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薄燃烧论文_陈舒舒,张洁,晁岳栋,邓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稀薄燃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稀薄,直喷,汽油机,发动机,天然气,喷油器,热效率。

稀薄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陈舒舒,张洁,晁岳栋,邓俊[1](2019)在《配气策略对GDI发动机稀薄燃烧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订合理的配气策略对于改善小负荷工况下GDI发动机稀薄燃烧的燃烧稳定性和提高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一台搭载Dual UniValve系统的直喷汽油机,研究了不同进气相位、气门升程及进气滚流强度,在小负荷工况下对稀薄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门推迟至上止点后开启可有效提高发动机稀燃的指示热效率,在过量空气系数(λ)为1.3时,本次试验的不同进气相位的指示热效率均取得最大值;推迟进气相位有利于提高稀燃时的循环燃烧稳定性,缩短着火延迟期;当混合气较稀时(λ≥1.3),燃烧等容度提高、持续期缩短,但泵气损失相对增加。进气强滚流或小气门升程均有利于降低循环波动,缩短燃烧延迟期及持续期,且小气门升程结合进气强滚流,对热效率提升效果明显;大气门升程下的进气滚流强度,对气体流动及燃烧相位的影响相较于小气门升程下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期刊2019-10-22)

卫海桥,欧阳康佳,宫雨,梁俊洁,康瑞[2](2019)在《乙醇/汽油双燃料双直喷模式下分层稀薄燃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乙醇与汽油固定掺混比例下使用不能充分发挥乙醇燃料优势的问题,开发出了乙醇汽油双燃料-双直喷系统,并在一台点燃式单缸试验机上进行试验,研究了稀薄燃烧下3种不同的喷射策略对发动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稀薄燃烧的情况下,随喷射时刻的推迟,不同喷射策略下动力性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保证喷油量不变时,有效热效率随过量空气系数增大而明显提高,当量燃油消耗率逐渐降低。随喷射时刻的推迟,热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2,汽油喷射时刻为上止点前180°,乙醇喷射时刻为上止点前300°时,有效热效率达到最高值40.5%。此外,相比于汽油,添加乙醇燃料使得稀薄燃烧更稳定,循环波动更小。(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志望,旷云龙,张华,杨林,李连豹[3](2019)在《高效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均质稀薄燃烧技术由于可大幅提高汽油机效率而成为发动机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稀薄燃烧能够有效降低缸内燃烧温度,抑制爆震,从而允许点火角提前和增大压缩比。同时,减小发动机喷油加浓区域和降低冷却热损失,此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动机部分负荷的泵气损失功,以及有效降低NOx排放,但是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升高,缸内混合气体的燃烧变得更加困难,循环波动率增大,甚至会出现失火等现象,以及燃烧持续期加长,缸内温度下降,工质做功能力会下降。故需要匹配高效的点火系统,以获得稳定的燃烧,探索合适的过量空气系数范围是稀薄燃烧技术应用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探索研究稀薄燃烧对于发动机油耗和NO_x排放的影响。应用高效点火系统,研究高效点火稀薄燃烧特性,以及稀燃情况下的燃烧、油耗和排放情况。试验验证发现,应用高效点火和稀薄燃烧技术之后,在2 416 r/min,BMEP 0.86 MPa,过量空气系数1.51时,获得最低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为203.85 g/(kW·h),发动机热效率约为41%,指示燃油消耗率193.41 g/(kW·h),指示热效率为43.3%。(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林佳眉[4](2019)在《汽油机废气再循环下的稀薄燃烧空燃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和石油能源短缺的危机,稀薄燃烧技术所具备的高效节油和降低排放污染的优势使其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稀薄燃烧技术的关键是使发动机运行在高空燃比下,空燃比的提高,能够使缸内混合气体燃烧更加充分,提高发动机热效率,节约燃油,同时,减少部分发动机尾气的排放。NOx排放的增加是稀薄燃烧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NOx的排放问题,本文提出废气再循环技术(EGR)与稀薄燃烧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废气再循环技术通过将废气引入气缸,降低燃烧温度,破坏缸内富氧条件,从而抑制NOx的生成。废气再循环技术与稀薄燃烧技术均对使用范围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根据工况合理选择EGR率和稀燃空燃比能够使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保证动力性的前提下,同时兼顾经济性和排放性。本文研究了稀薄燃烧与废气再循环的协同作用,并对空燃比进行了精准跟踪,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实验验证。