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锂离子论文_申豪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锂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材料,负极,锂离子,电极,复合材料。

类锂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申豪杰[1](2019)在《丙烯酸酯类锂离子电池终止压敏胶带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锂离子电池生产制作中,需要一种用于方形、圆柱形等锂离子电池电芯极耳及终止部位进行固定和绝缘保护的特殊压敏胶带。然而此类的产品大都存在耐电解液技术上的问题,故研究出一种耐电解液型的锂离子电池终止胶带有很大的意义。本论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丙烯酸-2-羟基乙酯(2-HEA)、丙烯酸(AA)或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通过溶液聚合合成了一系列的丙烯酸酯压敏胶基础胶水,并将所得丙烯酸酯压敏胶与适当的增粘树脂和固化剂复配后,得到对应的改性丙烯酸酯类压敏胶胶带。首先,通过单一变量法探讨了引发剂和各单体的用量对所得基础胶水的粘度,以及所得胶带的粘接性能(包括初粘性、180°剥离强度、持粘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基础胶水的配方,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在最优配方基础胶水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两种的增粘树脂(松香和氢化松香),和四种固化剂(乙酰丙酮铝(AIAl)、异氰酸酯类(M-80)、封端异氰酸酯类(XC-327)、环氧类(GA-240)的用量对压敏胶胶带粘接性能和耐电解液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DSC、TGA和接触角测试仪等对改性压敏胶的热性能和表面润湿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发现,基础胶水配方为:MMA8份、2-EHA35份、BA10份、2-HEA2份、AA2份、BPO1.2%,辅以10%的氢化松香作为增粘剂,以及使用0.4%的GA-240制得胶带的性能最优,其初粘性为4#钢球,180°剥离强度为5.84N/25mm,持粘性为94h,常温耐电解液性为1.7d,耐热性能为120℃2d无残胶,但胶带仍然难以达到锂离子电池终止胶带的耐电解液性要求(常温电解液浸泡3d)。最后,在上述基础胶水配方的基础上,继续用GMA替代AA合成胶水;或加入适量的含氟单体(甲基丙烯酸十叁氟辛酯(G06B)和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来改性压敏胶,并利用FT-IR、GPC、DSC和TGA来对所得胶水的化学结构和热学性能进行测试,同时对所得胶带进行接触角测试、耐电解液性测试和粘接性能测试。结果发现:(1)用GMA代替AA,胶带的耐电解液性有一定的改善,能使其制备的胶带常温浸泡在电解液中2d;(2)用1%~9%G06B、或DFMA改性压敏胶胶带的耐热性和耐电解液性均有所提高,且当G06B的用量为3%时,制备的胶带能常温浸泡在电解液中3.2d,能达到锂离子电池终止胶带的行业要求,而用DFMA改性的压敏胶胶带都不能达到锂离子电池终止胶带的耐电解液性要求,最优耐电解液性能为2.7d。(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期刊2019-06-01)

张静怡,李琼,陈粉荣,胡木宏[2](2018)在《类锂离子体系高角动量态1s~25g(Z=21~30)的能级能量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较为完善的多组态相互作用法计算了类锂等电子序列高角动量态1s~25g(Z=21~30)的相关能量。在构造波函数时预先确定1s~2-原子实的波函数,然后将其作为单独一项与价电子将价电子Slater型基函数相乘并进行线性迭加,利用瑞利-里兹变分法(Rayleigh-Ritz Variational Method)确定1s~25g(Z=21~30)的非相对论能量上限(upper bound),在此基础上考虑原子实修正及高阶角动量修正后得到非相对论总能量。此外,一阶相对论效应及质量极化效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高阶相对论效应对体系总能量的影响不容忽略,利用微扰法计算后,得到比较准确可靠的类锂离子体系高角动量态1s~25g(Z=21~30)的能级总能量(如表1)。本文构造的波函数在计算叁电子体系的久期方程时大大减少维数,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计算结果符合物理变化规律,希望能够完善和丰富现有高离化离子数据的不足,为相关实验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8-07)

