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胚拯救论文_耿兴敏,吴影倩,赵红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幼胚拯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远缘,孤雌生殖,小麦,蔷薇,植物,种质,组合。

幼胚拯救论文文献综述

耿兴敏,吴影倩,赵红娟[1](2014)在《杜鹃杂交幼胚拯救技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杜鹃远缘杂交受精后障碍,提高杜鹃杂交胚的萌发率,本研究以南京地区栽培的映山红、满山红、马银花和锦绣杜鹃为母本,以云南、浙江等地的野生杜鹃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胚进行了最佳初代基本培养基类型的探讨,同时观察了基因型及胚龄对杂交胚萌发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杂交组合的杂交胚在WPM基本培养基中萌发率高,生长势好,其次是在MS基本培养基中,适宜的杂交组合数仅次于WPM基本培养基。基因型及胚龄对杂交胚的萌发率及成苗途径均有显着影响。同一杂交组合,母株及花粉种源地的差异也会影响杂交胚的萌发。不同杂交组合,最适宜胚拯救时期也不同,并且对于大多数组合的杂交胚而言,幼龄胚更易形成愈伤组织,相对成熟的胚更易形成苗。(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金菁,王国良,刘冠楠[2](2010)在《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组合的幼胚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蔷薇属植物的远缘杂交是月季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为获得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植株,以‘白雪山’(Rosa hybrida‘white mountain’)为母本,粉红香水月季(R.odoratavar.erubescens)、‘湖中月’(R.hybrida‘huzhongyue’)、‘紫红香’(R.hybrida‘zihongxiang’)、‘香粉蝶’(R.hybrida‘xiangfendie’)为父本杂交。于杂交后15~40天每5天取幼胚离体培养,并借助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各时段幼胚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正常培养条件下,在MS+6-BA1.0 mg/L+NAA0.05 mg/L培养基上,‘白雪山’、‘湖中月’、‘白雪山’ב香粉蝶’、‘白雪山’ב紫红香’可直接萌发并成苗,但成苗率较低,‘白雪山’×粉红香水月季在该培养基上无法萌发。对35天‘白雪山’×粉红香水月季杂交幼胚进行(10±2)℃、光强1 600~2 000 lx预处理后,在相同培养基上可获得杂交幼胚。加入GA3后可提高各幼胚萌发率,各类型幼胚萌发的最适浓度不同。(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0年04期)

