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方外敷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

止痛方外敷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

一、外敷痛疗方加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婵[1](2021)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腰背肌肌张力、腰椎功能状态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并为该病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的64例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治疗组运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运用推拿治疗,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以及JOA评分的评估,作为观察指标,并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改善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4.0进行分析。结果:1.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度PD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两组治疗后疼痛度P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2.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两组治疗前后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两组治疗后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腰背肌肌张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态;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腰椎功能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评定: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态,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2.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优化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方案,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袁林章[2](2021)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对比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的治疗效果,为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可行、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我院中医骨伤科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脱落0例;对照组30例,脱落0例。治疗组采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正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隔天治疗,5次为1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次后、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的分值差异,并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再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后输入数据库,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与治疗前的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于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都有改善作用。3.两组治疗总疗程完成后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对改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效果方面优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组。4.治疗总疗程完成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手法或针灸治疗而产生的不良反应,按照总疗效评价,治疗组总30例治愈5例(16.7%)、显效15例(50%)、有效9例(30%)、无效1例(3.3%),愈显率66.7%,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30例治愈3例(10%)、显效6例(20%)、有效15例(50%)、无效6例(20%),总有效率80%,两组的有效率经分析检验,P=0.044,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愈显率及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即治疗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结论:(1)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和常规正骨推拿手法对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体征及腰部功能活动。(2)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显效更快,能快速地缓解疼痛及改善腰椎活动受限,而且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组,说明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改善患者腰部功能活动方面效果更明显,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曹鹏[3](2021)在《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气滞血瘀型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针刀疗法进行对比,探讨其在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今后的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市中医医院骨科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TLTPS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两组各33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各脱落3例,最终完成60例病例观察。治疗方案:对照组仅予针刀治疗;观察组予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取穴为患侧L1-L3夹脊穴及阿是穴,使用10 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4 ml、利多卡因注射液4 ml及0.9%氯化钠注射液2 ml的混合液,在患侧L1-L3夹脊穴注射1 ml/穴,阿是穴注射5 ml,先在L3横突尖部向不同方向推注3 ml药液,然后分别退至深筋膜、浅筋膜各推注1 ml药液。穴位注射完毕后进行针刀治疗。两组治疗均1周1次,总的治疗2次。分别在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所有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对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进行疗效统计分析,并在第2个月随访统计分析疾病的复发数,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与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相应的时间段内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将两组治疗后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对比,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第1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第2次治疗后及所有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随访患者的VAS评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ODI评分: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相应的时间段内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将两组治疗后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对比,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第1次治疗后,两组OD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次治疗后及所有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的ODI评分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临床总疗效:观察组30例,治愈11例(36.67%),好转17例(56.67%),未愈2例(6.67%),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治愈6例(20.00%),好转19例(63.33%),未愈2例(16.67%),有效率83.33%。经统计分析,两组有效率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个月后疾病随访的复发数:穴位注射联合针刀组复发例数少于针刀治疗组(P<0.05)。结论:1.穴位注射联合针刀疗法与单纯针刀疗法均能缓解气滞血瘀型TLTPS患者疼痛,改善功能活动,提高生活质量。2.穴位注射联合针刀的疗效确切,与单纯针刀疗法相比,能降低复发率。3.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气滞血瘀型TLTPS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可值得临床推广。

伍乃俭[4](2020)在《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常见骨关节炎之一,是引起中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的主要原因,而且导致身体残障的比例十分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也不清楚,一旦发病,病情持续进展,不可逆转。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能显着延缓膝骨关节炎的病情进展,临床上尚未发现根治该病的确切治疗方案。因此治疗本病,早期确诊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膝三针疗法及易罐疗法(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融合拔罐、运动、推拿于一体的疗法)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因此极具有临床研究价值。目的:现今社会高速运转,患者追求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当多一部份患者并不满足于单一疗法的疗效,因而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及时效性,是否优于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从而对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优化的治疗方案,并为今后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旺角区精诚中医专科诊所门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通过STATA 11.0软件设置产生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进入随机数表中对应的组别,随机分为观察组(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膝三针组(膝三针疗法)、易罐组(易罐疗法),每组各30例。