马泽[3](2018)在《Li-M-O(M=过渡金属)类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工作电压平台、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优点,成为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主要电源。然而,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是不能满足未来混合动力型汽车、电动汽车和智能化电网等大功率设备的需求。在现有的电极材料中,作为过渡金属氧酸锂盐的一类,Li-M-O(M=过渡金属)类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及探索,这是由于过渡金属含有多种价态,可以保证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电中性,另外,含锂的化合物一般拥有较高的开路电压。这类材料中,一些材料既可以用作正极材料,也可以作为负极材料。Li-M-O类电极材料依旧存在体积膨胀、容量迅速衰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采用简单的固相方法将碳与Li-M-O材料复合来抑制体积膨胀,提高Li-M-O类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同时也尝试通过机械球磨的方法开发出高能量密度的富锂电极材料。(1)通过一步原位固相法合成γ-LiFe02和α-LiFeC2/C。通过XRD表征可知,y-LiFe02为纯相,由SEM和TEM图可知,γ-LiFeO2的尺寸在100-300nm,γ-LiFeO2的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055.3 mAh/g,50圈循环之后,容量保持率相较于第二圈接近80%。复合碳后的α-LiFeO2尺寸缩小。α-LiFeO2/C的微观结构是20~100nm的α-LiFe02颗粒负载在碳的表面和内部。与纯相α-LiFeO2对比,α-LiFeO2/C具有更高的循环容量以及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1 C(84.8 mA/g)的电流下,α-LiFe02/C首圈放电容量可达1830.4 mAh/g,经过120圈之后,依旧还有 792.3 mAh/g 的放电容量,比纯相α-LiFe02(554.5 mAh/g)多了 237.8 mAh/g。在 1 C的电流密度下,α-LiFeO2/C的首圈放电容量还是有1820mAh/g,经过120圈之后,还剩余572.1 mAh/g的容量,在高倍率下也显示了不错的循环稳定性。合成LiFe02的方法较为简单,可大批量合成,且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使性能优越,具有不错的潜力。(2)采用固相反应和球磨技术制备了 LiFeTi04和CNTs的复合材料。相对于其它铁基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LiFeTi04的研究相对较少,它的低氧化还原电位很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Fe可以实现在5 V以下Fe3+/Fe4+的转变。因此,LiFeTiO4/CNTs在100次循环后,它的放电容量依旧可达200 mAh/g以上。在0.1 C、0.2 C、0.4 C、1C、2 C、4 C和8C下,容量分别为253、167、125、87、62、37和15 mAh/g。回到0.1 C时容量可以恢复到193 mAh/g,说明这种材料具有不错的倍率性能。LiFeTi04@CNTs可以为将来研究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打下基础。(3)采用机械球磨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富锂Li44Co2O5材料。根据其XRD的宽峰判断其尺寸较小且结晶度不高。通过SEM电镜看出球磨合成的这种材料具有层状片聚合成的花状结构,且周围有一些絮状碳黑包覆着。通过C-V测试,探索了 Li4Co2O5的反应机理,发现这种材料的理论容量高达475 mAh/g。在0.1 C的电流密度下,实际放电容量最高接近300mAh/g,显示了这种材料的巨大潜力。虽然这种材料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还存在很多缺点,但目前已知的数据都表明Li4Co205在未来经过不断调整与改性之后,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宋刘斌,唐福利,肖忠良,李灵均,曹忠[4](2017)在《含导电聚苯胺类锂离子电池复合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电聚苯胺(PANI)是近十年来研究最多的导电聚合物,具有比容量高、氧化还原可逆性好、电导率高、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在化学电源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原位复合法、共混法、自组装和电化学复合法等。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可作为高能物质用于研发电极材料,但目前利用导电聚苯胺对锂离子电池叁元正极材料进行修饰改性的研究较少。综述了导电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电化学性能,重点对导电聚苯胺/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的性能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应用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并简述了导电聚苯胺包覆改性LiNi_(1-x-y)Co_xMn_yO_2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瞿波,张冰,郑胜男,施志聪,吴启辉[5](2016)在《四大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目前最有前景的绿色储能设备,锂离子电池研发和应用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缓解化石能源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电极材料尤其是正极材料的选择,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从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尖晶石型正极材料及富锂叁元层状正极材料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以期对研制具有高比能量、高安全性能、低成本、无污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6年07期)

丁能文,陈军,王春香,张骞,李之锋[6](2016)在《含聚苯胺类锂离子电池复合电极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胺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具有特殊的电学、光学性能,在电子工业、信息工程、国防工程等的应用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聚苯胺经掺杂后可形成P型和N型导电态,这种掺杂机制使得聚苯胺的掺杂和脱掺杂完全可逆,而掺杂度受pH值和电位等因素的影响,且电化学活性同比传统锂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更优异的可逆性能,因此有关在设计聚苯胺参与锂电池电极复合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不同结构聚苯胺锂离子电池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着重介绍了聚苯胺基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等领域研究的电化学性能,最后展望了聚苯胺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6年06期)

