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化显色论文-金丽,张建坡,金星,李岩,孙秀云

溶剂化显色论文-金丽,张建坡,金星,李岩,孙秀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剂化显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s配合物,PBE0泛函,电子结构,溶剂化显色效应

溶剂化显色论文文献综述

金丽,张建坡,金星,李岩,孙秀云[1](2014)在《[Os(PH_3)_2(CN)_2(N^N)]配合物的溶剂化显色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HF/DFT的混合泛函PBE0和UPBE0优化了配合物[Os(PH3)2(CN)2(N^N)](其中N^N=2,2′-吡啶)的基态和激发态结构.在基态和激发态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结合极化连续介质(PCM)模型分别计算了它在二氯甲烷(1)、甲醇(2)、气态(3)和乙腈(4)溶液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几何结构参数和相应的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在极性较大的溶剂(2和4)中Os—P(1)和Os—C(1)键较长,Os—N(3)键较短,溶剂的极性会影响配合物的电子云分布.配合物在1-4溶剂中的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均来自分子轨道68→71的激发,该激发被指认为[d(Os)+π(CN)+π(N^N)→π*(N^N)]的跃迁具有混合的MLCT/LLCT特征.配合物在1-4溶剂中的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分别在471,410,488和445nm以及598,536,634和545nm,表明随着溶剂极性的逐渐增大(3<1<4<2),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发生明显的蓝移.这显示出通过改变溶剂极性可以调节配合物的发光颜色.(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建坡,金丽,李岩,郝希云,孙秀云[2](2014)在《含二甲亚枫配体锇配合物的溶剂化显色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HF/DFT的混合泛函PBE0和UPBE0优化了配合物[Os(DMSO)2(CN)2(N^N)](其中N^N=2,2'-吡啶)的基态和激发态结构.在基态和激发态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结合极化连续介质(PCM)模型分别计算了它在gas(1)、CH2Cl2(2)、CH3OH(3)和H2O(4)溶液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几何结构参数和相应的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在极性较大的溶剂中Os-S1、Os-C1键较长,Os-N3键较短,表明溶剂的极性会影响配合物的电子云分布.配合物在1-4溶剂中的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均来自分子轨道93→95的激发,该激发被指认为[d(Os)+π(CN)+π(N^N)→π*(N^N)]的跃迁具有混合的金属到配体和配体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LLCT)特征.配合物在1-4溶剂中的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分别在519、501、494、485和654、631、622、610 nm,表明随着溶剂极性的逐渐增大(1<2<3<4),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发生明显的蓝移.这显示出通过改变溶剂极性可以调节配合物的发光颜色.(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熊玉涛,黎红梅[3](2009)在《厚朴酚的溶剂化显色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测定了厚朴酚在正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四氢呋喃、乙腈、氯仿、乙醇和水溶剂中的激发和发射光谱,采用经典的Kamlet-Taft方程和Abraham的LSERs方程对厚朴酚的溶剂化显色效应进行了对照分析,揭示了不同溶剂化作用对厚朴酚基态和激发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陈肖卓,梁刚,左丽娜,于海涛[4](2008)在《两类螺吡喃类化合物的溶剂化显色效应研究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组成功合成了两类光致变色螺吡喃类化合物,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在一系列质子溶剂和非质子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光谱(Table1)。结果发现:化合物1和2具有负的溶剂化显色效应,而(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刘汉文,胡彩玲[5](2005)在《醇类溶剂的溶剂化显色参数E_T~N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的均衡电负性Xcq,烷基的极化效应指数PEI以及醇分子中羟基氧上的电荷∑qo叁个参数,对一系列醇类溶剂的溶剂化显色参数ETN,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与基于分子表面静电势参数的分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醇类溶剂的溶刑化显色参数ETN与分子的均衡电负性Xcq,烷基的极化效应指数PEI以及醇分子中羟基氧上的电荷∑qo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王官武,郝二红,焦莉娟,闫立峰[6](2003)在《C_(60)(C_4H_(10)N~+)I~-在二元混合溶剂中的溶剂化显色效应和聚集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溶性N,N-二甲基[60]富勒烯吡咯碘盐C_(60)(C_4H_(10)N~+)I溶于四氢呋喃和水的两组分混合溶剂中时有明显的溶剂化显色效应。相应的紫外-可见吸收谱随四氢呋喃和水混合溶剂组成的改变也有显着的变化。发现浓度和温度对单体状态的C_(60)(C_4H_(10)N~+)I~-的稳定性有很强的影响,而对聚集状态的C_(60)(C_4H_(10)N~+)I~-的稳定性影响很小。TEM和AFM测定证实了有聚集态存在。(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3年13期)

邹建卫,俞庆森,商志才[7](2000)在《醇类溶剂溶剂化显色极性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系列醇类溶剂分子进行了理论计算,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四种溶剂化显色极性参数(E_T~N,π~(?),Py和SPP)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对醇类溶剂而言,参数E_T~N和SPP实质上主要反映的是溶剂的氢键酸性性质;参数π~(?)中虽然包含了溶剂的极性因素,但同时与溶质-溶剂分子间的电荷转移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参数Py则较好地反映了溶剂的极性性质.(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0年10期)

