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孔论文-冯宇鹏,李辉,李云庆

腰椎间孔论文-冯宇鹏,李辉,李云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腰椎间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椎间孔,腰椎,腰间盘,应用解剖

腰椎间孔论文文献综述

冯宇鹏,李辉,李云庆[1](2019)在《腰椎间孔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腰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椎间孔精细解剖结构知识作为基础。但由于腰椎间孔的位置偏深、内容重要而毗邻结构复杂,常导致一些年轻医护工作者对腰椎间孔相关的临床操作感到困扰。故本文以腰椎的椎间孔为代表进行叙述,以期阐明腰椎间孔及其周围相关的解剖结构,这对于正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导致的疾病,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或术式,规避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周旋[2](2019)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总结59例实施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经验,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护理、术后体位护理、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出院指导及功能锻炼等。结果经治疗和护理后,本组59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3.22%;59例患者疼痛、焦虑等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都得到非常显着的改善。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对于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术期不良情绪。(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上旬刊)》期刊2019年09期)

高浩源,朱新炜,韩建龙,邱思强,左金良[3](2019)在《腰椎间孔MRI和CT叁维测量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腰椎间孔MRI和CT叁维数据,提高腰椎间孔叁维测量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的56例腰椎退变病人[男24例、女32例,年龄39~72岁,平均(56.5±7.6)岁]和41名体检腰椎正常者[男18名、女23名,年龄25~36岁,平均(31.4±5.2)岁]的MRI和CT影像资料。采用Mimics19.0软件构建腰椎间孔MRI和CT叁维模型,分别测量腰椎间孔容积、矢状面最小面积及冠状面长径,测量数据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不同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不同测量者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均ICC>0.9)。腰椎正常者MRI上测得的L_1~S_1各节段椎间孔容积及L_1/L_2、L_2/L_3、L_3/L_4、L_4/L_5节段的矢状面最小面积均小于CT测量结果(均P<0.05);腰椎退变病人MRI上测得的L_1~S_1各节段的椎间孔容积以及L_1/L_2和L_2/L_3节段的椎间孔矢状面最小面积均小于CT测量结果(均P<0.05)。腰椎退变病人及腰椎正常者其余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腰椎间孔MRI和CT叁维测量数据之间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CT成像尚不能精确识别未发生显着退行性改变的椎间孔后壁软组织。(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谢朝晖,肖正军,陈吉祥,李玉琴[4](2019)在《腰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的应对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2019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7-12)

