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值影响分析

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值影响分析

一、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值影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英,陈志安,张丽,陈月琴,洪小鸥,史海霞[1](2020)在《2006—2017年成都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成都地区温江、简阳两个酸雨观测站2006—2017年的历史酸雨观测资料,结合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及降水量、风等地面气象要素,分析成都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温江站多年平均pH值为4.74,酸雨频率为51.6%,简阳站多年平均pH值为5.64,酸雨频率为27.2%,酸雨频率在地理区域上分布呈现不均一性;降水pH值和电导率(K)季节变化特征显着,降水pH值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降水K值则相反,夏季最小,冬季最大;近年来酸雨年变化有年平均pH值上升、酸雨频率下降和强度减弱趋势特征,年平均K值减小规律明显:温江K值以每年约3.5μS·cm-1·a-1的速率下降,简阳以每年约3.7μS·cm-1·a-1的速率下降;降水pH值与大气污染物SO2、NO2的负相关较为明显,相关系数为-0.488,硫氧化物对酸雨污染贡献逐渐减小;降水K值和大气主要污染物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7,与PM10、PM2.5相关性好于与SO2、NO2,近地层大气污染颗粒物浓度对降水K值影响较大;降水pH值与降水量级的变化不明显,但降水量越大其K值越小,且随平均风速的增大降水pH值相对偏大而K值偏小。

郑秋萍,王宏,陈彬彬,隋平,林文[2](2014)在《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利用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的酸雨观测资料、天气形势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酸雨变化特征及酸雨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市非酸雨和酸雨频率分别为38.1%和61.9%,厦门市分别为40.6%和59.4%;福州市年均降水pH值在4.15.5之间,2007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厦门市2006年之后酸雨污染减轻;冬、春季节酸雨污染重,夏、秋季节酸雨污染轻.降水强度能改变降水的酸性程度;福州市在东南(SE)、西南(SW)、西(W)、西北(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严重,厦门市在东北(NE)、SW、W、NW风向下酸雨污染较重;变性冷高压下酸雨污染最重,台风(热带辐合带)及其外围的天气形势下酸雨污染最轻;福州市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

