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絮凝论文_杜雯倩,ZHANG,Jon,李靖,蒋昌旺,施万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化絮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絮凝,浊度,废水,洛克,磷酸铵,铜绿,深度。

强化絮凝论文文献综述

杜雯倩,ZHANG,Jon,李靖,蒋昌旺,施万胜[1](2019)在《絮凝强化磷酸铵镁沉淀法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去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铵镁(MAP)沉淀法是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絮凝强化MAP沉淀法,以期提高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脱氮效果。考察了不同絮凝剂种类、投加方式及投加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行MAP沉淀前投加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40mg/L时,总有机碳(TOC)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55%和86.94%。同时,为了探究PAC对MAP沉淀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强化作用,对不同处理前后的垃圾渗滤液进行了叁维荧光分析,发现MAP沉淀处理对垃圾渗滤液的类腐殖酸物质去除效果更好。通过实验发现,随着腐殖酸浓度逐渐增加,MAP沉淀法氨氮去除率会逐步降低。当腐殖酸投加量为1.0g/L时,氨氮去除率为20.44%,Mg~(2+)升高到262.32mg/L。通过傅立叶红外分析,发现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官能团种类繁多,而经絮凝(投加PAC)强化MAP沉淀法处理后含羧基、苯环=CH和芳环=CH官能团的有机物减少。因此,垃圾渗滤液中类腐殖酸物质影响了MAP沉淀法的处理效果,而絮凝可以通过降低渗滤液中类腐殖酸物质浓度而提高MAP沉淀法处理氨氮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11期)

张玉玲,王倩,张利平,李旭东,胡志光[2](2019)在《磁絮凝强化处理脱硫废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脱硫废水的絮凝处理效果,采用磁絮凝技术对实际脱硫废水进行试验研究,以COD、浊度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磁粉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pH值、温度、药剂投加方式等因素对磁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180 mg/L,磁粉投加量为400 mg/L,pH值为8,温度为30℃,投加方式为先加磁粉再加絮凝剂时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达到65.62%,浊度去除率可达到69.96%,均明显优于现实际运行工艺的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11期)

许诺,王科伦,罗从伟,高静,陶泽豫[3](2019)在《富营养化水体的PMSO强化聚合氯化铝絮凝处理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混凝药剂对含藻水体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本试验利用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为主要成分的"水王子"(PMSO)强化聚合氯化铝(PAC)絮凝处理含藻水体,考察其对含藻水体中藻类和高锰酸钾指数(COD_(M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PMSO复配PAC能有效地提升絮凝过程对藻和COD_(Mn)的去除效能。当PAC的投加量为30 mg/L、PMSO投加量从2 mg/L增加到15 mg/L时,絮凝过程对COD_(Mn)的去除率从23.4%增加到40.2%,藻的去除率从37.0%增加到98.0%;PMSO投加量的增加能够有效地提高絮凝过程对藻类和COD_(Mn)的去除效率;当原水中藻浓度增高时,藻和COD_(Mn)的去除率随之下降。PMSO与PAC总投加量一定,其复配比为1:2时,对藻和COD_(Mn)的去除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郭庆,陈书文,张军红,何志军,胡国健[4](2019)在《微波强化赤泥制备Fe-Al基絮凝剂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拜耳法高铁赤泥为原料,采用微波进行改性,探究酸浸浓度、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铝铁溶出率的影响,进而探寻最优的Fe-Al基絮凝剂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微波可以在降低铁的溶出率的同时,提高了铝的溶出率,经过微波功率132 W、辐射处理7.5 min后,在温度100℃、酸浸浓度9 mol/L、液固比7:1条件下酸浸2 h,最后加碱聚合,控制pH值为9,赤泥中的铁、铝的溶出率可达76.40%和35.49%。微波改性后铁的溶出率降低21.78%,铝溶出率提高9.97%,提高了絮凝剂的成品率。Fe-Al基絮凝剂以0.2 ml/L的加入量投放于30℃的污水中沉降,污水去浊率可达81.82%。(本文来源于《矿产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4期)