秦豪[5](2019)在《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全准确的穿刺定位及工作通道的建立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的核心步骤,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传统椎间孔镜穿刺定位方法是利用C型臂X线机反复透视定位,逐步调整穿刺针位置直至到达目标靶点,需要反复透视,既增加手术时间又增加X线辐射暴露。而且传统穿刺方法不能提供准确的穿刺深度及穿刺旁开角等参数,穿刺定位过程中需要术者将有限的信息进行整合,对术者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手术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PELD的学习曲线陡峭,年轻医生往往因缺乏良好的空间想像能力和临床穿刺操作经验,导致定位穿刺困难、手术时间延长、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且增加术者和患者的X线辐射暴露量、增大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甚至造成手术失败的后果。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精准置钉方面得到了较多应用,且多数研究表明,计算机导航辅助脊柱置钉准确率高于传统方法。针对传统椎间孔镜技术穿刺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导航技术的优势,本研究拟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通过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探讨其应用效果。第一部分:3D打印导航导杆的设计及准确性研究目的:将数字医学及3D打印技术用于研制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的导杆,可与计算机导航系统连接,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方法:在IMAGEWARE V12.1软件上设计出一内直径1mm、长200mm的管道,管道分为两部分,其中远端部分长170mm、内直径1mm、外直径2.5mm,其尖端小,用于穿刺。近端部分长30mm、内直径1mm、外直径8mm,最近端有一持柄,用于安装导航适配器。设计完成后,图像以.hbd格式保存,导入SLM-300金属3D打印机,以钛合金(Ti-6Al-4V)为打印材料,打印导航导杆,经热处理及表面抛光处理,备用。将C型臂X线机与计算机导航系统连接,导航参考架固定于成人解剖遗体标本一侧髂后上棘,计算机导航的红外线收发器置于解剖标本末端,正对导航参考架,将3D打印导航导杆与导航适配器固定连接。C型臂X线机采取解剖遗体标本标准腰椎正侧位片,数据自动传入计算机导航系统,将50根3D打印导杆的尖端分别接触导航参考架凹槽进行注册。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分别使用导航导杆穿刺第3腰椎(L3)、第4腰椎(L4)、第5腰椎(L5)椎骨棘突,到达棘突后,显露L3、L4、L5的棘突确认导航导杆所在位置,结合导航工作站显示的X线正侧位图像,判断导航导杆的准确性,以3点均准确为优,否则为差,择优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50根3D打印导航导杆经过导航参考架凹槽注册,及L3、L4、L5棘突进行配准,结果优47根,差3根,优等率为94%。结论:数字医学及3D打印技术辅助导航导杆制作,所打印的3D打印导航导杆穿刺准确率高,可用于引导经皮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第二部分: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的解剖学研究目的: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其是否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降低初学者PELD穿刺定位的学习曲线,为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人解剖遗体标本8具,每具遗体标本分别穿刺腰3至腰4(L3-4)、腰4至腰5(L4-5)及腰5至骶1(L5-S1)3个节段椎间孔,每个节段包含左右两侧2个穿刺点,3个节段共6个穿刺点。所有操作由同一手术组同一名主刀医生进行,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和导航穿刺方法两种方法对每个穿刺点进行穿刺定位。8具遗体标本每个腰椎节段的穿刺点按穿刺顺序标记手术序号,每个节段两侧总共16个手术序号(1~16),分别记录两种方法在每个节段不同手术序号总的穿刺定位时间以及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描绘并比较两种方法在不同腰椎节段穿刺定位的学习曲线;分析和比较两种方法在所有腰椎节段的总穿刺定位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以及这些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导航穿刺定位方法在每个腰椎节段穿刺定位的学习曲线较传统穿刺方法的低平,总穿刺定位时间随手术序号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传统穿刺定位方法总穿刺定位时间虽有下降趋势,但呈波动状态。导航穿刺组的总穿刺定位时间为(9.57±3.27)min,传统穿刺组的总穿刺定位时间为(21.89±3.54)min,两种方法总的穿刺定位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穿刺组的透视次数为(4.52±0.65)次,传统穿刺组的透视次数为(25.08±5.00)次,两种方法透视次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穿刺组的透视时间为(3.36±0.66)min,传统穿刺组的透视时间为(12.76±1.98)min,两种方法透视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穿刺组的穿刺次数为(1.75±0.86)次,传统穿刺组的穿刺次数为(5.63±1.51)次,两种方法穿刺次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穿刺组的穿刺时间为(6.18±2.97)min,传统穿刺组的穿刺时间为(9.13±2.30)min,两种方法穿刺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总穿刺定位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透视次数和透视时间呈显着相关(r=0.986,P<0.001);透视时间和穿刺次数(r=0.859,P<0.001)、穿刺次数和透视次数(r=0.873,P<0.001)、透视次数和总穿刺定位时间(r=0.926,P<0.001)、穿刺次数和总穿刺定位时间(r=0.911,P<0.001)、透视时间和总穿刺定位时间(r=0.933,P<0.001)、穿刺时间和总穿刺定位时间(r=0.810,P<0.001)呈高度相关;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r=0.727,P<0.001)、透视时间和穿刺时间(r=0.546,P<0.001)、透视次数与穿刺时间(r=0.551,P<0.001)呈中度相关。结论: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PELD穿刺定位可降低年轻医生PELD穿刺定位的学习曲线,有助于推动PELD的发展;计算机导航辅助PELD穿刺定位可减少术中X线辐射量及总穿刺定位时间;透视次数和透视时间呈显着性相关,透视次数、穿刺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分别和总穿刺定位时间呈高度相关性,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可通过减少透视次数、穿刺次数与穿刺时间来减少PELD手术时间及术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X线辐射量。第叁部分: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临床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与传统穿刺定位方法对比,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导航手术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定位方法和计算机导航辅助穿刺定位方法进行手术,分析并比较两组病例透视时间、透视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比较两组病例术前和术后腰部下肢VAS疼痛评分、腰椎的JOA评分和腰腿痛ODI评分;以及通过3.0T磁共振自带的软件(NUMARIS/4)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椎管大小情况,以正中矢状面测量椎管的前后径,经椎间盘中心的横断面测量椎管的面积。结果:导航组的手术时间为(69.69±8.20)min,与传统组(123.29±13.33)min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的透视次数为(5.34±0.48)次,与传统组(29.09±7.55)次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的透视时间为(11.97±1.54)min,与传统组(40.14±8.02)min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的穿刺次数为(1.34±0.48)次,与传统组(8.34±2.31)次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的穿刺时间为(11.34±1.75)min,与传统组(32.91±4.20)min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透视次数与透视时间呈显着相关(r=0.974,P<0.001);透视时间与穿刺时间(r=0.918,P<0.001)、透视时间与手术时间(r=0.929,P<0.001)、穿刺次数与穿刺时间(r=0.905,P<0.001)、穿刺时间与手术时间(r=0.901,P<0.001)呈高度相关。导航组术前腰部VAS、足部VAS、腰椎JOA、腰腿痛ODI评分分别为6.17±0.98、6.06±1.28、17.74±2.83、40.54±3.53,术后腰部VAS、足部VAS、腰椎JOA、腰腿痛ODI评分分别为1.40±0.77、1.60±0.77、24.11±2.43、17.46±3.26,术前和术后腰部VAS、足部VAS、腰椎JOA、腰腿痛ODI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前腰部VAS、足部VAS、腰椎JOA、腰腿痛ODI评分分别为5.94±1.39、5.66±1.19、17.66±2.59、40.37±3.18,术后腰部VAS、足部VAS、腰椎JOA、腰腿痛ODI评分分别为1.60±0.77、1.63±0.81、23.29±2.33、18.26±3.35,术前和术后腰部VAS、足部VAS、腰椎JOA、腰腿痛ODI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前腰部VAS、足部VAS、腰椎JOA、腰腿痛ODI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腰部VAS、足部VAS、腰椎JOA、腰腿痛ODI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术前腰部MR正中矢状位前后径、经椎间盘中心横断面椎管面积分别为(5.23±0.88)mm、(121.21±23.75)mm2,术后腰部MR正中矢状位前后径、经椎间盘中心横断面椎管面积分别为(8.17±0.97)mm、(159.66±4.45)mm2,术前和术后矢状位前后径与横断面椎管面积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手术组术前腰部MR正中矢状位前后径、经椎间盘中心横断面椎管面积分别为(5.42±0.81)mm、(119.64±21.94)mm2,术后腰部MR正中矢状位前后径、经椎间盘中心横断面椎管面积分别为(8.23±1.01)mm、(161.56±4.14)mm2,术前和术后矢状位前后径与横断面椎管面积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前腰椎MR正中矢状面椎管前后径、经椎间盘中心横断面椎管面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腰椎MR正中矢状面椎管前后径、经椎间盘中心横断面椎管面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手术组术后有2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复发,2例患者术后存在脱出椎间盘残留;传统手术组术后有2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复发,4例患者术后存在脱出椎间盘残留;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可减少透视次数、穿刺次数、透视时间、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透视时间与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相关;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可通过减少透视次数、穿刺次数与穿刺时间来减少PELD手术时间及术中医务人员与患者的X线辐射量。