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对策研究

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对策研究

付金梅[1]2004年在《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代社会阶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不仅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及江泽民关于阶级阶层与统一战线的论述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全面分析了这种新变化对统一战线提出的新课题和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并探讨了统一战线应对这种新变化的对策思考。这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云峰[2]2008年在《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影响》文中指出科学分析不同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的状况,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原有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社会力量发主变化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这些新变化对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在转型之中,即从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只有科学分析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及其影响,调节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能准确揭示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准确界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才能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促进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创新,使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和我们党处理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经验入手,分析现阶段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现状,在归纳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影响的同时,提出新阶段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的措施和方针。

窦红莉[3]2012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变化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是党执政兴国,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因经济体制改革而导致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理论,其实践活动在推进改革开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调节社会阶层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将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研究,放置于社会阶层变化的社会学视域之下,正是基于统一战线与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在逻辑关联上。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统一战线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对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作出客观的历史考察,探索其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及社会背景,把握其规律性、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对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升华其理论体系。本论文由导论和六章正文共七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围绕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主要观点述评,研究的主要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以及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和预期成果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从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研究不足;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不多;多学科交叉研究鲜见等;本研究正是从问题出发,以多学科角度,紧紧抓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发展的两条主线。深入系统地探索二者的关联性、规律性、科学性,进而丰富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内涵。第一章“社会阶层”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溯源。本章着重论述了社会阶层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概念,西方社会阶层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统一战线理论是研究不同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之间力量配置的一门科学,统一战线的联盟性本质,决定了不同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状态不同,则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不同。因而,研究“社会阶层”与“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渊源,是研究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是我们分析社会阶层状态,探讨阶级、阶层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论指南,但同时也应吸收和借鉴西方阶级阶层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理论,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阶层构成,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基于建立在对中国社会不同时期阶级、阶层状况的深刻分析与准确把握。第二章近现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发展创新的历史考察。本章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的阶级阶层状况分析出发,分析了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及与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内在联系,阐明了二者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中得出:社会阶级阶层变化是决定统一战线的基础,统一战线的对象随着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推动统一战线发展等结论。第叁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本章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变革、收入分配政策及方式的调整,政策性影响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及状况,在研究工人阶级及农民阶级的分化、分流同时,特别分析了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状态及其政治参与特征,预示其对统一战线内部将产生的重大影响。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对党的统一战线的挑战。本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农民阶级的快速分化,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壮大,给党的统一战线提出了扩大统一战线对象、范围,创新工作机制、方法,转变思维模式,统战工作社会化等一系列新问题,推动着统一战线理论实践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也使统一战线的着力点必然地落在新生而充满活力的新的社会阶层身上。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主要内容。本章着重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理论创新。并从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内容与载体、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的路径与机制等实践层面,系统归纳总结了因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统一战线格局与阵容的变革而产生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发展的创新成果。第六章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经验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分析社会阶层结构状况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确保统一战线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巩固以“同盟者为本”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筑牢党的执政基础的坚实保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民主建设是促进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加速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政策的灵活性保持统战工作的发展活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的创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和谐社会构建。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不仅是推进党的中心工作的坚强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其实践与理论创新的路径,也为未来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及方法指南。

