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观论文_孙邦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道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道,太虚,天人,荀子,张载,民胞物与,太和。

天道观论文文献综述

孙邦金[1](2019)在《戴震的天道观及其道德形上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世诸多"尊戴"、"释戴"性作品对于戴震哲学颇多推重,但现代新儒家对戴震哲学评价很低,认为戴震"达情遂欲"的道德哲学局限于知性运用和情欲满足,未能就情欲的限制、超越界的关怀和形上学的根据给出圆满解释,因而批评戴学是一种缺少贞定基础和规范性的情欲主义、精于算计的功利主义。其实,这一批评明显带有某种形而上学基础主义的定见。在戴震"人道本于性,性原于天道"的理论架构中,其"道赅理气"且具有先天道德完满性的天道论,通过"人道遡之天道"的天人关系论,以一种十分经济朴素的自然合目的论形式为其人性论和伦理学奠定了本体论基础。这在清儒形上思维普遍衰降和道德异化之时代,殊为难得,应予充分肯定。(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素军[2](2019)在《老庄天道观下的全主体性生存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境域。全主体性生存将人之生存方式的根据超拔到与天契合的层面上,同时以"自然"为具体表征,力图化解人与世界、人之自我与本我的二分和对立,建立与万物共在的审美性生存场域,以使人回归到与万物相与悠游的整全世界。(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08期)

郑毅[3](2019)在《论牟宗叁对张载天道观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牟宗叁从《诗经》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的道德视域出发,对张载天道观做了带有道德色彩的诠释;从太和与太虚、太虚与气两个方向分别提出道体创生、圆融不二的观念,这是极具创见性的论断,同时也存在有待商榷之处。牟宗叁提出张载之学乃天道性命相贯通,讲出了一套极为精微的理论。此外,牟宗叁不遗余力地批驳张载唯气论,影响着学界对张载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白兆麟[4](2019)在《《说文解字》之“天道”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者历来认为《说文解字》是儒家主导的学术着作,但从其部首排列到具体字例的解说来看,统系该书的应是老子的"天道"观,许慎确实是一位兼通西汉今古文经及其他学派的大学者。(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路鹏飞[5](2018)在《汉初天道观及其政教思想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奠定的天人二分模式经韩非、吕不韦等诠释,确立了自然客体之"天",破坏了神道设教的基础,消解了秦朝皇权政治对天命的敬畏。中间经陆贾、淮南王等重释,最后由董仲舒再次树立了天的神圣性和宗教性,重新确立了神道设教、以天统人的模式。在此过程中,现实政治上发生了黄老思想转变为独尊儒术的过程,即由重无为转变为重有为,其最终代表即董仲舒思想的形成。在天道观上,董仲舒确立了天的神圣性、宗教性,以神道设教约束皇权。但是他也区分了天的范畴,认为天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至、亦有所止;他反对泛化天的范围,强调人的能动性。人性论上,他讨论了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反对天然的性善和性恶,强调教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侯传文[6](2018)在《从《摩诃婆罗多》看印度以“正法”为核心的价值观——兼与中国天道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集中表现了印度教的人生四大目的,即法、利、欲、解脱,其中又以"正法"为核心。"正法"有多方面内涵,类似中国文化中的"天道"。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其宗教道德属性,不仅在来源、依据、目的意义和价值诉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都在宗教体系内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都有对人欲的约束。二者的差异体现了中印文化的不同特点:前者基于自然规律,后者基于神的创造;前者由外在转向内在,后者始终具有外在性;前者基本没有出世思想,后者有系统的以"解脱"为核心的出世法。宗教性的"正法"和"解脱"分别成为印度全民性的入世法和出世法的核心价值观,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互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安琪[7](2018)在《张载天道观与佛教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载作为北宋道学的创立者之一,其哲学思想历来为后世研究者所重视。其中天道论又是张载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张载天道论的建构是通过出入佛老,返于六经而完成的。因此,张载的天道观和他对佛教的态度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天道观与佛教的内在关系出发展,研究张载哲学思想。张载在北宋初年,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社会政治背景。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这不仅是张载一生的志业所在,也是它思想的总纲领。张载一方面穷思力索建构儒家义理系统,以对抗佛老之学。另一方面竭力推行儒家的典章制度,在社会上展开实践,以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张载对佛教批判与吸收成为他日后建构儒家天道本体的重要思想资源。一方面,张载对佛教的批判主要从“轮回说”、“虚妄说”展开。这些理论都涉及佛教宇宙论和天道观的基本认识,因此,张载对佛教的批判主要围绕天道本体展开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从内在理论上对佛教有所排斥。另一方面,对佛教的吸收主要体现在对佛教本体意识的借鉴和对体用思维结构的吸收,这些思想有力的推进了张载在理学崛起的背景下重新建构儒家的天道本体,并且在此基础上有力的回击、批判佛老。在儒道融合的视野下重新理解张载天道观的核心命题“太虚即气”,就会发现张载借助佛教理论改造和提升儒家哲学,佛教本体论的思辨在张载的宇宙论哲学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虽然在他的文字中更多的是对佛老的批判,然而在这种批判的过程中,张载一面吸收了佛教的优点,一面又刻意避免了佛教过失,从而以一个纯正儒者的立场,建立起了一个宏大的、完善的儒家形而上学的宇宙论体系。所以,张载哲学对佛教思想的借鉴是不容忽视的,在叁教关系的视域下对张载哲学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兆显[8](2018)在《张载天道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张载的天道观,溯本求源,厘清张载天道思想由天到人,由天道到人事的理论演进,以及由人回归到天的实践探索,了解张载思想的价值,以及在张载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涵。张载的天道观通过对儒家“性与天道”的诠释,以气本原论为基础,从体用两个角度入手打破传统天道观纯粹探讨宇宙本源与万物的演化与生成模式,逐渐向超越意识的更深层次的心性本体靠近,同时还通过对天道的探索进而延伸到天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天人如何相合的切实功夫和现实的政治关怀上,不仅弥补了儒学在宇宙本体和心性内涵方面较佛道学说的不足,而且体现了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终极关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对张载思想的研究现状,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总结了张载以前的关于宇宙本原与演化的思想,对传统天道思想做一个大致的梳理。第叁部分主要介绍张载天道观的提出背景和主要内容。通过对太虚与气的本质的介绍,来把握张载思想的逻辑起点,并通过气的气化与交感作用来揭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机制,最后对张载思想中“心”、“性”、“知觉”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对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双重人性论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揭示了张载对思维和认知奥秘的可贵探索。第四部分主要是探讨张载天道观的终极追寻,主要介绍了张载的终极价值追求,也就是张载天道思想由天到人的转换与贯通,以及变化气质之道和政治理想抱负。最后介绍了张载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对当代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期刊2018-04-01)

