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星拯救》中的华人形象探析

电影《火星拯救》中的华人形象探析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市442000

摘要:2015年11月下旬在中国上映的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影星马特·达蒙主演的好莱坞年度大片《火星救援》中出现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美方由于救援时间紧迫仓促准备的飞行器爆炸后,中方牺牲部分利益发射火箭,成功帮助美国飞船进行了补给,为营救困在火星的宇航员赢得了宝贵时间。据此情节部分观影者认为美国文化中对华人形象的描述与以前相比更为客观、积极、正面。本文作者认为该影片中的华人形象仍然以较为隐晦的方式塑造的是不受欢迎的华人形象,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选择性建构、是对异国文化和社会进行想象化处理的结果,反映出的是建构方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隐晦;想象化处理;集体无意识

ChineseImagesinTheMartian

WUGuang-junZhangXin-jun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HubeiUniversityofMedicine,Shiyan442000)

Abstract:TheMartianstarredbyMattDamon,anannualHollywoodblockbusterdirectedbyMedleyScottin2015,presentsadramaticscene:Americancrackedspaceshuttlefailstoworkduetourgentrescuetimeandill-preparation.Viewingthat,relatedofficersinChina’sspaceagencyabandonssomeofinpidualintereststoaidNASA’saircraftinshipsupplysuccessfully.Asaresult,thehospitalityfromchinawinsnecessarytimetosavethestuckU.S.Astronaut.Inthelightoftheabove-mentionedplot,certainfilmwatchersjumpintoaconclusion:currentChineseimagesinAmericanfilmtendtobemoreobjective,positiveandreasonablethanbefore.Thisessay,however,contendsthatimagesinTheMartianarestillnegativeandunwelcomecharactersinaratherobscureway,whichturnsouttobetheoutcomeofillusiveconstructionoriginatingincolonialcentralism.AlienatedandotherizedChineseinthefilmareproducedimaginarilyandstereotypically,whichexposesthe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rootedinhegemonicculture

KeyWords:obscure,delusivemaking-up,collectiveunconsciousness

一、导论:电影简介

雷德利·斯科特(SirRidleyScott)执导的《火星救援》(TheMartian)记叙了宇航员马克·沃特尼(MarkWatney,马特·达蒙MattDamon饰)在火星的出舱任务活动中经历了意外(情节设计和戏剧冲突需求设定的火星风暴,在真实的火星环境下一般被认为不会发生[1]),出于对马克已丧生的判断和对全机组人员安全负责的考虑,主飞行器指挥人员下达指令撤离了火星。风暴之后,因恶劣天气、受伤而失联的马克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不幸的是,他此刻完全远离地球孤立无援、,必须直接面对生存的严酷考验。淹留太空之际,马克为救危图存,不得不像顽强的鲁滨逊一样激发潜能,以专业知识和急智调用飞船残留物资,以求生产饮水和食物(土豆)。在保证生命存续的前提下,马克努力自救,寻求返回地球的信号及通讯途径。电影在铺叙的同时,将另一个叙述焦点调回到地球上的NASA。NASA的一位女性技术员在监看飞行组撤离地点时注意到火星表面滞留飞行器的运动变化迹象,NASA工作人员大胆推定马克仍然未亡。火星上的马克与NASA人员几经周折,终于相互联系成功。NASA内部激辩之后,对马克开展的拯救行动从此启动。

二、电影播出前后的评论

据统计,《火星救援》于2015年10月2日在美国上映首日票房1800万美元,截至11月15日全球总票房4.77亿美元,该片于2015年11月2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零点场370万的票房,首日累计约为5700万。[2]该影片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针对这部影片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网络评价

1.肯定评价

1).票房评论:号称2015年地球上超牛的电影、连续四周登上北美票房冠军、2015中国内地最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3]

2).内部技术含量:专业人士誉为有史以来最符合科学的科幻电影之一;[4]影评人称为“献给‘世界上最聪明大脑’的电影情书”;[5]

3).影片情节评论:其中的马特·达蒙主演的宇航员也被网友们戏称为“宇航员里最会种土豆的农民,农民里最会拆解飞船的修理工,修理工里数理化最好的学霸,学霸里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驴友,驴友中跑的最远的宇航员。”[6]