黄立丹,张日佳,张立峰,杨焕强[3](2013)在《杭州地区酸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利用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杭州地区7个观测站的酸雨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近3年来杭州地区的酸雨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地区近3年降水平均pH值在4.375.23之间,酸雨污染空间上呈现"西重东轻"的格局,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均呈现小幅波动且变化趋势不明显。酸雨污染总体上夏季最轻,秋冬季最严重,春季次之。降水量与pH值和电导率的关系各站不一,其中临安、淳安、建德和富阳等地的降水pH值与降水量成正比,杭州和桐庐相关变化关系不明显。萧山比较特殊,各地降水电导率与降水量均呈反比;在850hPa偏北风的输送影响下,降水酸度及电导率较高;降水pH值与最低层逆温的高度成正比,与逆温的厚度成反比,强酸雨时在降水前半段均伴随较严重的灰霾天气,逆温对降水电导率的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污染物SO2、NO2、PM10、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罗乃兴,曾莉萍,吴有恒,吕海[4](2013)在《贵阳市近年酸雨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该文利用2005—2010年贵阳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贵阳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物与酸雨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0年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5.6,且近5 a来,降水pH值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型。贵阳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平均pH值及K值较春、冬季节高;pH值及K值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强酸雨频率则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酸雨污染严重;当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增大;大气污染物SO2、NO2、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罗乃兴,曾莉萍[5](2012)在《近年来贵阳市降水的pH值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2005-2010年贵阳的酸雨观测站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贵阳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0年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5.6,且近5年来,降水pH值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型。贵阳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平均pH值及K值较春、冬季节高;pH值及K值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强酸雨频率则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酸雨污染严重;当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增大;大气污染物SO2,NO2,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成负相关关系,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王廷祥[6](2012)在《大气冷凝水化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大气酸沉降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大气水系统中的水大部分是以水蒸汽形式存在的。因环境条件的差异,这些水蒸汽会在高空或地面发生理化反应而形成各种水汽凝结体(如宏观的雨、雪;微观的雾、露、霜),这些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体就组成了大气湿沉降。各种水汽凝结体在形成过程中会因不断吸收污染物而使其化学特性发生变化。综合研究各大气水汽凝结体的化学特性,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状况、各水汽凝结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大气中重要化学过程,为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有力的实验理论支持。目前国内外对大气湿沉降化学的研究多集中在雨、雪等宏观气象现象上,而对雾、露以及霜等不显着的微气象现象研究则较少,尤其是露和霜。大气化学过程绝大部分都离不开水蒸汽的参与。探讨各大气化学过程中纽带——水蒸汽的化学特性,有助于揭示大气中重要化学过程的机制。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大气冷凝水概念,完成了以下三个部分的研究工作:(1)不同水汽凝结体化学特性比较。比较分析各大气水汽凝结体化学特征。结果发现常见大气水汽凝结体中TWSI含量总体表现为雾>露>霜>雨>冷凝水>雪,pH值则总体呈现出雾<霜<雨<雪<冷凝水<露。从物质绝对含量上看,第一集团(雾、露和霜)要比第二集团(雨、雪和冷凝水)高1~2个数量级。雨水因其本身沉降量巨大,且在漫长沉降过程中不断吸收污染物质,故而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物质含量。(2)大气冷凝水化学特性。通过2011年3~11月对上海大气冷凝水样品以及6月17日~7月5日对黄山雾水样品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冷凝水pH值为6.5±0.2,多呈弱酸性(近中性);比雾水和雨水pH值高2~3个pH单位,与露水pH值比较接近。冷凝水EC值比其他水汽凝结体低1~2个数量级,仅占同期同站点雾水的1.9%,说明冷凝水的总物质含量明显低于常见水汽凝结体。其中SO42-和NH4+是冷凝水主导阴阳离子,SO42-/NO3比值高达13.1,几乎是其他水汽凝结体的10倍;NO3-含量比NO2-低,这是已有大气水汽凝结体化学研究中尚未出现的;Ca2+和Mg2+含量分别只占雾、露、雨和霜的1.2%、2.3%、15.8%和20.1%。水溶性有机酸(CH3COOH、MSA、HCOOH和H2C2O4)含量占冷凝水TWSI的4.1%,而同期同站点雾水和雨水中这四种有机酸含量分别仅占TWSI的0.9%和0.8%;冷凝水和雾水中有机酸与pH值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冷凝水中有机酸对TFA的贡献可达到4.3%,其中MSA和H2C2O4对TFA贡献最大,分别达到3.8%和0.4%;同期黄山雾水中有机酸对其TFA的贡献仅为0.2%,比冷凝水的低很多。较高的有机酸含量是大气冷凝水区别于其他水汽凝结体的一个显着特征。(3)大气冷凝水化学中典型化学过程。综合分析大气冷凝水各离子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离子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大气冷凝水和雾水中SO42-与NO3-相关系数分别为0.3和0.9;雾水中SO42-、N03-与金属离子(K+、Ca2+和Mg2+)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冷凝水中它们不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负值),说明冷凝水中主要致碱因子不是各金属离子,且各金属离子含量极低;冷凝水中Mg2+与Ca2+相关系数很高,其原因可能是大气中的水汽在陆源矿尘粒子沉降过程中溶解了其表面的部分离子,这些已溶解的陆源离子就会“暂住”于水汽中而进入冷凝水,从而导致冷凝水中出现常见致酸离子与陆源碱性离子间不具有相关性,而各陆源碱性离子之间却表现出较高相关度的异常现象;冷凝水中NH4+与SO42-的相关系数是0.9,而NH4+与NO3-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r=0.2),表明上海大气中的铵类化合物主要以硫酸盐为主;冷凝水中有机酸离子MSA-与HCOO-、CH3COO-以及C2O42-之间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7、0.4和0.5,此外MSA-与SO42-之间相关系数也达到0.4,这表明有机酸可能来自于大气中DMS的一系列氧化分解过程。冷凝水中TWSI日变化较大,中午13点和晚上21~23点时会出现两个峰值,这可能分别是由于光化学反应和春季逆温层所导致的。

