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用荧光粉的燃烧合成方法

一种灯用荧光粉的燃烧合成方法

一、灯用荧光粉的燃烧合成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娜,朱月华,卓宁泽,蒋利华,王海波[1](2016)在《皮肤治疗灯用窄谱中波紫外荧光粉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皮肤治疗灯用的窄谱中波紫外荧光粉的研究进展及其制备方法。重点介绍氟化物基质、磷酸盐基质、硼酸盐基质以及其他基质的窄谱中波紫外荧光粉。

陈莹[2](2014)在《燃烧合成LED用塞隆荧光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iAlON荧光粉所表现出的独特发光特性(激发波长范围涵盖紫外光区至蓝光区,发射光谱可调控),以及突出的化学稳定和热稳定性,非常适合于应用在大功率化的白光LED中。燃烧合成是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SiAlON粉体制备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荧光粉体制备方法-固相法来说,具备节能环保、反应迅速、成本低、操作便捷、且产物粉体不易烧结等优势。本论文中,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原料配方、实验条件和成分设计对燃烧合成Eu2+掺杂的塞隆荧光粉体性能的影响,成功利用低成本燃烧合成方法快速制备了相纯度高、结晶形貌佳、发光性能优的Eu2+掺杂的Ca-α-SiAlON黄光荧光粉(发射峰位于585nm)和β-SiAlON绿光荧光粉(发射峰位于542nm)。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证明由燃烧合成方法得到的Ca-α-SiAlON:Eu2+性能相比传统固相法具备优势。过程中使用价廉的氧化物、国产氮化硅等原料,工艺过程简单,成本优势明显。本论文首先选定Ca-α-SiAlON相图中稳定成分点(m=1.6,n=0.84),探索最佳的起始原料配方和实验条件。经系统性的研究发现:原料选择、稀释剂、坯体气孔率、反应压强、添加剂等条件对产物的相纯度和形貌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其发光性能。其中,针对燃烧合成反应过快,保温时间太短的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使用添加剂(氯化铵和氯化铵)减缓反应,延长保温时间,效果达到预期:有效促进晶体发育、优化其内部结构,大幅度提升产物发光性能。同时,探索适宜的燃烧合成产物热处理条件,包括:温度、保温时间、气氛氛围等,实验证明:热处理可优化产物的相纯度和结晶形貌,大幅提升产物的发光性能(20%50%)。随后,深入探讨成分设计参数m、n、x对燃烧合成Ca-α-SiAlON荧光粉体性能的影响。结论:选择相图中的稳定成分点,可提升产物的相纯度,以及产物颗粒的均匀性。接着,分别采用燃烧合成、高温固相法和硅粉直接氮化法制备相同的成分设计下的α-SiAlON荧光粉体,证明:燃烧合成产物在相纯度、结晶形貌和发光性能方面均具备优势。最后,选定特定成分设计(z=0.5),调控不同的原料配比、氮气压强、铕离子掺杂浓度等条件,探索燃烧合成β-SiAlON荧光粉体适宜的工艺条件和产物性能,成功合成了β-SiAlON绿光荧光粉体(发射峰位于554nm左右)。

李春静明[3](2012)在《稀土掺杂ALn(MoO4)2三基色荧光粉合成与光谱性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稀土掺杂的三基色荧光粉因具有节能、环保、高光效、高显色性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在照明、显示、检测等诸多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所选用的基质材料为含有碱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的钼酸盐荧光粉,其优点是能够有效吸收近紫外光,并能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发光中心,在本论文中选用Sm3+、Er3+、Tm3+分别作为红、绿、蓝发光中心,其具有低成本,易合成,色饱和度好等优势。本论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作为合成方法,对不同基质样品分别进行了XRD表征和光谱性质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研究,得到了Sm3+最优的掺杂基质为KLa(MoO4)2荧光粉,Er3+最优的掺杂基质为NaLa(MoO4)2荧光粉,Tm3+最优的掺杂基质为KLa(MoO4)2荧光粉,进一步在最优基质中改变掺杂离子浓度,研究掺杂离子浓度变化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质和荧光寿命的影响,分析得出Sm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3%mol,Er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5%mol。通过对荧光粉样品发光特性的研究,得知Sm3+的4G5/2→6H9/2的跃迁发射最强,发射峰位于646nm, Er3+的483/2→4115/2跃迁发射最强,发射峰位于553nm,Tm3+的1D2→3H4跃迁发射最强,发射峰位于453nm,说明Sm3+、Er3+、Tm3+是较好的红、绿、蓝发光中心,同时发现所合成的荧光粉样品能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并且基质到发光中心存在能量传递,掺杂离子浓度较高时会发生浓度猝灭现象,同时掺杂离子浓度的变化对样品的光谱性质及荧光寿命都有存在影响。

