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天道观研究

《黄帝内经》天道观研究

曲黎敏[1]2003年在《《黄帝内经》天道观研究》文中提出《黄帝内经》天道观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学和古代医学基础之上的关于宇宙本体、宇宙演化、天地结构以及天人关系的系统观念,是在对自然之天的经验感受及当时的自然科学基础上作出的自然哲学概括。天道在《黄帝内经》中是个十分重要的范畴,包括天、阴阳、五行、气、动静、象数等。本研究从四个部分对《黄帝内经》的天道观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 对《黄帝内经》有关“天”的论述进行探讨。首先探讨了《黄帝内经》以前有关“天”的起源学说、哲学内涵、天文学意义,指出先秦和汉代的天论是《黄帝内经》天道观形成的哲学与天文学两大背景。然后探讨了《黄帝内经》有关“天”及“天道”的论述,认为《黄帝内经》天道观既具有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来观察天、以自然来解释天的哲学特征,又具有综合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理论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的特性。第二部分 对《黄帝内经》宇宙本原和宇宙演化学说进行探讨。首先探讨了先秦及汉代关于宇宙起源与演化的问题。然后分析了《黄帝内经》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及其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地位和影响。认为古代宇宙本源与演化的两套系统对《黄帝内经》均有影响,但《黄帝内经》的本原论以“气本论”为主导,《黄帝内经》关于宇宙演化的理论以“气化论”为主导,并由此形成《黄帝内经》统一而完整的天道系统。第叁部分 分别阐述中国古代天地结构理论(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对《黄帝内经》的影响,以及《黄帝内经》对叁种天地结构理论的应用和延伸。认为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在《黄帝内经》中均有体现,但以宣夜说为主导。第四部分 探讨了《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学说。“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而且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和核心。《黄帝内经》以“同气相求,同类相应”作为人与天相通的原则。其“天人合一”观念具有天文学和医学的不同内涵,其中人与天本源于一气、 人与万物息息相关的缜密学说是《黄帝内经》医学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总之,《黄帝内经》天道观是对天地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其特征为宇宙天地与人体生命同构互动,其论理思路是以自然法则为基础、以生命法则为归宿,其核心要点则是天人合一学说和五运六气学说。<WP=5>研究《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意义在于,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形成与流变的文化基础,从哲学与天文学角度揭示《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实质与内涵,从生态学角度揭示《黄帝内经》以天论人、以自然论生命的医学特色。《黄帝内经》对宇宙及生命本体的系统建构是以宇宙万物及生命本体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其天度与气数的相应不仅对中国古代天道观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

田永衍, 王庆其[2]2015年在《《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和”思想探析》文中提出"和"思想是《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天道,即天地万物运行变化之道。《黄帝内经》在天道观上明确提出"天地之和"的概念,其所谓"天地之和",是指天地运行的统一、协调关系与万物变化的有序、适度状态。《黄帝内经》天道观的"和"思想主要体现在阴阳和、五行和、运气和等3个方面。《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和"思想奠定了其从天到人(天道观、天人观、人事观、生命观)以"和"贯之的医学理论基础。

田永衍, 王庆其[3]2011年在《《内经》“和”思想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先秦诸子(典籍)对《内经》"和"思想形成有直接影响,"和"思想贯穿于《内经》天道观、天人观、人事观、人体观、养生观等多个方面,是《内经》理论构建的重要思想原则与认知方法。