周瑞[7](2011)在《北京地区大气降水的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气降水化学组成是云中、云下一系列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降水受地域、季节、降水量、自身污染源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其化学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地点同一场降水,在降水过程的不同时间段,其化学组成也是显着不同的。目前我国对降水化学性质的研究大部分是对整场降水累积采集的样品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而分时段采样的精细研究较少。累积样品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尤其是对雨水酸度的判断,北京是一个传统的非酸雨区,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酸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准确掌握北京地区降水过程中雨水化学成分随降水持续时间变化规律,于2010年对北京16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时段采样,分析了pH值、电导率值、10种水溶性无机离子(Na+、NH4+、K+、Mg2+、Ca2+、和F-、Cl-、NO2-、NO3-、SO42-)和27种化学元素(N、C、Ca、Mg、Al、Fe、K、Na、Zn、Mn、Pb、Ba、Sb、Cu、As、Co、Se、V、Ni、Cr、Cd、Mo、Tl、Be、U、Th、Ag)随降水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出了以下结论:1、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EC)值在降水初期值一般都较高,之后迅速下降,强降水后期pH值可以达到3.0显示了很强的酸性。降水中后期pH值和电导率值随降水时间的变化和降水强度表现出一定的关系。2、北京降水中10种水溶性无机离子Na+、NH4+、K+、Mg2+、Ca2+和F-、Cl-、NO2-、NO3-、SO42-加权平均值浓度分别为5.9、263.9、2.8、17.4、96.6和6.5、14.2、3.9、90.4、181.0μeq/L,其中NH4+、SO42-、Ca2+和NO3-为主要离子,占总离子浓度的92.6%。降水样品中27种元素浓度的大小顺序为:N>C>Ca>Mg>Al>Fe>K>Na>Zn>Mn>Pb>Ba>Sb>Cu>As>Co>Se>V> Ni> Cr> Cd> Mo>Tl>Be >U >Th >Ag,除Al、Fe和Cr外,大部分元素发生了富集。3、各种离子组分随降水时间变化规律和pH值、电导率(EC)值比较类似,对主要离子组成比例随降水时间变化分析发现,后期降水中SO42-和NH 4+的比例逐渐增大,雨水中的化合物可能主要以(NH4)2SO4形式为主。降水中元素浓度随降水时间的延续,呈现开始阶段浓度值较高,后逐渐下降的趋势(Pb元素除外),但未富集元素下降到最低浓度时间要早于发生富集的元素(主要是重金属)。4、对各次降水气团的分析发现,西南气团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基本上都是最高的,其中NH4+、NO3-和SO42-可以达到其它气团降水中离子浓度的2-3倍。降水量和降水强度越大,污染物云下冲刷对降水中离子组成的影响越大。大部分元素浓度与降水量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而与降水pH值的关系则相对复杂,随着酸性的增强,Pb、Fe、Cu和U元素溶解性增加浓度升高。东北气团降水中重金属元素浓度基本都是最高的,Fe、Cr、Mn、Ni、Cu、Zn、Pb、As和C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77.2、0.5、20.4、0.3、3.7、127.7、52.3、4.1和1.16μg/L。

