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转移论文_曹正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氢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硝基,多相,催化剂,化合物,不饱和,芳香,层状。

氢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曹正强[1](2019)在《具有远端辅助酸性中心的NNN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Ru(Ⅱ)配合物在氢转移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远端辅助酸性中心的吡啶基NNN叁齿钳形配体及其钌(Ⅱ)配合物,并通过X-ray单晶晶体衍射方法对所得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其后,重点研究了所得钳形钌(II)配合物在催化酮的氢转移反应中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如图1所示),具有远端羟基的催化剂34、35和36的活性优于具有茚基CH_2结构的14,其中催化剂35的活性最高。这说明将CH_2OH基团引入吡唑基的4'位置是恰当的选择。将催化剂35中的羟基甲基化(催化剂37)将极大地损害其催化活性。(?)以最佳配合物35为催化剂,进一步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与碱的种类和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在最优化反应条件下,配合物35在酮的氢转移反应中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催化活性。在回流条件下,大多数底物酮在30秒内以99%转化率生成了醇,全程反应的最高TOF值可以达到59400 h~(-1)。此外,对该反应的机理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催化循环。在配合物35的催化体系中存在金属-配体的协同作用,促进了酮的氢转移反应。这是首次发现配合物中远端羟基具有金属-配体协同作用,为探索基于双功能化的配体去构建高效的新型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葛世峰[2](2019)在《Cu/SiO_2催化正辛醇氢转移脱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醇的氢转移脱氢反应,由于其在不饱和有机氢受体的存在下直接生成羰基化合物(醛或酮),替代了传统上直接使用强氧化剂(如分子氧,过氧化氢以及空气等)进行氧化脱氢,因此,醇的氢转移脱氢反应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脱氢方法,在绿色精细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由于其具有易于分离和回收的特点,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醇类氢转移脱氢催化体系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方面,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例如铂、钯)对仲醇和烯丙基/芳香醇的氧化脱氢具有很高的活性。然而,只有少数负载型Ru、Au和Ag等贵金属催化剂对一级脂肪醇的氢转移脱氢具有活性。所以使用经济型催化剂高效进行伯醇的脱氢反应成为研究的重点。Cu/SiO_2催化剂由于其卓越的仲醇脱氢活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浸渍法和共沉淀法合成了铜基催化剂,对其进行伯醇氢转移脱氢反应,同时采用XRD、BET、H_2-TPR、FTIR、HRTEM、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首先,本文采用热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下,醇类脱氢反应的平衡转化率的变化规律以及烯烃、醛类等氢受体的加入对伯醇脱氢反应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发现,较高温度和较低压力有利于醇类脱氢反应的进行,可以得到较高的平衡转化率。以正辛醇为例,氢受体加入可以明显的提升伯醇脱氢的平衡转化率,反应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就可以得到较高的伯醇转化率。其次,本文对比了浸渍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和共沉淀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无氢受体脱氢反应中的活性,发现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Cu粒子的高度分散更有利于脱氢,而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有层状硅酸铜的生成,经过还原后,大大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然而受制于热力学平衡影响,其最高转化率也只有50%。最后,本文对比了浸渍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和共沉淀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氢转移脱氢反应中的活性。通过对比多种醛酮,发现乙醛更有利于正辛醇的氢转移脱氢的发生,加入氢受体后转化率高达80%。实验数据表明,Cu~0更有利于正辛醇的脱氢,Cu~+更有利于短链醛的加氢,Cu~0和Cu~+的合适的比例对于辛醇的氢转移脱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u~0和Cu~+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氢转移脱氢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1)