赵桥[7](2016)在《钒酸锂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储能设备和相应材料的需求的急剧增长,人们对储能材料的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尤其是锂电池材料领域的研究。目前移动数码产品、便携电脑、电动汽车及各种类型耗电产品都使用电池做能源。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镉镍电池等二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较低、循环性能差、污染环境等缺点,这些因素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及优秀的循环寿命、环境友好等特点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得到长足发展。开发高容量、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更好的电极材料是摆在所有锂离子电池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钒酸锂(Li_3VO_4)负极材料是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研究的新领域,因其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以及倍率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比容量。本文在研究国内外Li_3VO_4负极材料的基础上,采用简单混合的方法把Li_3VO_4与商业中间相碳微球(N7)或碳化钒(VC)复合制备出两种复合负极材料,该法成本低且合成路线简单,研究表明复合材料Li_3VO_4/N7具有比合成它的原料高的克容量。研究中采用XRD、SEM、Raman shift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利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测试以及交流阻抗测试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合成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Li_3VO_4/N7负极材料的最佳条件为:球磨20min混合浆料,Li_3VO_4负载量为N7质量分数的20%,材料保温温度460℃,LiOH过量5%。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最大首次放电容量高达491mAh/g,首次充电容量为348mAh/g,最大的首次循环效率为76%,经过50个循环后保持充电容量最大370mAh/g。采用同样简单的方法制备了LVO/VC负极材料,最佳制备条件是:以V_2O_4-CO为计算标准,质量比PAA:V_2O_5=0.7919, VC的煅烧温度为1000℃,LVO/VC保温温度为500℃,保温6h, LVO负载量为VC质量分数的35%。结果表面:在100mA/g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测试中,首次放电容量达到328mAh/g,首次充电容量最高为155mAh/g,首次循环效率最高为47%。(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25)

伍俐[8](2016)在《水热法合成含钛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增加的能源消耗和由此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类对于绿色能源的需求也变得越发迫切。近十年来,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迅猛,跃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能量储存与转化的新能源技术之一。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优劣。TiO_2是一种含钛类锂离子负极材料,具有容量高、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结构稳定性好、安全性能高等优点,是极具潜力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TiO_2电子导电率低(10-12~10-7 s·cm-1),且在Li+嵌入TiO_2晶格后,难以在晶格表面形成有效电场,Li+不能顺利地脱出,锂离子扩散速率也随之降低(10-15~10-9cm2·s-1),所以大倍率充放电时实际比容量并不高。同样作为含钛类锂电负极材料的尖晶石型Li_4Ti_5O_(12)属于绝缘型材料,电子导电率和离子扩散速率都非常低。当作为电极材料时,往往出现较大的极化,倍率性能差。针对TiO_2和Li_4Ti_5O_(12)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微乳液辅助水热法、离子参杂法等方式对TiO_2纳米结构进行制备和改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用水热法制备出TiO_2纳米颗粒,再二次运用水热法将制备好的TiO_2纳米颗粒与不同浓度的NaOH/KOH溶液反应,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获得不同形貌的TiO_2纳米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锐钛矿型Ti02纳米颗粒较其他四种TiO_2的纳米结构(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片,纳米棒)相比,具有较高的首次放电容量,可达260.5 mAh·g-1;电压平台稳定且较长;容量保留率高,在20 mA·g-1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时,50次循环后容量仍可达200.9mAg·g-1。TiO_2纳米颗粒的交流阻抗也是这五种TiO_2纳米结构中最小的,仅为40.5Ω。(2)由于TiO_2纳米颗粒是这五种TiO_2纳米结构中综合电化学性能最优的,在水热法制备TiO_2纳米颗粒的基础上,加入七水硫酸亚铁作为铁源,制备出了Fe掺杂的TiO_2纳米颗粒。通过控制七水硫酸亚铁的加入量,制备了Fe/Ti摩尔比分别为0.001,0.005,0.01,0.02的Fe/TiO_2纳米颗粒。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Fe掺杂的TiO_2纳米颗粒在可逆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方面要明显优于纯Ti02纳米颗粒。在四种不同掺Fe量的TiO_2纳米颗粒中,Fe/Ti摩尔比为0.01的样品其综合电化学性能最优。(3)TiO_2和Li_4Ti_5O_(12)都是含钛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文继续采用水热法辅助微乳液合成了被锐钛矿型TiO_2包覆的Li_4Ti_5O_(12)纳米棒材料,并具体分析了该种材料的生长机理。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在电流密度为0.0175 A·g-1时,TiO_2/Li_4Ti_5O_(12)复合材料的可逆容量可达209.1 mAh·h-1即使电流密度达到7A·g-1,容量也能达到102.9 mAh·g-1,比纯Li_4Ti_5O_(12)要高得多(52mAh·g-1),且在电流密度为1.75 A·g-1下,经过50次循环后还能保持初始容量的96%,这些结果都表明在Li_4Ti_5O_(12)上包覆一层锐钛矿型TiO_2大大提升了Li_4Ti_5O_(12)的可逆容量,倍率性能和电化学可逆性。(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张晨[9](2016)在《欣旺达惠州项目预计年产值200亿》一文中研究指出欣旺达惠州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位于博罗县园洲镇新世纪工业园,规划用地约1100亩。项目分叁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投资额20亿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00亿元。主要用于生产手机数码类、电动汽车类、大型储能类锂离子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本文来源于《惠州日报》期刊2016-01-01)