罗永宽[4]2010年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拟从理论、历史与现实叁者结合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和党建学说,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新阶层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分析,以全面而历史地探讨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各种因素,分析这种影响的方式、作用机理和程度,进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组织基础等论域,提出巩固和拓新执政基础的若干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思考。这一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通过宏观审视与微观实证、逻辑推演与历史考察的有机结合,并合理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无疑有助于拓新党建研究论域,深化执政理论体系研究,从而进一步地探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本文由导论、六章正文和结束语组成。第一章导论系概念辨析、学术综述和基础理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选题背景和意义,辨析了相关概念和范畴,综述了20余年来国内外相关学术动态,描述了主要研究方法和全文的框架结构。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分层、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基础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阐释,对西方代表性的社会分层理论、政党理论及其流变的述评,以建构本文考察建国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全面揭示其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带来的影响或挑战。第二章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及其变迁、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演进,以及此二者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历时性分阶段的考察。本章梳理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基础,考察了1949-78年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探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的生成、特点及功能,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和变革社会结构的历史经验,继而对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组织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考察,并从中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历史经验教训。第叁章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形成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多样性社会阶层结构的动态考察,揭示出改革开放进程与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其结构生成之间的历史性关联。本章廓清了中国原有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及其阶级归属、评价了社会新阶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探析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及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利益结构变动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多样、社会利益格局变迁中社会稳定与执政合法性问题凸显、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党的执政基础的深刻变化等叁个维度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党执政基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挑战。第四章依据文献调研而得的数据材料,重点研究新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巩固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分化和地位变动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的问题,探析了农民工问题、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及其对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影响,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分化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等问题。第五章侧重从社会新阶层的角度探讨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问题。本文动态地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强调社会新阶层是党执政的重要社会基础,故需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自由择业者的政治引导和政治吸纳,通过有序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密切新形势下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效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推进社会建设构解决民生问题等途径,以增强党执政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第六章考察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执政党整个组织体系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影响,针对党在基层的组织环境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和涣散、基层党组织传统建设模式遇到挑战等问题,从理念、机制和方法等层面,探讨巩固和拓新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策略选择和实现途径,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中的组织建设问题。结语部分表达了叁层意思:一是执政党要常怀忧患之心,常抱兴党之责,对既往的和现有的、不变的和变化的执政基础进行梳理、审视和分析,并应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社会变迁和自身变化,对执政的诸多社会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进行动态的系统分析,以探究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二是探讨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群众基础的扩大、组织基础的拓新与理论基础的夯实等方面的内在关联性,并对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争鸣性前沿问题予以回应,以求得对新世纪巩固和拓新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策略选择、实现方式和路径依赖的进一步思考;叁是运用新世纪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及重要战略思想,来解读其对于巩固和拓新党的执政基础的指导性意义,以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语境中拓展本论题的研究,从而使这一论题更具理论张力和研究的可持续性。

周志文[5]2006年在《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处于攻坚、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不仅涉及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变化,而且最终必然会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及其自身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社会阶层结构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进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依据。重视和深化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分析,尤其是正确把握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引起党对社会阶层分化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尤其是党的执政基础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的高度重视,把对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的对策性研究系统化、理论化和实践化,对于引导、推动社会阶层分化健康发展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论文鲜明地提出,针对社会阶层分化给党的执政基础带来的各方面的现实挑战,我们应认真践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缩小贫富和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妥善应对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探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式、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创新制度和优化政策、引导社会各阶层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切实加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执政党的思想基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业、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成果充实人民的精神生活,切实加强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现阶段社会阶层分化特征和趋势的分析,考察社会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及时发现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敏感把握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因素,深刻揭示

朱旭旭[6]2017年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的社会阶层是随着改革开放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生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时刻关注新的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新特点,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局,专门研究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便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统一战线工作,切实提高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实效性。并且,根据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现状,把新媒体从业人员纳入到新的社会阶层范围内,重新科学界定新的社会阶层包含对象,以更好地服务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新的社会阶层及其统战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服务好新的社会阶层的坚强决心。通过对阶级、阶层概念的阐述,科学认识社会阶层理论和新的社会阶层。并且,从马克思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出发,寻求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在学术界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十八大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的变化发展,以及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作用,领会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时代内涵。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新的社会阶层来源广数量多、流动性自主性强、内部构成差异大等特点,提出对新的社会阶层开展统战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内部结构的变化,也给当今社会的统战工作提出巨大挑战。根据十八大以来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寻找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并且,根据党中央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新变化,寻找服务新的社会阶层的具体实践路径。

