤消融或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的相关预测因素
        3.9.3.1 早期复发的预测因子
        3.9.3.2 晚期复发的预测因子
        3.9.3.3 极晚期复发的预测因子
    3.10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治疗
        3.10.1 空白期后复发的治疗
        3.10.2 空白期内(早期)复发的治疗
        3.10.3 早期复发的治疗方案选择的思考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1.1 定义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1.3 临床分型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CCB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替格瑞洛
        2.2.4 β受体阻滞剂
        2.2.5 他汀类药物
        2.2.6 ACEI或ARB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3.1 定义
    3.2 危险分层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3.3.1 诊断
        3.3.2 鉴别诊断
    3.4 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EMI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2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4.2. 4 抗心肌缺血
        3.4.2. 5 调脂治疗
        3.4.2. 6 其他治疗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3.4.3. 1 一般治疗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3.4.3. 4 抗凝治疗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4.2 病情评估
        4.2.1 临床评估
        4.2.2 负荷试验
        4.2.3 左心室功能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4.2.5 冠状动脉CTA
        4.2.6 冠状动脉造影
    4.3 治疗原则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循证药物治疗
        4.3.3 血运重建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定义
    5.2 病因与机制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5.2.2 炎性反应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临床表现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CCB
        5.5.3 硝酸酯类药物
        5.5.4 ACEI
        5.5.5 他汀类药物
        5.5.6 其他药物
    5.6 非药物治疗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定义及分型
        6.1.1 完全SMI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6.1.3 心绞痛伴SMI
    6.2 可能机制
    6.3 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药物选择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2. 2 目标管理
        7.1.2. 3 药物推荐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概述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7.3.4 NOAC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7.3.5 注意事项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4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流行病学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7.5.4 一般治疗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7.5.4.2降压治疗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7.5.4.4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3长期抗凝治疗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7.3. 3 他汀类药物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PPI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2 药物治疗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7.1 0.1.1 CKD的定义
        7.1 0.1.2 CKD的分期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7.1 0.2.1 抗栓治疗
        7.1 0.2.2 他汀类药物
        7.1 0.2.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7.1 1. 3 临床特点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7.1 2.2.1 流行病学
        7.1 2.2.2 一般治疗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7.1 2.3.1 流行病学
        7.1 2.3.2 一般治疗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3.2药物治疗推荐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ACEI或ARB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CCB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ACEI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8.1.3 药物治疗
        8.1.3. 2 大剂量IVIG
        8.1.3. 3 CAA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诊断
        8.2.3 调脂药物治疗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8.3.1.1疾病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疾病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疾病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4)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心房颤动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老年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9)老年人特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期的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两项指标比较
    2.伴发病种类
讨 论

(10)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综述及参考文献

四、老年人特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期的心电图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电复律与药物维持治疗对晚期复发率差别的对比研究[D]. 吕佳蓝. 厦门大学, 2018(02)
  • [2]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4]口服中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D]. 谢冰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05)
  • [6]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J].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华伟,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吴立群,廖德宁,黄鹤,李述峰,吴钢,蒋晨阳,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04)
  • [7]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0[J]. 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杨延宗,黄德嘉,曹克将,江洪,杨新春,吴书林,商丽华,张奎俊,李莉,丁燕生,马坚,王祖禄,刘少稳,刘旭,董建增,姚焰,陈柯萍,陈明龙,王方正,陈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05)
  • [8]老年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 张小云,黄西妹,植爱容,冯新武. 中国基层医药, 2006(04)
  • [9]老年人特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期的心电图分析[J]. 李翠娥. 右江医学, 2002(06)
  • [10]原发性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学预测[D]. 于海初. 青岛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老年人特发性房颤发病前心电图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