张敬文[4]2007年在《从现代物理学理论发展探讨孙思邈修道养生观》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亚健康、慢性病、疑难病、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现代医学尚没有更好的办法进行解决。而以“性命”之学为核心的传统修道养生方法经过前人的探索和历史的积淀,在养生康复方面有着非常独到和显着的效果,并且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均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课题采用文献学为主的方法通过对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及实践进行跨学科复合型研究,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孙氏幼年多病而却最终健康长寿的奥秘,探究修道养生实践对孙氏养生及医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探索道家“天道观”与物理学“统一场论”、自组织理论、混沌学理论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孙思邈医学科学思想,更好地继承孙思邈养生及医学成就,使孙思邈宝贵的养生经验更好地为现代养生康复服务。内容共分五个部分:1孙思邈修道养生思想考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文献、史料的研究,发现修道养生思想构成了孙氏养生及预防医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准则。《老子》《庄子》《周易》《内经》是孙思邈道论及修道养生思想的最主要源泉。孙氏对《老子》原文引用最多。从孙氏在《千金方》中对《老子》《庄子》原文的大量引用发挥来看,孙氏是从纯养生学角度对《老子》《庄子》进行理解并为之作注。并由此可略窥其已佚失不存的《老子注》《庄子注》之原始风貌。2孙思邈修道养生实践考孙氏修道养生实践可概括为“养性为本”和“性命双修”。孙氏吸取《老》《庄》《易》修道养生思想,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看作“养性之大经”,把养性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孙氏对《周易参同契》和道家“性命双修”深有研究并身体力行。《千金方》、《存神炼气铭》、《四言诗》、《龙虎篇》等着作中有关修道养生的内容构成了孙氏“性命双修”养生实践的主体。孙氏认为修道养生方法不仅可以治未病,而且还可以“疗万疾大患”。其在临床上对“恶疾大风”的治疗经验和思路方法对当前包括肿瘤在内的疑难病的预防、治疗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修道养生与统一场论以老庄、孙思邈为代表的道家人物在修道养生实践中体验并直觉到自然之道的存在,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本体,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总动力和总规范。道虽然无形无象而无极,但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有与无的统一,是制御众有的中和无极化之均衡统一场势,是客观实存。中国古代元气论是在以气解道,道气相通的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元气论力图从统一的物质本原来认识和说明物质世界。气的多种基本属性诸如本原性、混沌性、无限扩展性和演化性,均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的统一场。现代统一场论的最终目标,是以场的一元论达到物理学理论的统一。统一场,作为目前已知场(电磁场、引力场、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共同起源和共同基础,连续地充满整个空间,各种已知场不过是它的不同表现形态。统一场论与元气论自然观具有质的相似性。4修道养生与自组织非线性科学是20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第叁次科学革命,而自组织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把物理学规律和生物学规律统一起来,解决了关于世界是退化还是进化的认识矛盾,揭示了耗散结构形成和进化的奥秘;协同论、突变论揭示了自组织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人体属于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巨系统。孙氏修道养生观是对自组织理论的自觉运用。其主要是通过日常养性以抑制熵增,并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机制来最有效地增加负熵,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身体巨系统的有序程度,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在这一自组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身体内部各子系统间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协调和统一,这既是对自组织理论的自觉运用,又是在自组织条件下对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普适性的充分验证。5修道养生与混沌学混沌作为“确定性的随机”,反映了非线性动力学的本质和一般特征,揭示了大自然的深层次奥秘。它消除了决定论和概率论之间的鸿沟,跨越了层次的规律性,发现了世界新的统一。混沌理论的发展从生成演化的世界图景,从整个宇宙大化流行的角度,暗示着宇宙万物有着共同的起源、共同的背景,遵循共同的生成演化规律。而孙思邈等修道养生家在养生实践中,以无思无辨、中和无欲的混沌态去“同于大通”,其不仅在方法特征上与非线性科学(以混沌为特征)具有质的相似性,其对“道”作为宇宙本原、万物本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总规范、总动力的觉知结果,以及关于自然之道是确定论与概率论的统一,是中和无极化之均衡统一场势的结论,也与混沌理论所揭示的大自然深层次的奥秘有相通相契之处。结论:孙氏幼年多疾,而却终获遐龄,并为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卓越贡献,其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对以“性命双修”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修道养生理论、方法的深入研究、正确理解和不懈实践。对孙氏学术思想应该从“道”的高度上进行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古代道-气本原论与现代统一场论、混沌理论、自组织理论有着质的相似性。孙思邈修道养生观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为现代物理学、养生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发展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邢玉瑞[5]2013年在《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述评(六)》文中指出发生学方法是一种多种研究方法综合的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之中,真正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领域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为了促进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的健康发展,简单介绍了发生学方法的由来、界定及引入中医学研究中的过程。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现状,包括藏象学说、精气血神理论、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理论、中医相关哲学理论、中医理论发生与先秦诸子的比较、诊法与方药理论的发生学研究等七个方面。剖析了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总体规划,研究很不均衡;研究水平不高,创新急需加强;逻辑思维混乱,推理过程错误;理论诠释错误,文献引证不准等四个方面。同时指出,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不能替代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而应该与之紧密结合,以促进中医理论的现代发展。

