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锰胶膜论文_王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铁锰胶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胶膜,重金属,基质,土壤,氧化锰,元素,水稻。

铁锰胶膜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15)在《硫素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形成及吸收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添加外源镉污染水稻土进行池栽实验,施入不同形态及数量的硫肥(单质硫、石膏),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硫素对水稻根表铁锰氧化物胶膜的形成、对水稻吸收镉、以及对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个水稻生育期内,镉污染土壤溶液Eh范围在-200~100 mV之间;pH在6.9~7.9之间;pe+pH在4~10之间。污染处理与未污染处理间,土壤溶液Eh、pe+pH的差异不明显;受到镉污染后,土壤溶液pH平均值略有升高。2.整个水稻生育期内,无论是否受到重金属镉污染,水稻根表的氧化物胶膜均以Fe膜为主。镉污染水稻根表Fe膜的质量分数达到5000~13000 mg·kg-1,Mn膜的质量分数相对较小,为170~580mg·kg-1。在孕穗期高硫量处理与低硫量处理的铁胶膜质量分数分别为9400 mg·kg-1和8600 mg·kg-1,高硫量处理比低硫量处理可生成更多的铁胶膜;而根表锰胶膜的数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单质硫和石膏硫处理的锰胶膜质量分数分别为600 mg·kg-1和400 mg·kg-1,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单质硫比石膏硫更易促进水稻根表锰胶膜的形成。未污染水稻的根表铁锰胶膜情况与之相同。3.水稻根表的氧化物胶膜对于Fe2+过量吸收有一定阻控作用,对Mn2+作用不显着。4.水稻根表胶膜吸附Cd的质量分数在分蘖期为78.8~131.1 mg·kg-1,孕穗期16.6~21.1mg·kg-1,成熟期3.0~9.2 mg·kg-1。在分蘖期与孕穗期,高硫量处理比低硫量处理的吸附量高,在成熟期反之。采用ACA方法浸提铁锰胶膜内的Cd测定值并不能真实地表明胶膜实际固定Cd的质量分数。5.水稻体内各部位Cd的质量分数表现为根>茎叶>籽粒。一定量的施硫能有效减少水稻各器官中Cd的质量分数。对于根和茎叶,单质硫在成熟期以前效果好于石膏硫;对于籽粒,石膏硫效果更佳。6.一定量的硫肥,能有效阻碍Cd从水稻根部向茎叶与籽粒的转移。对于茎叶,在孕穗期单质硫和石膏硫的Cd转移系数分别为0.13和0.25,差异显着,单质硫能更好地阻碍Cd的转移;对于籽粒,石膏硫的阻碍效果更好。7.根际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低于非根际土。施硫能有效减少水稻非根际及根际土壤中交换态Cd的质量分数及所占总Cd的百分比,使其向着更稳定的其他形态转变,且高硫量的处理比低硫量的效果更显着。不同形态的硫处理,施石膏硫的处理相比单质硫可以更好地降低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19)

王丹,李鑫,王代长,饶伟,杜光辉[2](2015)在《硫素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形成及吸收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添加外源镉污染水稻土进行池栽试验,施入不同形态及数量的硫肥(单质硫、石膏),研究硫素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的形成及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溶液Eh范围在-200~100 m V之间;p H在6.9~7.9之间;pe+p H在4~10之间.水稻根表胶膜以Fe膜为主,其质量分数达到5 000~13 000 mg·kg-1,Mn膜的质量分数相对较小,为170~580 mg·kg-1.在孕穗期高硫量处理与低硫量处理的铁胶膜质量分数分别为9 400 mg·kg-1和8 600 mg·kg-1,高硫量处理比低硫量处理可生成更多的铁胶膜;而根表锰胶膜的数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单质硫和石膏硫处理的锰胶膜质量分数分别为600 mg·kg-1和400 mg·kg-1,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单质硫比石膏硫更易促进水稻根表锰胶膜的形成.胶膜对于Fe2+过量吸收有一定阻控作用,对Mn2+作用不显着.水稻根表胶膜吸附Cd的质量分数在分蘖期为78.8~131.1 mg·kg-1,孕穗期16.6~21.1mg·kg-1,成熟期3.0~9.2 mg·kg-1.在分蘖期与孕穗期,高硫量处理比低硫量处理的吸附量高,在成熟期反之.采用ACA方法浸提铁锰胶膜内的Cd测定值并不能真实地表明胶膜实际固定Cd的质量分数.水稻体内各部位Cd的质量分数表现为根>茎叶>籽粒.一定量的施硫能有效减少水稻各器官中Cd的质量分数.对于根和茎叶,单质硫在成熟期以前效果好于石膏硫;对于籽粒,石膏硫效果更佳.一定量的硫肥,能有效阻碍Cd从水稻根部向茎叶与籽粒的转移.对于茎叶,在孕穗期单质硫和石膏硫的Cd转移系数分别为0.13和0.25,差异显着,单质硫能更好地阻碍Cd的转移;对于籽粒,石膏硫的阻碍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王丹丹,陶敬,马志强[3](2014)在《辽宁朝阳凤凰山古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矿质全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古土壤剖面的土壤与土壤铁锰胶膜的化学组成,从土壤微环境方面对剖面各层次的基本理化性质和水热条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铁锰胶膜在物质组成和化学性质上与整个土体和基质有明显差异,土壤铁锰胶膜的全量化学组成符合风化壳组成规律,以SiO2,Al2O3,Fe2O3为主;剖面的胶膜主要是大量的铁锰胶膜和少量的粘粒胶膜;S1—S4古红土地层代表的气候条件较L2—L4古黄土地层代表的气候条件湿润的多。(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4年02期)