(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牛国蓊[6](2019)在《盐酸纳布啡在老年患者腰椎间孔镜手术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盐酸纳布啡作为κ受体激动为主的镇痛药物,在提供完善镇痛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的出现。本研究拟探讨盐酸纳布啡联合与舒芬太尼对老年患者脊椎内窥镜手术静脉麻醉效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选择择期拟行L4-L5椎体脊椎内窥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6例,年龄65岁以上,性别不限,体重指数(BMI)18.5~30kg/㎡,ASA II级~III级。采用前瞻性、完全随机、双盲(患者及用药医师均不知道自己所用的药物)设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盐酸纳布啡+咪达唑仑(N组n=32)和舒芬太尼+咪达唑仑(S组n=31)。咪达唑仑用量为0.015mg/kg,盐酸纳布啡用量为0.2mg/kg,舒芬太尼用量为0.2ug/kg。手术医师到场核对病人后给予咪达唑仑,10min后给予舒芬太尼或盐酸纳布啡总剂量的一半,5min后给予舒芬太尼或盐酸纳布啡剩余的剂量。于患者入室后10min(T0),咪达唑仑给药后10min(T1),舒芬太尼或盐酸纳布啡第一次给药后10min(T2),切皮时(T3),打磨椎间孔期间(T4),摘除椎间盘时(T5),手术结束时(T6)共计7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PetCO2、呼吸频率、Ramesy评分、VAS评分),术中患者的体动评分以及补救用芬太尼总用量,术中患者出现的呼吸不良事件(呼吸暂停,呼吸频率低于6次/分,SPO2<90%,PetCO2>50mmHg)。术后采集患者及手术医师的麻醉效果满意度,并于术后2h、4h、24h对患者进行VA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恶心、呕吐或其他不适感)记录。结果:两组患者在给予镇痛药物10min后(T2)N组的Ramsay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呼吸频率以及氧饱和度S组T2时间点有明显的降低(P<0.05);呼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心率则在T2时间点时S组高于N组(P<0.05);呼吸不良事件的发生率N组明显低于S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S组明显高于N组(P<0.05)。医生满意程度S组低于N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盐酸纳布啡联合咪达唑仑相较于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在保障了患者镇痛效果前提下,提高了患者的镇静效果又减小对患者呼吸频率的影响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盐酸纳布啡能够安全而有效的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脊椎内窥镜手术的静脉麻醉。(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戴建辉,李星,余正希,张怀志,陈旭[7](2019)在《采用叁维仿真技术行腰椎间孔数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字化叁维仿真技术立体测量对腰椎间孔形态学进行研究,采集国人正常数据并指导椎间孔镜手术。选取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行腰椎CT多平面重建的无腰椎疾病患者100例,采集数据导入软件重建叁维仿真模型,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下腰椎椎间孔的垂直径、最小矢状径、最大矢状径分别为:1) L3/4:(19. 34±1. 69) mm、(9. 41±1. 53) mm、(11. 32±1. 23) mm; 2) L4/5:(17. 51±1. 79) mm、(8. 38±1. 56) mm、(10. 91±0. 87) mm; 3) L5/S1:(14. 32±1. 42) mm、(10. 22±1. 97) mm、(11. 20±1. 13) mm。结果表明:1)该技术精准重建腰椎间孔数字化模型,便于实验研究; 2)该技术用于椎间孔镜手术术前设计,有利于提高手术准确性及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莆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海平,郝定均,贺宝荣,赵勤鹏,王晓东[8](2019)在《可变向腰椎融合器在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可变向腰椎融合器(Cage)在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L4或L5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161例,根据Cage植入情况分为试验组(85例,TLIF术中植入改良可变向Cage)和对照组(76例,TLIF术中植入传统非变向Cage)。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滑脱节段、滑脱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Cage术中植入时间、Cage位置调整次数、植入Cage透视次数、曝光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记录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行CT检查,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腰椎融合情况。结果试验组Cage术中植入时间、Cage位置调整次数、植入Cage透视次数、曝光时间和总手术时间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1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试验组术中发生1例硬膜囊撕裂,对照组发生1例切口浅表感染;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试验组融合率为76.5%(64/85),显着大于对照组的57.9%(44/76)(χ2=6.44,P=0.02);术后12个月试验组融合率为96.5%(82/85),对照组为90.8%(69/76)(其中Cage移位3例、螺钉断裂4例),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P=0.26)。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逐渐降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Cage可获得相似的临床疗效,采用改良可变向Cage能有效减少TLIF术中的透视次数和辐射剂量,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受辐射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乔龙巴图[9](2019)在《腰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及VAS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腰椎间孔镜下治疗的近期效果和VAS评分。方法抽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医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6例)作为分析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为乙组、甲组,每组98例。乙组采用开放手术,甲组是腰椎间孔镜下治疗,总结近期疗效、神经传导速度以及VAS评分。结果甲组近期治疗的总有效率、胫后神经的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VAS评分都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腰椎间孔镜下治疗的近期疗效确切,有效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疼痛。(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陈云生,钟鸣亮,陈荣春,张树芳,郭朝阳[10](2018)在《内镜辅助下经单侧腰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总结内镜辅助下经单侧腰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月间经手术治疗的46例R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内镜辅助下经单侧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对照组(传统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腰腿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手术并发症及植骨融合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8.2(13~32)个月。两组组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天腰、腿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90.9%(20/22例),对照组为95.8%(23/2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对侧肢体疼痛、切口延迟愈合、融合器移位,其中,观察组6人次,对照组7人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单侧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RLDH能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疗效,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手术并发症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8年08期)

