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复合材料防砂试验研究

硅酸盐复合材料防砂试验研究

一、硅酸盐复合材料防砂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斯日古楞[1](2021)在《砂土基微生物诱导矿化材料微细观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土地环境的治理和改良受到广泛关注。微生物诱导矿化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土体改良技术。对微生物矿化土壤的材料力学特性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生物反应动力学过程控制与优化、生成矿化物的微细观力学特性测试、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技术改良土体材料力学强度的微细观成因机理、微生物诱导矿化技术胶结砂土材料的强度可靠性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巴氏芽孢杆菌为培育菌种,通过生物化学反应动力学进程控制,优化试验工况。以诱导生成碳酸钙的有效生成率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研究了10-60℃矿化环境温度下诱导生成矿化物材料特性。结果表明:(1)低浓度营养盐、低接种量菌液比高浓度营养盐、高接种量菌液中诱导生成碳酸钙反应速率高,可以更快完成碳酸钙沉淀过程;(2)环境温度对诱导生成碳酸钙的形貌、物相、晶体结构、晶体颗粒尺寸、表面能有较大影响。(3)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碳酸钙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菌液接种量>矿化时间>营养盐浓度。优选组合方案为:20-30℃环境温度,菌液接种量1%,营养盐浓度50%,矿化时间达到24h。2、测试了微生物诱导矿化时间为1、2、3、4、5、6天的纳米硬度和30℃的20N荷载干摩擦环境下擦磨损特性。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增加纳米压痕测试的有效数据点出现增加的趋势,但最大模量没有明显的表现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模量在35GPa-65GPa之间。(2)30℃环境下微生物诱导生成碳酸钙,20N荷载球往复式对磨5min后摩擦系数较稳定,为0.3。3、制备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测试其抗压强度,分析了物理参数和矿化时间对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关联机制以及强度的成因机理。结果显示:(1)反应初期强度迅速增加,随后逐渐稳定,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到2.38Mpa;(2)随着矿化反应时间的增加,诱导生成的碳酸钙质量逐步增加,试样最高碳酸钙生成率可达24.07%;(3)微生物胶结砂土材料孔隙率显着降低,填充后的试样最小孔隙率可达14.11%;(4)试样中碳酸钙生成率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孔隙率与无侧限抗压强度间均保持线性关系。(5)试验中三种粒径基质土微生物矿化处理后,粗粒砂土颗粒与颗粒接触处沉积的碳酸钙增强了咬合力,中粗砂土表面均匀沉积的碳酸钙增加了颗粒表面粗糙度,细砂土碳酸钙主要填充孔隙使得材料更加密实,从而微生物胶结后的砂体强度得以提高。4、考虑基质土颗粒级配及颗粒形貌、诱导生成碳酸钙含量比、孔隙分布特征、颗粒间的接触等因素,并依据试验结果进行赋值,建立了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的PFC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真实载荷作用下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的三轴压缩破坏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和室内试验结果吻合较好。5、针对微生物诱导矿化砂土胶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三轴压缩条件下的砂柱实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通过实例,以颗粒粒径和砂柱孔隙率为有效影响因子,基于数值仿真结果,建立PCE代理模型,实现了所得砂柱可靠性分析。

户春影[2](2020)在《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柱塞抽油泵作为一种新型的油田举升装置,具有防垢、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的特点,对于采用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的井况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备受国内外油田的重视。但是,生产中暴露出的软柱塞抽油泵检泵周期短成为制约其推广与应用的瓶颈问题。因此,研究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进行软柱塞的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对延长软柱塞抽油泵的使用寿命、降低原油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抽油泵多级软柱塞为研究对象,以应变率为参数对聚氨酯、聚醚醚酮试件进行了单轴拉伸、单轴压缩及压缩松弛试验,并通过多种模型对应力-应变进行评估,确定采用表征能力强的Ogden(N=3)模型作为聚氨酯本构模型;同时,分析不同加载速度条件下聚醚醚酮材料拉伸、压缩变形行为,采用相关系数指标描述聚醚醚酮材料流动特性精度,确定JC模型为聚醚醚酮材料的本构模型。针对聚氨酯、聚醚醚酮、丁腈橡胶软柱塞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软柱塞磨损特性试验参数,进行软柱塞与泵筒摩擦磨损模拟试验研究。分析扫描电镜下不同软柱塞材料的磨损形貌,确定聚醚醚酮磨损以疲劳磨损和粘着磨损为主要磨损形式,聚氨酯、丁腈橡胶磨损以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要磨损形式。探索摩擦系数、磨损量、磨损率随法向载荷、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优选综合性能优良的聚醚醚酮作为软柱塞材料。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构建多级软柱塞与泵筒的垂直环形狭缝流模型,以拉格朗日-欧拉法描述流体和固体的分界面位移问题,以迭代方式求解计算软柱塞的变形与应力,探索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压力分布规律,得出其分级承压特性。基于流体力学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影响泄漏量的相关因素(包括长度、厚度、软柱塞-泵筒副初始间隙、压差等),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方法探索了它们对泄漏量的影响规律。通过改变软柱塞长度、外径参数优化方案,提出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方法。