尹兰果[4](2011)在《pH5下砂柱和土柱中淋溶模拟铁锰胶膜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砂和无铁锰胶膜发育黄棕壤(湖北孝感)与少量铁锰胶膜发育棕红壤(湖北武汉市)的B层土壤为供试材料,加入不同处理的铁锰淋溶液,用空气泵通入空气模拟干湿交替过程,一次干湿交替过程为一淋溶周期,砂柱以淋溶十周期为阶段,土柱以淋溶二十周期为一阶段,每阶段培养结束后取样,分析了不同处理淋出液的pH和铁锰含量、胶膜和土壤不同形态的铁锰含量;电镜对典型胶膜观察,探讨胶膜中铁锰氧化物关系、典型胶膜矿物不同阶段生长特征及微区化学元素特征,以期揭示铁锰胶膜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淋出液Fe、Mn变化,说明砂柱和土柱内胶膜的发育情况。淋出液铁锰变化为:1)不同阶段,淋出液中Fe2+浓度均低于淋溶液中Fe2+浓度,淋出液中Mn2+浓度平均值高于淋溶液中Mn2+浓度,说明胶膜形成中对Fe2+的吸附性较高;2)模拟铁胶膜淋出液Fe2+含量总体趋势比模拟形成铁锰胶膜淋出液Fe2+含量要低,说明淋溶液含有Mn离子对胶膜吸附Fe2+可能起到竞争作用,促使砂柱对Fe2+吸附性减弱;3)淋溶液中Fe浓度在较高浓度下,Mn浓度越高对胶膜吸附Fe2+起促进作用,而淋溶液中Fe浓度在较低浓度下,Mn浓度越高对胶膜吸附Fe2+起竞争作用;4)淋溶液中含有一定Fe2+,可以促进胶膜对Mn2+的吸附。淋溶液中Mn浓度在较高浓度下,Fe浓度越高对胶膜吸附Mn2+产生促进作用越大,而淋溶液中Mn浓度在较低浓度下,Fe浓度越高可能降低胶膜对Mn2+吸附;5)模拟胶膜过程中,黄棕壤吸附淋溶液中Mn2+比棕红壤高,黄棕壤质地为粘土,棕红壤质地为粉质粘壤土,说明Mn2+易在粘粒较多黄棕壤中氧化淀积。2.淋出液pH的变化,可间接说明砂柱和土柱内胶膜的变化情况。根据淋出液pH变化说明:1)模拟铁胶膜的CK2和CK3淋出液pH高于5,模拟铁锰胶膜A、B、E的淋出液pH低于5,且随着淋溶液中Mn浓度增加,淋出液pH呈现降低趋势,CK3、C、D淋出液pH变化同上。2)土壤淋出液pH前几次急剧下降,可能与淋溶前几次土壤吸附淋溶液中较多Fe2+或Mn2+,氧化淀积形成氧化物吸附淋溶液中OH-释放出较多的H+,从而促使土壤淋出液pH下降。当土壤吸附淋溶液中Fe2+和Mn2+浓度降低时,其淋出液pH变化呈缓慢降低趋势。不同处理下淋溶五次以后,棕红壤淋出液pH低于黄棕壤,可能与土壤pH与CEC含量有关。3.胶膜中不同形态铁氧化物含量高于锰氧化物。实验结果1)淋溶液中铁浓度由0.02mo1/L增加到0.04mol/L时,砂石胶膜中游离态铁含量呈增加趋势,说明胶膜形成中,较高的铁浓度有利于胶膜中铁氧化物的形成。2)当铁锰混合淋溶液铁浓度为0.04mo1/L时,随着淋溶液锰浓度增加,砂石胶膜中游离态锰含量呈增加趋势。当铁锰混合淋溶液铁浓度为0.02mol/L时,随着淋溶液锰浓度增加,砂石胶膜中游离态锰含量间差异不显着。说明淋溶液含有较高的铁浓度,有利于胶膜中锰氧化物的形成。3)不同阶段中,铁胶膜中游离态含量高于铁锰胶膜中游离铁含量,铁锰胶膜中游离锰含量高于锰胶膜游离锰含量。铁锰胶膜中游离态铁锰氧化物含量之比小于0.1,说明胶膜中游离铁氧化物含量高于游离锰氧化物含量。4)砂柱底部的铁锰活化度低于中上部,与胶膜所处的环境有关。砂柱上中部层次砂石干湿交替变化较明显,有利于铁锰氧化物的活化;底部砂石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则促使铁锰氧化物的老化。5) HAHC对铁锰胶膜中锰的提取只有9.95-35.12%,推测胶膜中锰氧化物被铁氧化物所包裹。HAHC对CK4中锰的提取量占游离态含量的94.51%-160.44%,推测Mn2+可能进入砂石内部,没有完全被DCB所浸提。6)淋溶二十次后的土壤中,土壤中全量锰变化较为显着。根据对砂石胶膜中游离态铁锰测定,推测在pH为5的条件下,土壤介质表面吸附Fe2+氧化淀积产物对土壤吸附淋溶液中Mn2+吸附起到促进作用。7)淋溶二十次后,土壤非晶质铁锰含量、络合铁锰含量增加显着,与未淋溶土壤相比呈现几倍甚至上百倍增加;棕红壤和黄棕壤铁活化度增加较为明显,与未淋溶土壤相比分别增大了18.72%-34.92%、21.51%-41.04%。4.砂柱中上层干湿交替变化较明显,氧化还原反应频繁进行和砂柱下层处于潮湿环境,还原性可能较强,均会对砂柱内胶膜形貌产生不同的影响。砂柱中胶膜从第二阶段到第五阶段发生不同形貌转化,砂柱上中部胶膜为板状和少量板条状结构向大面积板条状结构或类似针状结构转化;下层胶膜为板条状结构或类似针状结构向板状结构或类似球状结构转化。干湿交替变化,可能促使胶膜的形貌向板条状或类似针状结构转化;而潮湿环境可能促使胶膜向板状结构和类似球形结构转化。5.不同阶段,CK2砂石柱胶膜上部和下部微区中Fe质量百分数高于中部;E砂石柱上、中、下部胶膜微区中Fe、Mn质量百分数呈增加趋势。不同阶段、不同层次CK2和E砂石胶膜微区中,以类似球形或板状结构所含铁氧化物或铁锰氧化物较高。(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王敏杰,郑乐平[5](2009)在《中国北方红黏土中铁锰胶膜对化学元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北方红黏土中普遍存在的铁锰胶膜入手,分析了铁锰胶膜的环境信息效应,又依据其形成过程提出去除方法,认为铁锰胶膜对红黏土元素地球化学、粒度、磁化率等方面均可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些均未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通过对甘肃朝那红黏土去除铁锰胶膜后,与原样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对比发现,铁锰胶膜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影响较小,但铁锰胶膜会造成某些稳定元素的迁移,这说明第四纪黄土研究中的某些地球化学指标并不一定适用于红黏土。(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09年06期)

