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基坑设计优化分析

软土地区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基坑设计优化分析

中冶沈勘秦皇岛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省秦皇岛市066004

摘要:依托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从现浇明挖法综合管廊总体施工工艺出发,结合工程实际,对基坑钢板桩支护设计方案存在的不足及其对施工的影响进行分析。基于场地实际标高,基坑深度有所增大,对改变钢管撑安设位置与增大钢管撑间距下的四种最不利工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设计优化后的钢板桩支护方案满足基坑稳定性要求,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最后对综合管廊水泥搅拌桩地基处理宽度与基坑整体支护开挖设计进行讨论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成果对明挖法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与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综合管廊;钢板桩支护;地基处理宽度;设计优化

地下综合管廊,也被称为“共同沟”、“共同管道”,是指在城市沿道路或管线走廊带建造一个地下连续结构物,将以往直埋的诸如给水、雨水、污水、供热、电力、通信、燃气、工业等市政管线集中放入其中,并设置专门的配套系统,按照实际需求组织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形成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新型市政基础设施。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矿山法、盾构法和顶管法;管廊主体结构有现浇与预制装配两种方式。目前现浇明挖法是综合管廊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施工方法,其中,明挖法中综合管廊基坑有放坡开挖、土钉墙支护、钢板桩支护、型钢水泥搅拌桩墙支护、灌注桩排桩支护等支护开挖方式。

已有相关研究中,胡静文等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张江涛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滨海软土地区综合管廊基坑开挖过程中钢板桩支护体系受力与变形性状。周秋月等对采用钢板桩加钢管撑支护形式的综合管廊基坑开展监测与分析。王魁对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开挖、主体结构浇筑、基坑回填三个阶段中基坑受力与变形进行了数值分析。李海龙等对综合管廊基坑回填设计与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刘斌等对综合管廊工程不同基坑支护开挖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周恒等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地下综合管廊软土地基水泥搅拌桩处理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李荣华等利用有限元差分法对填土沉降控制与外部荷载作用下管廊防护进行了分析。此外,张雪婵研究了狭长型基坑受力变形性状。马郧等学者分析了基坑被动区加固参数对支护体系的影响。

综合管廊工程基坑呈窄长条形,其基坑支护开挖与主体结构施工具有工序繁多且空间上高度集中的特点,科学可行且符合工程实际的基坑设计方案对现浇明挖法综合管廊施工至关重要。

1工程概况与工程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

某K1+330—K1+454段综合管廊下穿拟建河涌,全长124m,划分为6个结构段;双仓结构,外轮廓尺寸为5.3m×3.3m,内轮廓尺寸4.6m×2.6m;主要附属结构有排水泵坑、新风口、防火墙等。按照设计方案,综合管廊基坑分为2个类型,分别为一般路段与钢板桩支护段。一般路段基坑深度小于3m,基底宽度8.3m,场地开阔,采用放坡开挖方式;钢板桩支护段基坑深度3.0m~4.2m,排水泵坑局部加深1.45m,基坑宽度6.7m,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钢管撑”支护形式,钢管直径400mm,壁厚12mm,钢管撑水平中心间距3m,采用双拼200×200热轧H型钢作为围檩,其中,排水泵坑区域在下部增设一道相同规格的钢管撑(共两根,间距3m)。

1.2工程地质条件

该段地下综合管廊场址主要分布有淤泥、粉质黏土等软弱地层,局部存在粉砂层与中粗砂层。淤泥层厚5.7m~31.6m,顶层出露,平均层厚18.7m,饱和,呈流塑状,断续夹薄层粉砂及少量贝壳;粉质黏土层厚1.6m~6.7m,层面标高-20.8m~-9.1m,平均层厚3.36m,呈可塑状,含黏粒、砂粒与粉粒,土质均匀;地下水位标高3.5m~4.8m。

2基坑设计优化分析

2.1支护设计方案分析

从钢板桩支护段设计方案可以发现:①对比管廊结构顶标高与设计坑顶标高,过河涌斜段范围内上部钢管撑位于管廊结构顶板以下;②钢管撑水平中心间距3m,则净间距仅为2.6m。从施工角度分析,钢管撑位于管廊主体结构顶板以下,钢管撑水平净间距仅为2.6m,将存在以下问题:

(1)按照设计要求,上部侧墙与顶板混凝土浇筑前,待下部侧墙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架设临时支撑,然后对结构外侧回填中粗砂和素混凝土,再拆除上部钢管撑。回填前须完成下部侧墙拆模、侧墙防水层等施工。另外,结构内部的临时支撑将影响顶板模板支架的安设。对于单一管廊结构段,换撑与拆撑大为增加了狭小空间内(管廊侧墙与钢板桩间距仅70cm)的施工作业工序,增大施工难度,基坑排水不通畅,成为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的一个突出隐患。

(2)在钢管撑中心间距仅为2.6m情况下,无论是基坑开挖过程,如土方开挖、坑底浮浆桩头凿除吊装,还是管廊主体结构施工,如钢模板吊装、材料转运清理,都容易导致施工设备、材料等与钢管撑发生碰撞,这对于支护结构稳定性与施工作业安全性而言,存在较大的风险。

(3)从整体施工组织上看,钢管撑位于结构顶板下的管廊结构段施工工序多,对相邻结构段施工影响大,难以形成流水作业;钢管撑间距小,中间转运环节多,对施工作业干扰大,施工效率低。

2.2钢板桩支护优化分析

除过河涌水平段(K1+367.0—K1+407.0)外,管廊沿线其余区域场地移交时地面标高不同程度地高于设计坑顶标高。解决方法有二:一是先降低场地标高至设计坑顶标高,按原设计方案进行基坑支护开挖,但前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基于实际场地条件对基坑钢板桩支护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对调整钢板桩桩长、钢管撑安设位置与水平间距下分别进行试算,分析是否满足基坑安全、稳定要求。按照方法二,经过试算,确定了优化后的钢板桩支护参数。优化后的过河涌斜段与水平段综合管廊基坑最不利工况计算分析如下。

(1)工况1:过河涌斜段K1+344.9断面(不含排水泵坑区域),按照实际场地标高,基坑深度增大至4.7m,仍采用“一道钢管撑+9m长拉森Ⅳ钢板桩”支护形式,钢管撑与钢围檩规格、型号保持不变,钢管撑中心距基坑顶50cm,钢管撑中心间距调整为4m。

(2)工况2:过河涌斜段K1+346.0排水泵坑区域,基坑深度增大至6.15m,仍采用“两道钢管撑+9m长拉森Ⅳ钢板桩”,上部钢管撑支护参数与工况1保持一致,第二道钢管撑与原设计方案保持一致(共2根,间距3m)。

(3)工况3:过河涌水平段(不含排水泵坑区域),由于场地标高与设计坑顶标高一致,基坑深度保持为4.2m,仍采用“一道钢管撑+12m长拉森Ⅳ钢板桩”支护形式,钢管撑中心距调整为4m,其余参数保持不变。

结束语:

本文依托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对其基坑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基坑设计方案满足基坑安全、稳定要求,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工程设计与施工应是一个有机体,设计方案首先应具有科学性,还应结合工程实际,具有施工可操作性与便捷性。本文研究旨在对明挖法地下综合管廊或类似地下工程基坑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志军,朱明星,王胜年,周红星.软土地区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基坑设计优化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16(05):172-175+180.

[2]钱七虎,陈晓强.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02):191-194.

[3]李海龙,乔稳超,石立国,陈博.综合管廊基坑回填设计与施工工艺研究[J].施工技术,2017,46(21):90-93.

标签:;  ;  ;  

软土地区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基坑设计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