卞忆雯[7]2016年在《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统战工作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新生代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新生代民营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新生代民营企业主逐渐开始创业、接班,成为民营企业新的领导者,他们的队伍开始扩大,新生代民营企业主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研究新时期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的统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统战工作,培养一支积极分子队伍,进而带动和影响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引导这支队伍健康发展,对于发展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生代民营企业主在江苏省的非公经济领域同样发展迅猛,新生代民营企业主在江苏省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和推进江苏省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的统战工作,充分发挥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的积极作用,是江苏省各级统战部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新生代民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现阶段复杂形势,需要团结和凝聚各阶层力量,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加快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再次,对新生代民营企业主开展统战工作,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通过对江苏省4个城市新生代民营企业主发放问卷,对其政治参与、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了解、总结和分析,力求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现状进行相对全面、客观、准确的把握。本文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江苏省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个客观描述,着重对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新生代民营企业主思想状况表现为:由于他们是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较强,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满意度很高;新生代民营企业主认为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尤其是出过国的新生代民营企业主;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的社会责任感很强;新生代民营企业主有政治参与意识,但参政两极化倾向明显。新生代民营企业主思想中的也存在消极因素:容易受西方思想影响,对本国国情了解不够。在新生代民营企业主兴起的情况下,执政党要重视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的思想状况,并且根据这些思想状况开展江苏省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统战。接下来探讨了江苏省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统战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探讨了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统战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刘振强[8]2010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文中提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对政治协商问题的研究,努力把握政治协商的发展规律,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需要不断开拓发展的实践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试图从大历史的路径,世界的空间走向去了解、研究和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寻求完善与优化中国政治协商的途径,以达逐步把握中国政治协商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之目的。本文由绪论和五大章组成,努力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系统、全面且完整。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界定本文研究中的两大基本范畴——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较为系统的分析,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并展示研究大纲。第一章主要分析中国政治协商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协商的思想是中国政治协商的基本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因子也对政治协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治协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过程。清末的谘议局和资政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联席会议、国民参政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些协商尝试都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有一定的历史影响。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之后,中国政治协商经历了初步发展、曲折发展、严重挫折、重新恢复、逐步完善等时期。第二章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实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台的。这份重要文件颁发后,中国政治协商进入坚持和完善、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协商活动逐渐经常化;政治协商主体建设逐步加强;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治协商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第叁章主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理论经历了党的十六大以前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两大发展阶段。在这两大阶段,中共中央坚持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协商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学术界也积极展开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了政治协商的理论宝库,推进了政治协商理论的创新。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政治协商面临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规划中国政治协商事业,不断促进了中国政治协商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中国政治协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利益的分化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为政治协商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政治协商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政治协商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如政治协商法治化不足,政治协商主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政治协商内容、形式和程序欠规范化都影响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影响政治协商作用的发挥和政治协商的发展。第五章主要探讨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协商的对策。本章是文章的结尾,提出完善和发展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为:从方式和制度上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状态上看,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进行创新,认真研究和解决政治协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巩固发展有利因素,消除变革不利因素;从速度和战略上看,则必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在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一种时间上渐进、空间上(规模上)可控的路径积极探求在改革和创新中逐步完善起来的途径。坚持和完善中国政治协商的路径为:一是从改善执政党对政治协商的领导,发挥执政党的主导作用;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加强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提高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水平;推进人民政协改革,构建并完善协商式民主的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中国政治协商主体建设。二是从推进政治协商的法律化;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政治协商的程序化等方面逐步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叁是从推进政治协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夯实政治协商的思想理论基础;积极发展中国政党文化,提高执政党和参政党成员的政治素养;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提高人们对政治协商的价值认同等方面着手积极培育政治协商的合适的政治文化氛围,逐渐增加促进政治协商发展的深层次养料。

