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家园(校剧)

拯救家园(校剧)

一、拯救家园(校园剧)(论文文献综述)

何美子[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之问”。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重视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侵袭、个体自我意识的萌发,使得人们遭遇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价值观乃文化之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群体,使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系统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方法,以文化认同为研究视域,探究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议题,既拓展了研究思路,又为其提供了学理性依据。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概念的界定与梳理,对其进行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的划分,制定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问卷”。通过对上海、武汉、成都、大连地区不同层次的12所高校1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三个维度的1 1个指标,除“行为体验”之外10个指标均显着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三个维度、“四个自信”的认同度以及样本基本情况变量中的7个变量均显着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多因素影响综合模型,并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当前认同的总体状况较好,但仍存在认知认同与行为认同的错位、内涵认同与现状认同的不平衡、主体内部差异等问题,究其原因,包括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因素。本研究聚焦高校,基于价值性、结构性、群体性、阶段性的目标导向,以“分别提高,协同整合”为基本思路,在“大思政”、文化育人以及知行合一的原则下,建立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以及行为认同的“三位一体”立体化教育模式。一是以认知认同的“三性”为主线增强认同的引导力,包括认知认同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连续性三个方面;二是以情感认同的“五融合”为着力点增强认同的驱动力,包括主体融合、情感融合、视域融合、话语融合以及场域融合五个维度;三是以行为认同的“两个实践”为依托增强认同的践行力,包括生活化的实践与社会化的实践两个层面。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杨定明[3](2019)在《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文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的关系的总和,人类自出生起就离不开社会人际交往。交往不仅是人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是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人际交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人际交往自然也就深受这些客观条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熏陶与教化。社会文化环境不仅对人际交往的内容产生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际交往所采用的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经济、信息全球化带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生的交往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现实交往实践和网络虚拟交往中,人际交往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如何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导致一些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出现极端恶性事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通过对交往、人际交往、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等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涵化及其本质进行阐释,并通过社会调查实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涵化存在问题,特别是“缺情”问题凸显以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不足的原因。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优秀传统儒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传统儒家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人际交往精华思想,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的理念、原则和途经有哪些?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扬弃,将其优秀的思想精华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相结合,实现传统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服务。发掘优秀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的“人之常情”,包含亲情、爱情、友情、“泛爱众”、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同”情怀,归纳儒家文化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情絜情等儒家人情观,凸显儒家人际交往重情理念,提炼并遵循尊重与关怀、仁爱与宽容、理性与适度、明礼与重信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主要原则。儒家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可以通过打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网络媒介正能量导向来构建富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通过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重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大学生人际交往、设计丰富多彩的宿舍书院文化来全方位涵化大学生人际交往;通过创设大学生企业实践情感交往平台、公益组织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情感来强化大学生人际的社会关爱力;通过注重提升自我沟通素养,锻造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学向经典、行在当下,实践养成、重情至善实现自我能力与境界提升来达到大学生自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的目的,发挥优秀传统儒家文化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涵化大学生重情重义,从而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实现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为培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李雅茹[4](2019)在《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日不落的草原》为例》文中认为论文探究的“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实践研究”中“小型音乐剧”是源于音乐剧的,这是一种面向小学中高段学生的音乐剧,与传统音乐剧相同的是它也将声乐、舞蹈、表演、戏剧、文学、美术、化妆、服饰等音乐剧元素融合;不同的是,小型音乐剧的形式更简单微小,它可以进入到只有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可以只有几个角色来表演一部短小的剧目,从而讲清楚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而且小型音乐剧所针对的表演者和欣赏观众主要是小学中高段少年儿童,因此,它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水平。更有新意的是本文在设计编创小型音乐剧剧本时加入了内蒙古地区地方民族艺术元素,包括蒙古族英雄人物事迹、优秀团体、舞蹈、音乐等,对于内蒙古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点的探究论证是通过对民族英雄“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真实故事的改编创作成了一部三幕的小型音乐剧。通过对小型音乐剧《日不落的草原》第一幕《狂欢》、第二幕《风暴》、第三幕《冬之梦》的实践教学来论证将这样的音乐剧形式引进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可行性及其意义。论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从阐述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探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开始,可行性从落实课程内容可行性和拓宽教学手段可行性、传承民族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必要性从提升学生表现能力、优化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协作能力这三个方面论述。第二部分内容:小学音乐二课堂中音乐剧的欣赏与实践;学生想要学习音乐剧,就需要从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开始。在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实践前,笔者先通过欣赏课中国外经典音乐剧欣赏、经典音乐剧欣赏和国内民族音乐剧欣赏的直观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并从中领悟音乐情感如何表达,感受通过对民族音乐剧的欣赏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特色。随后笔者用一个小型音乐剧剧本-《日不落的草原》为例来记录最真实的前期准备、中期排练、后期演出的过程。包括详细解析笔者在音乐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的研究实践方法旨在用最客观真实的记录来探索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内容: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实践探究的问题与对策,为小型音乐剧进小学音乐二课堂的探究提供现实参考。全文最后的探究结果表明,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实践研究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人格健全等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探究可以为日后的不同类型音乐剧进入音乐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毅[5](2019)在《学校教育戏剧研究 ——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诞生于英美国家的教育戏剧,受到学校教育实践者们和剧场实践者们的关注。从“戏剧教学法”到“教育剧场”,从“教育性戏剧”到“发展性戏剧”、“创造性戏剧”、“过程戏剧”等,教育戏剧在英美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概念群,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实践经验。20世纪末,英美教育戏剧传入中国,在当下已然成为中国学校教育实践的热点。在长期的实践中,英美国家的实践者们达成共识,认为教育戏剧实践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戏剧活动尊重儿童自由表现,重视儿童在教学(学习)活动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有效地促进儿童认识自我、同伴交往、社会认知等能力的发展。进而使得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美。让戏剧过程的“共鸣”、“好奇”、“愉悦”、“批判”、“审美”等效果发生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面对当代中国学校,课堂教学经历着知识学习的去情境化,学习过程的离身化,教学过程的美感弱化等。由此,教育戏剧在当代中国学校的实践具有积极的变革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对英美与中国学校教育戏剧进行历史、价值及本土实践的考察。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戏剧在英美国家与中国的发展历程。透过代表人物与核心观点勾勒出英美学校教育戏剧育人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轨迹。同时,努力呈现英美教育戏剧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进而以M小学为个案,通过田野考察呈现当下我国学校教育戏剧实践的现实图景。最终,实现对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即教育戏剧的育人过程,巧妙的将戏剧“仪式”、“游戏”、“表演”、“动作”、“模仿”、“空间”、“想象”、“即兴”等要素,转化为课堂教学可运用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建构、创造性想象,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支持儿童的具身学习,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本研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出了研究缘起,即缓解技术理性控制下人的危机,教育戏剧何以可能,英美教育戏剧的经验如何在中国学校进行本土实践转化,教育学立场如何审视教育戏剧在学校的实践,出学校教育戏剧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的可能性研究。第二章以英美为重镇的西方学校教育戏剧历史考察。主要以西欧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为背景,回顾20世纪以来英国与美国的教育戏剧发展的历程,从两国相同时代、不同代表人物及其标志性的教育戏剧实践为核心,总结炼教育戏剧节点性的重要育人思想与实践经验。第三章中国学校教育戏剧发展的历史梳理。主要以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及教育的近现代化为背景,梳理近代早期戏剧教育变革的实践及其思想,炼出与英美教育戏剧相同的思想基础。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分别梳理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地区的教育戏剧发展历程,呈现教育戏剧在中国不同地区实践的特点,同时呈现英美教育戏剧思想与经验对我国两岸三地的不同影响。第四章教育戏剧在当代中国学校的实践。主要以M小学为个案,运用田野工作的方法,对M小学教育戏剧实践过程进行考察,从实践观念、实践主体与实践效果及未来方向,呈现英美教育戏剧经验在中国学校的实践转化。第五章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主要基于中国与英美学校教育戏剧实践的共识性认识,出对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尝试通过教育戏剧中的九个要素,即“角色扮演”、“集体仪式”、“对话交往”、“动作表现”、“行动模仿”、“情境编织”、“自由表现”、“空间想象”、“即兴智慧”,并且从儿童社会性发展、具身学习、想象力激发三个方面出发,阐述学校教育戏剧的育人价值。

