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论文_霍景沛,张裕邦,邹婉莹,胡晓洪,邓前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吸水性,复合材料,丙烯酰胺,丙烯酸,吸水率,聚丙烯,酸钠。

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霍景沛,张裕邦,邹婉莹,胡晓洪,邓前军[1](2019)在《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膨润土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溶液法交联共聚合成复合高吸水性树脂。通过吸水率、吸盐水率和保水率测定,表明引入膨润土增加其吸水性。(本文来源于《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期刊2019年01期)

孟龙,孙宾宾[2](2018)在《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岭土/淀粉接枝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岭土及淀粉作为原料,使用溶液聚合法实现高吸水性材料的制备,并且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岭土及淀粉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工艺条件及对材料耐盐影响,通过制备得到了吸水倍率样品。使用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对复合材料结构及形态进行全面分析,表示共聚物对于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分解温度及表面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刘颖,杨平华,魏敏,严庆海[3](2017)在《~(60)Co-γ射线辐照合成P(AA-co-AM)/F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0)Co-γ射线引发合成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黄腐酸(P(AA-co-AM)/F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探讨了在室温下,吸收剂量、黄腐酸的添加量对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在60℃环境下的保水率,同时利用红外分析(FTIR)、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高吸水复合材料在去离子水和w=0.9%NaCl溶液中最好吸水倍率分别为437倍、61倍,当黄腐酸添加质量分数为15%时,在60℃环境下放置12h,其保水率为54%。该方法提高了材料的吸水保水性能,克服了传统合成方法污染大、能耗高等问题,合成的高吸水性材料适合制作农林保水剂。(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7年03期)

邓智英[4](2016)在《废弃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回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废弃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生产采用了各类高分子材料,含有多种可供回收的宝贵资源。回收再生塑料、高分子吸水树脂,代替通过采矿、运输、合成得到的合成树脂,可大幅度减少大气和水污染,节约原材料以及能源消耗。(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6年11期)

许晓辉[5](2016)在《废弃沙棘枝条基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沙棘枝条,作为沙棘副产品,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等诸多优点,然而大量废弃的沙棘枝条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被视为农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或被焚烧造成环境污染,或自然腐烂造成资源浪费。为了实现沙棘枝条的有效资源化,本课题以沙棘枝条粉为原材料,与传统高吸水性树脂相结合,致力于制备一种成本较低、环境友好型的高吸水性复合材料,有效解决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生产成本高、耐盐性差、降解困难等缺点;在此基础上,为简化纤维材料预处理过程,特引入多巴胺这一联接剂,得到新型超强复合吸水材料。将所制备的吸水材料应用于染料废水处理领域,并考察了该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沙棘枝条粉/PAA超强吸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以废弃沙棘枝条粉(HBP)为基体和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K2S2O8)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HBP/PAA(聚丙烯酸)超强吸水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和场发射电子扫描电镜测试表明所制备的HBP/PAA是聚丙烯酸与沙棘枝条粉的表面交联型复合材料。沙棘枝条粉在复合材料中呈弥散状分散,起到骨架支撑作用。该超强吸水复合材料在去离子水和0.9 wt%NaCl溶液的吸水倍率分别可达190.0 g/g和40.0 g/g,平衡时间分别为16 min和10 min;其在蒸馏水中的溶胀动力学符合为二级动力学模型。在不同价态金属离子水溶液中的吸水能力是NaCl>CaCl2>FeCl3,吸水能力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温度从25oC增加到80oC,保水性有降低的趋势。反复吸放液性能测试表明循环5次后,去离子水吸收率和0.9 wt%NaCl溶液的吸水倍率分别保持了最大吸液倍率的91.8%和86.7%。(2)多巴胺-沙棘枝条粉接枝聚丙烯酸超强吸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为降低高吸水性材料的生产成本、缓解其带来的环境负担,多巴胺包覆的沙棘枝条粉和丙烯酸经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一种环境友好型超强吸水复合材料(PD-HBP/PAA)。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场发射电子扫描电镜(FE-SEM)表征产物的结构。考察了盐溶液浓度、离子类型及反复使用次数对该复合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D-HBP/PAA对盐浓度、离子类型和吸水次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保水能力和重复使用性能,且经济高效、绿色环保,在农业或工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中方法也可以扩展到合成具有类似的结构的其他自然生物资源-有机复合材料。(3)HBP/PAA强吸水复合材料其对藏红T的动力学、平衡、热力学吸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藏红T(ST)在HBP/PAA复合材料表面的吸附过程,考察了溶液的pH值、接触时间、染料初始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对HBP/PAA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98.15K时HBP/PAA的吸附量可达56.0 mg/g。此外,动力学数据表明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可准确描述其吸附行为,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热力学分析证明HBP/PAA吸附藏红T属于吸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基于以上分析可知,HBP/PAA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循环利用性能,使其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5-05)