郭良程,周太刚,钟远海,宋浩,赵胜男[3](2019)在《铁催化硼烷氢转移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以硫酸铁为催化剂,硼烷四氢呋喃为氢源,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铁催化硼烷氢转移高效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方法,合成了17个芳香胺衍生物,产率68%~90%,其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确证。(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许雪莲,耿爱霞,赵震,朱君江[4](2019)在《钙钛矿-碳复合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催化氢转移反应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由于其优良的可控物化性能,在多相催化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并为关联催化剂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1,2]。然而,钙钛矿的低比表面积大大限制了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广泛应用。如何提高其比表面积是目前钙钛矿催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工作我们通过在钙钛矿LaFe03的间隙孔中掺入多孔碳材料(LaFeO_3_N),一方面可提高其比表面积以增加对反应物的吸附能力,一方面还可填充间隙孔,避免由间隙孔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由此,该催化剂在选择催化糠醛氢转移制糠醇反应中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图1A为溶胶-凝胶法(LaFe03_A)、原位碳模板法(LaFe03_NA)、及掺有碳材料(LaFe03_N)制备的催化剂的XRD谱图,可见它们都能形成完好的钙钛矿结构,但衍射峰的强度逐渐下降,说明颗粒粒径减小。图1B为样品的TGA热重曲线,结果表明碳模板法制备的LaFe03中的碳已完全除去,而LaFe03_N中的碳含量为16.8wt.%。催化糠醛氢转移制糠醇反应结果显示:低比表面的LaFe03_A (21m~2/g)转化频率(TOF)为0.2h~(-1);而多孔LaFe03_NA由于其比表面积的增加(39m2/g), TOF值迅速上升至0.9h~(-1);随着LaFe03_N比表面积的进一步增加(148 m2/g),其TOF值进一步提高到1.3 h~(-1)。这些结果表明LaFe03比表面积的增加(同时颗粒粒径减小)有助于反应的进行[3]。一方面比表面积的增加提高了与吸附、接触反应物的能力,一方面粒径的减小提高了催化剂的表面活化能,最终使得活性迅速增加。(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游洋,黄浩,毛可可,夏松,武迪[5](2019)在《串联反应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基于分步反应活性位点协调统一的氢转移反应活性提升(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种催化纳米结构上实现高效的多步串联反应有利于提高化学转化的效率并且减少安全隐患.在确定每一个分步反应中的活性位点之后,才能够优化整个串联反应的活性.因此,确认分步反应中的活性位点是在催化纳米结构上实现高效多步串联反应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本文中,我们以氢转移反应为模型体系,展示了串联反应中分步反应的活性位点协调统一是催化剂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关键要素.我们合成了3种结构的钯纳米晶体(包括纳米立方体、八面体、四面体),得到了不同类型的催化位点(面位点及棱角位点),并在氢转移反应的分步反应(甲酸分解和加氢反应)中探究了不同催化位点的活性贡献程度.结果表明甲酸分解反应比较倾向于在纳米立方体的棱上和纳米八面体/四面体的面上发生,而加氢反应倾向于在3种纳米晶体的棱上发生.纳米立方体的棱位点在两个分步反应中都贡献了较大的活性,这导致了其在氢转移反应中明显具有更高的活性.即使纳米八面体/四面体在分步反应中具有相近的活性,由于串联反应的活性位点不统一,导致其在氢转移反应中的活性明显低于纳米立方体.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进一步通过提高限速步的反应速率,从而提高整个氢转移反应的活性.本工作为合理设计串联反应中的异相纳米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9期)

李会宁,曹昌燕,刘剑,施杨,司锐[6](2019)在《负载于超薄氮掺杂碳纳米片上的钴单原子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氢转移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氢转移反应制备胺类化合物,具有成本低廉、反应条件温和、高活性、高选择性等优点.单原子催化剂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和独特的电子结构,有望进一步提升其催化反应性能,但目前还没有关于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该反应的文献报道.本文制备了负载于氮掺杂超薄碳纳米片上的钴单原子催化剂(简写为CoSAs/NCNS),并将其应用于芳香硝基化合物氢转移反应中,在与文献报道类似的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的TOF达110.6 h~(-1),是已报道结果的20倍;且该催化剂对一系列具有其他不饱和官能团(如:卤素,氰基,醛基,乙烯基和乙炔基等)的硝基化合物具有优异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9期)

张一颖,闫宇强,曹发海[7](2018)在《介孔氧化硅微囊反应器中不对称氢转移合成手性α-苯乙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介孔氧化硅材料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连续可调的孔径、良好的稳定性等优点,可作为催化反应的微囊反应器。今以无机介孔二氧化硅微球为微囊反应器,利用"ship-in-a-bottle"策略,将均相催化剂封装在介孔SiO2微球中,采用SEM、BET、TEM、FT-IR等手段进行表征,并应用在苯乙酮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中。在60℃下反应6h,苯乙酮转化率和苯乙醇的对映体选择性最高分别达到52.4%和95.5%,且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剂仍保持较高活性。以甲酸钠为氢源,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的加入量对底物转化率和产物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均相铑催化剂封装在二氧化硅微囊反应器中,在获得高转化率和对映体选择性的同时,可以提高催化剂的重复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赵泽伦,高广,孙鹏,夏春谷,李福伟[8](2018)在《RANEY~? Ni催化叁乙酸内酯氢转移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氢转移原理,以醇为氢源,将RANEY~? Ni催化剂用于叁乙酸内脂(TAL)的加氢反应.通过筛选醇溶剂等条件,在氮气气氛中,以异丙醇为氢源,50℃下反应10 h可高选择性地制得89%的4-羟基-6-甲基四氢-2-吡喃酮.循环稳定性实验和氨基酸毒化实验证实RANEY~? Ni催化剂在该反应中优异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分子催化》期刊2018年03期)

