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挤压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围岩,隧道,应力,铁路,前导,病理学,法医。
挤压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红[1](2019)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地应力软岩地质环境引起的挤压大变形破坏是一种严重的工程地质灾害,针对川藏铁路隧道可能发生的挤压大变形问题,本文结合兰渝铁路大变形隧道的施工经验,在分析和总结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基础上,分析了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变形分级标准,并根据"抗放结合,前期控制性释放为主"的大变形处治原则,从支护、围岩、应力及施工等方面总结了变形控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1)采用排架式和桁架式结构加强支护;(2)采用超前小导管、管棚、锚杆或锚索等加强围岩;(3)采用超前导洞、微台阶、增设缓冲层、分阶段张拉锚索、分层施作多层支护等方式进行应力释放;(4)采用弱爆破或非爆破方式;(5)采用加强资源配置、优化工法等方式实现支护快速成环。(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王仁杰[2](2019)在《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对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施工中预应力锚索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在挤压性围岩中预应力锚索对控制初期支护和减小衬砌受力均效果明显;对于预应力锚索的施作时机,宜采取"先柔后刚"的原则,适当滞后一段距离施作是十分有利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王立川,侯国强,刘志强,龚伦,吴剑[3](2019)在《茂县隧道挤压性变形段锚杆作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茂县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及其影响区所遇到的挤压性变形问题,通过对1号斜井及左洞前期施工变形统计分析,以及现场锚杆施工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锚杆施工工艺的改进措施,并开展长期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锚杆工艺改进前,1号斜井和左洞收敛均值分别为689.2 mm和624.8 mm,且1号斜井变形不收敛,左洞收敛时间达6个月;锚杆工艺改进后,左、右洞水平收敛均值分别为320.4 mm和141.2 mm,相比左洞工艺调整前分别下降77.4%和40.6%,且收敛时间缩短至约4个月;按"孔腔通畅+非收缩浆液+可简单验证和不可逆转灌注满浆"的思路综合性改进锚杆施工工艺可显着提升锚杆质量,发挥其在抑制隧道挤压性变形中应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修光文[4](2019)在《挤压性断指再植的几个技术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研究挤压性断指再植的几个技术问题。方法选取该院2016—2017年68例85指接受挤压性断指再植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结果 85个断指中有80个断指成活,成活率达94.1%,在这68例患者中,有4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7个月~3年,患者运动、感觉、日常生活活动、外观、恢复工作情况和血液循环状态的优良率达到93.3%。结论对于挤压性断指来首,只要其手指外形没有被完全破坏,在远端可以看到温和的血管,则可以通过血管神经束转位、静脉皮瓣转移以及血管移植等方法,对其进行再植修复,且再植成活率比较高。(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雄伟,宋冶,刘志强,李宁,何磊[5](2019)在《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结构受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间距隧道的工程难点主要是群洞效应以及中间岩柱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挤压性围岩环境中,施工中出现先挖先裂、左挖右裂的现象是十分棘手的难题。文章依托新城子隧道出口喇叭口段挤压性围岩典型大变形案例,提出了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工法,并通过结构测试及数值对比分析,验证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工法的效果。结构受力测试结果及数值对比分析显示,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工法相对常规叁台阶法可明显减小衬砌结构的受力,表明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采用超前导洞应力释放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邓伯科[6](2019)在《挤压性破碎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雁门关铁路隧道开挖项目为背景,针对雁门关隧道施工过程中会发生围岩挤压大变形的情况,研究了预留核心土、超前支护、优化设置系统锚杆、双层支护等各项变形控制技术的控制效果,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评价采用各种变形控制技术下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形成了雁门关隧道挤压性破碎围岩综合变形控制技术。该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变形综合控制技术适用于在高地应力或深埋条件下大断面软弱破碎围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修建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2期)
