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流传

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流传

张秀红[1]2004年在《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流传》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科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由于古代人文意识的强化,使文化典籍的保存与流传,多集中于社会科学方面;对于科技文献,除中医、中药外,则关注较少。直至近代才有人整理研究我国古代的科技文献,曾编制过一些科技类专题书目,如刘铎撰《古今算学书录》,丁福保编《算学书目提要》,李俨编《李俨所藏中国算学书目录》等。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古代科技文献得到挖掘与整理,如“八五”期间,国家组织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从现存的先秦到清末的万余种典籍中精选出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地学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古代科技文献影印出版。这些工作都非常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利用和研究我国古代科技文献,但目前仅停留在对现存古代科技文献的整理阶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科技文献,有的保存下来了,有的却已失传,失传的原因、保存的途径和渠道、历代各学科的发展状况与其典籍的存佚情况的关系等问题也亟需进行探究,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对各学科历代科技文献存佚情况的对比,结合当时的社会和科技发展状况,分析古代科技文献遗失的主要原因,总结保存古代科技文献的途径与方法。 全文分为四部分。 一、绪论。简述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研究现状,提出问题并陈述研究意义及方法 二、概述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内容。古代科技文献主要包括医学、农学、天文学、数学及工业技术等方面,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特征,论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和明清这五个时期的科技及文献产生情况和主要代表文献的内容。 叁、历代科技文献的流传与存佚分析。通过对比历朝艺文志及其他书目信息,分析历代科技文献的存佚情况,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揭示历朝科技文献遗失的主要原因:兵燹、禁毁、自然淘汰、不重视等。 四、总结保存古代科技文献的主要途径。认为古代科技文献虽大量散佚,但许多通过丛书、类书、史书、方志、杂着、诗文等也保存了下来。

杜莹[2]2013年在《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之发达世界闻名,着名的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的科学在公元14世纪之前,一直保持着令西方人不可觊觎的水平。在中国,我们拥有农、医、天、算四大科学体系及着名的四大发明这样辉煌的古代科学成就,同时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包含了极为宏富的传统科学思想,幸运的是,又得以传承。其中道教科学技术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道教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人士在从事与科技有关的宗教活动时,将这些传统科学思想和方法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当然其中包括道门人士已取得的一些科技成就。这些宝贵的科技文献内容范围涉及到诸多学科,例如,数、理、工、农、医等多种学科,道教外丹黄白术在中国古化学和冶金学方面贡献不凡;道教内丹学在揭示人体科学奥秘方面,比如,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有卓着成就;同时,在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等领域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道教医药学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道教在天文学、地理学、矿物学、机械制造及生态学等多领域中也有突出的贡献。道教科学技术成就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通过以文献记录方式保管并流传,对中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有着深切影响。本文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试图系统全面梳理查找道教科技史料文献,专门对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进行基础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分析了道教科技文献形成得以保管并流传的原因。具体通过道教宗教自身需要发展、统治阶级和社会环境需要及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叁方面来分析。第二部分按古中国代道教科技文献的内容分类,这是了解古代道教科技成就的重要途径。从道教作为基础理论的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相关的科技文献,至天文地理文献、物理、化学及数学文献,医药文献及工业技术科技文献为主要类别。列举相关类别中的科技文献。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的形成、管理与利用。以科技文献的编作、流传和收藏叁者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特点为背景,分析道教科技文献的形成、典藏机构及人们对于道教科技文献的利用,分析其流传方式。

金雯婷[3]2015年在《南宋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文中指出南宋(1127-1279年)是宋朝在北宋政权被灭亡之后将首都迁到江南建立的国家政权,经济、文化、科技各方面都较为繁荣。本文针对南宋科技文献的作者群体(官方群体、民间群体、宗教群体)进行分析,并从构成、知识积累等方面对叁大作者群体分别进行专门性的研究。本文借鉴了历史文献学、历史学、古典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六个方面对官方、民间、宗教科技文献作者群体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界定论文中出现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概况,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最后论述本文写作目的、意义等,对全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南宋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存在的社会背景,主要介绍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第叁部分是南宋科技文献作者的群体组成,主要介绍南宋官方、民间、宗教作者群体各自的人数、地域分布、学派分布。第四部分是南宋科技文献科技作者群体的知识积累,分别阐述南宋官方、民间、宗教作者群体的家庭背景、教育情况以及职业经历。第五部分是南宋科技文献科技作者群体的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分析叁大作者群体的写作目的与资料来源、作品形式与内容、作品流传方式。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分析,综合前文不同作者群体的分析基础上,对叁大科技文献作者群体进行纵向的比较分析,并分析南宋时期历史特点对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的影响。

