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资源化论文_王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水资源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资源,黄土高原,水循环,河北省,丘陵,农业生产,污水。

降水资源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1](2011)在《降水资源化的实施原则和新途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和分析了降水资源化和国内外降水资源化实施情况后,结合水文学中的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理论,提出了降水资源化应模拟自然水循环的实施原则,提出了新的降水资源化实施途径,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1年09期)

刘征,王彦芹[2](2010)在《河北省山区降水资源化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3月,在河北省37个山区县进行土壤采样,并进行室内水分化验。运用降水资源化潜力计算模型,对河北省山区降水资源化的潜力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山区对降水资源化可实现富集量潜力的开发不到一半,对理论富集量潜力的开发更低,有待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潜力开发程度;河北省的径流富集工程应以农村居民点为核心区域;河北省山区降水量是影响径流富集量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郭起豪[3](2010)在《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 应立项研究南方丘陵降水资源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郭起豪报道 “我国西南丘陵山区发生的严重旱情已不同程度地 ‘拖累’农业生产,并给人畜、工业和城镇用水带来紧张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3月9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尽快立项研究南方丘陵山区降水农业资源化问题,提升降(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0-03-15)

尚爱军,胡兵辉,廖允成,温晓霞[4](2008)在《渭北旱塬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潜力的估算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态势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以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的渭北旱塬为例,对该区各种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理论潜力、可实现潜力和现实潜力进行初步估算,并进行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农、林、牧、果业生产结构布局不合理,使得区内各地、市各种降水资源化潜力差异较大;林地、园地、牧草地的自然降水利用率较大;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现实潜力开发度与可实现潜力开发度有11.06%差距,现实潜力开发度与理论潜力开发度相比有36.22%潜力尚待开发。证明该区降水资源化潜力较大,但生态环境建设还是受水资源短缺限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2期)

胡兵辉[5](2006)在《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以及在这种新形势下该区必然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现实选择,紧紧抓住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环节——降水资源化,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通过对黄土高原资源环境进行辨识,并结合可行性评价,得出该区降水数量满足降水资源化的要求,且在降水资源化技术上,该区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降水资源化技术不但增产增收效果显着,且降水资源利用工程区位优势明显,不会引发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故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2)本文阐述了降水资源化理论潜力(Rt)、可实现潜力(Ra)、现实潜力(Rr)叁个概念及相应的计算公式,将降水资源化分为叁种主要方式:降水就地利用、降水迭加利用和改变地表入渗能力降水异地利用。依据降水资源化的理论潜力开发度(Ra/Rt)、现实潜力开发度(Rr/Rt)和实际需水程度(Rd/Rt)叁个指标可对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典型地区——渭北旱塬为代表,通过对该区生态用地构成及降水量等资料的分析,初步估算了其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潜力,认为渭北旱塬降水资源化潜力是相当大的,目前的开发度较低,尚需通过各种降水资源化技术增进。并针对旱作农田,提出了降水资源化潜力开发增进的技术途径。(3)综合考察黄土高原半干旱生态类型区主要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和水分影响率,发现主要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较大,但现实水平较低。并依据降水资源化现实,分析了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的制约因素。(4)依据黄土高原旱区人民群众长期与干旱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最新农业工程技术措施,依托农业科技进步,结合叁种降水资源化利用方式,提出了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方式的技术体系(如图5-9所示)。具体技术措施的实施,需要重视黄土高原旱农地区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与农业生产的总体布局,以建立有助于物质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结构,包括造林草、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小型水利以及作物配置、合理耕作等措施都要加以采取,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以提高降水生产力的目的。最后,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胡兵辉,廖允成,贺金红,程天矫,于稀水[6](2006)在《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制约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中国旱地农业的重要实施区域,降水是其农业生产的主要水分来源。然而该区不仅年降水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夏季多大雨、暴雨,加之地形起伏不平,致使有限的降水资源大部分化为非目标性输出;储存在土壤里的降水通过蒸发大量损失;且现行的种植业结构及作物种群大多数用水效率低,农民科技素质低;更为普遍的是,土壤肥力低下,耕作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有限降水的资源化。(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06年02期)

辜世贤,熊亚兰,徐霞,魏朝富,刘刚才[7](2003)在《土壤水库与降水资源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占总降水量的60%~70%;若在作物参与下有80%降水都转化为土壤水,而土壤水是作物的直接水源,是降水资源化的最有效形式。坡地表层50cm的土壤水分变化直接影响降水径流的形成,从而决定降水利用率的高低。土壤水分变化和降水产流机制是降水资源的理论基础。依据农田水量平衡原理,采用合理的雨水利用方法,使降水资源最有效地直接贮藏在土壤水库中或间接的形成土壤水,以实现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3年S1期)