疗程为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日。每天坚持功能锻炼,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本次研究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选用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评价,次要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分别进行四次评分,收集三组的临床资料数据,运用STATA 11.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评分差异及三组之间评分的差异,从而对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病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膝三针组、易罐组,每组各30例。研究治疗过程中,无脱落剔除病例,最终90例完成治疗。三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治疗前,三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膝关节X片经K-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可比性。(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膝三针组与易罐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小于易罐组(P<0.05),与膝三针组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VAS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VAS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VAS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VAS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复发。(3)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①WOMAC疼痛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小于易罐组(P<0.01),与膝三针组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5及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疼痛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疼痛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复发。②WOMAC僵硬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间WOMAC僵硬评分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僵硬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僵硬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僵硬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僵硬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复发。③WOMAC功能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功能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功能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5及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功能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功能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复发。④WOMAC总分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总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总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总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总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总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复发。(4)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JOA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JOA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JOA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升高(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JOA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JOA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复发。(5)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CDS-15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CDS-15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CDS-15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CDS-15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CDS-15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CDS-15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抑郁情绪的复发。(6)临床疗效评定:完成2个疗程后,膝三针组总有效率为83%,分别为无效5例,占17%,有效17例,占57%,显效6例,占20%,痊愈2例,占6%;易罐组总有效率为83%,分别为无效5例,占17%,有效21例,占70%,显效3例,占10%,痊愈1例,占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分别为无效1例,占3%,有效5例,占17%,显效19例,占63%,痊愈5例,占17%。各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膝三针组及易罐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7)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只有4人,分别是膝三针组1人,易罐组1人,观察组2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恶心、血肿或局部皮肤疼痛的情况,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缓解,未出现病情加重。三组均未出现其他严重意外及不良反应,提示三种治疗方式均比较安全。结论:(1)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较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更加显着,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减轻膝关节僵硬及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以及降低患者抑郁指数,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心理健康发展。(2)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长期维持效果较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更加显着,能更有效的降低该病的复发。(3)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高,三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及明显不良反应,可见三种疗法均安全有效。

郑立夫[5](2020)在《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在疼痛、功能、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的改善程度及随访远期结果,以探索两种频次的浮针治疗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临床总体疗效的差异及疗效维持情况,初步探讨浮针治疗频次对疗效的最适选项,为浮针在临床上优化治疗方案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研究的病例为来自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部与及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近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主要采取小样本简单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入选的6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浮针治疗频次设定为一周2次的A组,浮针治疗频次为一周3次的B组。治疗时均选取双侧承山穴快速进针皮下扫散,同时嘱患者行“飞燕式”10s,每次治疗重复上式3次,两组均治疗2周,并评估接受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量表、临床体征积分量表、VAS视觉模拟法及简化ODI量表得分,以评价患者在症状学和功能改善方面的情况。试验结束2周后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并记录收集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在研究结束时将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处理,性别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如年龄等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进而评价不同频次浮针对腰肌劳损的治疗疗效,为完善临床上浮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比较中,本次共纳入60例合格病例,试验中无脱落病例及剔除病例。其中,浮针A组(2次/周)中男性患者14名,女性患者16名,浮针B组(3次/周)中男性患者13名,女性患者17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病程及治疗前的各项观测指标进行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治疗两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症状体征改善程度进行组内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体的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说明两组浮针治疗均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3.在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在疼痛、功能、症状体征改善程度方面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浮针B组的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症状积分均较浮针A组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间比较,浮针一周3次治疗频率对比一周2次的治疗频率在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感官、功能、症状方面的改善均较优。但体征积分组间比较P=0.049,比较接近0.05,提示结果组间差异可能不明显。结合临床分析,或者与评分中舌脉的变化比较少及部分患者本身腰部活动低于常值有关。4.计算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浮针A组的治愈率为3.3%,有效率为83.3%,总有效率是86.6%;浮针B组治愈率为56.7%,有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Z=-4.3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周3次治疗频次的浮针B组要较一周2次治疗频次的浮针A组总体疗效为佳。5.对患者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随访,分别记录VAS评分及简化ODI量表评分以考察患者在症状、功能方面的疗效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2周的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治疗前对比,P<0.01,但与治疗结束时VAS及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维持较长的疗效。6.两组患者随访的VAS评分与ODI评分组间对比,P<0.05,浮针B组总体均数较浮针A组小,说明一周3次的浮针治疗频率较一周2次的浮针治疗频率维持的疗效要好。结论: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在改善患者的疼痛、功能、症状体征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且远期疗效维持良好。每周治疗频次为3次者较每周治疗频次2次者积分改善更明显,说明浮针一周治疗频次多者临床疗效或更优。