杨兰[4]2015年在《晚清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经济、政治、社会都发展到一个极度顶峰又极度衰落的阶段。而清代科技在我国近代化发展和转变中却起了重要的作用。晚清时期(1840-1911年)科学技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积累上有了质的突破和转变。西方相对较先进文明传入中国社会,一些传统科技领域也有了新的成就。对外来西方科技知识的引用及学习都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空前规模。而另一方面,晚清科技的发展又呈现出内劲不足的致命弱点。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面对内忧外患的境况,晚清的科技发展也出现了相应的模式和特点。本论文从“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层次出发,以社会群体形态对作者群体进行了划分,将作者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进行研究,从科技文献作者叁大群体组成、知识积累和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叁大部分分析其整体特点。对包括农业科技文献、天文和气象科技文献、医药科技文献、地理科技文献、水文和水利科技文献、科技小说等在内的内容形式都纳入统计分析范围。数据覆盖面较广,这样统计结果才能够说明晚清各个学科发展的基本态势。本文着重对叁大作者群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定量化的统计与分析,文中出现的多种图表就是其分析成果,为叁大作者群体的研究做了深入的论证。从这些图表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更加具象化的对叁大作者群体的特征进行总结。本论文以晚清科技文献作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要素统计情况对文献作者的社会身份、写作目的、教育背景等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其创新点进行概述。第二部分论述晚清科技文献作者群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晚清科技文献叁大作者群体的基本构成。第叁部分主要论述科技文献叁大作者群体的家庭与教育背景分析。第四部分从写作目的、资料来源、作品形式与内容、作品流传方式与途径进行叁大作者群体的文献创作分析。第四部分总结与分析晚清叁大作者群体各自优势和不足。

刘馨阳[5]2013年在《论清代的科技文献整理》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衰落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文献学发展繁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古籍的高潮。当中也涉及到科技文献的整理。本文旨在从整理成绩斐然的原因、整理主体、整理内容和整理成就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清代的科技文献整理。整篇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清代科技文献整理成绩斐然的原因。文章先是从宏观上入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学术至清代的发展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对清代官方政策的论述来分析其对科技文献整理成绩的影响。最后着眼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的影响来论述。第二部分为清代科技文献整理的主体。文章将科技文献整理的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主要有内阁、翰林院、武英殿修书处、各类书馆和翻译馆。一类是民间私人学者,代表人物有梅文鼎、戴震、李潢、李锐和李善兰。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学者,在科技文献整理上均有较大贡献。第叁部分是清代科技文献整理的内容。文章主要从校注、考证、辑佚、编纂和翻译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当中校注方面集中在地理、天文、数学、医药等领域;考证方面涵盖农事名实、古医籍以及“正史”中与地理方面有关的内容;辑佚方面主要是对《四库全书》及其他古籍进行论述;编纂方面,按其体裁分为丛书、类书、政书、方志和图集五种形式进行说明;翻译方面,按照中西交流情况进行分期阐述。第四部分是对清代科技文献整理的成就进行总结。文章以鸦片战争为界将清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对清代科技文献整理成就进行介绍。清代前期的科技文献整理成就主要集中在校注、考证、辑佚与编纂,清代后期的科技文献主要是在翻译上面。

张秀红[6]2005年在《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概况》文中认为对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古代科技文献的分布与保存形式,指出对古代科技文献的研究,既要重视其对科技史研究的意义,又要重视其在当今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李婷婷[7]2015年在《北宋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北宋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农耕社会,北宋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在各方面都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也是如此。北宋出现了沈括、蔡襄、苏颂、唐慎微、喻皓等为代表的科技文献作者,他们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文献作品,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在学术界中并不乏对他们的研究,但是本文以全新的切入点,依据他们的社会身份将其划分为官方、民间、宗教叁大群体,并从群体组成、知识积累、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等方面对叁大作者群体分别进行分析、阐述与对比。本文借鉴了档案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官方、民间、宗教作者叁大科技文献群体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界定论文中出现的概念与范畴,介绍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并指出目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后论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创新以及不足之处,总领全文。第二部分是北宋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存在的社会背景,主要介绍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内容。第叁部分是北宋科技文献作者的群体组成,主要介绍北宋叁大作者群体各自的人数、地域分布、学科分布以及官方作者群体的官职构成。第四部分是北宋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的知识积累,分析叁大作者群体的家庭背景、教育情况以及职业经历。第五部分是北宋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的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分析叁大作者群体的写作目的与资料来源、作品形式与内容、作品流传方式。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分析,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升华。

