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婉绪论文_姜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朴婉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形象,那么多,吃了,维度,空间,小说。

朴婉绪论文文献综述

姜琳[1](2019)在《关于朴婉绪小说《为了思念》的韩汉翻译批评与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中笔者以朴婉绪的小说集《亲切的福姬》中的短篇小说《为了思念》的中文译本为分析对象,结合翻译理论知识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探讨其翻译的优劣,希望对笔者日后的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工作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3期)

张琳娜[2](2018)在《朴婉绪战争经历小说《渴望的季节》的叙事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小说的叙事空间作为人物和事件活动的空间领域和舞台,赋予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件的现实性,凸显小说的主题或营造小说中的环境气氛,甚至可以成为背景本身的象征意义等观点出发,研究了朴婉绪战争经历小说《渴望的季节》中的叙事空间。借助Yi-Fu Tuan的空间理论,传记批评方法,叙事空间理论等,分析了朴婉绪战争经历小说《渴望的季节》中的叙事空间特性和意识形态。并且分析了通过地点的移动而产生的人物心理变化,记忆以及经历。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了研究目的并探讨了研究史,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朴婉绪和她的6.25战争经历,朴婉绪的创作和战争经历小说。朴婉绪作为亲身经历6.25战争的作家,很多作品当中都有作家的历史性的战争经历和生活的痕迹。6.25战争经历已经深入作家的记忆,是朴婉绪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朴婉绪通过不断地对6.25战争经历的反复创作来试图治疗自己的伤痛。而且6.25战争不仅仅是作家一个人的伤痛,更是韩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朴婉绪渴望治愈民族的伤痛。最后,朴婉绪通过战争经历小说的创作揭示了 6.25战争的事实并和读者们实现了沟通。第叁章分析了《渴望的季节》中叙事空间的类型。通过把《渴望的季节》分为战争前平和和幸福的空间,战争中杀戮和避难的空间,战争后虚无和克服的空间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战争前,稳定的工作,有趣的学校生活,幸福的家庭日常等,可以知道平和中自由生活的主人公一家的模样和心理。即,战争前韩民族的生活是和平中从容和幸福的生活。通过对战争中的杀戮和恐怖的空间,生存和避难空间,分析了由战争引起的恐怖和不安,渐渐失去理性的人们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战争后是克服,治疗战争伤痛的空间,同时也是反战和祈愿和平的空间。强调了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及社会秩序的瓦解和荒废给人类带来的至今都难以愈合的巨大伤痛。揭发了同族相残的6.25战争给韩民族留下的无法想象的伤痛。重新对人类表明了意识形态作为统治者战争借口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对战争伤痛的克服和治愈保持距离,包容以及关怀。第四章是结论部分朴婉绪灵活高效地设定《渴望的季节》的叙事空间,揭示了 6.25战争对韩民族的伤痛,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作家的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渴望。并且朴婉绪小说中对非人的战争和意识形态的批判的同时表明了正面的人性,和平,反战,共同体精神。所以她文学的最终指向的世界是,有尊严的人性和自由,平等和尊重的世界,即通过共同体精神实现美好生活的世界。(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安玉琳[3](2017)在《王安忆和朴婉绪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以《长恨歌》与《您还在梦中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对中韩现当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活跃起来,中韩两国的女性文学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也备受关注。王安忆和朴婉绪作为两国举足轻重的女性作家,在《长恨歌》和《您还在梦中吗?》两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王安忆和朴婉绪通过作品中女性的现实问题和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度下的不平等的思想,批判了这种社会现实。本文试从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情纠纷等角度分析两部作品所反映的仍存在的女性问题。(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7年15期)