许晓辉,白波,丁晨旭,王洪伦,索有瑞[6](2015)在《CMS-g-PA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废弃全棉面膜基布(CMS)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CMS-g-PAA复合高吸水性材料,并用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研究了吸水性、保水性及反复吸放液性能,采用准一级、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其吸水溶胀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全棉面膜基布和丙烯酸单体之间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所合成的CMS-g-PAA复合材料在去离子水和0.9%(质量分数)NaCl溶液的吸水倍率分别可达211.3g/g和45.5g/g,且溶胀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在较高温度和一定压力下,CMS-g-PAA均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反复吸放液性能测试表明循环8次后,去离子水和0.9%(质量分数)NaCl溶液的吸水倍率分别保持了最大吸水倍率的64.9%和44.4%。(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5年14期)

曹文仲,王冬冬,李海宁[7](2015)在《琼脂、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琼脂、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高吸水性复合材料。考察了琼脂用量、交联剂、引发剂和单体质量比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吸液倍率的影响,并对琼脂用量及丙烯酰胺用量对吸液倍率的影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材料的反复吸液性能和在不同盐中的吸液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吸水倍率和吸0.9%NaCl溶液分别可达到1150g/g与88g/g,一定范围内,丙烯酰胺占单体总质量的质量分数对吸液倍率的影响作用更大,且材料具有良好的反复吸液性和耐盐性。(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5年06期)

吕爱敏,高贵军,侯占忠,孙喜龙[8](2015)在《多元新型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制备出互穿网络的多元复合新型高吸水性复合材料,不仅降低了其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大规模生产。通过水溶液氧化还原常温聚合体系,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添加硅藻土,同时加入聚乙烯醇为交联改性剂,在室温下制取了硅藻土高吸水性复合材料。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的复合材料其吸蒸馏水倍率达1 423 g/g,吸0.9%盐水的倍率达106g/g,并以最优组合为基础,通过单因素实验着重研究了引发剂、交联剂、中和度等对吸水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的用量为0.30%~0.40%,交联剂的添加量为0.04%~0.06%,中和度为75%时,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5年01期)

杨格格,庞二牛,李芸,陆泉芳,杨武[9](2014)在《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法制备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丙烯酸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及其溶胀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溶液中,以丙烯酸(AA)、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用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GDEP)引发制备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丙烯酸(CMC/PEG/A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复合材料在蒸馏水、雨水、0.9%NaCl溶液、黄河水和自来水中的溶胀行为。结果表明,CMC、PEG和AA发生接枝共聚形成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组分间相容性好,表面出现深浅不均匀的沟壑、孔洞和凹槽,热稳定性能良好;复合材料在蒸馏水、雨水和0.9%NaCl溶液中的最大平衡溶胀率分别约为935 g/g、689 g/g、78 g/g;在黄河水和自来水中溶胀动力学行为表现出过溶胀平衡特性,即材料先发生溶胀,达最大值后再逐渐消溶胀到平衡。(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4年07期)

俞洁,杨格格,庞二牛,李芸,杨武[10](2013)在《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丙烯酸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溶液中,以丙烯酸(AA)、羧甲基纤维素(CMC)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用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GDEP)技术引发制备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丙烯酸(CMC/PEG/A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考察了温度、pH、盐浓度对复合材料平衡溶胀率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复合材料对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MC/PEG/A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在30℃蒸馏水中的最大溶胀率达到1 115 g/g;该复合材料具有pH敏感性、盐敏感性和可逆溶胀-消溶胀开关行为;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1 878.8 mg/g,吸附行为遵循动力学拟二级模型。(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3年12期)

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岭土及淀粉作为原料,使用溶液聚合法实现高吸水性材料的制备,并且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岭土及淀粉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工艺条件及对材料耐盐影响,通过制备得到了吸水倍率样品。使用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对复合材料结构及形态进行全面分析,表示共聚物对于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分解温度及表面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霍景沛,张裕邦,邹婉莹,胡晓洪,邓前军.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研究[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9

[2].孟龙,孙宾宾.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岭土/淀粉接枝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J].当代化工.2018

[3].刘颖,杨平华,魏敏,严庆海.~(60)Co-γ射线辐照合成P(AA-co-AM)/F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7

[4].邓智英.废弃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回收和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

[5].许晓辉.废弃沙棘枝条基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6

[6].许晓辉,白波,丁晨旭,王洪伦,索有瑞.CMS-g-PAA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5

[7].曹文仲,王冬冬,李海宁.琼脂、丙烯酸钠-丙烯酰胺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5

[8].吕爱敏,高贵军,侯占忠,孙喜龙.多元新型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5

[9].杨格格,庞二牛,李芸,陆泉芳,杨武.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法制备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丙烯酸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及其溶胀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

[10].俞洁,杨格格,庞二牛,李芸,杨武.羧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丙烯酸高吸水性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J].精细化工.2013

论文知识图

水溶液聚合法制备的超吸水性复合材聚丙烯酸/绢云母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的TGA图谱超吸水性复合材料制备流程图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的水凝胶DSC图...膨润土的超吸水性复合材料的红...

标签:;  ;  ;  ;  ;  ;  ;  

超吸水性复合材料论文_霍景沛,张裕邦,邹婉莹,胡晓洪,邓前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