蔡正学[6](2018)在《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研究",以文化信仰塑造为动力机制,以心性品德涵养为目标导向,借行动研究回应破解被试语文学习情境难题,获得三类创新成果。两条语文修习信念:培养言语能力应付日常交际的生活语文、陶养公民素质促建民治社会的公民语文和涵养美好德性成全幸福人生的心性语文,逐级构建课程体系达成实修目标,可分别满足主体生活实践、社会参与、人性完善的价值诉求;表心为本、文心为主、净心为宗乃语文学习特质,可内聚为心性涵养,升华成品学修习。五种语文修习策略:深信确解笃行实证的母语修习信念自塑策略;健全人格、放飞才情的少年心性涵育策略;取法经典艺术、植根生活交际的言语生命成长策略;分段用"心"、逐步显效的语文自主修习策略;弘扬正义、彰显公平的语文实践自治管理、自持评价策略。一个语文修习范式:整合上列成果要素,创建并应用信仰自树、心性自养、行为自理、资源自求、管理自治和评价自持的语文"六自"修习范式,导引被试端正态度,改良习惯,勤修不辍,真实提高言语素质、公民素质和心性品德素质。

黄式宪[7](2018)在《以中国的智慧和创意,开启国际传播的新格局》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的现代文明之风,将中国推向了时代的前沿,并使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型大国而崛起。但是,与中国在经济上雄踞世界第二的国际地位并不相称的是,我们文化的国际传播相对滞后,中国电影对世界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比较微弱。就当今全球化电影产业文化生态的环境而论,好莱坞以高科技所掀起的"泛娱乐化风潮"可谓浊浪排空、一波接一波。它每年制作的影片只占到

宋敏[8](2018)在《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文中提出儿童戏剧具有提升儿童审美能力、塑造儿童优良品格的功能。中国儿童戏剧近百年的发展史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1919年至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纵轴上以1919——2010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探索对象,力图用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近百年的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本论文由绪论与九个章节组成。绪论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儿童戏剧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什么是儿童剧?本文的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艺术。其内涵有三:一是以儿童为对象,也就是儿童为主要观众群体;二是演出内容与演出方式要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三是演出主体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或者两者共同演出。在上述定位之下,可以将儿童戏剧的涵盖范围扩大到:只要其出发点是为儿童服务,那么一切反映儿童生活并为儿童所接受和欣赏的都可称为儿童戏剧,如戏曲、歌舞剧、童话剧、课本剧等。儿童戏剧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游戏性等艺术特征。第二章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儿童观念中,儿童是父母的所属品,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将儿童从父母的从属地位中解救出来,儿童作为独立的人被尊重,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新的儿童观。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周作人、郭沫若、郑振铎、陈伯吹等有识之士开始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戏剧研究或创作。第三章中国儿童歌舞剧鼻祖——黎锦晖及其创作。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共计12部,在作品中宣扬爱的教育、美的追求,呈现唯美主义与平民主义两种审美特征,影响广泛。除此之外,黎锦晖对国语运动的推行及演艺人才的培养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章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数量众多的儿童剧团是战争时期儿童戏剧创作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时期的儿童戏剧内容主要以宣传民众、鼓动抗战、配合政治任务为主要目的,对发动民众、宣传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此时期多数剧作制作粗糙,思想传达的急迫感压倒了对艺术表达的追求,内容政治化、概念化、标语化、公式化,尽管剧目数量巨大,质量上乘者无几。第五章“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此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剧作,作品内容多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重建新生活的理想以及对新生活投入的热情为主,凸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剧作叙事技巧较战争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完善。由于政治标准第一的影响,剧作存在时代烙印明显,人物僵化、题材狭窄等缺陷。老舍的童话剧《青蛙骑手》、《宝船》,刘厚明的《小雁齐飞》、王镇的《枪》是此时期代表作。第六章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任德耀的创作代表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他创作的《马兰花》、《魔鬼面壳》等儿童剧是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影响深远。其剧作内容在展现真善美的同时注重思辨内涵。任德耀的创作风格和审美特质影响了一批后来的儿童剧作者,欧阳逸冰的《闪烁吧,繁星》、《红蜻蜓》及秦培春的《雁奴莎莎》、《白马飞飞》等都是在其影响下而创作的优秀剧作。第七章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新时期的中国儿童戏剧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叙事内容上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传统与变革、城市与乡村、伟大与平凡等多重“二元”化格局。教师与学生的对立促成新教师形象的诞生;传统与变革的对立折射出新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呈现出剧作家对乡村儿童的关注,折射出这时期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伟大与平凡的对立促成了“伟人”题材的平视视角,开创了以儿童戏剧的样式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道路。第八章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香港、澳门、台湾的儿童戏剧是中国儿童戏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台十分重视儿童戏剧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应用,中小学戏剧教育活动开展得非常广泛。港澳台地区受欧美教育戏剧理念影响较大,儿童戏剧的民间剧团十分活跃,他们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培训和巡演;学校戏剧节、戏剧比赛、中小学开设戏剧课、中小学戏剧师资的培训等等都为港澳台地区的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第九章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新世纪以来,儿童戏剧蓬勃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演出十分频繁。互动剧增多。儿童剧剧场的表现形式被高度重视,呈现规模化、多样化、娱乐化特征。但同时,原创剧本较为贫弱,儿童戏剧的经济消费性质更趋明显,文学性被忽略,娱乐性被强化,教育性被忽略。