金菁[3](2010)在《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种的幼胚拯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蔷薇属植物是世界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本试验以蔷薇属原种月月红(Rosa chinensis)和月季品种‘白雪山’(Rosa hybrida'Mount Shasta')、‘同情’(Rosa hybrida'Tongqing')为母本,蔷薇属原种粉红香水月季(Rosa odorata var. erubescens)、金樱子(Rosa laevigata)和古老月季紫红香(Rosa viridiflora 'Zihongxiang')、湖中月(Rosa viridiflora'Huzhongyue')以及月季品种‘香粉蝶’(Rosa hybrida'Xiangfendie')为父本,杂交后对其合子胚进行离体培养以获得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植株并对杂交后代进行形态及染色体的鉴定,同时结合石蜡切片观察不同类型合子胚的结构及发育形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蔷薇属原种月月红和月季品种‘白雪山’、‘同情’为母本,蔷薇属原种粉红香水月季、金樱子和古老月季紫红香、湖中月以及月季品种‘香粉蝶’为父本,于人工授粉后15-50d,每5d取对应组合进行石蜡切片以观察杂交合子胚的发育阶段并确定杂交合子胚败育时间。未败育的合子胚均要经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马蹄形胚的发育阶段,对应的胚龄分别为授粉后20-25d,30-35d,35-40d,45-50d;以品种为母本,原种为父本的幼胚在25d后开始败育;而以品种为母本,古老月季或品种为父本的杂交胚败育时间通常在40d以后。2.以蔷薇属原种月月红和月季品种‘白雪山’、‘同情’为母本,蔷薇属原种粉红香水月季、金樱子和古老月季紫红香、湖中月、月月红以及月季品种‘香粉蝶’为父本,杂交后对其合子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表明授粉后35-40d为胚拯救较理想的时间,低温及适宜浓度的GA3有利于幼胚的萌发。以‘白雪山’为母本的幼胚萌发苗在培养基MS+6-BA1.0 mg/L+GA30.5 mg/L +NAA0.05 mg/L上可进行多次增殖继代,培养基MS+6-BA0.1 mg/L+GA31.5 mg/L+NAA0.05 mg/L对以‘同情’为母本的幼胚萌发苗的增殖培养比较理想。单独使用NAA0.05 mg/L诱导6种幼胚萌发苗的生根效果较NAA结合6-BA的好。珍珠岩:蛭石:草炭=1:1:1或2:1:1的栽培基质较适宜组培苗的移栽。3.对经胚拯救移栽成活的杂交后代进行形态鉴定后发现,F1代的叶片基数、叶形、叶色以及花瓣形态方面与母本相似,而花色由父母本共同决定,花色深的亲本对后代花色的影响大于花色浅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F1代倍性和核型符合遗传学规律,根据父母本的倍性,F1代为叁倍体或四倍体,核型类型大多为1A型,属于较为原始的遗传类型。(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宋杰[4](2009)在《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及幼胚拯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蔷薇属植物是世界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应用广泛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蔷薇原种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与月季品种间远缘杂交常不能结实,从而影响了金樱子特异种质的利用潜能。为了揭示其原因,以现代月季品种‘芦王特'(Luwangte),,‘歌林娇红’(Gelin Jiaohong),‘同情’(Belle de Londres),‘白雪山’(Mount Shasta),‘东方欲晓’(Dongfang Yuxiao)和‘火焰舞’(Huoyanwu)为母本,二倍体野生蔷薇原种金樱子为父本,开展远缘人工定向杂交,杂交前后从生殖生物学角度研究了影响其杂交结实率的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樱子与‘芦王特’,‘歌林娇红”,‘同情’和‘白雪山,杂交时的花粉活力分别为8.0%、22.0%、63.7%、39.8%;‘同情’人工授粉后2h平均每个柱头上萌发花粉数分别有8.1粒,其它品种均未在柱头上观察到花粉萌发;授粉后4h平均每个柱头上萌发花粉数分别为17.6、21.9、11.7、12.0粒;到授粉后12h时数量达到最多,分别为23.4、60.4、40.3、34.4粒;随后萌发数量急剧下降,且大部分花粉管细短、弯曲并停留在柱头表面。另外,4个月季品种授粉后每个柱头上的花粉萌发率均先升后降;在授粉10d后观察到的子房中含有的球形胚异常降解,金樱子与‘同情”及‘白雪山’的杂交胚胎中可观察到鱼雷形及子叶形胚,但后期出现胚胎异常降解。杂交时使用的父本花粉活力并不低,但授粉后24h之后的花粉管出现异常以及受精后胚胎大量败育可能是导致金樱子与现代月季远缘杂交不结实的重要因素。(2)金樱子与东方欲晓和火焰舞杂交时的花粉活力为39.8%;东方欲晓与火焰舞人工授粉后每个柱头上的花粉萌发数及萌发率均先升后降,在12h达到最高值;但随后萌发数量急剧下降,并且其大部分花粉管细短、弯曲且停留在柱头表面,到48h时柱头萌发花粉数几乎为零。此外,东方欲晓在授粉10d后观察到的子房中的幼胚异常降解,最终未收获到种子;火焰舞的杂交胚胎中可观察到心形胚、鱼雷形及子叶形胚,但后期胚胎异常降解,结实率仅为6.3%。研究结果表明,父本花粉活力不影响杂交结实率,但授粉后24h之后的花粉管出现异常以及受精后幼胚败育可能是导致东方欲晓与金樱子杂交失败的主要因素;胚胎后期败育是火焰舞与金樱子杂交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3)以现代月季品种‘同情’、‘白雪山’、和‘火焰舞’为母本,二倍体蔷薇属原种金樱子为父本,杂交后对其合子胚进行离体培养,研究表明授粉后30-36d为胚拯救较理想的时间,低温及适宜浓度的GA3有利于幼胚的萌发。以‘同情”为母本的幼胚萌发苗在培养基MS+6-BA0.1mg/L+GA31.5 mg/L+NAA0.05mg/L上可进行多次增殖继代,培养基MS+6-BA1.0 mg/L+GA30.5mg/L+NAA0.05mg/L对以‘白雪山’为母本的幼胚萌发苗的增殖培养比较理想。单独使用NAA0.05mg/L诱导3种幼胚萌发苗的生根效果较6-BA结合NAA的好。珍珠岩:蛭石:草炭=1:1:1或2:1:1的栽培基质较适宜组培苗的移栽。(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李辛雷,陈发棣[5](2006)在《菊花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二倍体野生种甘菊、菊花脑、异色菊与栽培菊花进行远缘杂交与杂种幼胚拯救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种幼胚拯救的关键因素是基因型和幼胚拯救时期,较适宜的时期是授粉后13~18d;基本培养基对幼胚拯救影响不大,较适宜的激素配比为BA2.0mg.L-1+NAA2.0mg.L-1;二倍体野生种作母本与栽培菊花杂交幼胚拯救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反交。RAPD及形态学鉴定结果证实了杂种的真实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11期)