首先,对含有废气循环的气路特殊结构进行建模。考虑废气的引入带来进气歧管内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建立了“双态”模型来描述进气歧管的动态特性。为了提高气缸进气量的精确性,考虑发动机容积效率等因素带来的偏差,设计了高增益气缸进气量观测器。此时得到的气缸进气量中包含废气部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得出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量,可用于空燃比控制的计算与推导。通过高精度仿真软件GT-POWER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好,可以反映发动机的性能,为后文的空燃比跟踪控制器设计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分析稀薄燃烧技术和废气再循环技术对油耗和排放的影响,发现二者协同作用能够使发动机性能提升。选取节气门开度、发动机转速、气缸进气量、EGR率和空燃比作为输入量,选取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的排放作为输出量,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非线性预测模型,基于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了优化控制方案,对系统的状态和控制输入进行了约束限制,以燃油消耗率、NOx和HC的排放最小为性能指标,优化出不同工况下的EGR率和理想稀燃空燃比值。通过仿真实验,与当量空燃比进行对比,稀燃下的发动机排放和油耗均有所降低,满足排放要求,改善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验证了所提出的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油膜湿壁效应的影响,设计了油膜蒸发模型,得到喷油嘴的喷油量与缸内燃油量的关系,用于空燃比控制系统的推导。考虑到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基于叁步非线性控制方法,设计了空燃比跟踪控制器。本文对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对于当量空燃比,稳态工况和瞬态工况均能实现良好的跟踪。此外,将优化得到的理想稀燃空燃比作为期望值,控制器也能对给定期望值跟踪,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验证了控制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培文[5](2019)在《进气道喷氢量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稀薄燃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汽油、柴油、天然气等燃料为动力来源的内燃机技术成熟,这些能源消费依赖于一次性能源石油,同时尾气排放也无法满足环境友好的建设要求。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下,氢能具备作为新型车用能源的可行性。基于缸内直喷汽油机稀薄燃烧局部混合气过浓,火焰向稀混合气传播易熄灭,对NO_x转化率低等特点,研究进气道不同喷氢量下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稀薄燃烧的混合气分布及燃烧影响。文中建立进气道喷氢GDI汽油机叁维模型,基于FIRE软件中的化学反应流体力学的能量守恒基本定律,在进气道上增加喷氢装置,基于FIRE模拟分析进气道混氢体积分数为0、4%、8%、12%、16%和20%时各转速下的缸内混合气形成、燃烧过程,调整喷油量使过量空气系数为2.0和2.25,并分析不同转速下最优混氢体积以及不同混氢量下异常燃烧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中低转速下,混氢4%体积时湍动能和混合气浓度变化范围较小,而混氢体积过大时不均匀程度加剧。指示功率随着氢气体积增加先增大后减小,4%体积下指示功率相对较高。主要由于喷氢量增加时部分滞留在进气道,缸内混合气均匀性减弱,做功能力下降。指示热效率在混氢4%体积下提高最明显,较均匀混合气下火焰快速传播,减少传热损失,提高燃油经济性。中高转速混氢4%体积是较理想的氢气量。高转速下,8%体积和12%体积下的混合气分布较均匀,指示功率较高,氢气加速混合气的燃烧速率作用增强,且氢气比质量热值高,燃烧后释放更多热能,单位时间内做功能力增强。混氢体积8%时的指示热效率达最大值,混氢量过多后指示热效率增加缓慢,甚至有所降低。缸内均匀性减弱,火焰传播速率减小,比体积能量密度小,做功能力下降。在高转速下混氢8%体积和12%体积是较理想的混氢量。混氢4%体积和8%体积下NO生成量相对较低。该体积下氢气汽油稀薄燃烧后较其他体积下的燃烧温度低,对控制NO浓度有积极作用。在异常燃烧相关性方面,混氢超过16%体积燃烧的峰值温度和排放温度较高,增大早燃可能性。中小转速下在混氢量超过12%体积后,进气道残余氢气量显着增加,增大回火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5-01)

宋志平,张连方,李显,宫艳峰,段加全[6](2019)在《直喷汽油机预混和分层稀薄燃烧特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孔喷油器中间布置的热力学单缸直喷汽油机为平台,研究了预混和分层2种喷雾模式在发动机不同负荷的燃烧与排放特性,以及分层稀薄燃烧对发动机最大指示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燃烧循环变动系数(COV)不超过3的情况下,分层稀薄燃烧能够显着提高发动机部分负荷的过量空气系数极限,并且能在增压全负荷稀薄燃烧工况提高发动机的燃烧稳定性。在部分负荷(转速为1 500 r/min,平均指示压力(IMEP)为0.2 MPa)过量空气系数λ从1.0提高到1.5,泵气损失降低了26.30%,在2 000 r/min自然吸气全负荷工况,单缸机的最大指示热效率达到44.25%。提高λ,CO排放降低,NO_x排放先升高后降低,HC排放先降低后升高。(本文来源于《现代车用动力》期刊2019年01期)