束坤翼[9](2018)在《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决胜阶段相关论述的重大意义——对老子的天道观和人道观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以老子的天道观等为代表的中西方关于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的有关论述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党中央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决胜阶段及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有关论述,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天道观和人道观的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08期)

刘学伦[10](2018)在《老子与荀子天道观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的天道思想,是中国谈论"形上天"的始祖。荀子对"天"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天论》之中。透过对老子、荀子天道观的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一、皆认为"天"是一个理序、规律性的"形上天",没有意愿性。二、"天"都能够产生万物,而且皆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相异之处在于:一、老子的"天"还包含了"人格天"("意志天")的成份,所以实际上是有两个层面,与荀子不同。二、老子认为人要遵循上天自然的法则,而荀子则提出"人为"的重要性,明白指出"天人之分",要制天和知天,善加利用,符合现代科学的观念。(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天道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境域。全主体性生存将人之生存方式的根据超拔到与天契合的层面上,同时以"自然"为具体表征,力图化解人与世界、人之自我与本我的二分和对立,建立与万物共在的审美性生存场域,以使人回归到与万物相与悠游的整全世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道观论文参考文献

[1].孙邦金.戴震的天道观及其道德形上学基础[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素军.老庄天道观下的全主体性生存构建[J].社科纵横.2019

[3].郑毅.论牟宗叁对张载天道观的诠释[J].唐都学刊.2019

[4].白兆麟.《说文解字》之“天道”观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5].路鹏飞.汉初天道观及其政教思想演进[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6].侯传文.从《摩诃婆罗多》看印度以“正法”为核心的价值观——兼与中国天道观比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

[7].安琪.张载天道观与佛教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8].李兆显.张载天道观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8

[9].束坤翼.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决胜阶段相关论述的重大意义——对老子的天道观和人道观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发展[J].长江丛刊.2018

[10].刘学伦.老子与荀子天道观的异同[J].昭通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古代的天道观念-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叁教合一引道入儒-竹林七贤像(南朝墓砖画)青铜礼器-西周史颂鼎目标受众构成春秋时代之矛盾性与孔子

标签:;  ;  ;  ;  ;  ;  ;  

天道观论文_孙邦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