严贤美[4](2017)在《从张辛欣与朴婉绪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看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代是中国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出现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文学的风靡,中韩两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之下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中韩两国女作家也随之从舞台的边缘进入到聚光灯之下,成为各自国家文坛瞩目的焦点。张辛欣与朴婉绪是1980年代中韩两国各自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两位女作家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国度、归属于不同的民族,但却在文学观念与生活经历上呈现出十分接近的态势,因而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可比性。截止今天,中韩两国围绕着女性主义文学进行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但是针对张辛欣与朴婉绪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还未见比较研究的论文。两位作家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对中韩两国现代女性的悲惨境遇进行了相当完整的表达,也通过各自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其自身所蕴含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因此,本论文以张辛欣和朴婉绪的作品为切入口,着重对两位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她们两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有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受性别压迫的女性、男性化气质的女性等。从两位作家塑造出的女性形象中可以分析出她们的女性意识。通过对社会文化因素,个人的成长经历、受教育过程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出两位女作家女性意识差异的真正原因和发展脉络。实际上,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态度和理念都和其个人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张辛欣与朴婉绪这两位女作家早年都曾遭遇过比较坎坷的经历,无形中也让这两位女作家获得了观察各自国家社会和女性意识的眼光与能力。相对于男性作家,女作家有其天生性别所赋予的优势,她们在感情上比较细腻、在感觉上更加敏感,能够很好地将个人独特的感受运用在笔下女性形象的刻画当中。本文主要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比较研究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两位女作家在各自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作家身上所蕴藏的女性意识,并且进一步挖掘出两位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异同点。并且,针对这些异同点寻找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围绕着作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叁个方面进行具体解析。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上分为叁步,首先,对两位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详细解读;其次,归纳和总结这些女性形象所反映出来的作家身上的女性意识;最后,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深入评价两位女作家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以及差异性的来源。显然,两位女性作家在各自的作品中都充分显露出来强烈的女性意识,但深入考察以后发现,二者的女性意识其实并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她们所表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其实也具有一定的局限,但却足以给中韩两国的现代女性以鲜明的观照和启迪。(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5-25)

申智煐(SHIN,JIYEONG)[5](2017)在《丁玲和朴婉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意在通过比较研究丁玲和朴婉绪的有关作品,来了解中韩两国女性形象在近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具体变化。笔者集中细读和比较了中国作家丁玲的《母亲》、《我在霞村的时候》、韩国作家朴婉绪的《妈妈的木桩》、《妈妈的木桩2》、《裸木》等具代表性的作品,从小说中女性主人公外在与内在形象的演变入手,进行层次分明的阐述。本文主要包括叁个部分;首先,从创作历史背景探究中韩两国女性走向近代的原因。从中韩历史背景的分析,阐述丁玲与朴婉绪作品差异的潜在原因,再从她们的家庭背景分析异同。“夫丧”这一隐喻意味深厚的情节,并不仅止于造就文中描述的小家庭被时代浪潮倾覆的起兴,更暗示着在战争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家长制的必然衰落,甚至成为女性意识崛起的节点。继而发生的是女性外在形象的重大改变。众所周知,韩国的古代女性有着独特的盘辫式发型,特别是宫中有地位的女性会用大量的假发来装饰自己。在女性形象的转变过程中,将一头长辫子剪成短发,无疑是一个重要变化。而在中国,“裹脚”体现了在封建礼教制度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男性审美对女性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深刻地展示了“叁从四德”这一传统女性道德观念中触目惊心的旨在禁锢和物化女性的男性霸权主义。因此“短发”和“放足”展现了当时的女性群体通过外在形象的改变,试图达到真正解放的努力。最后,我们得以一窥女性的内在形象。中韩两国女性对待近代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社会对待她们的态度及其相互关系,是论文这一部分内容着力探讨的主旨。通过以上叁处对中韩两国女性的比较,笔者认为在封建时代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中韩两国女性群体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历史面貌:一个是积极进取的,一个是被动消极的。究其原因,中国近代女性在转变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来自进步分子的支持,更得益于积极包容的社会氛围,其自身觉悟也较高。而韩国的近代女性,在历史传统文化上没有中国这样丰厚的沉淀——或说是沉重的桎梏,但过犹不及的儒家封建思想和日本侵朝战争中刻意推动的女卑教育,变成了禁锢韩国近代女性解放的两大沉重枷锁。(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24)

河贞美[6](2016)在《从大家庭转变到核心家庭中新婆媳形象——读朴婉绪的《黄昏》》一文中研究指出婆婆的夫家长辈地位在新时期开始松动,媳妇对她们的态度呈现出多种现代样式,也正是这些样式构成了近年来家庭伦理的"新婆媳形象"。20世纪80年代是韩国刚进入全球化的时期,西方文化把以共同体为主导人际关系的韩国传统转变为重视个人、私人空间等现代观念的社会,并将社会基本结构从大家庭拆解为核心家庭。这种情况之下最疏离的是老年人,尤其是老女人。韩国作家朴婉绪的《黄昏》里主要结构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对朴婉绪《黄昏》的分析,来研究在资本主义之下歪曲的女性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5期)

杨磊[7](2015)在《韩国小说翻译忠实维度研究—以朴婉绪小说汉译中的“原作维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小说作品,译者对于原着的诸多特点需要一一考察后方能下笔翻译,而作为翻译研究者也要遵循同样的思路,需要就小说的诸多内容进行考察后才能对译文做出客观的评价。本论文以韩国作家朴婉绪小说汉译为例,就小说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忠实维度的问题进行考察。指出意识到小说翻译的多维特点,充分尊重"原作维度",方能实现经典小说的异国再现。(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千恩花[8](2015)在《朴婉绪小说的叙事空间小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空间叙事理论分析朴婉绪自传体小说《那么多的酸模都让谁吃了》的空间。把作品中故乡和都市两大叙事空间与其建构的意义联系起来,分析空间变化与人物性格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20期)