刘东祥[6]2017年在《《黄帝内经》道家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黄帝内经》在思想实质上是一部道家的哲学着作,其哲学思想与先秦道家一脉相承,与《淮南子》同为汉初黄老道家的集大成之作,有一系统而完整的道家哲学思想体系。《黄帝内经》上承老庄以"道"为本的宇宙本源论,借鉴《管子》的"精气"说,以"气"释"道";在充分吸收《太一生水》篇与《淮南子》宇宙生成模式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五运六气"学说,构建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气化流行的宇宙生成理论体系。可以说,《黄帝内经》的宇宙论是战国秦汉以来道家宇宙论的一次大总结和大发展。从道家宇宙论出发,《黄帝内经》提出了 "天人相应"的天人关系论,并从"天人同源"、"天人同构"、"天人同道"等叁方面加以详细论证,将老子以至董仲舒以来的天人关系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在人性论方面,《黄帝内经》从天人相应出发,认为人由天地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人所禀受之"气"的不同,先天决定了人的体质和性情的差异。《内经》又根据人体先天禀受之气的不同,对人的体质和性情作了详细划分,并以此为"因人制宜"地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与道家传统人生论相比,《内经》人生论的精髓在于其生命论,它主要包含叁部分的内容:一是承继道家哲学传统,从形上层面揭示人类生命的本源;二是从医学角度对人体生命的起源与生命过程进行阐释;叁是以道家精神养生传统为基础,结合具体医学原理,阐明修心养生之道。由此开启了中国独特的生命哲学。在《内经》生命论中,养生论处于极为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是《内经》之"用",是《内经》作为一部医学哲学着作的价值关怀所在。《内经》的养生论同样脱胎于道家哲学传统,具体而言,就是道家"精神养生"的传统;所不同者,《内经》将道家之"养神"传统与医学层面的"养形"融为一体,将道家玄远抽象的养生理论落实到"形神兼养"的现实可操作层面,成为道家养生论的巅峰。《黄帝内经》以医载道,通过对道家宇宙论、人生论和养生论的扬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家养生哲学思想体系,目的是引导人们回归"合同于道"的生活方式。对当代社会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丁汉忠[7]2013年在《反射疗法 论水治的思路》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论述的"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在《灵枢·岁露》、《灵枢·经水》、《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章节里有反复论证。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同时引证为人类能在世界生存下来,是大自然的结晶,也是人类继承大自然的物质而同生延续。地球之所以有人类,水是根本,所以,人体主要

张胜[8]2013年在《天人合一与中医学》文中研究指明古人无论是讨论宇宙生成,还是探索天体奥秘,都围绕天人关系。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天人之辩是中国哲学运动逻辑的起点,是先秦两汉哲学论争的中心。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流派与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并作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同时,"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点,也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核心。

