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河流域论文_徐福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乌鲁木齐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乌鲁木齐,河流,冰川,径流,河源,林分,生境。

乌鲁木齐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徐福刚[1](2018)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出山径流量长期变化特征与周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乌鲁木齐河英雄桥水文站1958—2005年48年的径流资料,采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年径流量变差系数和极值比、Mann-Kendall突变分析、小波分析法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河径流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为1.19,水量主要集中在气温相对较高和降水较多的6~8月,夏季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9.55%;乌鲁木齐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不明显,年径流变差系数值为0.15,极值比为1.97;乌鲁木齐河年径流量的变化不存在突变特征;乌鲁木齐河年径流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周期特征,其显着周期为16年、6年和3年。(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24期)

李开明,钟晓菲,姜烨,李佳宁,李林凤[2](2018)在《1961-2016年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高山区和平原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6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研究了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及其倾向率与海拔的关系,以及不同月份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6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和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乌鲁木齐站气温和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189℃·(10a)-1和28.83 mm·(10a)-1,大西沟站气温和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268℃·(10a)-1和18.85 mm·(10a)-1;气温和降水与海拔关系密切,随海拔降低气温逐渐升高,而降水呈减少趋势;高海拔区气温升温倾向率总体大于低海拔区,降水倾向率随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月气温变化速率随海拔升高呈"钟"形分布,并在5-8月达到最大;月降水变化速率随海拔变化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并在5-8月达到峰值。(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8年03期)

李伯騛[3](2018)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乌鲁木齐河流域优化的水源涵养林分配置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地处旱区的生态环境来说,其可利用的水分资源是维持其存在与决定其发展的关键生态因素。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具有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而愈发受到重视。对于乌鲁木齐河流域此类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来说,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来保护并优化当地水资源,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本文对乌鲁木齐河流域内的天山云杉森林的配置模式进行了模拟探究,以得到能优化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对其进行水源涵养与水量调蓄的天山云杉林分配置模式。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以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中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域,将SWAT模型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域进行模型建立。在建模完成并进行模型校准与验证之后,以流域内不同林分条件的天山云杉森林作为流域下垫面变化条件;在不同林分条件的配置模式下,对乌鲁木齐河的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估。最后筛选出能够提升乌鲁木齐河径流量,并能调蓄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的天山云杉森林配置模式。由以上研究内容作为方向,本文得到的结果与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1)本文基于SWAT模型对乌鲁木齐河中下游流域进行建模,并对乌河30年(1983年-2012年)的径流量进行了模拟与验证,评估SWAT模型在乌河流域的适用性并同时量化SWAT模型在对乌河流域进行拟合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本地区的数字高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土壤覆被数据与土壤类型数据对流域进行了SWAT模型构建,并分别以月步长与日步长的径流量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模拟与验证。在月步长下,SWAT模型于模拟期的NS与R2都为0.93,验证期的NS与R2都大于0.88;在日步长下,SWAT模型于模拟期的NS与R2都大于0.73,验证期的NS与R2都在0.65以上。在月步长下模型在模拟期与验证期的拟合不确定性为:SWAT模型能够对77%以上的观测变量进行拟合,不确定性量为0.82左右。模型在在日步长下,模拟期与验证期的拟合不确定性为:SWAT模型能够对73%以上的观测变量进行拟合,不确定性量为1.23左右。(2)基于SCS模型,对天山北坡云杉森林11种林分条件的天山云杉径流观测小区的CN值进行拟合与测定。利用坡面尺度的降水-径流观测数据,对11种林分条件的天山云杉径流观测小区的产流特性进行量化,并对影响CN值的因素进行分析。11种林分条件的天山云杉径流观测小区CN值都大于74。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林分CN值与其郁闭度有显着相关性。(3)基于关键参数将流域尺度的SWAT模型与坡面尺度的天山云杉森林径流动态数据相耦合,以完成不同林分条件在SWAT模型下的配比模拟。以前期土壤湿度条件为平均状态(AMC II)时的天山云杉森林径流观测小区CN值,作为SWAT模型下的配置参数(CN2),进行未来气候情景下不同林分条件配置后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量的模拟量化实验。以筛选出能够提升乌鲁木齐河径流量,并能调蓄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的天山云杉森林配置模式。最终的筛选结果显示,以人工林为主体的林分配置方案能够优化乌河流域水资源。(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24)

金兵[4](2018)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与气候变化的年内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鲁木齐河流域为我国干旱区域河流之一,径流年内变化与当地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有关。开展河流域径流与气候变化的年内相关性分析,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分析认为乌鲁木齐河径流量与当地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具有较大关系,尤其是降水量对于河流径流的相关性最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水域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8年03期)

