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生境论文_曹明,黄逢万,张娜,程露瑶,穆春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生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境,岩溶,根系,地下,土壤,化生,活性。

地下生境论文文献综述

曹明,黄逢万,张娜,程露瑶,穆春生[1](2016)在《不同水分生境下铅胁迫对芦苇地下芽及其输出子株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铅胁迫对不同水分生境条件下芦苇的不同克隆繁殖构件数量和繁殖能力的影响,从芽库和子株角度,采用盆栽实验模拟芦苇的水层和干旱生境,设置五个梯度的铅胁迫浓度处理(0、500、1500、3000和4500mg·kg~(-1))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蘖节芽数在水层生境中,处理前期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而在处理中期和后期却均显着增加,在干旱生境中处理前、中、后期铅胁迫对分蘖节芽数无显着影响.根茎节芽、根茎顶芽和总芽数无论是在水层生境还是在干旱生境,均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分蘖节子株数在水层生境中,处理前期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而在处理中期和后期却无显着变化,在干旱生境中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根茎节子株不存在,根茎顶子株无论是在水层生境还是在干旱生境,均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总子株数在水层生境中处理中期显着减少,处理后期无显着变化,在干旱生境中处理中期和后期均显着减少,并且总芽数+总子株数在胁迫前期和中期随铅胁迫浓度的增加显着减少.说明不同类型芽具有不同的抵御铅胁迫的策略,分蘖节芽采取了耐性策略而不受影响甚至增加,其他类型的芽采取了逃避策略数量减少;水生生境的芦苇具有逐步适应铅胁迫的能力,并出现了补偿生长效应,而干旱生境进一步加剧了铅胁迫的作用,铅胁迫和干旱具有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罗永清,赵学勇,周欣,朱阳春,岳祥飞[2](2015)在《不同生境中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生长特征及地下生物量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根系活动是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周转的关键环节。为研究不同坡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根系生长特征,用土钻法调查了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0~60cm深度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包括死根与根表脱落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坡位间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生物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差不嘎蒿活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各坡位不同,在坡中和坡顶,主要分布在0~20cm层,而在坡底和背风坡,垂直分布较均匀;总生物量和杂质生物量在各坡位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差不嘎蒿群落特征与植株生长特征在不同坡位间存在显着差异,坡底盖度及物种数高于其他部位,坡底和背风坡差不嘎蒿植株密度减小,单株高度增加。差不嘎蒿活根生物量与自身密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自身高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差不嘎蒿根生长和分配是其在不同沙丘生境生长策略变化的重要反映。(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1期)

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3](2012)在《岩溶区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白栎叶片δ~(13)C值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岩溶区白云岩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3种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生长的优势树种白栎为对象,研究白栎叶片的δ13C值及其与各类型生境中土壤条件的关系,以及白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3种类型中的白栎叶片δ13C值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6.35‰)>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6.66‰)>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27.07‰),白栎水分利用效率依次降低;白栎叶片的δ13C值与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水分含量显着相关,但与土壤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显着;δ13C值随土壤水分含量和肥力水平的减少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4](2012)在《岩溶区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了岩溶区叁种不同的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类型Ⅰ-白云岩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Ⅱ-白云岩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类型Ⅲ-白云岩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和不同空间土壤层次的土壤酶活性差异极显着(p<0.01);2)类型Ⅰ有利于土壤的碳素循环,类型Ⅱ有利于土壤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类型Ⅲ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氧化;且叁种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关系显着,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肥力的指标。可见,不同根系地下生境土壤酶活性差异,对岩溶石漠化区的土壤质量评价、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生态修复治理均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杨瑞[5](2012)在《岩溶区根系地下生境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岩溶区3种不同的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类型Ⅰ——白云岩水平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Ⅱ——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类型Ⅲ——白云岩直立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分析不同类型及层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和层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极显着(p<0.01);(2)3种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差异极显着(p<0.01),均随土壤层次的下降而降低,类型Ⅰ的微生物环境较差,类型Ⅱ较好,类型Ⅲ居中;(3)类型Ⅰ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碳循环,类型Ⅱ利于有机碳的循环、氮的供应,类型Ⅲ利于磷的供应及有机物质的氧化。该研究可为探索岩溶地区的根系地下生境及其土壤条件,并为同等条件的土壤肥力评价、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杨瑞[6](2012)在《岩溶区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的土壤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岩溶区叁种不同的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类型Ⅵ——白云岩水平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Ⅸ——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类型Ⅺ——白云岩直立产状多层空间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计算土壤肥力的综合指标值,对其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和不同空间土壤层次的土壤指标值差异极显着;(2)不同类型的土壤质量存在差异,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土壤质量表现为白云岩倾斜产状多层空间类型最好,且叁种类型的土壤质量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该文揭示了根系地下生境的土壤质量差异,这为岩溶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治理均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王萍,罗晓云[7](2006)在《额济纳盆地植物地下微生境深度范围的确定——土壤酶指示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微生境位置的确定对于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没有准确、简单可行的确定方法。应用额济纳盆地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数据,分析了3类植物群落结构(草本+灌木组合、灌木+乔木组合及草本+灌木+乔木组合)中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曲线。结果发现:过氧化氢酶活性曲线的各峰值区与植物群落中各生活型植物的根群位置对应,而已有研究指出植物的根群位置正与植物的地下微生境位置对应。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过氧化氢酶活性曲线来确定植物地下微生境的空间位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侯满福,蒋忠诚,覃家科,姜光辉[8](2005)在《木美地下河流域破碎化生境的岩溶植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滇东南生境破碎化的木美地下河流域,采用常规样方调查法对人口聚居区植被进行研究。木美地下河流域的植被可划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暧性石灰岩灌丛和中草草丛叁种类型。流域内的植被以灌丛为主,破坏严重,分布零星,且均呈向山脊收缩的特点,主要干扰因素是伐薪。流域内植物群落的演替同时存在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退化还是恢复的决定因素是砍伐压力和砍伐利用方式。通过优化砍伐利用方式结合沼气能源的兴建,可以在持续伐薪的情况下实现植被自然恢复。破碎化生境中残存的植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以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05年02期)