王荣周[9](2018)在《金属—配体双功能铱催化氢转移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绿色化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探索原子经济性高的反应已经成为当今合成化学研究的热点,而通过开发新催化剂提高反应的原子经济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基于过渡金属铱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本论文利用金属-配体双功能过渡金属铱催化剂,以选用低毒的原料、减少或者避免副产物的生成和探索更加温和的反应条件作为研究目标,发展了几种合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金属-配体双功能铱催化剂[Cp*Ir(2,2'-bpyO)(H2O)],以仲醇和伯醇为原料,通过脱氢/α-烷基化串联反应合成αα-烷基酮。反应中采用低毒的醇作为原料,并使用催化量的弱碱Cs2CO3。在这种反应体系下,能够有效的避免仲醇的β-烷基化产物的生成,是一种反应条件温和以及原子经济性较高的方法。利用 水溶性的 金属-配体双功 能铱催化剂[Cp*Ir(6,6'-(OH)2-2,2'-bpy)(H2O)][OTf]2,由邻氨基苯甲醇和酮合成喹啉衍生物。在这种反应体系中,不仅采用了水作为溶剂,而且实现了通过无受体脱氢过程合成喹啉衍生物。因此,这是一种符合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性的方法。利用金属-配体双功能铱催化剂[Cp*Ir(2,2'-bpyO)(H2O)],由邻氨基苯甲醇和酮经过环化/氢化反应串联合成1,2,3,4-四氢喹啉衍生物。这种方法选用简单的原料,避免了由喹啉衍生物直接氢化的局限性。而且氢化反应中采用HCOOH/Et3N作为氢源,反应更加安全、反应条件更加温和,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利用金属-配体双功能铱催化剂[Cp*Ir(2,2'-bpyO)(H2O)],选用异丙醇作溶剂和氢源,在中性条件下通过醛的转移加氢反应合成伯醇,对于不饱和醛也有着很好的化学选择性,并进一步通过对几种典型的酮的研究证明,该催化体系有着很好的底物适用性。该反应体系使用了毒性低、价格低且商品化的异丙醇作原料,而且反应条件温和,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徐兴良[10](2018)在《面向氢转移反应的多相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氢是有机合成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反应过程,其工业应用涉及到了精细化工和药物合成等领域。相比于使用高压氢气的直接加氢方式,转移加氢的方式可以避免高压反应和氢气的使用并且更安全,更容易处理,因此可以提供一种绿色,安全和经济的方案,并且成为了在可持续和绿色化学高需求的条件下,一个快速增长的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在转移加氢反应中,催化剂,配体,溶剂和氢源等各种因素被广泛的研究和探索。虽然对于转移加氢的研究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但是构筑,发展高效和环境友好性的催化体系应用于转移加氢仍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本论文中,我们设计合成了几种典型多相催化剂,研究其在转移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主要结论如下:1、Pd/g-C_3N_4提升的氢转移反应应用于高效合成胺类化合物。我们报道了g-C3N4为载体有效的提高了钯纳米粒子催化还原硝基化合物制备一级胺和二级胺的反应活性。以甲酸为氢源,水为溶剂,优化的5 wt%Pd/g-C_3N_4可以高效转化硝基苯到苯胺(在完全转化和室温的条件下,其转化频率高达4770 h~(-1)),展显了超高的反应活性,明显高于以前报道的多相催化还原硝基化合物。Pd/g-C_3N_4催化剂也可以有效催化羰基化合物和硝基化合物得到相应的二级胺,并显示出优异的选择性(>90%)。此外,Pd/g-C_3N_4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各种胺类的合成中。2、铜镍合金催化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我们发展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即通过热分解草酸盐前驱体合成了具有可控比例的铜镍合金。在获得的Cu_(1-x)Ni_x合金中,铜和镍没有发生相分离,是以固溶体的形式存在。通过调控铜和镍的元素比例,以硼氢化钠为氢源,Cu_(0.7)Ni_(0.3)在催化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到芳香氨基化合物反应中展现出了最佳的反应活性。铜镍合金的催化活性强烈依赖于铜镍的摩尔比和铜和镍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另外,Cu_(1-x)Ni_x合金也显示良好的磁循环能力。3、非晶/结晶Al_2O_3/Al核壳纳米球作为高效催化剂应用于选择性转移加氢还原α,β-不饱和醛。我们通过导线电爆炸法合成Al/Al_2O_3核壳纳米球,其由一层非晶态氧化铝壳(3.2±0.5nm厚度)包覆着结晶的Al核形成的独特的复合结构。在异丙醇为氢源的条件下,获得样品在选择性催化还原α,β-不饱和醛到相应的不饱和醇的反应中,并显示了高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在转化率为99%时,不饱和醇的选择性也能达到99%。其中具有高导电性金属铝核和含有丰富的不饱和位点的超薄非晶态氧化铝壳之间的协同效应在促进选择性加氢催化还原α,β-不饱和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氮掺杂的碳材料作为非金属催化剂应用于还原硝基化合物。我们在没有任何催化剂或后处理的条件下,通过简单的热分解壳聚糖和叁聚氰胺直接合成氮掺杂的碳材料,其中前驱体中的碳和氮元素可以转化为高石墨化的氮掺杂的碳材料。通过改变温度可以调控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氮含量。富电子氮的存在,改变了碳的表面结构,增强的电子转移能力和表面吸附能,使碳的催化性能得到提高。其中在水溶液和水合肼为氢源的条件下,CN-800(热解温度800℃)作为非金属固体催化剂在催化还原硝基化合物的反应中表现出了最佳的催化活性,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5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氢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醇的氢转移脱氢反应,由于其在不饱和有机氢受体的存在下直接生成羰基化合物(醛或酮),替代了传统上直接使用强氧化剂(如分子氧,过氧化氢以及空气等)进行氧化脱氢,因此,醇的氢转移脱氢反应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脱氢方法,在绿色精细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由于其具有易于分离和回收的特点,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醇类氢转移脱氢催化体系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方面,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例如铂、钯)对仲醇和烯丙基/芳香醇的氧化脱氢具有很高的活性。然而,只有少数负载型Ru、Au和Ag等贵金属催化剂对一级脂肪醇的氢转移脱氢具有活性。所以使用经济型催化剂高效进行伯醇的脱氢反应成为研究的重点。Cu/SiO_2催化剂由于其卓越的仲醇脱氢活性,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浸渍法和共沉淀法合成了铜基催化剂,对其进行伯醇氢转移脱氢反应,同时采用XRD、BET、H_2-TPR、FTIR、HRTEM、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首先,本文采用热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下,醇类脱氢反应的平衡转化率的变化规律以及烯烃、醛类等氢受体的加入对伯醇脱氢反应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发现,较高温度和较低压力有利于醇类脱氢反应的进行,可以得到较高的平衡转化率。以正辛醇为例,氢受体加入可以明显的提升伯醇脱氢的平衡转化率,反应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就可以得到较高的伯醇转化率。其次,本文对比了浸渍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和共沉淀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无氢受体脱氢反应中的活性,发现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Cu粒子的高度分散更有利于脱氢,而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有层状硅酸铜的生成,经过还原后,大大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然而受制于热力学平衡影响,其最高转化率也只有50%。最后,本文对比了浸渍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和共沉淀法制备的Cu/SiO_2催化剂氢转移脱氢反应中的活性。通过对比多种醛酮,发现乙醛更有利于正辛醇的氢转移脱氢的发生,加入氢受体后转化率高达80%。实验数据表明,Cu~0更有利于正辛醇的脱氢,Cu~+更有利于短链醛的加氢,Cu~0和Cu~+的合适的比例对于辛醇的氢转移脱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u~0和Cu~+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氢转移脱氢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氢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曹正强.具有远端辅助酸性中心的NNN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Ru(Ⅱ)配合物在氢转移反应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9