徐继红[5](2018)在《乌鲁木齐河流域60余年降水量的Morlet小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域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旱涝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乌鲁木齐气象站1951—2014年的降水量数据,结合统计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降水时序进行了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全年降水量未来均以偏枯为主,年降水量周期主要受春夏季降水量周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03期)

周盼盼[6](2017)在《乌鲁木齐河流域云下二次蒸发效应对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降水是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水循环过程。降水从云底降落到地面过程中所经历的蒸发效应称之为雨滴的云下二次蒸发。雨滴从云底下落到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云下二次蒸发的影响,其同位素值会出现差异。因此,本文选取乌鲁木齐河流域的4个采样点对降水同位素进行监测,利用2012年5月~2013年9月采集的降水样品,对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16个自动气象站2013年整个夏季的气象数据以及1980~2015年乌鲁木齐和蔡家湖站的气象资料对整个流域的时空格局以及云下二次蒸发参数模拟进一步对比分析,同时,对参数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河流域四个采样点夏半年δ~(18)O整体呈下游高上游低的趋势,并且δD表现出了与δ~(18)O相似的空间分布。中下游乌鲁木齐和蔡家湖两个采样点降水中δD和δ~(18)O季节变化特征较明显,δD和δ~(18)O在夏半年的值明显高于冬半年。乌鲁木齐河流域稳定同位素与气温表现出了很好的相关性,中下游δ~(18)O~T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上游山区δ~(18)O~T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此外,四个采样点的降水量、相对湿度与δ~(18)O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并且δ~(18)O~RH的相关性要比δ~(18)O~T的相关性普遍弱。(2)乌鲁木齐河流域各个采样点大气水线斜率与全球大气水线斜率相比都是相对较低的。其中,乌鲁木齐的大气水线斜率为7.84,与全球大气水线斜率最相近;后峡大气水线斜率为6.63,与全球大气水线斜率相差最大。并且,大气水线的斜率和截距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表现出升高的趋势。(3)本文4个采样点逐次降水事件的雨滴直径主要分布在1.2~1.8 mm范围内,与以往在天山地区的实测结果相比,本文雨滴直径的主要分布范围略大。以日尺度计算所得的雨滴直径在0.7~2.7 mm之间波动,其直径在0.8~1.6 mm范围内的比例占54.74%。整个流域所有样本的雨滴末速度在3.1~7.2 m/s之间波动,绝大多数降水事件的雨滴末速度在4.5 m/s以上,比以往研究的天山地区的末速度集中在3.5~4.5 m/s之间略大。(4)乌鲁木齐河流域雨滴蒸发速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而在空间上,下游蒸发速率大于上游的。同样,蒸发剩余比f和降水中?d的时空差异与蒸发速率类似。在时间序列上,乌鲁木齐和蔡家湖两个站点雨滴蒸发速率变化趋势相似;而蒸发剩余比却是乌鲁木齐站的始终大于蔡家湖站的;乌鲁木齐站在大多数年份其?d的值要高于蔡家湖站的值。(5)乌鲁木齐河流域事件尺度降水中蒸发剩余比和d的变化量的线性关系为蒸发量每增加1%,降水中?d减小1.012‰,日尺度降水中蒸发剩余比与?d的关系为,蒸发量每增加1%,降水中?d减小1.198‰。在时间序列上,乌鲁木齐站蒸发量每增加1%,降水中?d减小1.240‰,在蔡家湖站蒸发量每增加1%,降水中?d减小1.216‰。它们的拟合关系在蒸发剩余比为90%以上的情况下,更接近与1.1‰/%。(6)降水中?d随着降水量的增大表现出提高的趋势;当气温逐渐升高时,降水中?d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在相对湿度逐渐变大的情况下,降水中?d明显提高。雨滴直径从减小0.2 mm到增加5 mm范围内,其事件尺度降水中?d的平均值从-7.9‰增加到了-0.1‰,日尺度降水中?d的平均值从-42.2‰增加到了-0.7‰。在雨滴直径较小的情况下,?d极有可能低于-30‰。(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蒙彦聪[7](2017)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冰川作为固体水库,是降水,降雪等其他固态降水演化形成的处于流动状态的巨大冰体,其从大气圈中获得固体降水,冰川融水又增加了河水径流。冰川不仅与大气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而且是河流重要的水资源补给来源。中国西部冰川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缩,乌鲁木齐河流域位于天山中段北坡,其上发育了107条冰川(2014年),冰川是乌鲁木齐河水系和东山水系径流补给的主要来源,也是乌鲁木齐市重要的水源地。研究该流域冰川自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冰川的过去和现在,有效利用水资源,预防冰川灾害发生。