赵先男,刘祖贵[9](1989)在《地下平菇品比试验与生境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我国利用地道、地下室、菜窖窑洞的地下式平菇种植面积正逐年扩大。从1984年以来,我们在地道内大面积种植的上海平菇、河北晋县平菇看,在地面室内栽培的原来差异不大的菌种,转到地下栽培后,无论是产量、质量、光敏感性、变温要求,还是忍耐二氧化碳的能力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地面栽培时具备一个优良菌种的特性,而转入地下栽培后不一定仍然是优良菌种。为了筛选出适合地下式栽培的优良菌种,我们在地道内设置了品比试验。一、场地:为使试验有代表性,我们将试验安排在兰州市叁号洞人防工事内,地道宽4(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1989年01期)

地下生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根系活动是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周转的关键环节。为研究不同坡位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根系生长特征,用土钻法调查了科尔沁沙地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0~60cm深度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包括死根与根表脱落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坡位间差不嘎蒿活根与杂质生物量均存在显着差异;差不嘎蒿活根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各坡位不同,在坡中和坡顶,主要分布在0~20cm层,而在坡底和背风坡,垂直分布较均匀;总生物量和杂质生物量在各坡位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差不嘎蒿群落特征与植株生长特征在不同坡位间存在显着差异,坡底盖度及物种数高于其他部位,坡底和背风坡差不嘎蒿植株密度减小,单株高度增加。差不嘎蒿活根生物量与自身密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自身高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差不嘎蒿根生长和分配是其在不同沙丘生境生长策略变化的重要反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生境论文参考文献

[1].曹明,黄逢万,张娜,程露瑶,穆春生.不同水分生境下铅胁迫对芦苇地下芽及其输出子株能力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罗永清,赵学勇,周欣,朱阳春,岳祥飞.不同生境中差不嘎蒿(Artemisiahalodendron)生长特征及地下生物量分布[J].中国沙漠.2015

[3].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岩溶区不同根系地下生境类型白栎叶片δ~(13)C值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2

[4].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岩溶区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中土壤酶活性研究[J].土壤学报.2012

[5].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杨瑞.岩溶区根系地下生境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2

[6].符裕红,黄宗胜,喻理飞,杨瑞.岩溶区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的土壤质量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

[7].王萍,罗晓云.额济纳盆地植物地下微生境深度范围的确定——土壤酶指示法[J].干旱区研究.2006

[8].侯满福,蒋忠诚,覃家科,姜光辉.木美地下河流域破碎化生境的岩溶植被研究[J].广西科学.2005

[9].赵先男,刘祖贵.地下平菇品比试验与生境研讨[J].甘肃农业科技.1989

论文知识图

白栎叶片δ13C值与其根系生境类型土壤营...研究区位置图白栎叶片δ13C值与其根系生境类型土壤条...白栎叶片δ13C值与其根系生境类型土壤水...灌+乔型植物群落过氧化氢酶活性曲线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生境草地土壤温度的...

标签:;  ;  ;  ;  ;  ;  ;  

地下生境论文_曹明,黄逢万,张娜,程露瑶,穆春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