4).影片背景探析:介绍约旦著名的“玫瑰沙漠”瓦迪拉姆[7]

2.吐槽评论

1).技术硬伤(①沙尘暴错误;②宇宙飞船的模型构建效能问题;③太空辐射设计牵强;④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竟然保持着地球般的移动方式;⑤氮氢制水方式可行但更应考虑利用两级区60%的土壤水分[8]⑥电影里宇航员们基地所在的阿西达利亚平原,实际上并不是平的[9]⑦)粪肥使用不当、未考虑土豆休眠周期、生长及救援时长问题[10]

2).思想内涵和叙事手法“老套”(宣扬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探索、冒险、乐观精神,鼓吹美式价值观“自由和平等”;[11]“以被困的宇航员为故事的重心,按照时间顺序铺陈的常规线性叙事;叙事的风格非常客观,甚至糅合了“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12])

(二)学术圈评论

1.电影叙事手法

刘继坤等认为该电影运用宏大叙事背景、典型的日常叙事,与众多的同类影片形成鲜明对比。[13]

2.专题评论

柳莺从电影的情节架构,叙事线索,硬科幻特质,对硬科幻在主题、风格和技法上的软着陆处理等方面探讨该影片。[14]

3.火星自救或生存指南的科普、电影中科学技术运用与火星探索实际的探讨

果然从火星场景设计、大气科学、健康、通讯、农作、天体物理、动力设定、飞船外的行动等几方面以航天工程师的视角进行评论。[15]

4.电影中的法律问题

兰钰烨从什么是公害,船舶(航天器)的所有权,公海上船舶的管辖权三个方面探讨《火星救援》里的海商法。[16]

5.电影中的投资问题

田雨松从投资标的物的选择、规划、对定投的检查、定投组合四个方面指出电影中,主人公Watney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的选择和管理,对基金定投具有指引价值。[17]

6.电影主题、同类型科幻题材比较

高向琴指出该电影中的孤岛情节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讨。[18]郝志舟论及电影中的美国精神胜利法。[19]Aegean将该影片与以前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地心引力》进行比较,认为《星际穿越》结构略显烧脑,《火星救援》在情节架构上更偏向于《地心引力》式的任务驱动,主题更深邃广袤。[20]

可以看出网络上及学术圈内部对这部电影的研究集中在:1).电影中的硬科技评判与科普,突出的是科技工作者式的工具理性;2).诗学批评,主要是主题、题材比较和叙事学相关讨论,突出的是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分析性理性;3).以电影为名,“顾左右而言它”,涉及普通趣味物理、天体物理、法律和投资的讨论,有一定创新价值,但与电影其实关系不大。所有的评论中,似乎对从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角度研讨该部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不甚重视。

三、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由于电影中有中美合作拯救宇航员的桥段,有网友戏谑道“中美联手,不坑队友”,[21]部分观影者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喜大普奔,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爆棚,并以此认为美国文学和文化对中国人形象的立场和观点产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加客观、冷静,对此笔者并不赞同。在众多的对该电影的评论中,纳兰惊梦的文章指出“……电影中的中国桥段,有人把它解读为导演的高级黑…..电影中的北京,看起来更像是上世纪90年代的样子,……陈数也被塑造成西方人传统意识中气场强大的东方女性形象……”[22]后者的评论其实反映出一部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国学者对异国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的模糊的批判意识。