张涛[9]2009年在《社会新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社会新阶层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形式以及新的产业的兴起而从其他社会阶层中分化出来的。社会新阶层纳入统一战线的工作范畴,是履行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和践行“叁个代表”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做好社会新阶层的统战工作,对发挥社会新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程度,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安排和布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社会新阶层的含义、分类及其地位和作用。这个部分在了解和把握社会新阶层的含义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明确社会新阶层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在总体上对社会新阶层加以把握,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的意义。分别对研究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的理论意义和研究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的实践意义加以研究,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明确对社会新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时代性。这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进一步延续,同时也为下一部分的论述奠定基础。第叁部分主要对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对社会新阶层的统一战线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文章的归宿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主要是对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的对策开展研究。其中包括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原则,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重要性认识,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机制,提高统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加强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等策略方针。这个部分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和逻辑归属。

徐军[10]2014年在《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专门研究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的博士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及附件。在绪论中,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本课题研究现状、研究思路,重点是明晰了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通过辨析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党外知识分子的关系,政治参与的内在构成要素及与“参政议政”的关系,确定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政治参与是指对政治系统的决策和行为施加影响,及实际参与政治生活的活动与行为;另对相关理论——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理论、知识分子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政治参与理论作了介绍。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基本状况,包括其产生、发展历程、时代背景、主要构成、特点、属性及作用。在历程部分,对改革开放前中国自由职业者状况作了回顾,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历程分为孕育、产生、初步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时期。在构成部分,分别介绍了五个主要群体——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技术人员、中介行业的专业人员、自雇知识分子、民办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的群体界定、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在特性部分,归纳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十个主要特点,并分别从与阶级、阶层、中间阶层、精英群体、利益集团角度进一步认证了其属性,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阐述了其地位和作用。正文第二部分是论述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政治参与,包括历程及动因、途径及内容、成效与不足、对策与趋势及相关比较研究、评价体系。在历程及动因部分,回顾政治参与历程,认为应分孕育、启动和发展叁个时期,分析了其对于政治的不同态度,归纳了四个方面的主观原因和四个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代表行业利益、反映行业诉求,为本行业发展争取支持、营造环境;参与国家政治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拓展个人社会活动空间,提升个人社会地位,支持个人事业发展;客观原因是:国家治理的需要、统战工作的需要、社会建设的需要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在途径与内容部分,从制度、政党、政府、团体、行业、媒体及其他七个途径论述了其政治参与的方式与内容。在成效与不足部分,从个人及单位、行业与群体、地方与社会、国家与政党四个层面总结了成效;从主体、途径、内容、标准四个方面,指出了不足。在对策与趋势部分,提出了加强主体建设、完善参与途径、提升参与质量、明确评价标准的对策,认为会出现主体会进一步加强与均衡、途径会进一步完善与规范、质量会进一步提升与加强的发展趋势;在比较部分,分别进行了群体比较与历史比较,群体比较是将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了比较,历史比较是与历史上自由职业者进行了比较,每个比较都包括了参与主体、背景、途径、作用四个方面。在评价体系方面,从政治参与途径入手,以具体参与方式为载体,按照政治参与的广度(反映参与广泛程度)、强度(反映参与深入程度)、效度(反映参与实际效果)叁个纬度,先把每个参与途径下指标项目及数值标准提练出来,然后汇总叁个纬度的指标项目,形成总体评价体系。本文还包括了两个附件:一是中介行业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与政治参与调查问卷汇总说明;二是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状况调查问卷汇总分析。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对策研究[D]. 付金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2]. 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影响[D]. 李云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变化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创新研究[D]. 窦红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 罗永宽. 武汉大学. 2010

[5]. 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周志文.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6].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研究[D]. 朱旭旭. 西南科技大学. 2017

[7]. 新生代民营企业主统战工作研究[D]. 卞忆雯. 扬州大学. 2016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协商的理论和实践[D]. 刘振强. 武汉大学. 2010

[9]. 社会新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研究[D]. 张涛. 西南大学. 2009

[10]. 当代中国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及其政治参与研究[D]. 徐军. 武汉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统一战线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