陈长虹,刘颂[9](2018)在《连接自然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网络构建》文中指出自然环境对儿童生长发育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影响。自然的缺失是造成城市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和户外活动规律,关注与儿童生长关系最为密切的城市空间形式,通过营造家园的自然化和社会化、生态校园的自然教育引导、公园的趣味提升,以及安全活力的友好街道链接,构建自然融于城市的空间网络系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友好的城市环境。

曹紫烨[10](2018)在《韩国偶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剧一直在中国的海外剧收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尤以偶像剧最受欢迎,至纯至真的爱情、青春靓丽的偶像、时尚流行的包装、唯美浪漫的场景,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观众的眼球。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荧屏上出现第一部韩剧《嫉妒》,到1997年《爱情是什么》的风靡,再到后来《蓝色生死恋》(2000)、《大长今》(2003)、《浪漫满屋》(2004)、《我的女孩》(2005)、《来自星星的你》(2013)、《太阳的后裔》(2016)等韩剧,一次次的“韩流”冲击着中国观众的心。韩国偶像剧在对外传播中,类型风格和艺术特征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蓝色生死恋》为代表的悲情剧,到《浪漫满屋》为代表的爱情轻喜剧,再到《来自星星的你》为代表的奇幻爱情剧。当代韩国偶像剧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的变化,无疑是文化整合下的结果,并形成一种与其他文化不断融合又不断自我建构的韩国偶像剧文化完形的过程。包含着多种文化影响的韩国偶像剧蕴含极大的商业属性,它满足本土市场,瞄准海外市场、主动迎合受众趣味,其叙事和传播策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字幕组的成立,日剧、美剧、英剧等的传播让中国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受众的审美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韩剧面对各种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出路,类型创新成为当下韩剧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第一章介绍偶像剧的界定和不同地区的发展概况,其次是梳理韩国偶像剧的发展基础,及其诞生的历史文化经济土壤。第二章从文化分析入手深入剖析韩国偶像剧所借鉴与吸收的文化特质。第三章介绍韩国偶像剧在中国成功传播的要素,以及风格变化和类型创新。最后是基于韩国偶像剧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给中国偶像剧创作和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启示。