腰椎间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总结59例实施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经验,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护理、术后体位护理、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出院指导及功能锻炼等。结果经治疗和护理后,本组59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3.22%;59例患者疼痛、焦虑等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都得到非常显着的改善。结论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对于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围术期不良情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腰椎间孔论文参考文献

[1].冯宇鹏,李辉,李云庆.腰椎间孔的应用解剖[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2].周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

[3].高浩源,朱新炜,韩建龙,邱思强,左金良.腰椎间孔MRI和CT叁维测量的对比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4].谢朝晖,肖正军,陈吉祥,李玉琴.腰椎间孔镜手术并发症的应对实践[C].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2019年会资料汇编.2019

[5].秦豪.计算机导航辅助腰椎间孔镜穿刺定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6].牛国蓊.盐酸纳布啡在老年患者腰椎间孔镜手术中的效果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9

[7].戴建辉,李星,余正希,张怀志,陈旭.采用叁维仿真技术行腰椎间孔数据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莆田学院学报.2019

[8].张海平,郝定均,贺宝荣,赵勤鹏,王晓东.可变向腰椎融合器在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9].乔龙巴图.腰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及VAS评分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10].陈云生,钟鸣亮,陈荣春,张树芳,郭朝阳.内镜辅助下经单侧腰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J].江西医药.2018

标签:;  ;  ;  ;  

腰椎间孔论文-冯宇鹏,李辉,李云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