研制多级软柱塞抽油泵模拟试验装置,通过测试软柱塞级数递增变化时抽油泵的出口压力,揭示出多级软柱塞的压力分布规律,以构建的预测试验模型的测试结果验证了分级承压特性的正确性。利用称重法测量抽油泵出口流体的质量,计算在不同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条件下多级软柱塞抽油泵试验测试容积效率,得出试验测试容积效率与数值模拟容积效率之间的误差范围,验证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计算模型及物理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方法,揭示了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分级承压特性,研究成果为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王洁[3](2018)在《砾石充填防砂完井堵塞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砾石充填防砂完井是防砂效果最好的一种防砂完井方式,但其充填工艺复杂,充填难度大,易出现防砂失效。此外,当充填砾石的类型不同,充填程度不同,生产速度不同时,其防砂效果也不同。但并没有相关文献针对这些进行研究,其堵塞规律的认识也不够清楚。为此,本文利用小尺寸防砂模拟装置,针对砾石类型、砾石层的密实程度、生产速度等因素对砾石层堵塞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室内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当选用圆球度高、磨圆度高的砾石作为充填砾石时,地层流体中粘土等固相杂质不易滞留在砾石层内,有利于缓解砾石层内堵塞。2)当砾石层的密实程度达到90%以上时,充填砾石能够有效阻挡地层砂进入井筒。3)存在一个临界生产速度,低于临界速度,易造成大量出砂;高于临界速度,出砂量最小,但产能会随之降低。本文还运用有限差分法,利用MATLAB软件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堵塞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用来反映生产过程中粘土等固相颗粒是如何影响砾石层的堵塞。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堵塞程度加重,达到某一时刻后堵塞趋于稳定。砾石层孔隙度较大时,充填砾石层内更易发生堵塞。此外,当砾石层中孔喉尺寸变化分布不均时,流体流动不均匀,易造成砾石层局部堵塞而发生冲蚀,使得防砂失效。

王雪敏[4](2016)在《改性树脂防砂配套体系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综述了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出砂的危害,并阐述了普遍认同的出砂原因与机理、出砂预测的方法以及目前常用的防砂方法,论文介绍了化学防砂及其中的树脂溶液防砂及人工井壁防砂,讨论了防砂工艺优选及影响防砂效果因素,分析了化学防砂的发展趋势,改性合成了一种可降低对环境伤害、性能较为优良,经济可行的树脂。经防砂体系的配方设计,本实验采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优化合成条件如温度、pH、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合成了一种粘度适宜、游离甲醛含量低、储存期较长的改性树脂。并以该树脂为主,研究了两种化学防砂体系:树脂溶液防砂和人工井壁树脂防砂,并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发现改性树脂抗压、抗折强度高、在酸碱盐中耐老化性强,且防砂配方可根据现场具体施工情况进行调整。最后本文对两种防砂方式分别进行了工艺设计,并在青海油田仙9井进行了树脂溶液防砂施工,施工后防砂效果显着,起到了增产增注、稳定地层结构的作用。

王鹏[5](2013)在《辽河油田L区块细粉砂岩油层固砂技术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L区块岩性混杂,成熟度低,随着开发时间延长,采出程度提高,产出液携砂能力增强,区块出砂井逐年增加,出砂量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对储层物性特征的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储层出砂的先天因素、开采因素及其它因素分析,综合分析了L区块的出砂原因。出砂先天原因是L11块、G18块及G246块等区块处于构造应力集中区;胶结方式为孔隙-接触式胶结,胶结物以泥质为主;高粘度的原油对岩石颗粒的拖曳力大。出砂开采原因是当地层压降超过地层强度时,岩石骨架可能被破坏,在注入流体的冲刷作用下将地层颗粒运移至井底引起出砂;注入水的反复冲刷作用,导致储层岩石发生拉伸破坏,引起储层出砂;在钻井、固井、完井及采油等过程,注入的流体与地层不配伍会在井底附近对油层造成一定的伤害,导致储层出砂。根据储层物性特征,结合L区块出砂原因,选用挤树脂固砂法进行防砂。考虑抗压强度和渗透率,研制适合L区块的固砂剂配方体系。所研制的固砂剂基本配方:环氧树脂为主剂;固化剂用量为6.4%;软化剂用量为15%;稀释剂用量为22%;偶联剂用量为2%;纤维用量为10%。对所研制固砂剂配方体系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固砂剂的粘度越低;随着固化时间、固化温度的增加,固结体抗压强度增加,渗透率降低,固化温度为50℃抗压强度是4.50MPa,固化温度为80℃抗压强度达到8.05MPa,渗透率均在300×10-3μm2以上,固砂剂体系适用的温度范围为50℃80℃;固砂剂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油性、耐水性及耐酸性,耐碱性较差;固结体的滤砂效果较好;固化时间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延长,在高含水储层进行施工时要考虑水的影响;储层砂表面粘附原油,固结体性能较差,用表面活性剂溶液清洗后,固结体的性能变好。

王菲[6](2013)在《堵水防砂一体化胶凝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现在油田普遍存在的出水、出砂问题,我们提出了堵水防砂一体化技术。将堵水和防砂在一次施工作业同时完成,既达到堵防的效果,这样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工作量。本论文主要采用了化学方法,通过实验配制出新型的堵水、防砂材料。本文以实验的形式来确定出堵水防砂材料的主料及辅料。首先确定出主辅料的粒径范围和类型。设置了多个实验组研究其渗透率和抗压强度。用此胶凝材料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制得固结体。测取其固结初凝时间。并以此胶结体固结后的一定时间间隔测其渗透率和抗压强度,最终做表分析,研究其规律性。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辅料后强度增加,初凝时间增加,渗透率有规律的变化。再选择常用辅料做对比,结果显示本文选择的辅料对堵水防砂性能有更强的优越性。其次,选择四种添加剂作为携砂液,将所筛选出的添加剂复配到主料中进行批量实验,研究他们的综合性能,研究其渗透率和抗压强度。再测试外加剂对胶凝材料流动度的影响。选择最佳的一种作为最终的添加剂并且确定出影响因子和最终的添加量。通过实验论证,自行合成的萘系材料不仅能显着改善主料的渗透率,提高抗压强度,而且能显着缩短胶结时间。除此之外,成本较低,能显着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实验测定了其耐老化、润湿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堵水防砂无机胶凝材料可以在室温至80℃的环境里胶结成具有较高抗压强度、渗透率可调的人工岩层,并能够与原地层胶结在一起。该人工岩层是具有一定渗透率、抗老化、胶结时间较短并且可调等特点。