刘芳芳[8]2012年在《先秦简帛科技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开创、发展时期,社会关系和生产力都历经了重大的变革。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之下,人类一步步从蒙昧迈向文明,从而走向新的辉煌。先秦时期的科技发展迅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起源、发展时期。产生的简帛科技文献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面可靠。是了解、掌握先秦科技发展状况和科技文献的重要材料。文献对各个学科的研究来说都是基础性工作,学科的传承工具主要是文献。先秦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并留下了大量简帛科技文献材料,这些古老的原始文献具有宝贵的文献收藏价值、学术史料价值、以及科学使用价值,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先秦科技、先秦简帛、先秦文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借鉴了中国古代科技史、文献学、简帛学、中国古代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丁海斌教授在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共分为五部分,以下分述之: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对文章的相关范畴和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国内外对先秦简帛科技文献的研究概况,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最后论述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及创新之处,对整个文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先秦简帛科技文献的内容和种类及其科技文献价值,主要包括医药、天文、地理、气象四个方面。以典型和代表性的科技文献为主。第叁部分主要介绍先秦时期对简帛科技文献的收藏、保管和利用。先秦时期对简帛科技文献的收藏包括:为什么要收藏简帛科技文献和先秦时期简帛科技文献的收藏概况;先秦时期简帛科技文献的保管包括为什么要保管先秦简帛科技文献和先秦时期设立的简帛文献保管机构;先秦简帛科技文献利用包括先秦时期怎样利用简帛科技文献和利用主体两方面。第四部分概括介绍先秦简帛科技文献的出土情况及出土先秦简帛科技文献的价值。第五部分是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升华。

马宁[9]2015年在《秦汉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汉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不光是作者的研究,也是文献的研究,因为作品本身就是作者主体的重要组成要素。秦汉时期的科技文献作者在数量上不如其他时期,部分作者的影响力也不如其作品,比如《九章算术》,它是中国汉族学者在古代第一部数学专着,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但是多数人不知道它是由张苍校正的,由此可见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多的了解该文献的作者,因为有些时候我们是先接触到作品再接触到作者,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对科技文献作者作品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关于秦汉时期的科技文献研究较少,而科技文献本身就是科技档案,所以对科技文献的研究可以以科技档案为出发点,扩展到科技文献的研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档案都是科技文献,本文将对其进行筛选,只就科技档案中的科技文献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综述,将对秦汉时期的作者群体进行系统的解释,包括相关概念及范畴等。第二部分对秦汉科技文献作者群体进行系统的概述,包括作者群体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群体的数量及地域分析。第叁部分为家庭与教育背景分析,将作者群体分为叁个部分,分别从官方、民间与宗教叁个作者群体角度对其家庭与教育背景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作者群体的文献进行分析,包含写作目的、资料来源、作品形式与内容、作品流传方式与途径。第五部分是总结分析,该部分将对叁大作者群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与表述。

乔琳[10]2015年在《明代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文中认为处于封建专制主义成熟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交叉时期的明代已经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明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都为明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环境。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不同于其他朝代,具有独特的特征:承古萌新。对于明代文化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有了诸多研究型成果和专着,唯独没有从科技文献作者群体角度对明代科技文献的研究。本文正是从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这一新颖的角度对明代科技文献作者群体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本论文从“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层次出发,以社会群体形态对作者群体进行了划分,将作者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进行研究,从科技文献作者叁大群体组成、知识积累和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叁大部分分析其整体特点。同时,本文用现代分类法探究古代科技文献,包括:农业科技文献、天文和气象科技文献、医药科技文献、地理科技文献、水文和水利科技文献等。数据覆盖面较广,这样统计结果才能够说明明代各个学科发展的基本态势。本文着重对叁大作者群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定量化的统计与分析,文中出现的多种图表就是其分析成果,为叁大作者群体的研究做了深入的论证。从这些图表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更加具象化的对叁大作者群体的特征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从明代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存在的社会背景出发说明明代独特的科技文献发展特征;第二、叁、四部分从官方、民间、宗教叁大群体对第一部分总结的特点进行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着重从所占人数比例、地域分布、学科分布和官职结构对叁大作者群体本身进行研究;第叁部分深入分析明代科技文献作者群体的知识积累,在这其中图表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作用;第四部分是是侧重对科技文献的分析,从侧面对叁大作者群体进行论证。最后,文章从叁大作者群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做了总结。这叁类科技文献作者群体在明代科学技术发展上互为消长,使得明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

参考文献:

[1]. 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流传[D]. 张秀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D]. 杜莹. 辽宁大学. 2013

[3]. 南宋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D]. 金雯婷. 辽宁大学. 2015

[4]. 晚清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D]. 杨兰. 辽宁大学. 2015

[5]. 论清代的科技文献整理[D]. 刘馨阳. 辽宁大学. 2013

[6].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概况[J]. 张秀红. 图书与情报. 2005

[7]. 北宋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D]. 李婷婷. 辽宁大学. 2015

[8]. 先秦简帛科技文献研究[D]. 刘芳芳. 辽宁大学. 2012

[9]. 秦汉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D]. 马宁. 辽宁大学. 2015

[10]. 明代科技文献官方、民间、宗教叁大作者群体研究[D]. 乔琳. 辽宁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我国古代科技文献的保存与流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