黄丽,洪军,谭文峰,胡红青,刘凡[6](2006)在《我国几种亚热带上壤铁锰胶膜的微形貌和元素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电子探针(EPMA)和偏光显微观察等技术,研究了我国亚热带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的微形貌特征和胶膜线剖面(从胶膜到基质的垂直断面)的元素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铁锰胶膜为黑色和红褐色相间、厚度约为1 mm以内的膜状物,其结构致密,与基质的界限较清晰.MnO_2,Fe_2O_3,SiO_2,CaO等组分在胶膜线剖面上波动分布;胶膜中MnO_2,Fe_2O_3和CaO等含量比基质的高,SiO_2的含量相反;胶膜中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比基质的大,其中MnO_2的差别尤为显着.由外向内,黄褐土和黄棕壤的铁锰胶膜出现富锰条带区、富铁锰条带区和富铁条带区,它们在胶膜表面呈现黑色锰氧化物和红色铁氧化物的复合淀积层;红壤胶膜由外向内为富铁锰条带区和富铁条带区,富锰条带区不明显,微形貌特征为明显的黑红相间带状铁锰交互淀积层.从南到北,3种土壤铁锰胶膜中的富锰条带区逐渐明显,这源于气候等成土因素的差异,也表明铁锰胶膜形成时土壤环境的变迁.由铁锰胶膜的微形貌特征和元素分布特点认为,胶膜的生长起源于渍水的环境,它的发育是在土壤长时期整体偏干或偏湿的氧化还原交替变化过程中进行的.(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6年09期)