[2].葛世峰.Cu/SiO_2催化正辛醇氢转移脱氢反应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3].郭良程,周太刚,钟远海,宋浩,赵胜男.铁催化硼烷氢转移还原芳香硝基化合物[J].合成化学.2019

[4].许雪莲,耿爱霞,赵震,朱君江.钙钛矿-碳复合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催化氢转移反应性能[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5].游洋,黄浩,毛可可,夏松,武迪.串联反应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基于分步反应活性位点协调统一的氢转移反应活性提升(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6].李会宁,曹昌燕,刘剑,施杨,司锐.负载于超薄氮掺杂碳纳米片上的钴单原子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氢转移反应(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7].张一颖,闫宇强,曹发海.介孔氧化硅微囊反应器中不对称氢转移合成手性α-苯乙醇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8].赵泽伦,高广,孙鹏,夏春谷,李福伟.RANEY~?Ni催化叁乙酸内酯氢转移反应的研究[J].分子催化.2018

[9].王荣周.金属—配体双功能铱催化氢转移反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10].徐兴良.面向氢转移反应的多相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分子筛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汽...乳液聚合过程中粒子粒径-时间关系曲线一12MWCNT作为电子接受体捕获CdS光生电...等报道的手性氨基醇配体:萘酞菁分子开关双态过程与四态过程...:叁聚氰胺分子在STM激发下的结构和...

标签:;  ;  ;  ;  ;  ;  ;  

氢转移论文_曹正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