何得隆[6](2020)在《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两种方法来分析和评价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与针刀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并对两者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对比,通过结合临床观察,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性调查及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治疗效果,了解患者在治疗后腰部疼痛情况及腰部功能状况较治疗前的变化。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今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方法: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骨科病房及骨科门诊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2组,每组30例,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组)采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处粘连的组织进行松解,术后予行腰椎斜扳法,治疗1次。对照组(针刀治疗组),单纯使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处组织进行松解,治疗1次。术后两周对患者进行随访,整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ODI和VAS数据,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比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BMI、病程时间,显示P>0.05,说明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有可比性。(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VAS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实验组VAS分值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ODI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总体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87%,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和单纯使用针刀疗法均可有效治疗腰三椎横突综合征。此外,通过统计分析ODI、VAS评分,发现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比单纯使用针刀疗法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黄森[7](2020)在《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临床课题主要研究舒脊方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肝肾亏虚并寒湿痹阻证型的疗效,在推拿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联合舒脊方与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对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舒脊方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的合理性,为其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99例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的病例,分为常规推拿手法+舒脊方组(舒脊方组)和常规推拿手法+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组(西药组)、常规推拿手法组(推拿组),各组进行2周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2个月后通过自制信息采集表收集数据,疗效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DQ)、4级疗效评定。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2周后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舒脊方组与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患者治疗2月后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与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多次测定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舒脊方组治疗2周后、治疗2月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2月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西药组治疗2周后、治疗2月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2月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推拿组治疗2周后、治疗2月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2月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2.三组患者治疗前RDQ评分总体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2周后,舒脊方组同西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舒脊方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2个月后,舒脊方组和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2周后、2个月后的RDQ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2个月后的RDQ评分较与治疗2周后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前三组病例的ODI指数总体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2周后,舒脊方组同西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舒脊方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2个月后,舒脊方组和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舒脊方组和推拿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药组和推拿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2周后、2个月后的ODI指数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三组治疗2个月后的ODI评分较与治疗2周后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4.三组总体疗效比较,舒脊方组总有效率为93.94%;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8.79%;推拿组总有效率为75.76%;舒脊方组与西药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舒脊方组与推拿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药组与推拿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360>0.05)。5.三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对慢性腰背肌筋膜炎有良好疗效,可以明显降低慢性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VAS评分、RDQ评分和ODI指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对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短期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推拿手法相当;长期疗效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优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推拿手法治疗。3.三组总体疗效评价,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两组。4.口服舒脊方安全性高,无严重不良反应。

庄小娟[8](2019)在《针刺双侧带脉及维道穴配合膀胱经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取双侧带脉及维道穴配合膀胱经腧穴针刺与只取膀胱经腧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本文主要选取了60例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展开临床研究,采取Research Randomizer分析法形成1-60随机数,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选用针刺双侧带脉及维道穴+针刺膀胱经腧穴;B组为对照组,选用单纯针刺膀胱经腧穴。其中1个疗程将接受10次治疗,整个治疗共计2个疗程。就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相关指标的疗效评估工作,分析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LDH中的疗效差异。通过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进而观察和总结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LDH的效果差别。结果:1.中医腰痛疗效比较:A组和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和67%。2.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制定的下腰痛治疗评价比较:同治疗前相比较,A组及B组治疗后差值分别13.25±4.570和11.58±5.400。3.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同治疗前相比较,A组及B组治疗后差值分别为5.0667±1.92861和3.6000±1.83077。4.血清IL-6检测结果比较:同治疗前相比较,A组及B组治疗后差值分别为36.53±4.12和31.67±9.53。结论:针刺双侧带脉及维道穴配合针刺膀胱腧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选取膀胱经腧穴针刺治疗法。