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形貌及摩擦磨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貌,表面,磨损,摩擦,电弧,摩擦系数,复合材料。
表面形貌及摩擦磨损论文文献综述
王敬,梁强[1](2019)在《表面形貌对冷作模具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研究表面形貌对冷作模具钢表面摩擦系数及磨损性能的影响。方法用打磨和化学腐蚀法分别获得了光滑表面形貌和带有腐蚀坑的表面形貌,通过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测量表面形貌的分布和大小,研究了腐蚀时间对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对腐蚀前后的试样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分析了表面形貌对冷作模具钢表面摩擦系数及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试样NO.1、NO.3表面的腐蚀坑比NO.2、NO.4明显。试样NO.0的摩擦系数随着摩擦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大,而试样NO.1、NO.2、NO.4的摩擦系数相对稳定,无明显增大趋势,摩擦系数最小的试样为NO.4,其摩擦系数相对NO.0降低了52.26%。试样NO.0的磨痕相对其他试样较规则,且磨痕上有鳞状物,而其他试样则没有,试样NO.0的磨痕两侧峰值较大,其他试样的磨痕曲线不是很明显。结论采用浸泡腐蚀可以得到具有一定腐蚀坑的表面形貌,腐蚀坑的大小、深度与腐蚀时间有关,腐蚀坑的深度对摩擦系数有非常大的影响,腐蚀坑可以减少磨屑导致的二次磨损。合理的表面形貌可以有效地改善模具的磨损情况。(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刘枭鹏,牛秋林,陈明,李鹏南,向道辉[2](2019)在《20vol%SiC_p/Al复合材料—硬质合金摩擦磨损表面形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YG6X硬质合金为对磨材料,借助MMUD-5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载荷、转速和温度对20vol%SiC_p/Al复合材料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H-4000M扫描电镜和VHX-2000叁维超景深光学显微镜对试样的摩擦磨损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当载荷小于150N时,表面质量较好,只有轻度涂覆现象;当载荷大于200N时,随着载荷的增加,表面质量越来越差,表面磨损主要为犁沟和剥离;在较低转速下,表面磨损主要是剥离和犁沟;在较高速度下,材料表面因较高的温度产生塑性形变,出现了裂纹和粘着磨损;当温度超过100℃后,磨损表面产生塑性变形,且随着温度升高,表面磨损由犁沟和剥离转变成粘着磨损和颗粒拔出等损伤。(本文来源于《工具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陶博[3](2018)在《金属表面形貌对PTFE-Al_2O_3摩擦磨损及转移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作为自润滑材料在工程当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纯聚合物通常缺乏足够的润滑性或耐磨性,因此填料被用来增强聚合物并改善其在滑动条件下的性能。当聚合物复合材料在金属表面滑动时,产生的磨屑会在机械或化学作用下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转移膜。聚合物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改善往往归因于金属表面转移薄膜质量的提升。以往的研究表明,当聚合物与金属配合时,金属表面微观形貌对界面间的摩擦存在显着的影响。当表面粗糙度超过临界值或表面出现与滑动方向一致的单向纹理时,超低磨损(k~10~(-7)mm~3/Nm)聚四氟乙烯/氧化铝(PTFE/Al_2O_3)复合材料会丧失耐磨性和形成稳定转移膜的能力。为了探讨表面形貌对PTFE/Al_2O_3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和转移过程中的影响,本文通过选择性控制粗糙度峰谷、表面偏态及单向织构并结合标准摩擦磨损实验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实验设计方面,首先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出不同粗糙度R_a的表面、去除表面粗糙峰表面以及不同偏态S_(sk)的表面,同时利用光纤打标机制备了不同间距和不同深度的单向微织构表面。利用白光干涉叁维轮廓仪测量实验前的金属表面,并选取S_a、S_(sk)、S_v和S_p叁维参数对试样叁维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自制的多工位摩擦磨损试验装置,在干摩擦条件下对不同形貌的试样进行摩擦磨损实验。采用高频光学显微测量法记录磨屑和转移膜生成、迁移、聚集及消除的细节。研究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对聚合物摩擦系数、稳态磨损率和转移膜质量影响不大。在粗糙表面上,聚合物复合材料最终也实现了超低磨损,这主要是因为聚合物在滑动过程中逐渐去除了表面粗糙峰,获得了有利于转移膜生长的表面形貌。研究结果发现转移膜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成过程,分别是在光滑区域以种子形核模式生长和在粗糙表面沟槽内优先生长并溢出。去除金属表面粗糙峰后的表面有利于转移膜的生长,即使在非常粗糙的表面,也可以极大地减少聚合物稳态磨损量;而表面交错的沟槽和光滑部位有助于形成稳定、粘附力强的转移膜。对于单向微织构表面,不同深度和间距的表面纹理表现出不同的摩擦磨损特性,形成不同形貌的转移膜。