二、拯救家园(校园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拯救家园(校园剧)(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理论阐释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大学生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3 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
    2.2 文化认同与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辩证关系
        2.2.1 文化认同是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
        2.2.2 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的根本性质与深层意义
        2.2.3 文化认同与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
    2.3 文化认同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2.3.1 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2.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2.3.3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
        2.3.4 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
    2.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维度
        2.4.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内涵
        2.4.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主要维度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设计
    3.1 研究框架的构建
        3.1.1 维度指标设计与操作化定义
        3.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3 理论模型的构建
        3.1.4 主体维度的全面分析
    3.2 预调查问卷的形成与修正
        3.2.1 预调查问卷的设计
        3.2.2 预调查样本的构成
        3.2.3 统计分析工具
        3.2.4 预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3.3 正式调查问卷的构成
        3.3.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总量表设计
        3.3.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量表设计
        3.3.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量表设计
        3.3.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量表设计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证研究结果
    4.1 正式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描述
        4.1.1 学校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1.2 家庭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1.3 个人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正式调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假设检验
        4.3.1 量表的相关分析
        4.3.2 量表的回归分析
        4.3.3 假设检验结果
    4.4 理论模型的修正与解释
        4.4.1 理论模型的修正
        4.4.2 理论模型的解释
        4.4.3 实证研究小结
5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5.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成效
        5.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高的知晓度与情感认同度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较高认同度
        5.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内涵的较高认同度
        5.1.4 “四个自信”的较高认同度
    5.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5.2.1 认知认同与行为认同之间存在错位
        5.2.2 内涵认同与现状认同存在不平衡性
        5.2.3 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性认同
        5.2.4 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存在价值认同的危机
    5.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与主体自觉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5.3.2 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效性与思想文化主阵地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5.3.3 国家发展的现实性与大学生的理想性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5.3.4 世界大变局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6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6.1 紧扣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核心目标
        6.1.1 抓牢价值性目标
        6.1.2 实践结构性目标
        6.1.3 发展群体性目标
        6.1.4 夯实阶段性目标
    6.2 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原则
        6.2.1 全面坚持“大思政”的原则
        6.2.2 全域落实文化育人的原则
        6.2.3 全程贯彻知行合一的原则
    6.3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施路径
        6.3.1 以认知认同“三性”为主线增强认同的引导力
        6.3.2 以情感认同“五融合”为着力点增强认同的驱动力
        6.3.3 以行为认同“两个实践”为依托增强认同的践行力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调查问卷
附录B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交往及人际交往概述
        一、交往的本质及特征
        二、人际交往特征及分类
        三、人际交往的素质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特点及社会文化背景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及特点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四种偏向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观念变化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文化因子
        五、大学生良善人际交往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然
    第三节 涵化及儒家文化
        一、涵化的内涵
        二、涵化即文化涵养教化
        三、涵化与儒家文化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关乎其成人成才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人的成人成才理论支撑
        一、交往助推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二、交往“以确立统一、有序的社会规范为归宿”
        三、儒家“君父同伦”人际血缘亲情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关乎其成人
        一、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重要财富
        二、人从对象中反观自己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再塑其品性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其成才
        一、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助推其成才
        二、大学生不良的人际交往阻碍其成才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现状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一、大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三、儒家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涵化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个体自我修养不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性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缺情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涵化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观念障碍