[7](2018)在《高挤压性和高耐蚀性的铝基合金》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专利0899350本发明推荐了一种高挤压性和高耐蚀性的铝合金,其成分(质量分数,%)为:Fe0.1~0.40、Si0.05~0.25、Ti0.12~0.22、Mn<0.1、Cu<0.35和一般杂质。这种合金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工业中用的管材,这种管材采用大拉伸率挤压生产。推荐合金的力学性能如下:σ0.2=39.3MPa,σb=74MPa,δ=46.3%。(本文来源于《铝加工》期刊2018年05期)
丁润涛,甄博,李国良,邵玉铭,翟金晓[8](2018)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典型挤压性窒息死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典型挤压性窒息致死案例,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典型挤压性窒息死亡案件中的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分析2例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典型挤压性窒息致死案例的现场调查、尸表检验、解剖检验、病理组织学检验及法医毒化分析检验结果,总结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典型挤压性窒息致死案件的法医病理学鉴定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死者均于夜间因道路交通事故致电动叁轮摩托车翻覆至路旁沟渠中挤压其胸背部及面颈部,事发现场天气寒冷(均低于0℃)。现场调查得知案件中尸表检验均可见与现场车辆压迫相对应的压痕,但解剖检验结果均未发现明显的皮下、肌肉、骨骼及内脏损伤。双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及水肿表现,其中一例男性死者心血酒精检验为377.7mg/100ml,此外尸检未查见其他致死性疾病及损伤。结论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典型挤压性窒息的体表损伤程度较轻,须综合现场所有重要因素,综合分析确证并排除各方面因素后再做出死因判定。(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国良,熊春庚,李宁[9](2018)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潜势的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挤压性围岩隧道的工程难点主要是变形潜势的判定,以往主要利用岩石(岩体)的强度应力比来评价围岩的变形潜势,理论上概念明确,但在挤压影响严重段,围岩地应力和岩体强度很难实测,且受构造作用影响,岩体的强度时高时低、变化频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场难以据此进行变形潜势判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变形潜势的判定方法,便于施工现场操作。研究结论:(1)勘察阶段可按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最大初始地应力值之比对挤压性围岩变形潜势进行宏观预判;(2)设计阶段可按岩石(岩体)的强度应力比来评价围岩的变形潜势,划分变形等级,进行预设计;(3)施工阶段可按围岩完整程度和开挖后变形速率对变形潜势进一步进行判定;(4)变形速率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支护参数与围岩的适应性进行评价,动态调整支护参数;(5)本研究结论可为铁路挤压性围岩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宁[10](2018)在《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与控制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和控制对策一直是困扰隧道界的主要技术难题。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了挤压性围岩隧道设计阶段变形潜势分级、施工阶段变形验证的分级标准体系,并据此对以往典型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进行了等级划分;通过对以往典型隧道工程变形控制对策的系统总结,提出了对应于变形分级的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对策。(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05期)
挤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计算,对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施工中预应力锚索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在挤压性围岩中预应力锚索对控制初期支护和减小衬砌受力均效果明显;对于预应力锚索的施作时机,宜采取"先柔后刚"的原则,适当滞后一段距离施作是十分有利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挤压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小红.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9
[2].王仁杰.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J].天津建设科技.2019
[3].王立川,侯国强,刘志强,龚伦,吴剑.茂县隧道挤压性变形段锚杆作用效果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4].修光文.挤压性断指再植的几个技术问题探讨[J].系统医学.2019
[5].张雄伟,宋冶,刘志强,李宁,何磊.挤压性围岩小间距隧道结构受力特性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9
[6].邓伯科.挤压性破碎围岩变形控制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7]..高挤压性和高耐蚀性的铝基合金[J].铝加工.2018
[8].丁润涛,甄博,李国良,邵玉铭,翟金晓.道路交通事故中不典型挤压性窒息死因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
[9].李国良,熊春庚,李宁.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潜势的判定[J].铁道工程学报.2018
[10].李宁.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分级与控制对策[J].铁道建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