小间距和低深度纹理表面有助于转移膜在微沟槽内形成,且使聚合物最终达到了超低磨损(×10~(-8) mm~3/Nm)。(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牛一旭,上官宝,张永振,杨正海,宋晨飞[4](2017)在《铜/铬青铜摩擦副磨损表面形貌与电弧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载流摩擦磨损过程中摩擦副磨损表面形貌与电弧的相互作用关系,在HST-100高速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以铜/铬青铜为摩擦副进行载流摩擦磨损试验。用叁维形貌仪测量磨损表面粗糙度,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试验后销试样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起始表面粗糙度在磨损初期对电弧能量、摩擦因数有影响,在磨损中后期其影响并不显着;表面粗糙度与燃弧率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表面粗糙度较大时,燃弧率与电弧能量较大,表面粗糙度降低,燃弧率与电弧能量也随之降低;质量磨损率呈现"U"形变化,摩擦因数则先降低后升高;磨损初期,磨损机制主要是黏着磨损,没有明显的电弧侵蚀作用,磨损中后期,电弧侵蚀越发严重,出现电弧烧蚀坑,并造成熔融堆积。(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7年09期)
牛一旭[5](2017)在《载流摩擦磨损过程中材料磨损表面形貌与电弧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载流摩擦磨损过程中,摩损表面形貌不断发生变化,会影响电弧放电,而电弧反过来又会影响表面形貌,探究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进一步了解电弧行为与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动态变化。为此,在HST-100高速载流摩擦磨损试验机上以铜/铬青铜为摩擦副进行载流摩擦磨损试验。结合摩擦系数、磨损率的变化,探究电弧与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摩擦表面以及纵剖面进行微观观察,分析磨损表面形貌的变化特点;利用叁维形貌仪测量磨损表面粗糙度,对表面形貌、电弧参数以及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探究表面粗糙度与电弧能量、载流摩擦质量和载流摩擦磨损性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载流摩擦过程中,摩擦表面上有显着的粘着磨损现象,并形成层片状磨屑与棒状磨屑。摩擦表层及次表层存在塑性变形区且随着距离摩擦表面远近的不同,变形区形貌也不同。摩擦时间短的塑性变形区较窄且分层不明显;随着摩擦时间增加,塑性变形区变大且分层明显;磨损后期,材料熔融堆积严重,严重塑性变形区较大,而整体变形区有所减小。对于纯铜材料而言,电弧侵蚀形式主要有熔融喷溅与熔融堆积。在载流摩擦过程中,纯铜摩擦表面发生了氧化。载流摩擦磨损过程中,不同磨损时期,表面粗糙度与电弧参数、载流质量、载流摩擦磨损性能的变化不同,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质量磨损率呈“U”形变化,材料的磨损率与电弧的强度成正比例非线性关系。磨损初期,表面粗糙度较大,起弧频率较高且多为大电弧,相应的电弧能量也较高,质量磨损率较大;磨损中期,表面粗糙度较低,起弧频率以及大电弧出现频率均较小,电弧能量小,摩擦系数与质量磨损率较低,摩擦副接触状态较好,整体载流摩擦磨损性能好;磨损后期,表面质量变差,摩擦系数升高,电弧能量升高,磨损率增加,摩擦状态变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敬[6](2017)在《表面形貌对模具表面的摩擦与磨损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具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工厂批量化生产的根本途径,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不可少。模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工厂效益及研发能力,同时模具的使用寿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模具的生产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生产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金属成型过程中,影响模具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磨损,磨损的快慢决定了模具使用寿命的长短。因此,在模具的研发及生产过程中,要想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关键是提高模具的耐磨性,降低磨损量。现有研究已经发现通过合理设计微观表面形貌可以改善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提高油膜的承载能力、减小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论文通过研究材料成型过程中模具表面形貌对摩擦及磨损性能影响,寻找有利于降低模具磨损量提高模具寿命的新方法。论文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表面形貌的形状、参数大小对摩擦副摩擦系数、承载力、模具磨损情况的影响,理论上验证了采用表面微观形貌可以降低模具的磨损量。采用试验法进行了表面形貌的加工及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不同加工方法及加工参数对表面形貌的影响、以及表面形貌对模具钢的表面摩擦系数及磨损特性的影响。