姚俊波[7](2013)在《疏松砂岩注水井化学防砂调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注水井的日常开采注水生产等多方面情况,并分析了普通油井与注水井的出砂原因以及注水井在固砂过程中的难点,介绍了目前我国国内常用的几种化学固砂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固结原理及固化过程,并与传统的机械固砂做了优劣性对比。我国油井井层地段多为疏松砂岩地层,地层内胶结力较弱,很容易发生出砂的危害。尤其在注水井中,大多为了保证油井的产量,频繁注水和过高的注水压力和速度导致注水井段地层发生堵塞甚至堵死,无法继续注水生产。本课题主要目标是寻找一种有效的化学固砂方法解决注水井出砂问题,相对于普通油井固砂,注水井固砂要求固结后的地层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耐冲刷性以及亲水性。通过室内实验对传统的多种固砂树脂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筛选出两种适宜于60℃地层温度的固化体系:改性呋喃树脂FNl和环氧改性树脂HY1,确定了室内实验用砂为40-60目的石英砂。通过实验确定了FN1树脂固化剂为氯化铵试剂,HY1树脂固化剂为GN1,并确定了其最优加量分别为FN1,氯化铵用量为用砂质量的1.5%,5%; GN1,HY1树脂的用量为用砂质量的1.5%,6%。60℃下固化24h,FN1体系样品抗压强度为9.06Mpa,2%KCL溶液液相渗透率为2337md, HY1体系样品抗压强度为18.74Mpa,液相渗透率为1320md。将散砂在2Mpa压力下压实3分钟测定压实岩心的液相渗透率为3042md,此为岩心初始液相渗透率。测试了温度、时间因素对固结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树脂最优固化时间在24-72小时之间,固化反应集中在4-24小时之间,24小时后,延长固化时间能够小幅度地提高固结体的抗压强度,两种树脂的最高固化温度不高于100℃,环氧树脂HY1的耐高温性更差。在润湿散砂和混入200目的细粉尘粘土情况下测试对样品固结强度的影响,FN1树脂样品固结强度下降严重,且基本无法固化,在尝试加入1%的硅烷偶联剂KH550,KH792后,该体系仍旧无法发生固化反应;HY1树脂样品在含水量小于5%的时候固结强度小幅度升高,当石英砂含水量高于5%时,固结样品抗压强度下降,但仍大于10Mpa。细粉尘粘土对HY1体系也有较大的影响,当粘土加量为20%的时候,抗压强度下降至7.84Mpa。在岩心水力冲刷实验中,水流速度为30mL/min,控制冲砂端压力为3Mpa,对固结体岩心连续冲刷48小时后,FN1体系的固结样品出砂率为0.48%,HY1体系的出砂率为0.13%,两种体系样品出砂率都低于1%。固结样品的介质浸泡实验中,在腐蚀性介质中浸泡1个月后,HY1树脂体系样品抗压强度和液相渗透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柴油浸泡影响最大,浸泡后固结体抗压强度降至14.46Mpa,渗透率提高到1882md。通过润湿角测定仪器测定了固结体的润湿性,水滴在强亲水性的云母片上润湿角为28.0。,滴在FN1固结岩心薄片上的润湿角为44.3。,滴在HY1体系固结岩心薄片上的为54.2。,润湿角实验结果说明FN1体系固结样品的亲水性强于HY1,两种树脂固结体都是亲水性岩心,固化后不会改变地层润湿性。通过室内“拌砂法”实验,对两种固化体系样品性能进行测试和对比,其中FN1体系树脂由于无法在含水和细粉尘粘土颗粒环境下发生固化反应,且固化强度远低于HY1体系,因此选用环氧树脂HY1体系进行室内模拟现场工艺实验研究。通过湖北汉科新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化学固砂仪器HGS对HY1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模拟实验,一体化实验包括注入胶液,散砂固化,渗透率测定,冲砂实验等。注入模拟法中,散砂装入岩心腔体后在2Mpa压力下通过压实填平装置压制3分钟后泵入树脂与固化剂混合胶液进行固化实验。通过一体化实验测定了HYl体系在60℃的温度下24小时固化后的固结岩心样品固结强度能够达到14.36Mpa,液相渗透率为963md,48小时冲刷出砂率仅为0.31%,且在扩孔剂煤油的注入体积为岩心孔隙体积的4-5倍的时候,固结体的液相渗透率有一定的提高,能够达到2427md以上,满足疏松砂岩地层的渗透率要求。当该体系试剂用量提升至最优加量的2.2%~2.4%的时候,固结地层的渗透率降低至78-200md之间,其中岩心驱替的突破压力为7.8Mpa,说明固砂胶液与散砂形成的凝胶体系耐压能力较好,且当驱替体积为1PV(孔隙体积)和10PV的时候,固结体的堵塞率都能够达到95%以上,有很好的封堵性。室内模拟注入法研究中HY1固砂体系固砂性能能够满足课题要求指标。通过室内“拌砂法”和注入模拟法两种方法测定了环氧树脂HY1体系固结样品各项固砂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疏松砂岩注水井化学固砂调剖的性能指标要求,有一定的推广使用性。

张永昌[8](2011)在《水驱油田高含水期控水防砂一体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针对疏松砂岩油藏高含水和出砂严重的问题,利用控水防砂一体化技术,将控水和防砂合并为一道工序,简化了施工作业程序,该技术具有工艺简便,作业成本低的优点。论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出砂量对含水饱和度变化的影响规律和控水防砂体系的性能评价。通过室内填砂管试验模拟不同的出砂量下岩心含水饱和度、孔隙度及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变化,试验表明在相同的粒径下,随着出砂量的增多,孔隙度和渗透率升高,含水饱和度的变化比较复杂。试验还发现出砂粒径尺寸存在一个临界值,当粒径大于这个临界值时,出砂量对含水饱和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当粒径小于等于临界值时,影响微弱。以成冻时间、成冻强度和抗压强度为控水防砂体系主要评价指标,分别采用目测代码法、突破真空度法和粘度法优选施工配方,并考察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温度及表面活性剂对控水防砂体系性能的影响。结合室内研究结果和胜利孤岛油田的开发特点,在GD2-25N508井、GDX6XN3井、GDX6X403井现场开展控水防砂一体化试验,并对现场试验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景元琳[9](2010)在《粉煤灰纤维分散、软化及应用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煤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粉煤灰利用方面的研究报道,但多属于低端的应用研究,如用粉煤灰筑路或建筑填充,而且,在我国其综合利用率尚不足50%。近年来,有研究者将粉煤灰制成超细短纤维,并用于造纸,赋予其更高的应用附加值。