该流域内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乌源1号冰川)是我国唯一收录到WGMS中的冰川,也是我国监测最久,资料最完善的一条冰川,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乌源1号冰川开展了众多观测项目:冰舌末端变化、面积变化、运动速度、物质平衡、冰川储量及其变化等。对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五十年,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的研究很少,本文主要研究乌鲁木齐河流域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特征。论文分为两部分:一是结合实测冰碛垄数据利用spot5和Google Earth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研究1号冰川自小冰期以来的冰川长度,面积和储量的变化,并与实测数据交互验证;二是研究乌鲁木齐河流域能观测到冰碛垄的73条冰川自小冰期以来的变化,包括面积、长度、朝向、不同海拔高度冰川面积的变化,并与其它山地冰川退缩对比分析。在小冰期300 a间,乌源1号冰川有叁次冰进,留下了叁道终碛垄,依据野外测量数据和遥感数据得到,乌源1号冰川的面积从1538±20年的2.48 km~2减小为1871±20年的2.15 km~2,面积退速率为13.31%,乌源1号冰川从1964年的1.95km~2退缩为2014年的1.56 km~2,这50 a的面积退缩率为25%,得到乌源1号冰川面积在小冰期的300 a间变化速率缓慢,1964年到2014年冰川退缩速率加快,尤其是1989年后冰川退缩速率更快。乌源1号冰川在小冰期时期长度的变化是从1538±20年的2760.59 m退缩为1871±20年的2608.33 m,长度退缩率为5.51%;1964年到2014年乌源1号冰川长度退缩274.14m,长度退缩率为14.20%;乌源1号冰川从小冰期冰盛时期最长时到2014年,冰川共退缩1103.75 m。乌源1号冰川在小冰期时期冰储量的变化并不大,从1538±20年的0.136 km~3减少为1871±20年的0.112 km~3,减少了0.024 km~3,冰储量的减少率是21.43%,小冰期末期到2014年冰储量减少非常大,变化量为0.039 km~3,1964年到2014年冰储量的减少率是26.26%。可见,近50年冰川退缩速率加快。同时论证了遥感方法提取冰川变化参数的准确性:遥感所得乌源1号冰川累积退缩长度与实测累积退缩长度对比得到,本文通过遥感方法得到冰川变化参数准确,遥感所得乌源1号冰川面积与前人立体摄影测量所得面积及地形图所得面积相比较,得到本文遥感方法提取冰川面积准确。对乌鲁木齐河流域能够观察到冰碛垄的73条冰川研究得到:该流域冰川从小冰期时期到2014年面积减少,退缩明显,从小冰期最盛期到2014年,面积共退缩37.22 km~2,退缩率为64.84%;总长度共退缩了52878.67 m,退缩率为49.83%。小冰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加剧,退缩更加剧烈,以100 m为海拔梯度,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冰川变化特征发现,流域末端海拔整体上升,海拔3400~3600 m之间的冰川消失,海拔在4200~4500 m之间的冰川面积变化不大。冰川朝向分析显示,各朝向冰川面积退缩率从高到低依次为:E(86.98%)、ES(83.11%)、EN(75.74%)、W(73.20%)、S(71.61%)、WN(65.86%)、N(54.47%)、WS(53.97%),冰川发育的首要条件是降水充足,西南方向正迎西风带水汽输送的方向,因此该方向冰川面积变化较其他方向小,正东方向冰川面积退缩最严重,该流域冰川多处于朝北向。乌鲁木齐河流域在小冰期冰盛时期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数量达55条,与大冰川相比,小冰川通常有较小的绝对变化量和较大的绝对变化率,因此该流域冰川大幅度退缩。在研究时段相同的情况下,本文还对比了前人所研究的祁连山西段五个流域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对比发现,乌鲁木齐河流域小冰期以来冰川变化幅度较其他流域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丁程锋,张绘芳,高亚琪,李霞,王妮[8](2016)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天山云杉林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基于GIS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山中部乌鲁木齐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DEM数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Landsat数据,运用3S(GIS、RS、GPS)技术,采用分布频率指数、生境综合指数定量分析流域尺度1989~2013年云杉林与地形因子(坡度、坡向、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杉林分布面积大小与海拔服从韦伯函数分布,83%的云杉林分布在海拔2000~2600m,海拔2200~2400m是其最宜分布区;2)云杉林在坡向上的分布受生境综合指数制约,在生境综合指数最优(0.7~0.8)的阴坡分布58.93%的云杉林,在西北坡和东北坡分布30.25%云杉林,在生境综合指数最低(0.3~0.4)的阳坡则无云杉林分布;3)使用高斯函数可定量刻画云杉林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状况,83%的云杉分布在坡度16°~45°之间,陡坡(26°~35°)云杉分布频率最大,达35%;4)云杉林海拔分布下限为1770m。上述研究明确并量化了天山云杉林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研究区森林调整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9期)