论文对两种表面形貌加工方法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主要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理论分析表面形貌的形状、参数大小对摩擦副的摩擦系数、摩擦力、承载力的影响采用Fortran编程求解雷诺方程,理论上研究了球冠形凹坑、矩形沟槽、梯形沟槽等不同形状的凹坑以及不同的凹坑面积率和凹坑间距对微单元表面摩擦力、承载力以及摩擦系数的影响。(2)有限元方法分析表面形貌对模具磨损情况的影响以简单的平板模具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当下模的上表面选择球冠凹坑、矩形沟槽以及初始表面形貌时的磨损情况。比较了在油润滑的情况下摩擦系数对磨损量的积极作用和表面形貌的结构产生的消极作用大小。(3)分析化学腐蚀法获得的表面形貌对模具钢摩擦及磨损特性的影响以Cr12为研究材料,采用化学腐蚀法对试件表面进行腐蚀,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简单地获得试件表面的不规则形貌,形貌的具体形状及大小、深度与腐蚀剂的强弱、腐蚀时间有关。针对以上形貌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在乏油润滑状态下不规则表面形貌对摩擦系数及磨损量大小的影响,并与初始表面形貌进行了对比研究。(4)分析采用冷压技术加工获得的表面形貌对模具钢摩擦及磨损特性的影响以Cr12MoV为研究材料,采用球头冷压技术利用球头旋转和不旋转两种方法在模具钢表面制备沟槽形表面形貌,分析了采用球头刀具不旋转时球头刀具的Y向和Z向进给量对模具钢的表面粗糙度、硬度、表面形貌的影响以及以上参数对冷作模具钢表面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采用高速旋转的球头刀具冷压模具钢表面时刀具的主轴转速和Z向进给量对表面形貌的影响以及表面形貌其对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规律。(5)对比总结以上表面形貌加工方法的优劣性从减摩效果、操作难度上、经济性、表面形貌的可控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化学腐蚀法、球头冷压法(球头不旋转和球头高速旋转两种情况)在加工表面形貌时的优劣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3-01)
周海滨,姚萍屏,肖叶龙,张忠义,陈凌寒[7](2014)在《SiC颗粒强化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及磨损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铜基摩擦材料,研究SiC含量对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讨材料摩擦表面和亚表面的演变规律,揭示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不含SiC材料的摩擦表面出现大量凹坑,磨损严重,磨损机理以黏着磨损为主;当SiC含量低于6%(质量分数)时,材料表面出现较多凹坑及浅犁沟,继续提高SiC含量,凹坑数量减少直至消失,材料表面犁沟的深度及宽度增加,表面及亚表面出现裂纹,材料主要磨损机理由黏着磨损和轻微犁削磨损向剥层磨损和严重犁削磨损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赵京伟[8](2012)在《连杆衬套表面形貌对摩擦磨损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副的摩擦特性与其表面形貌密切相关,通过表面形貌的设计改变摩擦特性成为了近些年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发动机连杆衬套的表面形貌不但对其本身的摩擦特性、磨损特性、成膜效果、耐腐蚀性等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与设备整体的运转性能、工作效率、振动与噪声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善表面形貌是延长零件和设备寿命、提升运转性能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渠道。为了较好的控制连杆衬套在工况中的摩擦特性,研究人员在连杆衬套材质的研发、润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的研究工作,但是在表面形貌对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上分析研究较少,本文就是在保证润滑充分且润滑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不同材料的连杆衬套研究表面形貌对摩擦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首先对众多表面形貌参数的定义和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大量的二维表面形貌参数选取部分具有功能特性的有效参数进行分析。基于粗糙峰接触和润滑,从大量的表面形貌参数中选择7个具有功能特性的有效参数进行分析。用JB-5C粗糙度轮廓仪采集连杆衬套表面形貌参数值,同时得出表面形貌图。(2)对连杆衬套进行了摩擦特性试验,研究了表面形貌参数、速度、载荷、润滑、摩擦距离对摩擦特性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变化规律曲线,得出连杆衬套形貌变化与硬表面活塞销表面形貌有关,与自身初始形貌无关。(3)基于BP神经网络MIV法对表面形貌参数进行筛选。众多表面形貌参数对摩擦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不同表面形貌参数影响程度的大小至关重要。利用MATLAB中BP神经网络工具箱和MIV参数筛选法,以表面形貌参数对摩擦扭矩的平均影响值作为评价基准进行编程计算,将这些参数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中选出对摩擦特性影响较大的参数作为表面形貌设计的关键依据,为以后通过改变连杆衬套表面形貌来改善摩擦特性奠定基础。(4)对不同材料的连杆衬套进行摩擦磨损特性试验。以锡青铜QSn7-0.2、铝青铜QAl9-4-4-2、铅黄铜Hpb59-1、磷青铜QSn10-1四种不同材料的连杆衬套为研究对象进行摩擦磨损特性试验,对四种材料连杆衬套的表面形貌变化、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试验发现锡青铜QSn7-0.2连杆衬套具有较好的减摩耐磨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2-04-26)