杨岚风,李利军,李慰霞[5](2019)在《微砂强化磷酸-蔗糖钙法的絮凝沉降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处理中微砂强化絮凝技术以及异相成核原理研究了微砂对磷酸-蔗糖钙工艺的强化作用。考察了微砂与絮凝剂不同投加方式对糖浆絮凝沉降速度的影响,确定了微砂的最佳投加方式,并对絮体形成过程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以沉降时间为指标,考察不同粒径的微砂、微砂投加量以及聚丙烯酰胺用量等因素对糖汁絮凝沉降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叁因素叁水平对糖汁絮凝沉降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与磷酸-蔗糖钙法相比,微砂强化可使絮凝沉降过程中形成的絮体更大、更密实,沉降性能更好;微砂强化磷酸-蔗糖钙法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微砂粒径为80~100μm、微砂投加量为0. 4 g、聚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5 mg/kg、沉降时间为4. 5 min。(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李姣,田小方,赵以军,程凯[6](2019)在《低功率密度超声波强化絮凝沉降除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波强化絮凝沉降除藻技术能够提高絮凝沉降除藻效率,但以往研究采用的较高超声波功率限制了这一组合技术的应用。通过探究低功率密度超声波(0.5~1.0 W/L)对絮凝沉降技术去除微囊藻的增效作用,比较了增重剂种类及用量、超声波预处理的时间和距离、超声波预处理与絮凝沉降的间隔时长、日光照射时长等因素对除藻率的影响,并通过水池试验验证了低功率密度超声波的增效作用。结果显示:(1)超声波的处理距离对除藻率无显着影响,但增加超声波预处理时长则明显有利于提高除藻率,处理30 s时的除藻率显着高于仅处理10 s时的除藻率;(2)除藻率的日均变幅较大,当日光光照时长为3~9 h时,试验组的除藻率平均比对照组高17%,日光照射时长为0 h和12 h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除藻率则无显着差异;(3)随着超声波预处理与絮凝沉降间隔时长的增加,除藻率会明显下降,仅当间隔时长不超过30 min时,试验组的除藻率才显着高于对照组;(4)水池原位试验中,试验组的除藻率高达70.4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8.12%。研究表明,低功率密度超声波预处理能明显增加絮凝沉降除藻率,且应在日光开始减弱的下午作业。(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睿,白红娟,程芳琴,杜志平[7](2018)在《复合絮凝剂对焦化废水中苯酚强化混凝去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酸钠、氯化铝为主要原料制备不同铝硅物质的量比的聚硅酸铝(PASi C)混凝剂,通过混凝实验,对比聚硅酸铝、市售聚合氯化铝(PAC)、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以及聚硅酸铝复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模拟废水浊度和苯酚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ASiC_1(铝硅物质的量比为1.0)与少量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复配,可以降低去除浊度和苯酚时PASiC_1的使用量,并大幅度提高PASiC_1对苯酚的混凝去除率。当水样p H=9、PASiC_1复配5 mg/L CPAM时,浊度去除率最高达99%以上,苯酚去除率可达10.3%,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为焦化废水的强化混凝预处理提供了有益思路。(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8年05期)

廖薇[8](2018)在《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深度除磷效能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污水处理厂控磷能有效防治水体富营养化。2015年4月国务院颁布“水十条”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排放标准。目前,单纯生物除磷流程长且难以达标排放,单纯化学除磷药耗大。本论文针对有机基质浓度低、营养贫乏的城镇污水二级处理出水,设想生物膜结合化学强化协同除磷,提出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工艺,以实现深度除磷。课题开展了絮凝剂和水力条件的优选试验,并对微絮凝条件进行了优化以减少除磷过程中对内部碳源的消耗;通过连续流小试试验研究微絮凝除磷对生物膜滤池的影响,并对比了叁种除磷方式的效能;对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工艺的参数进行优选,并对优化后的工艺运行效能进行分析;对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工艺深度除磷机理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微絮凝除磷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生物膜滤池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AC的除磷效果最好,PFS次之;利用响应面法对微絮凝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20.02mg/L,搅拌强度为149 r/min,搅拌时间为12min时TP的去除率最大且COD的去除率最小。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除磷PAC只需12mg/L、PFS只需15mg/L,比单纯化学除磷药耗减少了 40%,且外加PAC和PFS对生物膜滤池脱氮和COD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影响,但生物膜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从未加药的7d缩短到了 4d;滤柱外加化学药剂除磷建议采用PAC;协同除磷效能明显大于化学除磷和生物同化除磷两者效能的迭加,因此采用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工艺进行深度除磷是高效可行的。(2)对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优选,并对优化后的工艺运行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运行周期中,出水各项指标均能达到“一级A”标准,其中 COD、TN、N03--N、TP、PO43--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 78.9%、63.5%、88.9%、63.6%、70.0%;生物膜滤池运行周期产水量为1520L,反冲洗耗水量为6.72L,占生物膜滤池产水量的0.44%;投加PAC时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工艺对比化学除磷药耗减少40.2%,吨水价格便宜了 0.014元,而投加PFS时药耗减少了 40%,吨水价格便宜了 0.024元。(3)基于上述研究,开展了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工艺深度除磷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微絮凝过程中既有电荷中和作用,又存在吸附架桥作用,微絮体中含有大量铝羟基,其进入生物膜滤池后既可以利用滤层来增加微絮体颗粒之间的有效碰撞,同时也能和滤料表面带负电荷的微生物发生吸附电中和和架桥作用,促进生物化学协同除磷;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工艺运行过程中,除磷过程动力学遵循1/2级反应动力学,脱氮过程动力学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本文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期刊2018-04-01)