由于粉煤灰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材料,缺乏基础应用研究,在用于造纸过程中,分散、软化又是制约瓶颈,所以,本文从粉煤灰纤维的理化性质入手,对粉煤灰纤维的分散、软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考虑到粉煤灰纤维有可能应用到石油开采过程中的纤维防砂,本文对其作为支撑剂用于砂子回流控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对粉煤灰纤维的应用技术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对粉煤灰纤维的形貌特征、理化性质、结构、表面电性进行了研究,为其后续处理、应用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针对粉煤灰纤维用于造纸时出现的疏水性强、脆且硬、易断裂、不易分散等问题对其分散及软化处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1)采用化学分散辅以机械分散的方法对粉煤灰纤维进行分散实验研究。用沉降法、悬浮液观察法、扫描电镜法评价纤维分散效果。通过分散剂复配手段得出粉煤灰纤维的最优分散方案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电解质无机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组合:1.2%CMC+0.8%SBS+0.4%STPP+0.4%HEC,并进一步探讨粉煤灰纤维分散机理。借鉴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用氢氧化钙溶液对粉煤灰纤维进行纳米调控改性,使纤维强度明显增加,在阴离子分散液中的分散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采用化学法对粉煤灰纤维进行软化实验,研究了软化剂的种类、用量、软化时间对其软化效果的影响,得出粉煤灰纤维的最优软化方案为:浓度为2%的BS-12处理剂软化60分钟,并进一步探讨粉煤灰纤维软化机理。实验表明,经过分散和软化处理的粉煤灰纤维不仅可形成长期分散稳定的纤维悬浮液,而且纤维强度显着提高。本文针对纤维防砂技术相关工艺条件,进行粉煤灰纤维性能测试、纤维复合支撑剂性能评价及粉煤灰纤维增强支撑剂导流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当纤维加量为1.0%时,可与支撑剂混合形成良好的三维网络结构,在起到很好的稳砂作用的同时可在高闭合压力下显着提高支撑剂导流能力。

耿娜娜[10](2007)在《稠油热采井高温防砂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开采稠油通常采用的是注热法,其中以注蒸汽法应用最为广泛。稠油热采井出砂日趋严重,目前常用的防砂剂和覆膜砂,由于不耐高温,而不能满足稠油热采井防砂的要求,急需研制一种适用于热采井的高温固砂剂。针对目前稠油热采井的化学防砂耐温性差、有效期短及成本较高等问题,本文以无机硅酸盐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种改性硅酸盐固砂剂;考察了改性硅酸盐固砂剂中增孔剂、孔隙连通剂、增强剂及其它添加剂的种类与加量对固砂剂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固结强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综合考察了改性硅酸盐固砂剂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对改性硅酸盐固砂剂的防砂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改性硅酸盐固结体经过高温处理后,抗压强度可达到5.0MPa以上,渗透率可由原来的10.72×10-3μm2增大到1123.02×10-3μm2,耐温可达300℃以上,可以满足稠油热采井防砂的要求。改性硅酸盐固砂剂具有固结强度高、适用温度范围宽、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不仅适应于热采井的防砂,也可适应于低温地层的防砂,应用前景广阔。

二、硅酸盐复合材料防砂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硅酸盐复合材料防砂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砂土基微生物诱导矿化材料微细观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诱导矿化技术在岩土力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 离散元方法在土力学数值模拟中的研究现状
        1.2.3 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反应动力学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2.1 引言
        2.1.1 生物矿化
        2.1.2 生物矿化碳酸钙的过程及调控机制
    2.2 基于尿素水解的微生物诱导矿化试验
        2.2.1 试验方法
        2.2.2 结果分析
    2.3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与最优组合方案
        2.3.1 正交试验设计
        2.3.2 优选组合方案确定
        2.3.3 温度和时间敏感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生物矿化材料微细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纳米压痕的模量测试试验
        3.2.1 试验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3 摩擦磨损实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强度成因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强度测试实验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抗压强度增长分析
        4.3.2 化学元素分析
        4.3.3 生成CaCO_3的定量分析
        4.3.4 孔隙特征分析
        4.3.5 砂土粒径的影响分析
        4.3.6 XPS分析
        4.3.7 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破坏的PFC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离散元法
        5.2.1 离散元法的计算原理
        5.2.2 基于离散元法的PFC模型
    5.3 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的PFC数值模型建立
        5.3.1 基本假定
        5.3.2 步骤
        5.3.3 接触模型及参数选择
        5.3.4 细观结构接触参数的标定
    5.4 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破坏过程模拟
        5.4.1 颗粒组构建立
        5.4.2 接触模型设置
        5.4.3 加载破坏过程的模拟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PCE代理模型的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可靠性分析
    6.1 引言
    6.2 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不确定性分析
        6.2.1 多项式混沌展开(PCE)代理模型
        6.2.2 随机变量的转化
    6.3 微生物诱导矿化砂柱可靠度实例计算
        6.3.1 分析方法
        6.3.2 砂柱描述