(一)目前新闻报道中的华人形象和处境

如果用一些关键词来概括目前西方话语场中的华人形象的话,那就是:褒少贬多、冷峻而又主观的批判。这些批判话语包括: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道义和责任,当前的中国是个可怕的地方,例证远有在欧美和日本引起激烈批评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3]近有中国人怕被讹诈而不敢扶助摔倒的老人,例如2015年8月30日开封老人骑着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一位路人骑车经过,停下来看了一眼后离开。路边行人上前观看,但无人伸手拉出浸在水中的老人。一位女子劝说路人伸出援手,但众人无人上前。时间过去三分钟,另一群人发现了倒在水中的老人。两男子合力拖出老人,但老人已身亡。[24]2004年美国民主党总统提名候选人克里,美国总统奥巴马2006年都曾把中国比作“八百磅的大猩猩”,明讽暗刺中国蛮横霸道,行事肆无忌惮。[25]2016年3月12日墨尔本帮派火拼,华裔群体在此次冲突中成为被攻击目标。在墨尔本市中心约有20人猛追一群华裔女生。[26]一份韩国的问卷调查显示,日本人中只有5.8%对中国有好感,77.7%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好感。12个国家受访者对日韩中三国的好感度从高到低依次降低。[27]甚至在如哥伦比亚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人被殴打、驱赶和欺侮的事情也层出不穷。[28]

这种批评和攻击的变体有:中国人只顾挣钱,不爱惜生命,不尊重环境,例证包括了各种为了开矿、发展经济建设化工厂和垃圾场等造成的环境破坏、癌症村。欧美和日本的报纸和媒体上也充斥着对当下中国人形象进行的消极负面的描述:无公德心、人傻钱多、暴发户、像蝗虫一样四处抢夺资源和财富,例如对中国人旅游时种种不文明的批判(乱刻乱画、小朋友穿开裆裤露体、随地大小便、出游中国人乱晾乱晒触发火警造成酒店大乱),四处买买买(在日本狂买马桶盖、在欧洲抢夺奶粉造成当地婴幼儿奶粉短缺,不顾影响在荷兰大打出手),在欧美一掷千金买地购房,像暴发户一样在购买当地的房屋商品和文化产品后随意破坏具有文化和传承意义的建筑和文物,不顾国际道义和责任,为了获得当地的资源和财富支持某些第三世界的政权。而在在宏观经济和政治军事层面,中国人的形象、某些政策和行为总是被贴上特殊的标签,例如中国一说发展经济,就有人跳出来说会对世界的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普遍二孩政策一放开就有人质疑地球受不受得了,一提增加军费中国威胁论就甚嚣尘上,一旦正当保护国家利益就被说成不透明、神秘、欺凌弱国、,一旦主张加入中国声音或者改变游戏规则,就被认为忘恩负义,挑战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法和国际秩序。

(二)文化研究中的形象问题

从上述事实列举中,不难发现《火星救援》中的华人形象似乎跟西方话语场域中的华人形象大相径庭。因此,探讨《火星救援》中的华人形象,有必要从文化角度厘清几个问题:1.什么是文化研究中的形象;2.“客观”现实是否必然被“公正”的表征在文本中

1.文本中的形象是客观现实的表征还是主观的感念和信仰

形象是某一国对异国的独特的知识、情感、思维和信仰方式。[29]换言之,文本中形象的问题不能以语言学中的指称论或者原型思路来探讨。并不存在完备而自洽的中国人概念描述,亦即,任何对中国人特性的科学界定尝试,都会轻易出现矛盾和悖论。中国人的形象其实是一种选择性建构,是主观的感念和信仰。对中国人形象的荒诞化或主观性标签化处理(最直观的例子是,美国电影中的早期的华人“黄祸”形象,邪恶博士傅满洲与温和、机智、符合白人归化理想的神探陈查理形成巨大反差对比),显示文本中的异国形象并不必然与现实一致[30]

另一典型的例证体现在日本大正时代的知识分子身上。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逐渐跌落,但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中岛敦等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大正文人仍然把中国当成了抒发精神乡愁的乌托邦,把寻觅精神故乡、牧歌风情般的浪漫与传奇的目光投向了中国。[31]

2.表征形象的“公正”性问题

不可否认,西方文化产品中指出的中国人本身的问题是有现实依据的,但这些并不是负面的异国形象生产的决定性因素。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国人的缺陷、陋习及孽根性并未有根本的改变,但西方文化产品中的中国形象并不总是静态负面的,而是根据想象和需求进行建构,典型表现是美国文化对华人形象的建构:首先继承欧洲早期看法将中国文化评断为先进和文明的符号,时而以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因素对中华文化进行暴力的丑化书写,时而因结盟需求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华人进行美化修饰,时而因冷战思维把中国人称作忘恩负义的代表。[32]究其根本而言,对异国形象的描述,与其说是认识异国,不如说是自我建构,具有凝视性和主体反思性,暴露出的是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化的情感和态度,而不是探求异国现实和真理。[33]因此,异国形象表征经常体现出了“公正性”悖论的特点:建构文化一方“不公正的”对被建构文化进行“扭曲、异化、丑化、他者化”,又同时“集体无意识般的、选择性的、幻想性的”对本国文化的非理性和暴力性进行遮盖和掩饰。