吉培伦[9](2018)在《洛克沙胂的厌氧生物沉积及电絮凝强化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洛克沙胂(4-羟基-3-硝基苯胂酸)是一种有机砷饲料添加剂,具有抗球虫、促生长、提高饲养效率等优点,因而在畜禽养殖业中被广泛使用。但被畜禽类食用后的洛克沙胂绝大部分会以原形态随粪便和尿液排出,进入环境造成砷污染。本文以有机砷污染控制为目的,考察了厌氧污泥中洛克沙胂的沉积及沉积砷形态,解析了洛克沙胂的厌氧生物沉积机理,并应用电絮凝的方法,强化去除生物降解转化后残余的有机砷。具体的结论如下:(1)考察了污泥中洛克沙胂的沉积及沉积砷形态。长期通入含洛克沙胂模拟废水的厌氧生物反应器中厌氧颗粒污泥(AGS)内沉积了高浓度的砷,在第300 d时浓度达8246.69±378.93μg·g~(-1)(以砷和干重计)。AGS内的细胞结合沉积砷含量最高,占总砷的42.2%,往后依次是不溶性沉积砷(25.4%)、胞外溶解性沉积砷(24.6%)和胞内溶解性沉积砷(7.8%)。实验确认不溶性沉积砷以AsS的形式存在,其它沉积砷中叁价无机砷(As(ⅡI))为主要的砷形态。厌氧环境下,进入微生物体内的砷会趋向于和细胞物质结合,或者形成不溶性沉积砷,后者可应用于有机砷的稳定化处理,控制砷污染。(2)解析了洛克沙胂的厌氧生物沉积机理。厌氧生物条件下,溶液中洛克沙胂会先还原为4-羟基-3-氨基苯胂酸(HAPA),随后在电催化的条件下降解为无机砷,其中五价无机砷(As(V))为主要的无机砷形态;固相(Fe_3O_4)中洛克沙胂厌氧生物沉积先后经历了洛克沙胂吸附、洛克沙胂降解转化和不溶性沉积砷生成叁个阶段。电催化条件下Fe_3O_4中仍有相当浓度的As(ⅡI)存在,且在外加电势结束时检测到了不溶性沉积砷As_2S_3。另外,外加电势结束后增强的还原环境使固相中出现了另一种不溶性沉积砷AsS。微生物作用和硫酸盐的存在是不溶性的砷化合物形成的关键。(3)研究了电絮凝对洛克沙胂降解转化后残余砷的强化去除。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铁对体系中残余砷的去除率最高不足10%;电絮凝对残余砷的去除效果良好,总砷的最高去除率达90%,增大外加电压、缩短电极距离和外加曝气均可提高电絮凝的除砷效率,其中外加曝气提升效果最佳。电絮凝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的含砷化合物,但形态未知。絮凝剂生成有限时,其分布不均会导致电絮凝反应器上下部砷去除率不一。外加曝气的电絮凝反应器底部沉淀呈黄色,主要成分为FeO(OH),其作用是砷去除的主要原因;未曝气的电絮凝反应器中沉淀偏绿色,结晶度很差,推测为Fe(Ⅱ)的(氢)氧化物。(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廖平平[10](2018)在《铀酰离子与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处理含铀废水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核能的大力推广与开发应用,越来越多的含铀废水排入水环境中,给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含铀废水的绿色、高效、资源化处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热点。本研究针对低浓度含铀废水(5.0mg/L)处理成本高、难以资源化富集的问题,提出了铀酰离子(UO_2~(2+))与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去除废水中铀的新思路,即利用铀酰离子与有机配体的选择性螯合作用,使游离分散的高活度铀酰离子枝连固定,继而进行生成含铀螯合物电絮凝沉淀去除废水中的铀,对所得絮体进行氧化洗脱,破坏有机配体与铀酰离子的螯合化学键,从而实现沉淀絮体中铀的解离,为解决含铀废水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回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本论文探索并讨论了U(Ⅵ)电絮凝去除的影响条件和因素,分析UO_2~(2+)电絮凝和有机配体添加后UO_2~(2+)-有机配体螯合物强化电絮凝的动力学特性;对所得沉淀絮体进行物化表征与分析,揭示Fe氧化物/氢氧化物絮凝前驱体与UO_2~(2+)、UO_2~(2+)-有机配体螯合物强化电絮凝沉淀机理;采用H_2O_2+Na_2CO_3氧化洗涤沉淀絮体,解离并富集沉淀絮体中的U(Ⅵ),实现废水中放射性U(Ⅵ)的资源化富集。主要取得以下结论与认识:(1)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电絮凝、添加有机配体强化电絮凝除铀效果的影响,在pH为6.0,电流密度j=2.0 mA/cm~2的条件下电絮凝除铀效果最佳;在pH为6.0、电流密度为1.0 mA/cm~2、有机配体为茜素红、有机配体与铀酰离子摩尔比为3:1、初始铀浓度为3.5 mg/L的条件下,添加有机配体强化电絮凝铀去除率最高达到99.35%,电能利用率较高。添加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技术更适合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2)电絮凝和添加有机配体强化电絮凝除铀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电絮凝除铀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添加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除铀过程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3)采用H_2O_2+Na_2CO_3氧化洗脱添加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除铀沉淀絮凝物,发现洗脱液中的UO_2~(2+)浓度较高,Al~(3+)、Ca~(2+)、Mg~(2+)、Fe~(3+)浓度较低,说明有机配体主要对UO_2~(2+)进行选择性螯合,对Al~(3+)、Ca~(2+)、Mg~(2+)、Fe~(3+)基本没有螯合富集,并且铀的洗脱溶出量与沉淀絮凝物的量成正比例关系。表明添加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除铀沉淀絮体易实现资源化富集回收,适合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的处理。(4)采用SEM、XRD、XPS和FTIR等手段对电絮凝和添加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沉淀絮凝物进行表征分析,揭示了电絮凝除铀机理主要是通过铀酰离子被电絮凝前驱体Fe(OH)_3、Fe_2O_3网捕形成沉淀,也有铀酰离子与OH~-直接形成沉淀;添加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除铀机理为:既有电絮凝前驱体Fe(OH)_3、Fe_2O_3对铀酰离子的网捕(即物理吸附),也有铀酰离子与有机配体中活性基团的螯合作用(即离子交换),再被前驱体Fe(OH)_3、Fe_2O_3絮凝去除。(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强化絮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脱硫废水的絮凝处理效果,采用磁絮凝技术对实际脱硫废水进行试验研究,以COD、浊度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磁粉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pH值、温度、药剂投加方式等因素对磁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AC投加量为180 mg/L,磁粉投加量为400 mg/L,pH值为8,温度为30℃,投加方式为先加磁粉再加絮凝剂时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达到65.62%,浊度去除率可达到69.96%,均明显优于现实际运行工艺的处理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化絮凝论文参考文献