        6.3.3 可靠度计算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2)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抽油泵的发展概况
    1.3 软柱塞抽油泵的研究进展
        1.3.1 自补偿软柱塞泵及研究进展
        1.3.2 非自补偿软柱塞泵及研究进展
    1.4 流固耦合研究
        1.4.1 流固耦合概述
        1.4.2 流固耦合方法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案及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
        1.5.3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软柱塞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与本构模型
    2.1 软柱塞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2.1.1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工作原理
        2.1.2 软柱塞材料的初步确定
        2.1.3 聚氨酯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2.1.4 聚醚醚酮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2.2 聚氨酯的本构模型
        2.2.1 聚氨酯本构模型描述
        2.2.2 聚氨酯本构模型
        2.2.3 聚氨酯材料本构模型拟合
        2.2.4 聚氨酯材料本构模型常数
    2.3 聚醚醚酮的本构模型
        2.3.1 Johnson-Cook模型
        2.3.2 修正Johnson-Cook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柱塞材料的磨损机理与试验研究
    3.1 软柱塞材料的磨损试验参数确定
        3.1.1 软柱塞材料的性能检测
        3.1.2 软柱塞与泵筒摩擦力分析
        3.1.3 软柱塞与泵筒的接触应力计算
        3.1.4 试验参数确定
    3.2 软柱塞材料的磨损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聚氨酯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 聚醚醚酮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3 丁腈橡胶试件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3.2.4 三种材料的试验对比分析
    3.3 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磨损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多级软柱塞的压力特性分析
    4.1 软柱塞-泵筒副缝隙流研究
        4.1.1 软柱塞-泵筒副泄漏分析
        4.1.2 软柱塞-泵筒副流态分析
    4.2 软柱塞双向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
        4.2.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4.2.2 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流程
        4.2.3 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
    4.3 不同因素对软柱塞抽油泵泄漏量影响
        4.3.1 软柱塞长度对抽油泵泄漏量影响
        4.3.2 软柱塞厚度对泄漏量影响
        4.3.3 软柱塞-泵筒副初始间隙对泄漏量影响
        4.3.4 压差对泄漏量影响
    4.4 抽油泵多级软柱塞的长度优化
        4.4.1 第一级软柱塞泄漏量
        4.4.2 第二级软柱塞长度
    4.5 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压力特性
        4.5.1 网格划分及约束设置
        4.5.2 长度优化后的压力场
        4.5.3 外径优化后的压力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模拟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及设备
    5.2 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
        5.2.1 上、下冲程
        5.2.2 分级承压特性
    5.3 多级软柱塞抽油泵容积效率
        5.3.1 结构参数对容积效率的影响
        5.3.2 运行参数对容积效率的影响
        5.3.3 不同计算方法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A1 聚氨酯试件参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砾石充填防砂完井堵塞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砾石充填防砂技术介绍
        1.2.2 砾石层堵塞机理研究现状
        1.2.3 防砂筛管堵塞机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堵塞物成分及堵塞影响因素分析
    2.1 堵塞物成分
        2.1.1 地层砂
        2.1.2 粘土微粒
        2.1.3 其他成分
    2.2 堵塞影响因素分析
        2.2.1 砾砂中值比对堵塞的影响
        2.2.2 流体流速对堵塞的影响
        2.2.3 流体粘度对堵塞的影响
        2.2.4 粘土矿物对堵塞的影响
        2.2.5 温度对堵塞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堵塞机理的室内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条件
        3.1.4 实验步骤
        3.1.5 实验评价指标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1 不同砾石类型的堵塞规律
        3.2.2 不同密实程度下的堵塞规律
        3.2.3 不同流速下的堵塞规律
        3.2.4 不同加砂浓度下的堵塞规律
        3.2.5 不同蒙脱石含量下的堵塞规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裸眼砾石充填堵塞机理
    4.1 堵塞机理分析
    4.2 堵塞机理模型介绍
    4.3 堵塞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4.3.1 模型描述
        4.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改性树脂防砂配套体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气井出砂原因