黄丽,洪军,谭文峰,刘凡[7](2006)在《几种亚热带土壤铁锰胶膜和基质的表面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亚热带的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为材料,研究了土壤铁锰胶膜和其基质的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和氧化特点。结果表明,与基质土壤相比,铁锰胶膜的比表面积大,电荷零点(PZC)低,这与其富含粘粒、有机质和铁锰氧化物等有关;铁锰胶膜经脱锰处理后,比表面积明显降低。由盐滴定-电位滴定(STPT)法测得黄褐土、黄棕壤、红壤基质的PZC分别为3.13、3.65和3.90;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的PZC分别为3.26和3.42。铁锰胶膜对Pb2+、Cu2+、Cd2+和Zn2+的吸附和对Cr3+的氧化能力比基质的强。铁锰胶膜经脱锰处理后,对Pb2+、Cu2+、Cd2+和Zn2+的最大吸附量比未处理时降低了53%~100%;其氧化Cr3+生成Cr6+的量比铁锰胶膜的降低了87%~100%。说明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的铁锰胶膜中,氧化锰是吸附重金属离子和氧化Cr3+的主体。(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06年03期)

黄丽[8](2004)在《亚热带典型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态与化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域的化学特征、物质转化和环境状况,是土壤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和结构特征,处于土壤裂隙或孔隙壁表面的胶膜是土壤特定阶段和特定成分活动、迁移、沉积的化学微环境的记录、土壤中元素淋溶迁移的信息载体,又是土壤固相、液相、气相与植物根系相互接触、影响和作用的交汇场所。研究胶膜的物质组成与形态变化、营养和有毒污染元素的含量及生物有效性,对了解土壤性质和评价环境质量,以及认识土壤的发生与演变规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用化学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偏光显微观察等技术,研究我国亚热带的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的微形态特征、物质组成、表面化学性质以及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点。结果表明: 1.铁锰胶膜的微形态特征为黑色和红褐色相间、厚度约为1mm的膜状物,它的物质结构致密,与基质的界限较清晰。SEM/EPMA分析表明,MnO_2和Fe_2O_3在胶膜线剖面上呈波形曲线分布;黄褐土和黄棕壤的铁锰胶膜由外向内,出现富锰区、富铁锰区和富铁区,并在胶膜表面呈锰-铁锰-铁胶膜相间的条带状构造;红壤胶膜条带由外向内为富铁锰区和富铁区,富锰区不明显:叁种土壤由南到北,土壤铁锰胶膜的富锰区逐渐明显。胶膜的生长起源于渍水的环境,它的发育是在氧化-还原周期性变化过程中进行的。供试黄褐土、黄棕壤和红壤的铁锰胶膜条带的形成经历了多次较大的环境变化。 2.供试红壤、黄棕壤和黄褐土铁锰胶膜的pH值、铁的活化度,以及粘粒、盐基、Fe_2O_3、P_2O_5、非晶形铁、游离铁、MnO_2、Co、Pb、Li、Cu、Zn、Ni、Cd等含量均比基质土壤明显的高。重金属元素尤其是Co、Pb等在胶膜中大量累积,说明这些元素在胶膜形成中发生了分异,并随铁、锰氧化物在胶膜上的淀积而富集。Ba、Co、Cu、Li、Ni、Pb等元素主要富集于铁锰胶膜的氧化锰矿物中,而Zn、Cd、Cr、Mo主要富集在氧化铁矿物中。 3.成土的气候环境和物质组成的差异,使叁类土壤铁锰胶膜的形成各有特点。黄褐土的成土作用相对较弱,在胶膜的物质迁移过程中,MnO_2对Co、Pb、Cu、Cd、Ni等大部分重金属离子的富集起主导作用;随着成土作用的增强,黄棕壤中除MnO_2外,铁氧化物在胶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并且胶膜中对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影响的作用较集中;红壤胶膜湿润、酸性强,MnO_2在铁锰胶膜形成过程中富集重金属元素的作用下降,粘粒和铁氧化物的影响加强。