李桂英,王琳清,施巾帼[6](2005)在《小麦与窄颖赖草远缘杂交幼胚拯救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拯救的适宜方法,以普通小麦J-11为母本,用经5G y、9G y的60Coγ-射线辐照的窄颖赖草花粉授粉,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和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两种方法进行幼胚拯救。结果表明,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27.9%的幼胚萌发,有的幼胚萌动后不久即停止发育,最后死亡;有的幼胚只有胚根或胚芽鞘发育;有的幼胚胚根、胚芽鞘发育但胚芽不发育;部分幼胚发育成畸形苗,部分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幼胚成苗率只有18.6%。采用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有33.3%的幼胚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获得大量健壮植株,平均每一无性系获得41株再生植株。说明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是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获得大量植株的理想方法,但采用何种拯救方法还要同时考虑研究目的。文中还就这两种幼胚拯救方法的优缺点及选用原则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李辛雷[7](2004)在《菊属植物自交、杂交及远缘杂种幼胚拯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原产我国的二倍体野生种甘菊(D.lavandulifilium)、菊花脑(D.nankingense)、宜色菊(D.dichrum),四倍体野菊(D.indicum)、同源四倍体菊花脑(4x),六倍体小红菊(D.chanetii)、六倍体毛华菊(D.vestitum)及35个栽培菊花品种(六倍体及其非整倍体)为材料,进行自交、杂交及远缘杂交与幼胚拯救研究。 研究结果如下: 1. 菊属植物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种间杂交时,相同倍性及四倍体与六倍体物种间杂交较易结实,二倍体与四倍体及二倍体与六倍体杂交存在远缘杂交障碍,难以得到种子。不同处理方法未能有效克服自交不亲和性及远缘杂交障碍。 2.影响二倍体野生种与多倍体物种间杂种幼胚拯救的关键因素是基因型和幼胚拯救时期,较适宜的幼胚拯救时期是授粉后13~18d;不同培养基类型对幼胚拯救没有较大影响,较适宜的激素配比为BA2.0 mgL~(-1) +NAA2.0 mgL~(-1)和KT2.0 mgL~(-1)+IAA2.0mgL~(-1);21℃与26℃条件下的培养效果好于16℃,光照对子房培养没有明显影响;二倍体野生种作母本时远缘杂种幼胚拯救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反交。 3.利用RAPD技术及形态学手段对菊属种间杂种进行鉴定。RAPD标记结果表明:杂种表现出父本特异带或双亲均不具备的新谱带。形态学性状观察、统计表明:大多数杂种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部分性状则较为明显地相似于多倍体;部分杂种表现父本特异性状,或出现双亲所不具备的新性状;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杂种形态分离广泛,说明多倍体栽培菊花具复杂的遗传背景。 4.对2个栽培菊花品种‘黄荷’、‘红菱’及2个野生种菊花脑、野菊间自交、杂交及其有性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花粉与雌蕊相互作用过程中,菊花自交不亲和表现为花粉在柱头上附着少,萌发率低,花粉管异常生长难以进入柱头;菊花远缘杂交不亲和存在同样现象,但其花粉附着及萌发情况均较自交好,少量花粉管进入柱头。 5.以23份菊属野生种、栽培菊花及种间杂种为材料,进行RAPD分析。通过遗传相似性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结合杂交结实性与幼胚拯救成苗率,认为:父母本亲缘关系近的遗传距离较小,杂交亲和性好,结实率较高,幼胚拯救易成功;反之杂交亲和性差,难以结实,幼胚拯救成苗率低。 6.通过远缘杂种F_1代性状观察、花粉育性及自交结实率研究,发现菊属种间杂种具有难稔性,表现为:杂种不能正常开花;花粉粒育性低;杂种自交结实性差等特点。秋水仙素处理及回交可明显提高结实率;杂种回交后胚拯救不仅能解决部分杂种回交结实率较低的问题,还可有效提高成苗率。 7.对种间杂种的花器官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多倍体栽培菊花比二倍体、菊属植物自交、杂交及远缘杂种幼胚拯救研究四倍体野生种的花色遗传能力强,白色、紫色遗传能力大于黄色;杂种后代的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与双亲比较,F,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杂种总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1 12.4%、108.0%、118.6%,从二倍体种组合到二倍体与四倍体组合再到二倍体、四倍体与栽培菊花组合,平均舌状花数目、筒状花数目和花序直径杂种优势逐渐降低,但二倍体野生种组合的筒状花数目除外;在花型上,平盘型遗传能力比单窄瓣型强;在瓣性上,多瓣型遗传能力比单瓣型强。(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4-07-01)