蒲维维,张小玲,徐敬,赵秀娟,徐晓峰,董璠,于波[8](2010)在《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利用2003—2008年北京地区3个酸雨观测站(北京市观象台、昌平站、上甸子站)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08年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5.6,且近6年来,降水pH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北京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平均pH值及K值较春、冬季节低;pH值及K值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强酸雨频率则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在偏南气流影响下,降水酸度增强且酸沉降量大,酸雨污染严重;当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增大;大气污染物SO2,NO2,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成负相关关系,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蒲维维,张小玲,徐敬,赵秀娟,徐晓峰[9](2009)在《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20032008年北京地区三个酸雨观测站(观象台、昌平、上甸子)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值及酸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年来北京地区酸雨总体呈逐年增强趋势,降水的酸度和酸雨频率随月和季节变化明显,北京地区夏、秋两季酸雨污染严重。(2)1500m高空风对降水酸度有明显影响:1500m高空风向为南风时,降水pH值最低;当1500m风向为南东南时,酸雨频率最高。当1500m上空的风速为13m·s-1时,酸雨频率最高,且随风速增大酸雨频率降低。(3)降水量对pH值影响不大但对酸雨频率有明显影响。酸雨频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而上升,当降水量达到大雨等级后,酸雨频率基本不变。(4)逆温对酸雨有一定影响,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大。(5)大气污染物SO2、NO2、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成负相关关系,说明污染物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连东英,李白良,林长城,吴德辉,蔡义勇,刘京雄[10](2009)在《厦门市酸雨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文中提出厦门市是我国酸雨控制区之一。文章利用1992~2005年厦门市的探空、降水量和酸雨资料来分析厦门市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酸度、酸雨出现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的降水对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率有明显影响,相对于夏、秋二季,冬、春二季的降水酸度更酸,酸雨出现率更高。(2)K指数、850~700hPa层的冷暖平流对酸雨污染没有明显影响。(3)酸雨出现率随着1500m高空风速的增大而增多,风向变化对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机率的影响不大。(4)逆温对酸雨污染的有一定的影响。

二、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值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值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6—2017年成都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概率分布特征
    2.2 季节变化特征
    2.3 年变化特征
    2.4 酸雨强度变化特征
    2.5 酸雨影响因素分析
        2.5.1 酸雨pH值、K值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
        2.5.2 酸雨pH值、K值与降水量的关系
        2.5.3 酸雨pH值、K值与风速的关系
3 结论

(2)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酸雨变化特征分析
        2.1.1 酸雨出现频率
        2.1.2 酸雨年变化特征
        2.1.3 酸雨月变化特征
    2.2 酸雨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降水强度
        2.2.2 主导风向
        2.2.3 天气形势
        2.2.4 大气污染物
3 结论

(3)杭州地区酸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及计算方法
2 杭州地区酸雨变化特征
    2.1 酸雨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2.2 年际变化特征
    2.3 月、季节变化特征
3 气象因素与酸雨的关系
    3.1 降水量的影响
    3.2 850hPa高空风向对酸雨的影响
    3.3 逆温层对酸雨的影响
4 地面大气污染物浓度与酸雨的关系
5结论

(4)贵阳市近年酸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来源及分析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年平均p H值分析方法
3 降水p H值的统计特征分析
    3.1 贵阳地区降水的气象场特征
    3.2 贵阳市酸雨的时间变化特征
        3.2.1 酸雨的年际变化
        3.2.2 酸雨的年内变化
    3.3 气象条件及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
        3.3.1 降水日降水量与降水酸度的关系
        3.3.2 过程雨量与降水p H值的关系
        3.3.3 降水时长与降水酸度的关系
        3.3.4 逆温对酸雨的影响
    3.4 酸雨与其对应的K值的关系
4 结论

(6)大气冷凝水化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2 大气酸沉降的概念及判别
        1.1.3 大气湿沉降的采集方法
        1.1.4 大气湿沉降的研究方法
        1.1.5 大气酸沉降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1.6 大气酸沉降的环境、生态及健康效应
    1.2 常见大气湿沉降的研究概况
        1.2.1 降雨化学研究概况
        1.2.2 降雪化学研究概况
        1.2.3 云雾水化学研究概况
        1.2.4 露水化学研究概况
        1.2.5 降霜化学研究概况
        1.2.6 大气湿沉降化学特征分析
        1.2.7 大气湿沉降中有机组分的研究
        1.2.8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大气冷凝水概述
        1.3.1 大气水系统概述
        1.3.2 大气冷凝水定义
        1.3.3 大气冷凝水与常见大气湿沉降比较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和目的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样品采集
        2.1.1 采样点概况
        2.1.2 采样器
        2.1.3 样品采集、处理与贮存
    2.2 样品分析方法
        2.2.1 酸度和电导率分析
        2.2.2 水溶性离子分析
        2.2.3 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
        2.2.4 数据质量控制与保证
    2.3 气象数据及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指数的收集整理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法
        2.4.2 相关性分析法
第三章 大气冷凝水化学特征分析
    3.1 冷凝水基本特征分析
        3.1.1 酸度
        3.1.2 电导率
    3.2 冷凝水化学特性分析
        3.2.1 离子平衡
        3.2.2 化学组成和平均浓度
        3.2.3 特征离子NO_2~-分析
        3.2.4 有机酸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气冷凝水化学中典型化学过程分析
    4.1 采样期间气象数据
        4.1.1 气象要素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4.1.2 采样期间气象数据汇总分析
    4.2 冷凝水离子相关性分析
        4.2.1 离子浓度与痕量气体之间相关关系
        4.2.2 离子组分之间相关关系
    4.3 冷凝水离子含量随时间变化特征
    4.4 不同天气类型时冷凝水离子含量变化特征
    4.5 冷凝水采集过程中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主要结论
        5.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感谢基金支持