(三)《火星救援》中的华人形象

无可否认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与导演个人有很大关系,因为斯科特本人对东方文化有一定认知,在所导演的多部电影中都加入过东方元素,其本人为了宣传新片和占领中国市场,也会考量中国元素所带来的商业利益。[34]但仔细分析电影,不难发现,中国因素从数量(电影篇幅)上看是打酱油,从质量上(对中国人形象的描述)看其实对中国人和中国的宇航事业带着有色眼镜。电影中有在美方NASA工作的亚裔和非裔美国人,并提出了有创建性的拯救思路、承担了许多重要的技术工作,但不难发现他们是在白种老板(西方主流文化的代表)的归化和指示下工作。老戏骨高雄和实力派女演员陈数在电影中的对话其实是对中国刻板印象和套语的重复:重利益、爱算计、狡猾、神秘、飘忽不定、不透明。电影中恢宏的音乐、幽默的台词、炫酷的科技、美方人员的乐观、专业、敬业处处显示美国文化倡导的每一个生命利益的关爱和珍视。相比而言,中方人员的太阳神计划隐蔽和神秘,不为世人所知,被暗示有着某些特定的不为人知的目的。在拯救生命面前中国人首先被描述为有能力、有方法、有技术沉默不语、隐居幕后窥视且见死不救,而后在见到美方失败后略显洋洋自得、不断权衡利弊,就算是决定使用太阳神帮助美方的,两位主要的中方演员的面容上也带着狡猾和高深莫测的笑意(暗示中方想借此窃取美方航天技术或者要求未来美方的航天计划中中方能分享利益,例如空间站使用或者安排中方宇航员参与火星计划)。镜头中中方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也被采用了阴冷的色调、视角疏离而戒备,中方科技人员在被美方一时兴奋拥抱时似乎是被强揽入怀的良家妇女,中美科技人员的合影中中方人员的笑容尴尬和保守,中方总技术负责人与美方人员握手姿势僵硬、语言似不能沟通或者因不愿沟通而显得既谨慎又空洞茫然。

四:结语

《火星救援》是一部卓越的影片,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可以看出,《火星救援》中的华人形象与西方传统文化产品中的负面华人形象一脉相传,难出窠臼,两者形式稍变,电影中的形式只不过更加隐晦。影片中的华人形象仍然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选择性建构、是对异国文化和社会进行想象化处理的结果,反映出的是建构方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该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刻画仍属社会集体想象复制品,脸谱定型化的表征产物。不难看出华人被差异化、他者化以更加隐晦的方式符合象征性套语。该文化产品的功能是将华人标定为被凝视的对象、被观察客体和投射主体反思与欲望的实体,展示的是中心文化视角的优越性和距离感。

参考文献:

[1]对话《火星救援》作者AndyWeir[EB/OL].

http://tech.qq.com/a/20151128/016894.htm,2015-11-28.

[2]《火星救援》[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3rMpv0JCY9vcPKamk_eMGsp8ex956SdE1UlJgP40ms9Y02b2RD8SHHKNq4BQQa0iE_PTdl6JlFHPMsYNgdIJi7IYssO1b2a8mOxMTX-h7YVFUTdmbnKQQotBmXk9F9wZ,2015-11-28.

[3]2015你绝不能错过的年度好片![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859ddb0102vwsl.html,2015-11-05,19:13:51.

[4]《火星救援》:有史以来最符合科学的科幻电影之一[EB/OL].

http://yule.sohu.com/20151125/n428122011.shtml,2015-11-25.

[5][34]《火星救援》:献给“世界上最聪明大脑”的电影情书[EB/OL].