陈良旺[4](2012)在《(Ce、Tb)MgAl11O19绿色稀土荧光粉的低温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对国内外Ce0.67Tb0.33MgAl11O19绿色荧光粉制备方法全面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以探索化学沉淀法制备的工艺和高温固相法做离子掺杂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XRD、SEM、光谱分析等分析方法对荧光粉的物相,粉体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从寻求低温合成CTMA荧光粉的角度出发,探索沉淀法的制备工艺,在实验中发现采用双滴法沉淀并控制pH值能够消除Al2O3杂质相,当pH值为8.0时,控制Mg含量能消除Tb3Al2Al3O12杂质相,在1350℃下保温4h合成了CTMA荧光粉。该工艺的合成温度比高温固相法降低了250℃,所获得产物具有较光滑的片状形貌,粒径在0.5μm~1μm之间,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且合成的样品发光性能与固相法制备的样品相当。因此,该工艺在实现CTMA绿色荧光粉湿化学法产业化中具有广阔前景。其次文章为了探究离子掺杂对CTMA荧光粉发光光谱的影响,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掺杂有其他激活剂离子的CTMA粉体。实验结果表明,当有其他激活剂离子时,原来发射纯绿色光的CTMA粉体光谱中出现了相应离子的特征发射峰。具体表现在:当Eu2+部分取代Ce3+的位置,基质中同时存在着Ce3+的4f-5d的跃迁吸收和Eu2+的4f65d-4f7的跃迁吸收。光谱在450nm附近有一个弱的发射峰,属于Eu2+的蓝光发射。当Eu2+取代Tb3+的位置,随着Eu2+浓度的增加,Tb3+的特征发射逐渐减弱,而Eu2+在450nm附近的蓝光发射呈逐渐增强的趋势。用Mn2+部分取代Tb3+的位置,当Mn2+完全取代基质中的Tb3+时,发射光谱中Tb3+的特征发射峰消失,而只存在Mn2+在516nm附近的4T (t4e1)612ggA(t3212geg)跃迁发射,也属于绿光区发射。用Mn2+部分取代Mg2+的位置,由于基质中存在两种激活剂离子,因此在发射光谱中存在两种离子的发射,系列样品均存在Tb3+的特征发射峰,当Mn2+进入基质中后,发射光谱在514nm附近出现了一个发射峰,这是Mn2+的4T1(t412geg)6A1(t322geg)的跃迁发射,且随着Mn2+浓度的增加,Mn2+的发射也逐渐增强。