潘庆才,彭正合,秦子斌[8](1998)在《一种功能型混配镍配合物的溶剂化显色特性与结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报道了新近合成的二氰基二硫纶·邻菲罗啉二酮合镍配合物Ni(mnt) (phen - 5,6-dione) (mnt2 - ∶1,2 -dicyano - 1,2 -ethylenedithiolateormaleonitriledithiolate ;phen - 5,6-dione∶1,10 -phenanthroline - 5,6-dione)的电子吸收光谱 ,着重研究了可见光区中的溶剂化显色吸收带在相关分子轨道能级图中的对应跃迁关系 ,探讨了LL′CT的本质和感光氧化现象。(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1998年02期)

王雪松,张宝文,曹怡[9](1995)在《叁氰基乙烯基甲基咔唑的光物理性质──能级邻近效应和溶剂化显色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氰基乙烯基甲基咔唑的光物理性质──能级邻近效应和溶剂化显色效应王雪松,张宝文,曹怡(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北京100101)关键词电荷转移(CT)态,能级邻近效应,溶剂化显色效应在许多含氮杂环和芳香族羰基化合物中,能量最低的nπ态与能量最低的π...(本文来源于《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期刊1995年04期)

朱有瑜,叶晓岚[10](1989)在《有机溶剂化效应对多元配合物显色反应作用的研究 Ⅰ.有机溶剂对 M-CAS-CTMAB 体系显色反应微环境影响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有机溶剂加入后,表面活性剂增敏型体系微环境的变化。用核磁共振方法确定了有机溶剂分子与CTMAB胶束分子的作用部位。通过CTMAB溶液电导率测定及c.m.c值的测定,发现有机溶剂加入确实形成了一种新胶束。还研究了有机溶剂对显色反应速度的影响。并考察了体系微环境变化与相应显色液吸光度值的关系。我们的实验初步表明,有机溶剂的存在,改变了原有的CTMAB胶束,是增敏作用的重要因素,因而改变了发生显色反应的微环境。(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1989年11期)

溶剂化显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HF/DFT的混合泛函PBE0和UPBE0优化了配合物[Os(DMSO)2(CN)2(N^N)](其中N^N=2,2'-吡啶)的基态和激发态结构.在基态和激发态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结合极化连续介质(PCM)模型分别计算了它在gas(1)、CH2Cl2(2)、CH3OH(3)和H2O(4)溶液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几何结构参数和相应的实验值符合得非常好.在极性较大的溶剂中Os-S1、Os-C1键较长,Os-N3键较短,表明溶剂的极性会影响配合物的电子云分布.配合物在1-4溶剂中的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均来自分子轨道93→95的激发,该激发被指认为[d(Os)+π(CN)+π(N^N)→π*(N^N)]的跃迁具有混合的金属到配体和配体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LLCT)特征.配合物在1-4溶剂中的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分别在519、501、494、485和654、631、622、610 nm,表明随着溶剂极性的逐渐增大(1<2<3<4),最低能吸收和发射发生明显的蓝移.这显示出通过改变溶剂极性可以调节配合物的发光颜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剂化显色论文参考文献

[1].金丽,张建坡,金星,李岩,孙秀云.[Os(PH_3)_2(CN)_2(N^N)]配合物的溶剂化显色效应[J].分子科学学报.2014

[2].张建坡,金丽,李岩,郝希云,孙秀云.含二甲亚枫配体锇配合物的溶剂化显色效应[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

[3].熊玉涛,黎红梅.厚朴酚的溶剂化显色效应[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陈肖卓,梁刚,左丽娜,于海涛.两类螺吡喃类化合物的溶剂化显色效应研究及比较[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2008

[5].刘汉文,胡彩玲.醇类溶剂的溶剂化显色参数E_T~N的相关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

[6].王官武,郝二红,焦莉娟,闫立峰.C_(60)(C_4H_(10)N~+)I~-在二元混合溶剂中的溶剂化显色效应和聚集行为[J].科学通报.2003

[7].邹建卫,俞庆森,商志才.醇类溶剂溶剂化显色极性的理论分析[J].化学学报.2000

[8].潘庆才,彭正合,秦子斌.一种功能型混配镍配合物的溶剂化显色特性与结构关系[J].化学研究.1998

[9].王雪松,张宝文,曹怡.叁氰基乙烯基甲基咔唑的光物理性质──能级邻近效应和溶剂化显色效应[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5

[10].朱有瑜,叶晓岚.有机溶剂化效应对多元配合物显色反应作用的研究Ⅰ.有机溶剂对M-CAS-CTMAB体系显色反应微环境影响之初探[J].分析化学.1989

标签:;  ;  ;  ;  

溶剂化显色论文-金丽,张建坡,金星,李岩,孙秀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