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9](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指出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黄实[10](2017)在《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与封闭配合中药熏蒸的治疗对比,进行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探讨其作用机理,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全面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以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治疗为主,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三科门诊就诊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病例6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照试验,将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作为治疗组,封闭配合中药熏蒸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15天,系统地分析和观察疗效,进行客观性评价。结果: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3.3%,封闭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并且两组之间的总体疗效比较P<0.0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显着,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疗法的总体疗效优于封闭配合中药熏蒸疗法,在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受限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1.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结合临床实践表明本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全面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外敷痛疗方加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敷痛疗方加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疗效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
        4.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
        4.3 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7 质量控制措施
    8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方案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10 伦理审查批件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比较
        2.3 体重比较
        2.4 病程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比较
        3.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比较
        3.3 JOA评分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不良事件统计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的论述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手段
    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2.1 概念和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理
        2.3 治疗手段
    3 治疗机理分析
        3.1 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3.2 拔罐运动疗法的概念
        3.3 拔罐区域的选择依据
        3.4 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3.5 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4.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
        4.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
        4.3 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
        5.2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的比较
        5.3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的比较
        5.4 JOA评分的比较
        5.5 疗效评价的比较
    6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认识及治疗
        1.1 认识
        1.2 筋出槽,骨错缝
        1.3 病因病机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认识与治疗
        2.1 腰椎解剖基础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来源
    2 数据资料收集方法
    3 实验标准
        3.1 诊断标椎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样本量估算
        4.2 随机分组
        4.3 盲法
        4.4 治疗方法
        4.5 注意事项
    5 疗效观察指标
        5.1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附录一)
        5.2 腰椎活动度评分(ROM评分)(附录二)
        5.3 腰椎JOA评分(附录三)
    6 质量控制
    7 随访
    8 脱落人群处理
    9 不良反应处理
    10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程
    2 两组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对比分析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ROM评分对比分析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JOA评分对比分析
    3 总疗效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疗效评价
        1.1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疗效评价方法
        1.2 疗效分析
    2 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的选择依据
        2.1 脊柱整治手法
        2.2 脊督一体论
        2.3 六不通论
        2.4 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的特点
    3 针刺腰痛点的理论依据
    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手法及针刺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TLTPS的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辩证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2.1 对照组(针刀组)
        2.2.2 观察组(穴位注射联合针刀组)
        2.3 使用的药品及工具
        2.4 不良反应的处理
        2.5 评价指标
        2.5.1 VAS评分
        2.5.2 ODI评分
        2.5.3 疗效判定标准
        2.5.4 安全性评价
        2.6 2 月后疾病复发数比较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完成病例数
        3.2 基本资料比较
        3.2.1 性别比较
        3.2.2 年龄比较
        3.2.3 病程比较
        3.3 观察指标比较
        3.3.1 两组治疗前VAS与ODI评分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
        3.3.3 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组间比较
        3.3.4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组内比较
        3.3.5 两组各时间点ODI评分组间比较
        3.4 临床疗效评定
        3.4.1 安全性评定
        3.4.2 临床有效率
        3.4.3 2 个月后疾病随访复发数比较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TLTPS的认识
        4.1.1 第三腰椎解剖特点
        4.1.2 TLTPS的病理变化
        4.1.3 TLTPS的西医治疗
        4.2 祖国医学对TLTPS的认识
        4.2.1 对TLTPS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4.2.2 对TLTPS治疗的认识
        4.3 穴位注射治疗TLTPS的机理分析
        4.3.1 穴位注射的作用
        4.3.2 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的选用依据分析
        4.3.3 穴位选择分析
        4.4 针刀疗法治疗TLTPS的机理分析
        4.5 研究结果分析
        4.5.1 基本资料分析
        4.5.2 VAS评分分析
        4.5.3 ODI评分分析
        4.5.4 两组临床总疗效
        4.5.5 2个月后疾病随访复发数
    5 结论
    6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一、传统医学的治疗
        1.1 中药内服
        1.2 中药外用
        1.3 针灸疗法
        1.4 推拿按摩、拔罐疗法
        1.5 针刀疗法
        1.6 穴位注射疗法
        1.7 综合疗法
        二、现代医学的治疗
        2.1 非手术治疗
        2.1.1 口服药物
        2.1.2 局部封闭治疗
        2.1.3 康复锻炼疗法
        2.2 手术治疗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附录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附表2 病例观察表
    附表3 VAS疼痛评分标准
    附表4 腰痛ODI评分标准
致谢

(4)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1.1 膝骨关节炎的定义与流行病学分析
        1.1.2 膝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
        1.1.3 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1.1.4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1.1.5 小结
    1.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2.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命名
        1.2.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1.2.4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1.2.5 小结
    1.3 靳三针的文献研究
        1.3.1 靳三针的起源
        1.3.2 靳三针的组穴原理
        1.3.3 靳三针的组穴特点
        1.3.4 靳三针的针法特色
        1.3.5 靳氏膝三针的穴位组成
        1.3.6 靳氏膝三针的临床治疗进展
    1.4 易罐的文献研究
        1.4.1 易罐的简介
        1.4.2 易罐的适应症
        1.4.3 易罐治疗的生物力学效应
        1.4.4 易罐的治疗特点
        1.4.5 易罐疗法的临床治疗进展
    1.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中止标准
        2.2.7 研究流程图
        2.2.8 随机方法
        2.2.9 盲法