即从黄褐土到黄棕壤,胶膜中影响重金属行为的作用逐渐聚集,在黄棕壤中表现得最集中,相互影响较强烈;在红壤胶膜中,这些成土作用又变得较分散,相互之间的影响减弱。 4.供试的铁锰胶膜与基质土壤的粘土矿物均由水云母、高岭石和1.4nm矿物组成。黄褐土和黄棕壤基质中的1.4nm矿物为1.4nm过渡矿物和蛭石的混合相,但胶膜中的1.4nm矿物全部为蛭石;红壤胶膜和基质中的1.4nm矿物均为1.4nm过渡矿物和蛭石的混合相。由此认为,黄褐土和黄棕壤胶膜中的蛭亚热带几种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地球化学特点石主要来源于表层粘粒中蛙石的淀积和裂隙周围基质土壤中1.4nm过渡矿物的转化;在胶膜微环境条件下,其有机质含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等性质明显不同于基质土壤,其微环境抑制了土壤中的蛙石向1.4nm过渡矿物转化,并导致1.4nm过渡矿物向蛙石的转化。 5.有机酸盐溶液对黄棕壤和黄褐土基质粘粒的矿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经柠檬酸钠和乙酸钠溶液培养4至7个月后,基质土样中的部分1.4nln过渡矿物已逐渐向蛙石转化:与其它处理相比,用0.5m。比的柠檬酸钠和盐溶液培养基质土壤7个月后,其1.4lun过渡矿物向蛙石转化最为明显。说明土壤经有机酸盐溶液培养后,部分1.4 nm过渡矿物的层间轻基铝被络合出层间,随后钾、钙、镁等的水合阳离子进入,使之转化为蛙石;有机酸盐的种类、浓度和培养时间的长短均对转化的进程起重要作用。这证实了胶膜中有机质和盐基含量更高的微域条件,是导致1.4nm过渡矿物的演化逆转为蛙石的主要原因。 6.供试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氧化铁矿物主要为针铁矿,大部分胶膜中针铁矿的铝同晶替代量小于相应的基质土壤,这主要是胶膜的复盐基以及有机质对铝的鳌合作用使铝的活性受到抑制所致。黄褐土和红壤铁锰胶膜的锰矿物为铿硬锰矿和水钠锰矿的组合,黄棕壤铁锰胶膜的主要为水钠锰矿。 7.与基质土壤比较,铁锰胶膜的比表面积大,PZC低。铁锰胶膜经脱锰处理后,比表面积明显降低。由STPT法测得黄褐土、黄棕壤、红壤基质的PZC分别为3.13、3.65、3.90;黄棕壤和红壤铁锰胶膜的PZC分别为3.26和3.42,黄褐土的铁锰胶膜测不出PZCo 8.铁锰胶膜对Pb2+、cu2+、c子+、zn2+的吸附曲线符合l朋gmuir方程。与基质土壤相比,铁锰胶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氧化能力强。铁锰胶膜经脱锰处理后,对P价+、cu2+、cd2+、zn2+的最大吸附量比未处理的降低了53%一100%;其氧化cr(In)生成cr拟)的量比铁锰胶膜的降低了87%一100%。说明红壤、黄棕壤、黄褐土的铁锰胶膜中,氧化锰是吸附重金属离子和(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黄丽,刘凡,谭文峰,王贻俊,陆泗进[9](2002)在《华中地区几种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中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华中地区几种土壤和胶膜中某些性质及元素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比较了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性质及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铁锰胶膜的pH值、粘粒含量、K2O、Na2O、MnO2、非晶质铁、铁的活化度、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均比基质土壤的高,且差异显着;(2)铁锰胶膜富集重金属元素,Co、Ni、Cu和Zn等元素主要富集于胶膜的氧化锰矿物中,而Pb主要富集在氧化铁矿物中;(3)Mg在铁锰胶膜的形成过程中进一步淋溶,以致含量减少。(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02年05期)