(7)北京地区大气降水的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条件与方法
    2.1 采样方法和样品保存
        2.1.1 采样方法
        2.1.2 样品保存
    2.2 化学分析
        2.2.1 水溶性无机离子
        2.2.2 碳元素和氮元素
        2.2.3 金属元素
    2.3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2.3.1 数据处理
        2.3.2 数据检验
        2.3.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分析
        2.4.1 富集因子
        2.4.2 后向气流轨迹
第三章 水溶性无机离子随降水时间的变化
    3.1 降水基本特征分析
        3.1.1 pH 值
        3.1.2 电导率(EC)
    3.2 水溶性无机离子
        3.2.1 浓度水平
        3.2.2 变化趋势
        3.2.3 水溶性无机离子当量浓度随降水时间的变化
        3.2.4 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组成比例的变化
    3.3 降水离子组成影响因素
        3.3.1 不同气团来源对降水离子组成的影响
        3.3.2 大气污染物云下冲刷对降水离子组成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痕量元素随降水时间的变化
    4.1 化学元素组成
        4.1.1 降水中元素的含量水平
        4.1.2 降水中元素的污染程度
    4.2 降水化学元素随降水时间变化
        4.2.1 未富集元素
        4.2.2 中度富集元素
        4.2.3 严重富集元素
    4.3 降水化学元素影响因素
        4.3.1 降水量和pH 值对降水化学元素的影响
        4.3.2 不同气团来源对降水化学元素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厦门市酸雨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处理
2 厦门市酸雨年季变化
3 厦门市气象条件与酸雨关系分析
    3.1 降水量与酸雨的关系
    3.2 K指数对酸雨的影响
    3.3 温度平流对酸雨的影响
    3.4 1500m上空风速、风向对酸雨的影响
        3.4.1 风速对酸雨的影响
        3.4.2 风向对酸雨的影响
    3.5 逆温层对酸雨的影响
        3.5.1 逆温底高对酸雨的影响
        3.5.2 逆温层厚度对酸雨的影响
        3.5.3 逆温层强度对酸雨的影响
4 结论

四、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值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6—2017年成都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 郑丽英,陈志安,张丽,陈月琴,洪小鸥,史海霞. 气象科技, 2020(03)
  • [2]1992~2012年福州市和厦门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郑秋萍,王宏,陈彬彬,隋平,林文. 环境科学, 2014(10)
  • [3]杭州地区酸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黄立丹,张日佳,张立峰,杨焕强. 气象科技, 2013(06)
  • [4]贵阳市近年酸雨特征分析[J]. 罗乃兴,曾莉萍,吴有恒,吕海. 贵州气象, 2013(04)
  • [5]近年来贵阳市降水的pH值特征分析[A]. 罗乃兴,曾莉萍. 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 2012
  • [6]大气冷凝水化学特性研究[D]. 王廷祥. 复旦大学, 2012(03)
  • [7]北京地区大气降水的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周瑞. 济南大学, 2011(10)
  • [8]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J]. 蒲维维,张小玲,徐敬,赵秀娟,徐晓峰,董璠,于波. 应用气象学报, 2010(04)
  • [9]北京地区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 蒲维维,张小玲,徐敬,赵秀娟,徐晓峰.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 2009
  • [10]厦门市酸雨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J]. 连东英,李白良,林长城,吴德辉,蔡义勇,刘京雄.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05)

标签:;  ;  ;  ;  ;  

大气污染物对降水pH值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