吕姣姣,雷晓云,魏宾,任泉,邢坤[9](2016)在《乌鲁木齐河流域积雪面积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积雪面积是干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因子,为了研究其与径流间的关系,基于MODIS数据提取乌鲁木齐河流域英雄桥站以上积雪面积,分析了流域近年来积雪面积变化特征,采用偏相关分析法阐明了降水和气温变化对积雪面积的影响,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径流同积雪面积、降水、气温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域积雪面积12月份达到最大,7月份达到最小,多年积雪面积变化呈不明显下降趋势;(2)气温对积雪面积的变化较降水更加敏感;(3)流域内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了径流的产生。(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6年04期)

穆艾塔尔·赛地,丁建丽,阿不都沙拉木,崔春亮[10](2016)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与平原干旱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乌鲁木齐河流域干旱变化过程研究为目标,利用英雄桥水文站和乌鲁木齐气象台的1960—2010年实测数据,计算年度和季节尺度的SPI和Z值两种干旱指标,对山区和平原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干旱发生的特征以及两种干旱指标计算干旱等级的一致性,通过历年干旱发生情况验证计算结果。结果表明:以乌鲁木齐气象台为代表的平原区1978年前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Z值小于0,处于正常或干旱状态。1978年后,SPI和Z值开始波动性增长,变化趋势由干旱向无旱或正常转变;以英雄桥水文站为代表的山区,1960—2010年两种干旱指标以正常为主发生波动性变化;SPI和Z值两种干旱指标描述多年干旱变化过程一致,趋势变化吻合,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山区和平原区而言,1978年前山区的干旱程度较小,平原区的较大。而1978年后山区的干旱程度相对较大、平原区的干旱程度较小;对季节性干旱而言,1960—2010年春夏秋季无旱状态所占比例最大,山区和平原区发生的干旱主要以轻旱为主,集中出现在夏秋两季。中旱和重旱的发生比重较小,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通过验证可知,SPI和Z值的计算结果是有效的,适用于乌鲁木齐的干旱分析。(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乌鲁木齐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高山区和平原区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对该流域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过程。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6个气象观测站数据,分析研究了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气温和降水及其倾向率与海拔的关系,以及不同月份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6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和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乌鲁木齐站气温和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189℃·(10a)-1和28.83 mm·(10a)-1,大西沟站气温和降水倾向率分别为0.268℃·(10a)-1和18.85 mm·(10a)-1;气温和降水与海拔关系密切,随海拔降低气温逐渐升高,而降水呈减少趋势;高海拔区气温升温倾向率总体大于低海拔区,降水倾向率随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月气温变化速率随海拔升高呈"钟"形分布,并在5-8月达到最大;月降水变化速率随海拔变化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并在5-8月达到峰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鲁木齐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徐福刚.乌鲁木齐河流域出山径流量长期变化特征与周期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

[2].李开明,钟晓菲,姜烨,李佳宁,李林凤.1961-2016年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18

[3].李伯騛.未来气候情景下乌鲁木齐河流域优化的水源涵养林分配置模拟[D].新疆大学.2018

[4].金兵.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与气候变化的年内相关性分析[J].陕西水利.2018

[5].徐继红.乌鲁木齐河流域60余年降水量的Morlet小波分析[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

[6].周盼盼.乌鲁木齐河流域云下二次蒸发效应对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7

[7].蒙彦聪.乌鲁木齐河流域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8].丁程锋,张绘芳,高亚琪,李霞,王妮.乌鲁木齐河流域天山云杉林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基于GIS技术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

[9].吕姣姣,雷晓云,魏宾,任泉,邢坤.乌鲁木齐河流域积雪面积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水文.2016

[10].穆艾塔尔·赛地,丁建丽,阿不都沙拉木,崔春亮.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与平原干旱对比[J].气象科技.2016

论文知识图

乌鲁木齐河流域区域水文地质特...1乌鲁木齐河流域位置示意图Fig...乌鲁木齐河流域和采样点示意图2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貌及水文地质示...乌鲁木齐河流域略图乌鲁木齐河流域“叁水”转化框图

标签:;  ;  ;  ;  ;  ;  ;  

乌鲁木齐河流域论文_徐福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