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151128/bdf55319b6f0c0ab46021aaaa99899be.html,2015-11-28.

[6][10]火星种土豆的三种死法“出炉”[EB/OL].

http://roll.sohu.com/20151129/n428716162.shtml,2015-11-29.

[7]《火星救援》作者是个“太空宅男”[EB/OL].

http://news.hexun.com/2015-11-28/180866356.html,2015-11-28.

[8]《火星救援》到底科不科学?[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yMDE5Mg==&mid=400882841&idx=1&sn=dae7e1211687d005459103e490ea684e&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2015-11-28.

[9]《火星救援》里唯一的大Bug居然是……[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Y0MzEyOQ==&mid=400745977&idx=1&sn=532585224a92d08eb3850904c76c297e&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2015-11-28.

[11]《火星救援》引发道德思考:5人救1人值吗?[EB/OL].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AxNTA0MA==&mid=402483505&idx=2&sn=7ae140f375925b111bbad6ad56c093b4&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2015-11-28.

[12]王雅莉.《火星救援》实在是太“老套”了[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YwMjI1Mg==&mid=403680963&idx=1&sn=6f4e693ee65dbd35303d060cf50eef3c&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2015-11-28.

[13]刘继坤、张淳.《火星救援》:宏大背景下的日常叙事[J].电影文学,2016,(10):148-150.

[14]柳莺.《火星救援》:火星鲁滨逊[J].CinemaWorld,2015:32-35.

[15]果然.航天工程师给《火星救援》打几分[J].太空探索,2016,(1):40-43

[16]兰钰烨.《火星救援》里的《海商法》[J].检察风云,2016,(9):96.

[17]田雨松.《火星救援》教你如何定投基金[J].中国证券报,2015.

[18]高向琴.困境中的生存——评安迪·威尔《火星救援》[J].出版广角,2016.2(下):88-89.

[19]郝志舟.火星救援:美国精神的胜利法[J].中国青年,2016,39.

[20]Aegean(编译).雷德利·斯科特访谈:较之《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更广袤[J].CinemaWorld,2016:38-41.

[21]中美联手,不坑队友。马特达蒙,烹饪土豆[EB/OL].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64085/,2015-11-25.

[22]纳兰惊梦《火星救援》:你以为陈数打了酱油,其实她下了盘很大的棋[EB/OL].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77252/,2015-12-01.

[23]从小悦悦&小月月事件看社会人性扭曲[EB/OL].

http://www.doc88.com/p-977462974960.html,2012-09-11.

[24]河南上演真实版“扶不扶”老人被淹死[EB/OL].

http://hb.people.com.cn/n/2015/0907/c192237-26278872.html,2015-09-07.

[25]奥巴马为何形容“中国像800磅大猩猩”?[EB/OL].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2_25_352055.shtml,2016-02-25.

[26]墨尔本帮派火拼现场[EB/OL].

http://www.bzcm.net/news/2016-03/14/content_2240265_2.htm,2016-03-14

[27]调查:日本民众最讨厌中国人[EB/OL].

http://news.mydrivers.com/1/455/455575.htm,2015-11-09.

[28]又被打!中国人怎么惹怒了剽悍的哥伦比亚人?[EB/OL].http://news.ifeng.com/a/20160529/48870268_0.shtml,2016-05-29.

[29]尹德翔.关于形象学实践的几个问题[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e3b780100fncc.html,2009-12-05,23:53.

[30]从邪恶形象傅满洲到暴风赤红:美国银幕上中国形象的转变[EB/OL].

http://www.guancha.cn/Media/2015_01_08_305715_3.shtml,2015-01-08.

[31]周朝晖.日本为何曾用“支那”指中国源自佛经中“秦”音译[EB/OL].

http://news.ifeng.com/a/20160513/48764015_0.shtml,2016-05-13,08:49.

[32]吴光军.9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否定的华人形象——以诗歌JohnChinaman,MyJo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56-58.

[33]杨博华.19世纪美国文学想象中的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1,(1):16..

作者简介:吴光军(1979-),男,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湖北医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标签:;  ;  ;  

电影《火星拯救》中的华人形象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