        2.2.10 治疗方法
        2.2.11 观察指标
        2.2.12 随访方式
        2.2.13 知情同意书
        2.2.14 疗效评价指标
        2.2.15 疗效评价标准
        2.2.1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2.17 研究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及解决方法
        2.2.18 统计分析
    2.3 基线资料情况
    2.4 评价指标结果
        2.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2.4.2 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
        2.4.3 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
        2.4.4 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
        2.4.5 临床疗效比较
        2.4.6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基线资料分析
        3.1.2 观察指标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1.4 安全性分析
        3.1.5 综合分析
    3.2 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优势
    3.3 膝三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3.4 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3.5 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制分析
    3.6 创新性
    3.7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
        一、慢性腰肌劳损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慢性腰肌劳损的症状学研究
        三、慢性腰肌劳损的现代病因病机研究
        四、慢性腰肌劳损西医治疗概况
    第三节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
        一、病名考证
        二、病因病机探讨
        三、防治原则
        四、中医治疗方法
        五、浮针疗法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试验方法和步骤
        四、疗效评定
        五、观察节点
        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七、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八、研究中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两组基线的比较
        二、临床治疗疗效比较分析
        三、随访结果及远期疗效比较
        四、不良事件报告
        五、小结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展望
    第二节 浮针疗法作用机制讨论
    第三节 浮针即时疗效明显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浮针长远疗效可能的原因
    第五节 试验结果分析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财侍1:统计学处理会格证明

(6)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组采用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
        2.1.1 针刀治疗
        2.1.2 腰椎斜扳法治疗
        2.2 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
        2.3 注意事项
    3 疗效评价标准
        3.1 症状体征积分
        3.2 疗效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本病治疗的认识
        1.2.1 中药治疗
        1.2.2 针刺治疗
        1.2.3 艾灸治疗
        1.2.4 针刀治疗
        1.2.5 推拿治疗
        1.2.6 综合治疗
    2 西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2.1 解剖结构特点
        2.2 发病机理
        2.3 西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治疗的认识
        2.3.1 封闭疗法
        2.3.2 药物注射疗法
        2.3.3 手术疗法
    3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理
    4 腰椎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理
    5 疗效分析
    6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背肌筋膜炎的认识
        一、腰背肌筋膜的解剖结构
        二、腰背肌筋膜的生理特性
        三、腰背肌筋膜炎的致病因素及病理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鉴别诊断
    第二节 中医对本病认识
    第三节 本病治疗现状
        一、西药口服
        二、中药口服
        三、中药外用
        四、推拿按摩
        五、针灸
        六、小针刀
        七、拔火罐
        八、理疗
        九、封闭注射
        十、运动疗法
    第四节 舒脊方研究现状
        一、方药组成
        二、现代药理学研究
        三、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终止及剔除标准
        五、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含量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案
        四、盲法
        五、观察指标和数据管理
        六、安全性指标
        七、质量控制
        八、伦理问题
        九、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比较
    第二节 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第三节 治疗前后RDQ评分的比较
    第四节 治疗前后ODI评分的比较
    第五节 三组患者的疗效评定比较
    第六节 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监测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肌筋膜链理论与经筋学说
        一、整体理念
        二、分布循行
        三、激痛点与经筋结点比较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VAS评分的比较
        二、RDQ评分的比较
        三、ODI评分的比较
        四、疗效评定
    第三节 舒脊方的治疗作用
    第四节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
        一、中医方面
        二、西医方面
结语
    一、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二、本研究创新之处
    三、本调查中不足的问题分析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针刺双侧带脉及维道穴配合膀胱经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2 中医对带脉腰痛的认识
    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2.2 腹部肌群与腰椎间盘突出的联系
    3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3.1 手术治疗
        3.2 非手术治疗
    4 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2 两组间的中医疗效比较
    3 两组西医(JOA)疗效比较
    4 两组间的西医(VAS)疗效比较
    5 两组间血清(IL-6 检测)结果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带脉穴、维道穴的关系
        1.1 穴位归经与LDH的关系
        1.2 穴位解剖定位与LDH的关系
    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膀胱经相关因素
        2.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2.2 诸阳主气,温经通络
        2.3 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的渊源关系
    3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常规选穴
    5 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6 核心肌群与脊柱稳定性的关系
    7 血清IL-6 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8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检索策略
        三、文献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八、小结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一、病种选择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章 讨论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六、蜂针安全性
    七、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10)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的研究概况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法
    2. 现代医学的研究概况
        2.1 概念及症状
        2.2 解剖及病因病理
        2.3 发病机制
        2.4 诊断要点
        2.5 鉴别诊断
        2.6 治疗现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观察指标
        2.2 研究方法
        2.3 疗效评估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疗效分析
    2. 体外冲击波疗法的作用机理探讨
    3. 中药熏蒸疗法的作用机理探讨
    4. 问题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外敷痛疗方加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明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袁林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曹鹏.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伍乃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立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何得隆.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舒脊方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D]. 黄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针刺双侧带脉及维道穴配合膀胱经穴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庄小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体外冲击波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黄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止痛方外敷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