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与美国的干涉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与美国的干涉

    吕建文[1]2008年在《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主义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今国际关系理论一个重要方面。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然而民族主义的再次兴起成为国际社会的新特点,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冷战后的世界民族主义问题,有助...
  • 中国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中国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赵磊[1]200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文中提出本文运用主流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联合国的外交政策。所提出的核心理论假设是:中国与联合国的互动实践形成了文化结构,即共有观念,特定的文化结构建构了中国的身份、利益和外交政策。研究过程中,论文将建构主义与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力...
  •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分析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分析

    于若颖[1]2017年在《中英两国政府对非洲农业援助的比较研究(2000-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及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在对非洲的援助中发挥着越来重要的作用,引起了西方援助过的关注。在贫困、饥饿等全球性问题仍待解决的...
  • 美朝第一次核危机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解析

    美朝第一次核危机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解析

    孙韵[1]2004年在《美朝第一次核危机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解析》文中指出朝鲜问题是东亚影响最大的冷战遗留问题,朝鲜核问题也是影响东亚太平洋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从1992年开始,美朝之间就朝鲜潜在的核计划和核设施核查问题爆发了长达3年的第一次朝核危机。然而力量强大的美国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
  • 欧盟北约双东扩与欧美关系

    欧盟北约双东扩与欧美关系

    刘秀萍[1]2004年在《欧盟北约双东扩与欧美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传统的自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格局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新的世界格局仍处于动荡的、不稳定的形成过程中。北约和欧盟作为二战后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新的国际局势下积极地调整战略。双方都采取了东扩战略,即...
  •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贡献之我见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贡献之我见

    李万银[1]2004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贡献之我见》文中研究指明如果要探究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源,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社会主义改革。从1979年十一届叁中全会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已历经20多年,20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使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业绩。人民生活水...
  • 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

    龙立[1]2013年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一直注重经济现代化。但是,政治与经济是天生的孪生姐妹,经济问题不可能通过经济手段就可能解决,所有的民族社会问题最终都需要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在世界上所有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中,政治在现代...
  • 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研究

    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研究

    于坚[1]2004年在《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开始了艰难的政治转轨进程,这是前共产主义地区所进行大变革的有机组成。因此,对哈萨克斯坦政治转轨的研究对于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由于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立后哈萨克斯坦的发展动向...
  • 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对策研究

    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对策研究

    付金梅[1]2004年在《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代社会阶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不仅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及江泽民关于阶级阶层与统一战...
  •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及其实现途径

    桑艳军[1]2004年在《试论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及其实现途径》文中认为政治发展问题是人类政治生活始终面临的基本问题,从而政治发展研究就自然成为政治科学永恒的主题。研究政治发展问题,对于正致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后,总结和分析了...
  • 论冷战后俄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论冷战后俄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朱艳华[1]2004年在《论冷战后俄美关系的曲折发展》文中提出大国关系历来都是决定国际格局的性质和结构的主要因素,国际形势的诸多变化同大国关系的调整息息相关。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史虽不能说是苏美较量史,但是苏美关系的变化的确影响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解体后,跌宕起伏、一波叁折的俄美关系既是当...
  • 论冷战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

    论冷战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

    王丽君[1]2008年在《冷战后美国海湾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海湾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中极其敏感的区域,素有世界火药桶之称。冷战后这里已经爆发了两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地区形势至今仍动荡不安。究其原因,除了本地区纷繁复杂的诸多矛盾之外,大国对海湾的政策是海湾地区冲突频仍的主要原因,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
  •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研究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研究

    田自力[1]2007年在《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制约性因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后,争取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就成为了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交总方针。日本企图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政治影响力,从而实现对世界事务主导权的分享。日本制定了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中心任务的政治大国战略。为...
  • 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导出与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导入

    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导出与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导入

    邓红[1]2004年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导出与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导入》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社会科学把社会组织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叁大类。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在政治领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在经济领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
  • 论当前黑恶势力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影响及对策

    论当前黑恶势力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影响及对策

    许先国[1]2004年在《论当前黑恶势力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本文由导论和六章二十一节组成。在导论中包括本文研究的缘由及研究宗旨,本课题理论研究现状综述,本文研究的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和不足。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黑恶势力影响基层政治的情况是...
  • 诚信政府制度建设之探讨

    诚信政府制度建设之探讨

    张国仲[1]2004年在《诚信政府制度建设之探讨》文中认为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在对人类早期“自然状态”假设性分析和“理性政府”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人民主权论”和政治代理理论,为政府诚信的伦理属性提供了丰厚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抛弃了资产阶级学者的“天赋人权”的神意安排和社会契约...
  • 从凤山镇看我国乡镇政权运行的困境和出路

    从凤山镇看我国乡镇政权运行的困境和出路

    杨希杰[1]2004年在《从凤山镇看我国乡镇政权运行的困境和出路》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处于新旧体制夹缝中的乡镇政权,在实践运行中面临机构膨胀、职能错位、权小责大、形象工程等诸多困境。乡镇政权运行失范,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乡镇政权陷入运行困境的直接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
  • 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估问题研究

    党翔宇[1]2017年在《基于政府绩效评估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政府公信力是衡量地方政府信用度的重要指标,是地方政府得以合法存在和维持稳固的基础因素。政府公信力与政府绩效评估相辅相成。一方面,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是推动政府提高效率、关注效益、重视公平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客观公正...
  • 略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与完善

    略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与完善

    肖述虎[1]2004年在《略论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与完善》文中研究指明民主政治建设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大都把重点放在制度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本文综合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深入分析,指出,民主制度建设是机制保障,而普遍的公民权利意识才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灵魂和驱动力。建设社会主...
  • 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

    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

    金鹏[1]2002年在《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运用符号学理论于文革研究的初步尝试。比较以往的文革研究,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文革时期大量出现的政治符号现象上。尽管政治符号现象一直存在于政治生活当中,但在过去的政治学研究中并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所以,本文的写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