吴阳,胡伟,陈建军,黄福进,曲鹏飞[7](2018)在《助剂Pt对用于CH_4稀薄燃烧的Pd/Mg-Al_2O_3催化剂活性和水热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通过催化燃烧的方式完全移除各种排放废气中残留CH_4(一种强温室效应气体)或在低温条件下有效的利用CH_4的能量,模型催化剂Pd-Pt/Mg-Al_2O_3被制备和表征。Pt对Pd/Mg-Al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如图1所示。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EDX)表明Pd-Pt/Mg-Al_2O_3上Pt和Pd紧密接触(图2)。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Pt作为一种电子助剂提高了Pd/Mg-Al_2O_3上活性PdO的稳定性(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陈文浩[8](2018)在《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对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于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标准越来越严格,自2017年1月1日起,规定新车的排放标准必须达到国五的排放新标准。以往的利用控制空燃比的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的政策要求。对发动机的稀薄燃烧技术对排放的影响进行相关试验,通过该技术对有害气体排放的影响,表明其在汽车尾气控制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8年01期)

[9](2017)在《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稀薄燃烧技术在国内首次试运》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15日,由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成都压缩机厂共同开展的"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稀薄燃烧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工作进入厂内试运阶段。该项研究属国内首次,历时1年的时间,成果的应用将大大减少增压机燃料气耗量。"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稀薄燃烧技术推广应用"为重庆气矿工艺研究所承担的2017年油气田公司级科研项目,拟选重庆气矿最具代表性的ZTY265整体式(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7年12期)

叶映,董晶瑾,刘腾,王解托,王浒[10](2017)在《预燃室对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的作用及其参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稀薄燃烧是一种兼顾节能和减排的新型燃烧模式。首先介绍了传统点燃式发动机稀薄燃烧的着火和燃烧特点,进而探讨了预燃室系统对天然气稀薄燃烧着火、燃烧过程以及排放性能的影响。此外针对天然气发动机预燃室系统的设计,比较分析了国内外研究预燃室结构参数和布置参数对燃烧和排放的影响规律,旨在为天然气发动机新机型的开发过程中对预燃室的设计提供合理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稀薄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乙醇与汽油固定掺混比例下使用不能充分发挥乙醇燃料优势的问题,开发出了乙醇汽油双燃料-双直喷系统,并在一台点燃式单缸试验机上进行试验,研究了稀薄燃烧下3种不同的喷射策略对发动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稀薄燃烧的情况下,随喷射时刻的推迟,不同喷射策略下动力性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保证喷油量不变时,有效热效率随过量空气系数增大而明显提高,当量燃油消耗率逐渐降低。随喷射时刻的推迟,热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2,汽油喷射时刻为上止点前180°,乙醇喷射时刻为上止点前300°时,有效热效率达到最高值40.5%。此外,相比于汽油,添加乙醇燃料使得稀薄燃烧更稳定,循环波动更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稀薄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1].陈舒舒,张洁,晁岳栋,邓俊.配气策略对GDI发动机稀薄燃烧特性影响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2019

[2].卫海桥,欧阳康佳,宫雨,梁俊洁,康瑞.乙醇/汽油双燃料双直喷模式下分层稀薄燃烧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9

[3].王志望,旷云龙,张华,杨林,李连豹.高效汽油机均质稀薄燃烧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

[4].林佳眉.汽油机废气再循环下的稀薄燃烧空燃比控制[D].吉林大学.2019

[5].李培文.进气道喷氢量对缸内直喷汽油机稀薄燃烧的影响[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6].宋志平,张连方,李显,宫艳峰,段加全.直喷汽油机预混和分层稀薄燃烧特性对比研究[J].现代车用动力.2019

[7].吴阳,胡伟,陈建军,黄福进,曲鹏飞.助剂Pt对用于CH_4稀薄燃烧的Pd/Mg-Al_2O_3催化剂活性和水热稳定性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8].陈文浩.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对排放的影响[J].时代汽车.2018

[9]..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稀薄燃烧技术在国内首次试运[J].石油化工应用.2017

[10].叶映,董晶瑾,刘腾,王解托,王浒.预燃室对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的作用及其参数设计[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7

论文知识图

各国重型柴油车的NOx排放标准稀薄燃烧闭环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福特PROCO稀薄燃烧系统本田稀薄燃烧系统外特性稀薄燃烧控制策略表1 4...稀薄燃烧电控LPG发动机的试验研...

标签:;  ;  ;  ;  ;  ;  ;  

稀薄燃烧论文_陈舒舒,张洁,晁岳栋,邓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