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论文_庄子运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别,角色,人格,幼儿,社会支持,儿童,学前教育。

双性化论文文献综述

庄子运[1](2019)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重视性别间的优势互补》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教育中,性别角色教育对于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及促进青少年人格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正向的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能使学生的发展不再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优势特质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9年32期)

赵灼,孙崇勇[2](2019)在《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角色双性化既具有男性特征又具有女性特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目前国内外对于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及性别刻板印象、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父亲角色缺失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影响等方面。但已有研究中对于双性化教育的优势研究还不够深入;大众传媒对双性化教育的不良影响研究存在不足;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思辨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研究对象上较为单一。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上有所创新与拓展。(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幼教)》期刊2019年11期)

妥红霞[3](2019)在《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成为幼儿教育的新趋势,在幼儿时期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能够对幼儿个体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期刊2019年44期)

张佳敏[4](2019)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悠久。荣格对于双性化人格有着很深入的研究,从荣格的观点中我们了解到了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当前我们的性别教育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几种实施途径本文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李雪[5](2019)在《双性化教育提升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男女两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且针对男女两性的明确分工逐渐减小,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以往被认为是异性从事的工作。同时,现代社会需要具备果断、大胆、细致、富有同情心等多方面特质的人才,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不断受到冲击,而更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应运而生。据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而儿童阶段是个人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对于其全面性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作为研究主题,以武汉市W社区儿童之家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贝姆(Bem)的《性别角色量表》和程丽的《青少年性别角色信念量表》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8名儿童作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小组成员。笔者以双性化教育为视角,通过小组四阶段服务,层层递进,帮助组员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从而在愉悦的小组氛围中整合多元人格特质,提升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在小组结束后,本文通过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来检测小组服务的效果,据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组员通过小组服务在性别角色差异认知、性别角色刻板化认知、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且有些组员因性别角色刻板认知而出现的对其他儿童的言语及行为攻击等问题也有所改善,证明小组服务达到了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提升的目的。研究发现:1.小学阶段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存在性别角色差异认知不足、刻板化认知严重、双性化认知缺失的问题。2.双性化教育有助于儿童融合两性优势,对提升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小萍,高敏[6](2019)在《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使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按照方便抽样的原则,选取陕西省高校的3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双性化人格、社会支持呈极其显着相关;(2)在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机制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香帆,徐东[7](2019)在《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外在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和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在研究标准、内容等方面有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本文对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并据此对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康素洁[8](2019)在《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国学前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女性教育一统天下。这种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现象由来已久,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改善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的角度出发,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在心理性别发展期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加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相应对策,做好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苏霞,王前秀,陈海燕[9](2019)在《“双性化”教育在农村幼教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性化"教育的发展是基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在发展中能够尊重幼儿的生理差异,并根据幼儿的双性化人格进行教育,以此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进行发展。"双性化"教育对我国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实施"双性化"教育起步较晚,一般都针对大学生实施,忽略对幼儿实施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此针对农村幼儿进行分析,并提出"双性化"教育应用策略,以此培养出全面发展型人才,在幼儿阶段使其健康发展,有利于其未来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9年06期)

赵玲玲,胥兴春[10](2019)在《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性化"人格是指兼具男女两性优良品质的人格类型。学前期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时期。目前关于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性化"教育的现状及争议、"双性化"教育的内容以及"双性化"教育的途径等方面。文章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建议未来可从哲学、伦理学等方面拓宽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验法,研究内容上应偏向"双性化"教育目标、具体教育内容、教育课程方案设计及教育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双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性别角色双性化既具有男性特征又具有女性特征,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目前国内外对于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幼儿双性化人格教育及性别刻板印象、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父亲角色缺失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的影响等方面。但已有研究中对于双性化教育的优势研究还不够深入;大众传媒对双性化教育的不良影响研究存在不足;在研究方法上,理论思辨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在研究对象上较为单一。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上有所创新与拓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性化论文参考文献

[1].庄子运.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重视性别间的优势互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

[2].赵灼,孙崇勇.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幼教).2019

[3].妥红霞.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探索[J].科普童话.2019

[4].张佳敏.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9

[5].李雪.双性化教育提升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6].陈小萍,高敏.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7].陈香帆,徐东.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8].康素洁.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J].中国校外教育.2019

[9].苏霞,王前秀,陈海燕.“双性化”教育在农村幼教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9

[10].赵玲玲,胥兴春.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等报道的Pd一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大鼠右肺单次20Gy照射后病理形态学改...双性化—中性化模型双性化模型男女双性模式示意图生性学生压力知觉在双性化与消极应对间...

标签:;  ;  ;  ;  ;  ;  ;  

双性化论文_庄子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