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论文_李琦,姚拓,杨晓玫,张建贵,冯影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干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半干旱,玉米,植被,垄沟,菌肥,地区,群落。

半干旱论文文献综述

李琦,姚拓,杨晓玫,张建贵,冯影[1](2020)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剂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燕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半干旱地区大田试验,利用不同剂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研究其对燕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菌肥对燕麦的促生作用低于固体菌肥和包衣菌肥,菌肥+50%化肥和全量菌肥对燕麦促生效果低于菌肥+70%化肥。固体、包衣剂型菌肥+70%化肥处理燕麦株高、干草产量、粗脂肪含量与全量化肥处理相比无显着差异,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显着低于全量化肥处理,燕麦根系生物量和相对饲用价值显着高于全量化肥处理。利用固体、包衣微生物菌肥替代30%化肥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稳定燕麦产量,并能促进燕麦生长,提升燕麦营养品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3期)

谢永春,侯亚红,马瑞萍,李雪,高雪[2](2019)在《高海拔(西藏)半干旱地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3种种植方式,测定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干物质量、光和速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耗水量、贮水量、含水量垂直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全膜双垄沟播下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覆膜可使玉米出苗提前2 d,促进玉米前期营养生长并提前灌浆5 d,覆膜处理的整个生育期缩短8 d。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27 309 kg/hm~2、69.2 kg/(hm~2·mm),同时生育期耗水量最小(394.5 mm),能够提前灌浆,减少灌浆时期耗水量。收获后,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处理的土壤水分出现亏缺,各土层贮水量均减少,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播前。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时各处理的子粒和秸秆干物质累积量均表现为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裸地平作。(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秦裕波[3](2019)在《吉林半干旱区基于覆膜滴灌条件下春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施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通过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92.8~105.0 kg/hm~2。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着提高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钾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钾积累量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施钾提高吐丝期至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提高幅度分别为2.7%~28.4%。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着提高玉米钾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吸钾量,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均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宁[4](2019)在《西北半干旱地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以甘肃省和政县小南岔河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甘肃省和政县小南岔河区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计量地理模型方法,对研究区周边14个村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小南岔河区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较低,区域内各村的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差异较大,整体从北向南降低,多样化分析与集中化分析成反比关系,且土地利用整体功能较差,利用程度较低。(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5](2019)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治理模式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并筛选适合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植物种类,该研究基于甘孜州泸定县的干旱半干旱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在甘孜州泸定县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区调查了21个典型样地,记录样地内乔木种名、株数等,灌草层种名、多度、盖度等;土壤样品主要测定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pH值以及水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岷江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适宜栽培;仙人掌和刺槐适宜种植在山腰地带;辐射松和银杏建议种植在生存环境较好的地带;香樟和云南松不建议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2期)

葛寒英[6](2019)在《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林业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如:区域系统性差、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分稳定性差、生态效益低的现状开展了试验研究,依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原则,采用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方法,改变了传统单一营林方式,建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功能、多结构、多层次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果表明: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与过去普通造林方法相比,造林成活率提高30%~40%,保存率提高30%以上。通过这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应用,使造林能一次成功,解决了数十年来困扰山西半干旱地区造林两率不高的技术难题,加快了荒山绿化步伐,提高了造林的质量。(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7](2019)在《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着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着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着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着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着性差异,而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金文学[8](2019)在《半干旱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半干旱地区森林病虫害频发。基于此,以辽宁地区为例,我国辽宁处于半干旱地区,典型病虫害较多,主要从病虫害的典型和暴发的原因出发,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提出一定的防治措施,从而促进半干旱地区林业发展。(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22期)

刘东辉[9](2019)在《半干旱地区山杏改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杏良种为材料,优化普通山杏枝接繁殖技术。山杏具有很强的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生物学特性,但极不耐涝,通过"良种+良法"的改接技术,推动山杏良种化进程,促进山杏产业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1期)

薛新伟,杨恒山,张瑞富,刘晶[10](2019)在《滴灌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运动和次生盐渍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滴灌技术是当前农业节水的主要方式之一。半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强烈,导致农田土壤盐分表聚及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风险增大,在石灰性土壤地区尤为明显。笔者综述了灌溉制度、田间管理、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及次生盐渍化影响,并针对目前半干旱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土壤盐分累积效应以及防止次生盐渍化调控途径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2期)

半干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田间试验,设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3种种植方式,测定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干物质量、光和速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耗水量、贮水量、含水量垂直变化以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全膜双垄沟播下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覆膜可使玉米出苗提前2 d,促进玉米前期营养生长并提前灌浆5 d,覆膜处理的整个生育期缩短8 d。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27 309 kg/hm~2、69.2 kg/(hm~2·mm),同时生育期耗水量最小(394.5 mm),能够提前灌浆,减少灌浆时期耗水量。收获后,全膜平作和裸地平作处理的土壤水分出现亏缺,各土层贮水量均减少,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播前。全膜双垄沟播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时各处理的子粒和秸秆干物质累积量均表现为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平作>裸地平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干旱论文参考文献

[1].李琦,姚拓,杨晓玫,张建贵,冯影.半干旱地区不同剂型微生物菌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燕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谢永春,侯亚红,马瑞萍,李雪,高雪.高海拔(西藏)半干旱地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探析[J].玉米科学.2019

[3].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秦裕波.吉林半干旱区基于覆膜滴灌条件下春玉米钾肥适宜用量研究[J].玉米科学.2019

[4].王宁.西北半干旱地区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以甘肃省和政县小南岔河区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齐沛森,黄钟宣,桑尼,杨育林,鄢武先.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治理模式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6].葛寒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试验研究[J].绿色科技.2019

[7].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8].金文学.半干旱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9

[9].刘东辉.半干旱地区山杏改接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9

[10].薛新伟,杨恒山,张瑞富,刘晶.滴灌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运动和次生盐渍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入渗概念模型不同强度等级降水的(a)降水量和(b)降...压实度影响路基湿度场数值模型泾惠渠灌区示意图广元市旺苍县宝轮镇(Googleearth)广元市旺苍县(Googleearth)

标签:;  ;  ;  ;  ;  ;  ;  

半干旱论文_李琦,姚拓,杨晓玫,张建贵,冯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