        二、个体自我认知偏差
        三、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
        四、网络信息弱化人际交往
        五、媒介宣推不力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凸显重情理念
    第一节 情为何物
        一、情及人情
        二、人情共同性
        三、情为爱
    第二节 儒家人情观
        一、儒家为人情创设理论基础
        二、儒学人情基本原则
    第三节 儒家及当代社会人情观
        一、中国古代社会富有人情味
        二、儒家人情观的负面影响
        三、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冲淡人情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原则
    第一节 尊重与关怀
        一、尊重原则
        二、关怀原则
    第二节 仁爱与宽容
        一、仁爱原则
        二、宽容原则
    第三节 理性与适度
        一、理性原则
        二、适度原则
    第四节 明礼与重信
        一、明礼原则
        二、重信原则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化路径
    第一节 构建富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
        一、打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
        二、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网络媒介正能量导向
    第二节 全方位涵化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疏导
        二、重课堂教学主阵地引领大学生人际交往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宿舍书院文化
    第三节 强化社会关爱力
        一、创设大学生企业实践情感交往平台
        二、公益组织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情感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
        一、大学生自我沟通素养与能力锻造
        二、大学生自我能力与境界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日不落的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可行性
        1.落实课程内容
        2.拓宽教学手段
        3.传承民族文化
    (二)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必要性
        1.提升学生表现能力
        2.优化学生审美能力
        3.加强学生协作能力
二、小型音乐剧在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实施
    (一)音乐剧的欣赏
        1.国外经典音乐剧欣赏
        2.经典音乐电影欣赏
        3.国内民族音乐剧欣赏
    (二)音乐剧的实践
        1.前期准备
        2.中期排练
        3.后期演出
三、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实践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二)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学校教育戏剧研究 ——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人的危机”到“学校变革”
        (二)从“英美舞台”到“中国聚光灯”
        (三)从“知识独白”到“学科对白”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戏剧
        (二)学校教育戏剧
        (三)英美经验
        (四)中国实践
    四、研究综述
        (一)已有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
        (二)已有研究文献的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田野工作
        (三)个案分析
第二章 以英美为重镇的西方学校教育戏剧历史考察
    一、20世纪初:“戏剧教学法”的实践
        (一)表演游戏教学
        (二)戏剧化教学
        (三)游戏化戏剧教学
    二、20 世纪40-60 年代:创造性戏剧与儿童戏剧实践
        (一)创造性戏剧的实践
        (二)儿童戏剧的实践
        (三)人格成长戏剧实践
    三、20 世纪60-80 年代:媒介论与学科论之争
        (一)学习媒介论
        (二)艺术学科论
        (三)教育戏剧融合论
    四、20世纪末至今:复数化与多样化
        (一)英美教育戏剧的课程化
        (二)“过程戏剧”与“习式戏剧”
        (三)“想象真实”教育戏剧理论
第三章 中国学校教育戏剧发展的历史梳理
    一、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近代戏剧观的变革
    二、20 世纪20-50 年代:中国戏剧教育思想变革
        (一)民国学生演戏的教育实践
        (二)近现代戏剧教育思想变革
    三、20世纪中期以来:英美影响与中国自主实践
        (一)香港地区教育戏剧的发展
        (二)台湾地区教育戏剧的发展
        (三)大陆地区教育戏剧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戏剧在当代中国学校的实践
    一、M小学教育戏剧实践概况
    二、教育戏剧的本土实践转化
        (一)价值观的转化
        (二)实践路径转化
    三、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 学校教育戏剧育人价值的再认识
    一、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角色扮演
        (二)集体仪式
        (三)对话交往
    二、支持儿童的具身学习
        (一)动作表现
        (二)行动模仿
        (三)情境编织
    三、激发儿童想象力
        (一)自由表现
        (二)空间想象
        (三)即兴智慧
结语:让教育戏剧唤醒诗性的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情境里遭遇难题:研究背景概述
    (一) 提出问题的实践背景
        1. 社会价值认同发生深刻危机, 造成青少年行为选择迷局
        2. 母语教育文化地位陷落谷底, 影响中学生文化信仰自塑
        3. 应试教育明潮弗退暗流逆袭, 消解中学生母语学习兴趣
    (二)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通过修身养性开发智慧、改造命运的圣哲洞见
        2. 存在论的语言哲学和语文教育哲学立场
        3. 人的存在的本质论的“自觉自省”观点
        4. 教育实践的终极目的是完善人的德性的经典认识
二、从“行动”中突破瓶颈:研究过程叙述
    (一) 语文修习实践:信仰自树
        1. 深信道统:怀抱诚敬, 尊奉师、道
        2. 确解法门:明晓学理, 返归本真
        3. 笃行正道:修养德能, 服务生活
        4. 实证良果:利益他人, 成全自我
    (二) 语文修习实践:心性自养
        1. 朋辈辅导心理健康
        2. 卡片承载心理资讯
        3. 多向交流语文学情
        4. 契约维系公关行为
        5. 系列推展心灵教育
    (三) 语文修习实践:行为自理
        1. 上课前体验阅读困难
        2.“问题”下创设修习情境
        3. 会话内激活课堂讨论
        4. 吟对中赓续风骚余韵
        5. 名着里畅享诵读快感
        6. 导学时体验成长乐趣
        7. 刊物间放飞绿色希冀
        8. 细微处孕育科学品质
    (四) 语文修习实践:资源自求
        1. 深入生活接地气
        2. 拥抱经典广识见
        3. 分设梯级促读效
        4. 贯通文艺强素质
    (五) 语文修习实践:管理自治
        1. 以计划导控实践过程
        2. 凭制度规约修习行为
        3. 借“轮执”激活归口管理
        4. 由档案承载各类资讯
        5. 拿“议政”带动随时献策
    (六) 语文修习及其管理实践:评价自持
        1. 赏读实物动态估量
        2. 巧借艺术诗意鉴定
        3. 变换角色立体点评
        4. 聚焦特色对口激励
        5. 通阅档案综合评估
三、于反思时作出研判:研究成果论述
    (一) 创新成果及其学术、实践价值
        1. 语文修习信念创新及其价值
        2. 语文修习策略创新及其价值
        3. 研究 (管理) 方法创新及其价值
        4. 总体创新及其价值
    (二) 社会效益
    (三) 研究结论
        1. 具体结论及立论依据
        2. 总体结论及内在机理
        3. 促成研究的内因外缘
    (四) 关于语文教育等的政策建议
        1. 重估与确认语文及其教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抓紧调整国家及地方语文政策和相关课程、考试政策
        2. 珍惜和利用国家区域优惠政策给予天津的宽松高考环境, 断然放弃应试思维, 真诚推行素质教育