刘辰洁[9](2015)在《韩国女作家朴婉绪及其作品的时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朴婉绪是韩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其每部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分析朴婉绪以韩国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和朝鲜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创作的两部代表作,力求触摸朴婉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人生。(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5年10期)

周薇[10](2015)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历程的探讨——基于朴婉绪历代作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韩国文学史上,朴婉绪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她的作品被称作"携刻着韩国现代小说年轮的巨木"。她的作品描写了韩国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生活状态及意识状态,通过对50年代-6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70年代、80年代-今朴婉旭文学作品的解读,透视着女性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的清晰历程,为韩国女性文化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来源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朴婉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小说的叙事空间作为人物和事件活动的空间领域和舞台,赋予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件的现实性,凸显小说的主题或营造小说中的环境气氛,甚至可以成为背景本身的象征意义等观点出发,研究了朴婉绪战争经历小说《渴望的季节》中的叙事空间。借助Yi-Fu Tuan的空间理论,传记批评方法,叙事空间理论等,分析了朴婉绪战争经历小说《渴望的季节》中的叙事空间特性和意识形态。并且分析了通过地点的移动而产生的人物心理变化,记忆以及经历。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了研究目的并探讨了研究史,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朴婉绪和她的6.25战争经历,朴婉绪的创作和战争经历小说。朴婉绪作为亲身经历6.25战争的作家,很多作品当中都有作家的历史性的战争经历和生活的痕迹。6.25战争经历已经深入作家的记忆,是朴婉绪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朴婉绪通过不断地对6.25战争经历的反复创作来试图治疗自己的伤痛。而且6.25战争不仅仅是作家一个人的伤痛,更是韩民族不能忘却的伤痛,朴婉绪渴望治愈民族的伤痛。最后,朴婉绪通过战争经历小说的创作揭示了 6.25战争的事实并和读者们实现了沟通。第叁章分析了《渴望的季节》中叙事空间的类型。通过把《渴望的季节》分为战争前平和和幸福的空间,战争中杀戮和避难的空间,战争后虚无和克服的空间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战争前,稳定的工作,有趣的学校生活,幸福的家庭日常等,可以知道平和中自由生活的主人公一家的模样和心理。即,战争前韩民族的生活是和平中从容和幸福的生活。通过对战争中的杀戮和恐怖的空间,生存和避难空间,分析了由战争引起的恐怖和不安,渐渐失去理性的人们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战争后是克服,治疗战争伤痛的空间,同时也是反战和祈愿和平的空间。强调了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及社会秩序的瓦解和荒废给人类带来的至今都难以愈合的巨大伤痛。揭发了同族相残的6.25战争给韩民族留下的无法想象的伤痛。重新对人类表明了意识形态作为统治者战争借口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对战争伤痛的克服和治愈保持距离,包容以及关怀。第四章是结论部分朴婉绪灵活高效地设定《渴望的季节》的叙事空间,揭示了 6.25战争对韩民族的伤痛,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作家的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渴望。并且朴婉绪小说中对非人的战争和意识形态的批判的同时表明了正面的人性,和平,反战,共同体精神。所以她文学的最终指向的世界是,有尊严的人性和自由,平等和尊重的世界,即通过共同体精神实现美好生活的世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朴婉绪论文参考文献

[1].姜琳.关于朴婉绪小说《为了思念》的韩汉翻译批评与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9

[2].张琳娜.朴婉绪战争经历小说《渴望的季节》的叙事空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安玉琳.王安忆和朴婉绪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以《长恨歌》与《您还在梦中吗?》为例[J].祖国.2017

[4].严贤美.从张辛欣与朴婉绪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看女性意识[D].延边大学.2017

[5].申智煐(SHIN,JIYEONG).丁玲和朴婉绪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比较[D].湖南大学.2017

[6].河贞美.从大家庭转变到核心家庭中新婆媳形象——读朴婉绪的《黄昏》[J].名作欣赏.2016

[7].杨磊.韩国小说翻译忠实维度研究—以朴婉绪小说汉译中的“原作维度”为中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8].千恩花.朴婉绪小说的叙事空间小考[J].作家.2015

[9].刘辰洁.韩国女作家朴婉绪及其作品的时代特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10].周薇.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历程的探讨——基于朴婉绪历代作品的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科研成果附1 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目...

标签:;  ;  ;  ;  ;  ;  ;  

朴婉绪论文_姜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