孙耀中,董洪平[8](2002)在《用幼胚拯救法提高矮败小麦孤雌生殖诱导频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矮败小麦是显性不育基因MS2 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的紧密连锁体 ,这一特性不仅在遗传理论研究上有其特殊的意义 ,而且在小麦孤雌生殖育种上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991年以来 ,通过化学药剂诱导和延迟授以远缘花粉 ,已成功获得了孤雌生殖二倍体纯系 ,(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孙耀中[9](2001)在《用幼胚拯救法提高矮败小麦孤雌生殖诱导频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设置的隔离区内,用化学药剂(A.0.2%COL+2%DMSO,B.500mg/LCPX+100mg/LKY+2%DMSO,C.50mg/LMH+2%DMSO)诱导矮败小麦不育株孤雌生殖,诱导处理后20天,将幼胚接种在培养基(MS+2,4-D 0.5mg/L+KT1.0mg/L+LH 500mg/L+蔗糖3%+琼脂0. 8%,pH5.8)上进行幼胚离体培养,其孤雌生殖诱导成苗率提高了1.75%~2.00%.本文从遗传理论和育种实践的角度,对矮败小麦在孤雌生殖育种上的应用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来源于《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期刊2001-05-01)

幼胚拯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蔷薇属植物的远缘杂交是月季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为获得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植株,以‘白雪山’(Rosa hybrida‘white mountain’)为母本,粉红香水月季(R.odoratavar.erubescens)、‘湖中月’(R.hybrida‘huzhongyue’)、‘紫红香’(R.hybrida‘zihongxiang’)、‘香粉蝶’(R.hybrida‘xiangfendie’)为父本杂交。于杂交后15~40天每5天取幼胚离体培养,并借助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各时段幼胚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正常培养条件下,在MS+6-BA1.0 mg/L+NAA0.05 mg/L培养基上,‘白雪山’、‘湖中月’、‘白雪山’ב香粉蝶’、‘白雪山’ב紫红香’可直接萌发并成苗,但成苗率较低,‘白雪山’×粉红香水月季在该培养基上无法萌发。对35天‘白雪山’×粉红香水月季杂交幼胚进行(10±2)℃、光强1 600~2 000 lx预处理后,在相同培养基上可获得杂交幼胚。加入GA3后可提高各幼胚萌发率,各类型幼胚萌发的最适浓度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胚拯救论文参考文献

[1].耿兴敏,吴影倩,赵红娟.杜鹃杂交幼胚拯救技术的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

[2].金菁,王国良,刘冠楠.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组合的幼胚拯救[J].林业科技开发.2010

[3].金菁.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种的幼胚拯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4].宋杰.蔷薇属植物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及幼胚拯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5].李辛雷,陈发棣.菊花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J].林业科学.2006

[6].李桂英,王琳清,施巾帼.小麦与窄颖赖草远缘杂交幼胚拯救方法的探讨[J].麦类作物学报.2005

[7].李辛雷.菊属植物自交、杂交及远缘杂种幼胚拯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8].孙耀中,董洪平.用幼胚拯救法提高矮败小麦孤雌生殖诱导频率[J].华北农学报.2002

[9].孙耀中.用幼胚拯救法提高矮败小麦孤雌生殖诱导频率的研究[C].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2001

论文知识图

‘白雪山’×粉红香水月季合子胚发育...23份菊属试材的RAPD聚类分析树状图Cucm is属种间杂种F1培育过程及其染色...嵌合体TCC的胚珠培养单倍体苗一3‘黄英’与甘菊杂交后代RAPD分析.引...

标签:;  ;  ;  ;  ;  ;  ;  

幼胚拯救论文_耿兴敏,吴影倩,赵红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