(8)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第一节 儿童戏剧的定义
    第二节 儿童戏剧的特征
    第三节 儿童戏剧的功能
第二章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儿童剧
    第二节 从“儿童”的发现到新的儿童观确立
    第三节 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第四节 时代特征
第三章 黎锦辉与儿童歌舞剧
    第一节 黎锦晖与他的儿童事业
    第二节 儿童歌舞剧的开创
    第三节 黎锦晖的贡献
第四章 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运动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新时代主旋律儿童剧的崛起
    第二节 老舍的《宝船》和《青蛙骑手》
    第三节 刘厚明和《小雁齐飞》
    第四节 王镇和《枪》
第六章 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
    第一节 任德耀生平及其创作
    第二节 任德耀剧作的艺术特征及其贡献
    第三节 任德耀的影响
第七章 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
    第一节 新时期儿童戏剧发展概述
    第二节 现实生活题材剧的新形象
    第三节 童话剧中的新境界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新视角
    第五节 从儿童戏剧到儿童电影
第八章 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一节 香港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二节 澳门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台湾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九章 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
    第一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略
余论
附录一:1919年—2010年儿童戏剧剧目一览表
附录二:1919 年—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理论专着书目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连接自然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网络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自然环境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1.1 自然环境给儿童无限探索的可能性
    1.2 自然环境能促进儿童社交活动和人格健全
2 造成城市中儿童与自然环境割裂的原因
    2.1 学习压力和新娱乐方式割裂了儿童与自然环境的心理连接
    2.2“不友好”的城市设计割裂了儿童与自然环境的物理连接
3 面向“儿童友好”的城市自然空间网络构建
    3.1 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城市空间需求
    3.2 家园、校园和公园三大积极空间的自然化
        3.2.1 友好家园的自然化和社会化
        3.2.2 生态化的校园景观和自然教育引导
        3.2.3 友好公园的趣味自然
    3.3 变消极道路为友好街道空间
    3.4 网络链接
4 结语