        1.1.1 内因-砂岩油层的地质条件
        1.1.2 外因-开采因素
    1.2 油气井出砂机理
    1.3 油气井出砂的危害
    1.4 油气井出砂预测
    1.5 出砂防治方法
    1.6 防砂工艺方案优选与评价
        1.6.1 防砂工艺方案优选
        1.6.2 影响防砂效果的因素分析
    1.7 国内外化学防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7.1 化学防砂发展趋势
        1.7.2 防砂总体发展趋势
    1.8 本文选题依据与意义
        1.8.1 选题依据
        1.8.2 选题意义
    1.9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药品与仪器
    2.2 化学固砂剂的制备
        2.2.1 改性剂的选择与改性原理
        2.2.2 改性树脂的合成
        2.2.3 合成的影响因素
    2.3 树脂溶液的性能评价
        2.3.1 红外光谱
        2.3.2 产品粘度及外观变化
    2.4 固化树脂助剂优选
        2.4.1 固化剂种类优选及加量
        2.4.2 增强剂种类优选及加量
        2.4.3 延迟剂加量
    2.5 固化树脂的性能评价
        2.5.1 不同介质中的溶解性
        2.5.2 不同介质中的耐候性
    小结
第3章 树脂溶液的室内模拟评价
    3.1 实验步骤
    3.2 配方优选
        3.2.1 树脂加量的影响
        3.2.2 增孔剂种类筛选及加量
    3.3 抗温实验研究
    3.4 不同温度下的侯凝时长
    3.5 耐酸碱盐实验研究
    3.6 微观分析
    小结
第4章 人工井壁防砂室内评价
    4.1 实验方法
        4.1.1 室内评价步骤
        4.1.2 室内防砂模拟装置
    4.2 携砂液配方优选
    4.3 砾石的选择
    4.4 助剂筛选
        4.4.1 偶联剂
        4.4.2 增孔剂加量
    4.5 抗温实验研究
    4.6 不同温度下的侯凝时长
    4.7 耐介质实验研究
    4.8 微观分析
    小结
第5章 化学防砂地层处理剂
第6章 现场施工设计
    6.1 树脂溶液固砂施工工艺设计思路
        6.1.1 适应井况
        6.1.2 固砂工艺技术
        6.1.3 施工管柱图
    6.2 人工井壁防砂施工工艺技术
        6.2.1 适应井况
        6.2.2 固砂工艺技术
        6.2.3 施工管柱图
第7章 油井树脂溶液防砂现场工艺
    7.1 基础数据
    7.2 施工工艺设计参数
    7.3 施工准备及组织
    7.4 施工工序及要求
    7.5 施工要求
    施工结果
第8章 总结与建议
机理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辽河油田L区块细粉砂岩油层固砂技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2.3 发展趋势
    1.3 化学防砂方法
        1.3.1 树脂固砂方法
        1.3.2 人工井壁防砂方法
        1.3.3 其他化学防砂方法
    1.4 油藏概况
        1.4.1 L 11 块概况
        1.4.2 G18 块概况
        1.4.3 G246 块概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L 区块出砂原因分析
    2.1 出砂因素
        2.1.1 先天因素
        2.1.2 开采因素
        2.1.3 其它因素
    2.2 出砂机理
    2.3 L 区块出砂状况
    2.4 L 区块出砂原因分析
        2.4.1 先天原因
        2.4.2 开采原因
        2.4.3 其它原因
    2.5 L 区块防砂方法的优选
        2.5.1 选择原则
        2.5.2 影响因素
    2.6 小结
第三章 固砂剂配方体系的研制
    3.1 固砂机理
        3.1.1 树脂固砂原理
        3.1.2 偶联剂增强砂和树脂反应原理
        3.1.3 纤维防砂机理
    3.2 化学药剂对固化时间的影响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条件
        3.2.3 实验方案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5 小结
    3.3 固砂剂配方体系的优化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方案
        3.3.3 技术标准
        3.3.4 实验仪器
        3.3.5 实验用砂
        3.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7 小结
第四章 固砂剂性能的评价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条件
    4.3 实验方案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温度对固砂剂粘度的影响
        4.4.2 固化时间对固结体性能的影响
        4.4.3 固化温度对固结体性能的影响
        4.4.4 固结体的耐介质浸泡能力
        4.4.5 含水量对固结体性能的影响
        4.4.6 滤砂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施工工艺的优化
    5.1 施工工艺模拟实验
        5.1.1 模拟不同含水率的固化实验
        5.1.2 用油砂进行施工模拟实验
    5.2 固砂剂选井原则
    5.3 固砂剂的用量
    5.4 固砂剂的配置设计
    5.5 挤树脂固砂的施工步骤
        5.5.1 冲砂
        5.5.2 冲洗射孔孔眼
        5.5.3 挤树脂固砂过程
    5.6 施工注意事项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堵水防砂一体化胶凝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
        1.2.1 堵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防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堵水防砂技术及胶凝材料的发展
    2.1 堵水技术的发展
        2.1.1 油水井出水的原因
        2.1.2 堵水机理和油井找水技术
        2.1.3 堵水技术发展
    2.2 防砂技术的发展
        2.2.1 造成出砂的因素
        2.2.2 定性经验出砂预测
        2.2.3 常用的防砂工艺
        2.2.4 防砂技术的国内外新进展
    2.3 胶凝材料
        2.3.1 胶凝材料的种类及发展
        2.3.2 胶凝材料的主要反应
        2.3.3 外加剂的发展
第三章 胶凝材料的作用原理与选择
    3.1 无机胶凝材料的作用原理
    3.2 主辅料的品种和粒径选择
        3.2.1 主料的选择
        3.2.2 辅料的选择
        3.2.3 粒径的确定
    3.3 普通配合比设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岩心实验与分析