路旻[9]2018年在《晋唐道教天界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晋唐道教天界观的考察认为,道教天界包括平面和层级两种结构:平面结构的天界观最初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五方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九天等内容;九天包含了五方(天)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四天;古灵宝经又吸收了佛教十方(天)的内容,将九天的平面结构扩充至包括上下、八方在内的十方天界结构;叁十六天观是在吸收佛教的基础上而构建的,南齐严东时,为了和佛教叁界二十八天的天界相对应,将叁十二天中的前二十八天去匹配佛教的二十八天,多出来的四天就将其置于二十八天之上,形成了佛道融合的新的层级的天界结构。后世造经者在此基础上,又依据《道德经》中“一生叁”的思想,构建了更高的四层天界置于叁十二天之上,由此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叁十六天结构。叁十六天天界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才得以成型,其以大罗天为最高,太皇黄曾天为最低,各天界均为神仙的居所,且随着天界的升高,所居神仙的能力和寿数亦随之上升。在道教的天界结构中,以叁天和大罗天为最上的四层天界。通过考察可知,叁天观念自东晋末诞生以来,至刘宋已广泛被道教造经者接受,并逐渐赋予了气、色、名、神等多种内容。而从清微天等叁天名称及地位来看,其最初并非是作为叁天的内容构建的,而是作为九天中的前叁天所生成的天界名称而构建的。自南齐严东将其独立、顺序排列之后,清微天等叁天才具备了成为叁清天别称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一直被认为是420-425年出世的《太真科》中关于清微天等叁天部分的论述当为严东之后,即485年之后所作。道教最上一层天界为大罗天,其在道经中自出现之始,便具备了最高天界的意涵。后世造经者在敷演大罗天的过程中,虽然在其中所居神灵的问题上有一些矛盾的说法,但是仍不能动摇其作为最高天界的地位。通过对六天观念的考察,可知其是古人为去世的人安排的去处,故含有空间的含义。虽然最初是死人所归,但是从宗教天界观的角度出发,又可被引申为人的居所。而正是因为六天的构建的完成,才使得人、鬼都有了存在的空间,从而从天界的角度对教义有了极大的补充。通过对儒、道的六天含义、道教对血食、淫祀的禁止等内容的考察,进一步证明六天并不是作为反对儒家而构建的,道教对血食、淫祀的反对和禁止是为了向世俗政治靠拢,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道教神灵构建特别是至上神的神格问题,也充分反映着道教教义教理的深刻内涵。通过考察元始天尊的构建过程,可知其是在吸收了传说、先民信仰等内容的基础上,作为灵宝派的至上神而构建出来的。随着各教派之间的交流融合,逐渐被尊为整个道教的至上神,但其后陷入了“敬而不尊”的尴尬境地。实际上,元始天尊能被尊为至上神是因为其具备了“道”无形无象的抽象属性,这些从其来源和居所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但是元始天尊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道”,相对而言,大罗天更具抽象意义,更符合“道”的特性,故不在大罗天安放神灵才能进一步体现“道”的意义。

任秀玲[10]2008年在《《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文中研究说明"天"与"人"(或称"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古老而又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围绕着"天人之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在先秦与两汉时期,天人问题竟成为当时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因此,"天人"问题也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探索领域,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深刻地影响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中医药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命题。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天道观研究[D]. 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2]. 《黄帝内经》天道观中的“和”思想探析[J]. 田永衍, 王庆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 《内经》“和”思想研究概况[J]. 田永衍, 王庆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4]. 从现代物理学理论发展探讨孙思邈修道养生观[D]. 张敬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5]. 中医理论发生学研究述评(六)[J].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6]. 《黄帝内经》道家哲学思想研究[D]. 刘东祥. 山东大学. 2017

[7]. 反射疗法 论水治的思路[J]. 丁汉忠. 双足与保健. 2013

[8]. 天人合一与中医学[J]. 张胜.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9]. 晋唐道教天界观研究[D]. 路旻. 兰州大学. 2018

[10].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J]. 任秀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标签:;  ;  ;  ;  ;  ;  ;  ;  ;  ;  ;  ;  

《黄帝内经》天道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