黄丽,刘凡,谭文峰,王贻俊,陆泗进[10](2002)在《华中地区几种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中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华中地区几种土壤和胶膜中某些性质及元素的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比较了铁锰胶膜和基质土壤的性质及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铁锰胶膜的pH值、粘粒含量、K O、NaO、MnO、非晶质铁、铁的活化度、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均比基质土壤的高,且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2-10-01)

铁锰胶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添加外源镉污染水稻土进行池栽试验,施入不同形态及数量的硫肥(单质硫、石膏),研究硫素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的形成及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溶液Eh范围在-200~100 m V之间;p H在6.9~7.9之间;pe+p H在4~10之间.水稻根表胶膜以Fe膜为主,其质量分数达到5 000~13 000 mg·kg-1,Mn膜的质量分数相对较小,为170~580 mg·kg-1.在孕穗期高硫量处理与低硫量处理的铁胶膜质量分数分别为9 400 mg·kg-1和8 600 mg·kg-1,高硫量处理比低硫量处理可生成更多的铁胶膜;而根表锰胶膜的数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单质硫和石膏硫处理的锰胶膜质量分数分别为600 mg·kg-1和400 mg·kg-1,达到显着差异水平,单质硫比石膏硫更易促进水稻根表锰胶膜的形成.胶膜对于Fe2+过量吸收有一定阻控作用,对Mn2+作用不显着.水稻根表胶膜吸附Cd的质量分数在分蘖期为78.8~131.1 mg·kg-1,孕穗期16.6~21.1mg·kg-1,成熟期3.0~9.2 mg·kg-1.在分蘖期与孕穗期,高硫量处理比低硫量处理的吸附量高,在成熟期反之.采用ACA方法浸提铁锰胶膜内的Cd测定值并不能真实地表明胶膜实际固定Cd的质量分数.水稻体内各部位Cd的质量分数表现为根>茎叶>籽粒.一定量的施硫能有效减少水稻各器官中Cd的质量分数.对于根和茎叶,单质硫在成熟期以前效果好于石膏硫;对于籽粒,石膏硫效果更佳.一定量的硫肥,能有效阻碍Cd从水稻根部向茎叶与籽粒的转移.对于茎叶,在孕穗期单质硫和石膏硫的Cd转移系数分别为0.13和0.25,差异显着,单质硫能更好地阻碍Cd的转移;对于籽粒,石膏硫的阻碍效果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锰胶膜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丹.硫素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形成及吸收镉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5

[2].王丹,李鑫,王代长,饶伟,杜光辉.硫素对水稻根系铁锰胶膜形成及吸收镉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

[3].王丹丹,陶敬,马志强.辽宁朝阳凤凰山古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矿质全量的比较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

[4].尹兰果.pH5下砂柱和土柱中淋溶模拟铁锰胶膜形成[D].华中农业大学.2011

[5].王敏杰,郑乐平.中国北方红黏土中铁锰胶膜对化学元素的影响[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

[6].黄丽,洪军,谭文峰,胡红青,刘凡.我国几种亚热带上壤铁锰胶膜的微形貌和元素分布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6

[7].黄丽,洪军,谭文峰,刘凡.几种亚热带土壤铁锰胶膜和基质的表面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6

[8].黄丽.亚热带典型土壤铁锰胶膜的微形态与化学特性[D].华中农业大学.2004

[9].黄丽,刘凡,谭文峰,王贻俊,陆泗进.华中地区几种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中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J].地球化学.2002

[10].黄丽,刘凡,谭文峰,王贻俊,陆泗进.华中地区几种土壤铁锰胶膜及其基质中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特点[C].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2

论文知识图

甘肃朝那红黏土剖面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土壤铁锰胶膜的甘肃朝那红黏土剖面微量元素的UCC标准...新余打鼓岭地层剖面甘肃朝那红黏土剖面微量元素的UCC标准...一5庄上系代表性剖面及其景观

标签:;  ;  ;  ;  ;  ;  ;  

铁锰胶膜论文_王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