    4.1 主要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2 主要实验与测试方法
    4.3 数据结果与分析
        4.3.1 初凝时间
        4.3.2 时间和温度对强度的影响
        4.3.3 时间和温度对固结体渗透率的影响
    4.4 石英砂辅料的对比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携砂剂的选择与抗老化润湿性研究
    5.1 减水剂的应用
        5.1.1 萘系和脂肪族的对比实验
        5.1.2 实验室自制萘系的对比
    5.2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5.3 四种外加剂的比较
    5.4 堵水防砂材料稳定性和润湿性测试
        5.4.1 稳定性实验
        5.4.2 润湿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疏松砂岩注水井化学防砂调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技术指标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注水井简介
    2.2 注水井出砂原因及危害
    2.3 机械防砂简介
    2.4 化学固砂简介
    2.5 机械固砂和化学固砂对比
    2.6 注水井调剖简介
    2.7 注水井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第3章 室内实验材料选择
    3.1 室内固砂实验用砂
    3.2 室内固砂实验化学树脂选择
    3.3 偶联剂等外固化剂选择
    3.4 扩孔剂的选择
第4章 实验步骤及评价体系
    4.1 固结体岩心制作步骤
    4.2 固结体抗压强度的测定
    4.3 固结体岩心渗透率的测定
    4.4 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对固化反应的影响
    4.5 固结体岩心大排量压力水冲刷出砂率
    4.6 含泥质及润湿情况下对体系固砂效果的影响
    4.7 酸碱等介质浸泡对体系固砂效果的影响
    4.8 固结岩心润湿性的研究
第5章 拌砂法实验结果及讨论
    5.1 改性呋喃树脂FN1固化剂的选择
    5.2 固砂试剂的加量及固结体渗透率
    5.3 固化时间和固化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地层含泥质和润湿条件下固砂效果研究
    5.5 岩心冲砂出砂率研究
    5.6 介质浸泡实验
    5.7 岩心成岩后润湿性实验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室内模拟现场固砂工艺研究
    6.1 室内模拟现场固砂工艺仪器HGS
    6.2 HGS化学固砂仪器操作步骤
    6.3 室内模拟注入法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水驱油田高含水期控水防砂一体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疏松砂岩油藏含水对出砂的影响分析
    2.1 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机理
        2.1.1 剪切破坏机理
        2.1.2 拉伸破坏机理
        2.1.3 微粒运移机理
    2.2 疏松砂岩油藏含水对出砂的影响因素
        2.2.1 含水上升对地层强度的影响
        2.2.2 含水上升对地层渗透率的影响
    2.3 含水对出砂影响的研究现状
    2.4 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对含水的影响
第三章 高含水期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对含水变化的影响
    3.1 出砂影响含水饱和度变化的室内试验
        3.1.1 实验目的
        3.1.2 填砂管驱替实验流程
        3.1.3 填砂管驱替实验原理
        3.1.4 实验准备
        3.1.5 实验步骤
    3.2 实验数据及结果讨论
        3.2.1 0.590-0.420mm 砂样实验结果讨论
        3.2.2 0.420-0.250mm 砂样实验结果讨论
        3.2.3 0.250-0.178mm 砂样实验结果讨论
        3.2.4 0.178-0.150mm 砂样实验结果讨论
        3.2.5 粒径的变化对孔隙度的影响
        3.2.6 粒径的变化对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3.3 填砂管驱替实验数据的灰色关联分析
        3.3.1 灰色关联分析
        3.3.2 驱替实验数据的灰色关联分析
    3.4 疏松砂岩油藏出砂储层孔隙度动态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水防砂剂的配方优选及室内性能评价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
        4.1.3 固砂体的制备
    4.2 控水防砂体系的评价方法
        4.2.1 成冻时间
        4.2.2 成冻强度
        4.2.3 抗压强度
    4.3 控水防砂体系交联机理及稳砂挡砂机理
        4.3.1 控水体系交联机理
        4.3.2 防砂体系稳砂挡砂机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聚合物浓度对冻胶性能的影响
        4.4.2 交联剂浓度对冻胶性能的影响
        4.4.3 温度对冻胶性能的影响
        4.4.4 聚合物浓度对固砂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水防砂一体化工艺优化设计
    5.1 现场应用和效果评价
        5.1.1 孤岛油田油藏特点
        5.1.2 堵剂的选择
        5.1.3 堵剂段塞设计
        5.1.4 注入压力优化
        5.1.5 一体化配方用量
        5.1.6 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粉煤灰纤维分散、软化及应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粉煤灰及粉煤灰纤维概述
        1.1.1 粉煤灰及应用现状
        1.1.2 粉煤灰纤维及应用现状
    1.2 纤维防砂技术概述
        1.2.1 防砂原理与技术特点
        1.2.2 纤维防砂技术应用现状
        1.2.3 纤维的选择
    1.3 粉煤灰纤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分散技术应用现状
        1.4.1 分散剂概述
        1.4.2 纳米材料的分散
        1.4.3 造纸用纤维的分散
        1.4.4 颜料的分散
        1.4.5 农药的分散
    1.5 软化技术应用现状
        1.5.1 木材的软化
        1.5.2 纤维的软化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粉煤灰纤维特性研究
    2.1 纤维形貌特征