(10)韩国偶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偶像剧溯源和韩国偶像剧概说
    第一节 偶像剧的缘起与类型命名
    第二节 韩国偶像剧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韩剧崛起的半岛文化背景
    第四节 韩国的民族性和文化发酵
        一 蕴含伤痛的“恨”文化
        二 悲极生乐的“兴”文化
第二章 韩国偶像剧文化完形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文化整合中的借鉴与吸收
        一 坚守儒家伦理价值观
        二 二次元文化和题材创新
        三 工业化生产的类型意识
    第二节 拌饭式文化的混性特征
        一 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融
        二 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调和
        三 高语境与低语境的文化互映
第三章 韩国偶像剧的中国传播策略
    第一节 中国收视市场的海外剧
        一 海外剧在中国的传播
        二 韩剧的中国传播概况
    第二节 流行的类型要素
        一 偶像生产与消费
        二 青春镜像的认同
        三 诗意爱情的幻想
        四 唯美的拟态环境
    第三节 艺术风格的变奏
        一 根植悲情精神
        二 打造喜剧风格
        三 植入奇幻元素
    第四节 类型题材的创新
        一 在时空穿越中重构人生
        二 职场中的现实主义观照
        三 在复古怀旧中建构集体记忆
第四章 韩国偶像剧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韩国偶像剧的中国影响力
        一 对中国观众的审美熏陶
        二 对中国偶像剧创作的启发
        三 对中国电视剧市场化的刺激
    第二节 关于韩国偶像剧的反思
        一 偶像的过度消费
        二 不合常理的婚恋观
        三 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
    第三节 韩剧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一 加大政府扶持,改善传播环境
        二 尊重传播规律,寻求创新路径
        三 提升作品质量,传播民族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附录:韩国偶像剧
致谢

四、拯救家园(校园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 何美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儒家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涵化研究[D]. 杨定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小型音乐剧进入小学音乐二课堂的实践研究 ——以《日不落的草原》为例[D]. 李雅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5]学校教育戏剧研究 ——从“英美经验”到“中国实践”[D]. 王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基于心性品德涵养的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行动研究[J]. 蔡正学. 当代教育论坛, 2018(06)
  • [7]以中国的智慧和创意,开启国际传播的新格局[A]. 黄式宪. 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第三极文化”论丛(2016), 2018
  • [8]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D]. 宋敏. 上海大学, 2018(02)
  • [9]连接自然的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网络构建[J]. 陈长虹,刘颂. 住宅科技, 2018(05)
  • [10]韩国偶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曹紫烨.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标签:;  ;  ;  ;  ;  

拯救家园(校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