[1].杜雯倩,ZHANG,Jon,李靖,蒋昌旺,施万胜.絮凝强化磷酸铵镁沉淀法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去除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张玉玲,王倩,张利平,李旭东,胡志光.磁絮凝强化处理脱硫废水的试验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9

[3].许诺,王科伦,罗从伟,高静,陶泽豫.富营养化水体的PMSO强化聚合氯化铝絮凝处理工艺[J].净水技术.2019

[4].郭庆,陈书文,张军红,何志军,胡国健.微波强化赤泥制备Fe-Al基絮凝剂工艺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19

[5].杨岚风,李利军,李慰霞.微砂强化磷酸-蔗糖钙法的絮凝沉降工艺研究[J].现代化工.2019

[6].李姣,田小方,赵以军,程凯.低功率密度超声波强化絮凝沉降除藻技术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9

[7].刘睿,白红娟,程芳琴,杜志平.复合絮凝剂对焦化废水中苯酚强化混凝去除性能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8

[8].廖薇.微絮凝强化生物膜滤池深度除磷效能与机理研究[D].福建工程学院.2018

[9].吉培伦.洛克沙胂的厌氧生物沉积及电絮凝强化去除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10].廖平平.铀酰离子与有机配体螯合强化电絮凝处理含铀废水及机理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去除效果与分子量分布的关系和5显示絮凝剂含量高时,更加剧了其支链...膜纤维扫描电镜图片(a.新膜,b.混凝膜...絮体显微镜照片(a.混凝,b.磁强化原水强化絮凝小试试验沉淀底泥强化絮凝和絮体破碎再...

标签:;  ;  ;  ;  ;  ;  ;  

强化絮凝论文_杜雯倩,ZHANG,Jon,李靖,蒋昌旺,施万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