周亚军,毛勇,刘金标[9](2009)在《轧制润滑油对轧制电子铝箔摩擦磨损和表面形貌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用叁种不同轧制润滑添加剂,以5%的质量分数与同种低硫低芳烃轧制基础油调配成叁种轧制润滑油,在工业生产的轧机上进行了电子铝箔的轧制试验,对轧后的铝材表面进行了粘附铝粉和叁维表面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铝箔轧制过程中处于混合润滑状态,摩擦主要是轧辊表面微凸体对软质的纯铝表面产生犁沟效应,其次为两接触表面的粘着效应;提高轧制润滑油的油膜强度和抗磨能力,可以减少接触表面的粘着磨损,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铝材表面微观形貌的均匀性,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5-08)
车建明[10](2004)在《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同其磨损表面形貌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和表面轮廓测试仪等观察分析了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及其磨损表面形貌与粗糙度同载荷及滑动速度密切相关,当载荷和速度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复合材料同钢对摩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较小,而当载荷和速度超过临界值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大幅增大,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成了由C、Cu和Fe等元素组成的固体润滑和防护薄膜,使得其在干摩擦条件下同钢对摩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较低.(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表面形貌及摩擦磨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YG6X硬质合金为对磨材料,借助MMUD-5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载荷、转速和温度对20vol%SiC_p/Al复合材料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H-4000M扫描电镜和VHX-2000叁维超景深光学显微镜对试样的摩擦磨损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当载荷小于150N时,表面质量较好,只有轻度涂覆现象;当载荷大于200N时,随着载荷的增加,表面质量越来越差,表面磨损主要为犁沟和剥离;在较低转速下,表面磨损主要是剥离和犁沟;在较高速度下,材料表面因较高的温度产生塑性形变,出现了裂纹和粘着磨损;当温度超过100℃后,磨损表面产生塑性变形,且随着温度升高,表面磨损由犁沟和剥离转变成粘着磨损和颗粒拔出等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形貌及摩擦磨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敬,梁强.表面形貌对冷作模具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9
[2].刘枭鹏,牛秋林,陈明,李鹏南,向道辉.20vol%SiC_p/Al复合材料—硬质合金摩擦磨损表面形貌研究[J].工具技术.2019
[3].陶博.金属表面形貌对PTFE-Al_2O_3摩擦磨损及转移膜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8
[4].牛一旭,上官宝,张永振,杨正海,宋晨飞.铜/铬青铜摩擦副磨损表面形貌与电弧的相互作用关系[J].润滑与密封.2017
[5].牛一旭.载流摩擦磨损过程中材料磨损表面形貌与电弧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7
[6].王敬.表面形貌对模具表面的摩擦与磨损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7
[7].周海滨,姚萍屏,肖叶龙,张忠义,陈凌寒.SiC颗粒强化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及磨损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4
[8].赵京伟.连杆衬套表面形貌对摩擦磨损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中北大学.2012
[9].周亚军,毛勇,刘金标.轧制润滑油对轧制电子铝箔摩擦磨损和表面形貌影响的研究[C].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10].车建明.炭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同其磨损表面形貌相关性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