张静[8](2003)在《宁南旱区降水规律分析及降水资源化技术途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南旱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土高原西北端,为典型的内陆气候,分为半湿润偏旱、半干旱、半干旱偏旱叁个类型区,以半干旱区为主体。全区年均降水量约400mm,不足全国平均值的半数。受地理位置和山地丘陵沟壑地形的限制,远离冰川雪山,欠缺江河灌溉条件,降水成为农业基本水分来源。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势头难以逆转、旱情加剧,因此,借助科学技术进步,提高降水利用效率,提升降水资源化程度,就成为宁南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研究以宁南旱区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固原县、海原县、同心县和盐池县等典型地区40年(1961-2000年)日降水资料为基础,在深入认识宁南旱区降水特征及规律的基础上,对旱区降水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了降水资源化的制约因素。借助降水—作物—生态系统的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前人大量研究和早区生产实践工作积累、认识和归纳的基础上,对宁南旱区降水资源化较系统地提出了初步而又明确的认识。 宁南地区年降水量稳定在270~584mm范围之间。区域年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由南到北降水量逐渐降低;随着区域降水量的降低,变异性进一步增加;随着时间尺度(年、月、旬)的变小,降水量的变异性增加。年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6~9月,4月和11月为一年中降水量变化的转折点;年均降水日数88天,显效降水日数少,占同期的13.6%;无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高,近47%;7~10月的月降水量与其年降水量都有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各县年降水量因时段长短不同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以40年为尺度比较年降水量变化都呈降低趋势;各月降水量随时序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不一致性。认识宁南旱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和降水特征,对研究并推广运用技术措施,积极安排抗旱,做到年际调控用水,增进该地区有限降水的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宁南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尽管存在空间和年际间的多变性,但宁南旱区各县的年均降水量在一个时段内的时间序列上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实际的40年降水资料看,可近似估计该区降水量≥(X—1S)mm的出现频率大于84.13%,表明在一定的降水量范围内,其年降水量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一相对稳定的降水量阈值是研究该地区降水高效利用技术的前提和基础。为充分挖掘本地区的降水潜力,对降水的利用应从时间序列上考虑,确立以丰补歉、丰歉相济的指导思想,以适应降水因时间不同而造成的多变性。 通过对偏离平均降水量较大的年份{年降水量偏多的年份:[≥(X+1S)mm]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延〔X一lS~」}年降水量与各月降水量相关性分析发现,除通常雨季月份降水量与年降水量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外,在一些地区雨季前某些月份的降水量也与年降水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这些月份给该县区后半年,甚至全年降水量变化的预测带来了一定的指示作用;也可以作为建立应变型种植制度降水年型的预测依据。 依据宁南旱区降水资源特点,根据该地区的土壤、作物、地形地貌等农业生产条件,文章提出了以下促进降水资源化的技术途径和思路: —提高旱区作物种群内在生产力是宁南旱区提高有限降水利用效率,实施降水资源化的根本;确立与宁南旱区降水诸多规律相适应的“压夏扩秋、压粮扩草、压麦扩经”的“叁压叁扩”的稳定型种植业结构,是整体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进降水资源化的基础。 —利用山坡地等地形地貌特征,将非耕地地表径流集中向农田转移、富集,推广雨水集蓄窑窖补灌的农业技术,是宁南旱区提升降水资源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此相适应,实施秋膜垄沟种植技术,是实施农田内部空间降水再分配的微集水技术的重要措施。 —鉴于宁南降水量趋于下降,干燥度相应上升,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变大的现实,广泛采取物理、化学的技术途径,控制无谓的水分散失,使无效蒸发化为有效的植物蒸腾,是提升降水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地膜覆盖、砂石覆盖、秸秆覆盖,以及使用水分蒸发抑制剂等保水化学制剂,都是当前科学技术对降水资源化卓有成效的贡献。 —基于地力水平与降水利用效率相关的认识,强化培肥地力、平衡施肥,以专用肥的形式予以实用,提高降水资源化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3-02-01)

降水资源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7年3月,在河北省37个山区县进行土壤采样,并进行室内水分化验。运用降水资源化潜力计算模型,对河北省山区降水资源化的潜力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山区对降水资源化可实现富集量潜力的开发不到一半,对理论富集量潜力的开发更低,有待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潜力开发程度;河北省的径流富集工程应以农村居民点为核心区域;河北省山区降水量是影响径流富集量的主导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水资源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锐.降水资源化的实施原则和新途径讨论[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刘征,王彦芹.河北省山区降水资源化潜力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0

[3].郭起豪.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应立项研究南方丘陵降水资源化问题[N].中国气象报.2010

[4].尚爱军,胡兵辉,廖允成,温晓霞.渭北旱塬生态用地降水资源化潜力的估算及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5].胡兵辉.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6].胡兵辉,廖允成,贺金红,程天矫,于稀水.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

[7].辜世贤,熊亚兰,徐霞,魏朝富,刘刚才.土壤水库与降水资源化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3

[8].张静.宁南旱区降水规律分析及降水资源化技术途径选择[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水源地投产10年后地下水流场预报图水源地投产5年后地下水流场预报图水平梯田示意图教育科技及产业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教育科技及产业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教育科技及产业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

标签:;  ;  ;  ;  ;  ;  ;  

降水资源化论文_王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