李肖[10](2015)在《新型磷酸酯类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设计制备和研究了新型的高电导率和具有阻燃性能的磷酸酯类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合成(丙烯酰氧乙基)二烷基磷酸酯、(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烷基磷酸酯作为聚合电解质的单体,利用HR-MS、1H NMR、31P NMR、13C NMR、FT-IR对化合物的结构做了表征。通过溶液聚合反应,探究此类磷酸酯单体的均聚反应,同时研究了其与苯乙烯等代表性双键单体的共聚反应,并利用1H NMR、31P NMR、GPC等对聚合物的结构和分子量做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含双键的磷酸酯具有较好的自聚能力和共聚能力。通过TGA和DSC对聚合物热稳定性表征,结果表明此类含磷聚合物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制备新型磷酸酯类凝胶电解质之前,我们对现场热聚合法的聚合条件进行了一定的优化,随后在交联剂、自由基引发剂、共聚单体和液体电解液混合下利用此法合成了一系列交联的磷酸酯类共聚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着重分析测试了这些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并结合其外在机械性能等,研究了磷酸酯-交联剂、不同磷酸酯之间共聚、磷酸酯-其它双键单体共聚等在不同摩尔比下的电导率变化情况,并优化选出了综合性能良好的高电导率的磷酸酯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另外利用燃烧实验测试了此类单体添加体系以及其凝胶电解质体系的自熄时间和燃烧率等,证明了磷酸酯类单体及其相应凝胶电解质都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表征了此类单体自聚、共聚物的内部疏松形貌和洗去电解液后此类电解质的聚合物主体的内部叁维多孔构造,验证了此类凝胶电解质存在较好的离子传输通道,具有高电导率的特点。通过丙烯酰氧乙基磷酸酯与电解液或者锂盐混合溶液的HR-MS、31P NMR、FT-IR变化分析,验证了Li+与磷酸酯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解释了磷酸酯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高电导率。对于电解质的单体残余量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测试,结果是单体具有很高的转化率,较低的单体残余降低了对电池性能的可能影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类锂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较为完善的多组态相互作用法计算了类锂等电子序列高角动量态1s~25g(Z=21~30)的相关能量。在构造波函数时预先确定1s~2-原子实的波函数,然后将其作为单独一项与价电子将价电子Slater型基函数相乘并进行线性迭加,利用瑞利-里兹变分法(Rayleigh-Ritz Variational Method)确定1s~25g(Z=21~30)的非相对论能量上限(upper bound),在此基础上考虑原子实修正及高阶角动量修正后得到非相对论总能量。此外,一阶相对论效应及质量极化效应、量子电动力学效应、高阶相对论效应对体系总能量的影响不容忽略,利用微扰法计算后,得到比较准确可靠的类锂离子体系高角动量态1s~25g(Z=21~30)的能级总能量(如表1)。本文构造的波函数在计算叁电子体系的久期方程时大大减少维数,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计算结果符合物理变化规律,希望能够完善和丰富现有高离化离子数据的不足,为相关实验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锂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申豪杰.丙烯酸酯类锂离子电池终止压敏胶带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江汉大学.2019

[2].张静怡,李琼,陈粉荣,胡木宏.类锂离子体系高角动量态1s~25g(Z=21~30)的能级能量修正[C].第七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马泽.Li-M-O(M=过渡金属)类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

[4].宋刘斌,唐福利,肖忠良,李灵均,曹忠.含导电聚苯胺类锂离子电池复合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学报.2017

[5].瞿波,张冰,郑胜男,施志聪,吴启辉.四大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展[J].电源技术.2016

[6].丁能文,陈军,王春香,张骞,李之锋.含聚苯胺类锂离子电池复合电极材料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6

[7].赵桥.钒酸锂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湖南大学.2016

[8].伍俐.水热法合成含钛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9].张晨.欣旺达惠州项目预计年产值200亿[N].惠州日报.2016

[10].李肖.新型磷酸酯类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类锂离子1s24p态的精细结构叁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6]几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压...各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压...镁的类锂离子不同Rydbery电子组态...各类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图

标签:;  ;  ;  ;  ;  ;  ;  

类锂离子论文_申豪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