    2.2 纤维结构
    2.3 纤维理化特性
    2.4 纤维表面电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纤维分散实验研究
    3.1 纤维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实验方案
        3.2.1 分散方法
        3.2.2 分散效果评价方法
        3.2.3 实验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内容和结论
        3.3.1 预处理实验
        3.3.2 单一分散剂对纤维分散性能的影响
        3.3.3 复配分散剂对纤维分散性能的影响
        3.3.4 分散体系的评价和选择
    3.4 纤维分散机理分析
        3.4.1 粉煤灰纤维分散过程分析
        3.4.2 分散剂分散机理
    3.5 粉煤灰纤维纳米调控改性分散
        3.5.1 粉煤灰纤维的表面化学改性
        3.5.2 改性粉煤灰纤维分散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纤维软化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
        4.1.1 软化方法
        4.1.2 软化效果评价方法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内容及结论
        4.2.1 软化剂种类的选择
        4.2.2 软化剂用量的确定
        4.2.3 软化时间的确定
        4.2.4 最优软化方案的确定
        4.2.5 改性纤维软化效果对比
    4.3 纤维软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纤维应用于纤维防砂技术实验研究
    5.1 粉煤灰纤维性能评价
        5.1.1 外观、水分散性
        5.1.2 耐高温性
        5.1.3 耐水性
        5.1.4 耐碱性
    5.2 纤维复合支撑剂性能评价
        5.2.1 纤维加量的确定
        5.2.2 砂比对纤维复合支撑剂性能的影响
    5.3 粉煤灰纤维增强支撑剂导流能力实验
        5.3.1 加纤维压裂液性能评价
        5.3.2 粉煤灰纤维复合支撑剂导流能力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稠油热采井高温防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稠油热采井出砂危害及其影响因素
        1.1.1 出砂的危害
        1.1.2 出砂的影响因素
        1.1.3 稠油热采井出砂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1.2 油水井防砂技术
        1.2.1 机械防砂技术
        1.2.2 化学防砂技术
        1.2.3 其它防砂技术
        1.2.4 稠油热采井防砂技术
    1.3 化学防砂的发展趋势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实验药品与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与测试方法
第3章 改性硅酸盐固砂剂的研究
    3.1 高温固砂剂基料的确定及其物性分析
        3.1.1 硅酸盐基料的选取依据
        3.1.2 硅酸盐基料的物性分析
    3.2 硅酸盐的表面改性
    3.3 硅酸盐与支撑剂比例的确定
    3.4 硅酸盐与水比例的确定
    3.5 改性硅酸盐固砂剂增孔剂的研究
        3.5.1 油溶性增孔剂的研究
        3.5.2 发气型增孔剂的研究
        3.5.3 碱溶性增孔剂的研究
        3.5.4 油类或醇类增孔剂的研究
        3.5.5 微水溶性增孔剂的研究
        3.5.6 反应型增孔剂的研究
    3.6 改性硅酸盐固砂剂孔隙连通剂的研究
        3.6.1 孔隙连通剂种类的优选
        3.6.2 孔隙连通剂加量的确定
        3.6.3 孔隙连通剂长度和直径的确定
        3.6.4 孔隙连通剂BLXW表面处理方法
    3.7 改性硅酸盐固砂剂增强剂的研究
        3.7.1 GF加量对固结体性能的影响
        3.7.2 TSG加量对固结体性能的影响
        3.7.3 YHG加量对固结体性能的影响
    3.8 其它添加剂的筛选与评价
        3.8.1 悬浮稳定剂的筛选与评价
        3.8.2 分散润湿剂的筛选
        3.8.3 降失水剂的筛选
第4章 改性硅酸盐固砂剂影响因素考察
    4.1 固化温度和时间对改性硅酸盐固砂剂的影响
    4.2 硅酸盐浆体密度和析水率的测定
    4.3 高温处理对硅酸盐防砂剂性能的影响
    4.4 热油浸泡处理实验
    4.5 固结体先经高温处理后再经热油处理实验
    4.6 固结体耐介质性能实验
    4.7 固结体抗老化性实验
第5章 改性硅酸盐固砂剂机理探讨
    5.1 硅酸盐的水化固结作用机理
    5.2 改性硅酸盐固砂剂的增渗作用机理
        5.2.1 增大毛细孔径机理
        5.2.2 提高孔隙连接机理
        5.2.3 高温增渗机理
    5.3 改性硅酸盐固砂剂的增强机理
        5.3.1 硅酸盐改性增强机理
        5.3.2 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5.3.3 孔隙连通剂的阻裂机理
第6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硅酸盐复合材料防砂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砂土基微生物诱导矿化材料微细观力学特性研究[D]. 斯日古楞.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抽油泵多级软柱塞分级承压特性与试验研究[D]. 户春影.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砾石充填防砂完井堵塞机理研究[D]. 王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 [4]改性树脂防砂配套体系工艺研究[D]. 王雪敏.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5]辽河油田L区块细粉砂岩油层固砂技术实验研究[D]. 王鹏.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 [6]堵水防砂一体化胶凝材料的研究[D]. 王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7]疏松砂岩注水井化学防砂调剖技术研究[D]. 姚俊波. 长江大学, 2013(03)
  • [8]水驱油田高含水期控水防砂一体化技术研究[D]. 张永昌.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1)
  • [9]粉煤灰纤维分散、软化及应用实验研究[D]. 景元琳. 天津大学, 2010(06)
  • [10]稠油热采井高温防砂技术研究[D]. 耿娜娜.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标签:;  

硅酸盐复合材料防砂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