姚山山[5](2011)在《溶液燃烧合成WLED硅酸盐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白光发光二极管(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WLED)是继白炽灯、荧光灯和高压气体放电灯之后的第四代光源。由于具有节能、高效、绿色环保和寿命长等优点,WLED代表了未来照明产业的发展方向,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点关注和加速研发。从WLED实现技术来看,单芯片LED搭配无机发光材料(即荧光粉)的组合方式相对于多芯片直接组合方式具有显色性好、设计简单及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固态照明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开展新型、稳定、高效LED荧光粉的研制,对于WLED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硅酸盐荧光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能够较好满足WLED要求的新型无机发光材料。但是,硅酸盐荧光粉的基质成分、晶体结构、电子能带结构、激活剂匹配以及制备工艺与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等目前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而且该类荧光粉目前均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存在能耗大、成本高、合成产物纯度低、颗粒粒径分布不均等不足。为此,本文采用溶液燃烧合成(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简称SCS)技术合成WLED硅酸盐荧光粉,并研究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基质电子能带结构及发光性能。通过系统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采用SCS技术制备了Ba2MgSi2O7:Eu2+蓝绿色荧光粉。产物纯净,结晶完好,颗粒分布均匀。该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为宽激发带,能被紫外(Ultraviolet, UV)LED芯片有效激发。在353 nm的UV光激发下样品的发射峰波长为498 nm,归属于Eu2+的4f65d1→4f7(8S7/2)宽带允许跃迁,色度坐标(x,y)=(0.14,0.41)。研究了Ba1.95(Mg1-y, Zny)Si2O7:Eu0.052+系列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Zn2+的掺杂明显提高了Ba2MgSi2O7:Eu2+在UV光区域的发光性能;随着y值的增加,导致基质的晶体场增强和电子云膨胀效应的发生,致使Eu2+发射主峰红移5 nm。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Ba2ZnSi2O7:Eu2+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煅烧3 h,助熔剂H3BO3的加入量为0.06 mol,激活剂Eu2+为0.05 mol时,所制备的荧光粉发光性能最佳。激活剂Eu2+在荧光粉基质中浓度猝灭为0.05 mol,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子偶极-电子偶极相互作用。该荧光粉能被UV-LED有效激发,色度坐标为(x,y)=(0.16,0.45)。为了与SCS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优选原料,通过Sol-gel法在还原气氛下制备了Ba2ZnSi2O7:Eu2+荧光粉。制备产物的发射峰与SCS相比,其发射峰蓝移3 nm,归因于发光离子受纳米尺寸效应使得晶体内部键之间震动频率升高,引起发射峰“蓝移”。同时,以NaOH为矿化剂,通过水热一步法制备了Eu掺杂Ba2ZnSi2O7荧光粉。结果表明,样品中Eu仍以Eu3+存在,荧光光谱与Eu3+光谱特征完全相符。其发射光谱主峰位于614 nm,属于晶格中占据非对称中心格位Eu3+的5D0→7F2的电偶极跃迁特征线性发射。经还原处理后,样品中Eu3+被全部还原成Eu2+,发射波长位于501 nm,归属于Eu2+的4f65d1→4f7宽带允许跃迁。SCS法与Sol-gel法,水热法制备的Ba2ZnSi2O7:Eu2+荧光粉经光谱测试表明,SCS法制备Ba2ZnSi2O7:Eu2+荧光粉发光性能更优,激发峰和发射峰强度都高于Sol-gel法和水热法。研究了基质阳离子Ba/Zn比值对硅酸盐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溶液燃烧合成法制备了Ba/Zn比值分别为1:2和1:1的BaZn2Si2O7: Eu2+和BaZnSiO4: Eu2+荧光粉。结果表明,在BaZn2Si2O7:Eu2+荧光粉发射峰单一位于522 nm,呈Gaussian对称分布。但是在BaZnSiO4:Eu2+出现了403 nm和505 nm的发射峰。对505 nm发射峰进行Gaussian曲线拟合,得到了492和512 nm两个明显的发射峰。其中403,492和512 nm发射峰分别为Eu2+占据六配位(Ba(3))和九配位(Ba(2)和Ba(1))的Ba2+格位跃迁产生的。为了更好的理解Eu2+掺杂黄长石结构A2DSi2O7(A=Ba, Sr, Ca; D=Mg, Zn)的发光性质,分别对Ba2MgSi2O7、Ba2ZnSi2O7、Sr2ZnSi2O7、Ca2ZnSi2O7的硅酸盐基质晶体的电子能带结构进行了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黄长石结构硅酸盐晶体的价带顶主要由02p轨道组成,同时过渡金属元素轨道Zn3d轨道有显着贡献;其导带底则主要出Si的(3s+3p)轨道和基质晶体结构中的碱土金属元素轨道如Ca3d、Sr4d和Ba5d轨道构成。因此当稀土激活剂离子Eu2+占据黄长石晶体结构中碱土金属离子的晶格晶位时,由于其基质晶体能带结构不同,引起其发光特性不同。采用SCS法制备了新型硅钙钡石型BaCa2Si309:Eu2+蓝色荧光粉。结果表明,该荧光粉的激发波长是由260 nm-450 nm的宽激发带组成,能被UV-LED有效激发。在356nmUV光激发下,发射峰位于445 nm,归属于Eu2+的4f65d1→4f7跃迁,色度坐标为(x,y)=(0.16,0.11)。研究了系列锌黄长石结构M2ZnSi207:Eu3+(M=Ca, Sr, Ba)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三种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峰形状和位置基本没有改变。三种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中都存在320,362,383,394,416和465 nm的激发峰,分别对应于Eu3+的7F0→3H4,7F0→5D4,7F1→5F4,7F0→5L6,7F1→5L6和7F0→5D2的电子跃迁。发射光谱中都存在579,591,614,652,703nm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Eu3+的5D0→7Fo,5D0→7F1,5D0→7F2,5D0→7F3,5D0→7F4的跃迁。同时也证明了Eu3+的f-f跃迁基本不随基质的不同而改变。由于单斜晶系Ba2ZnSi207的晶体对称性在系列锌黄长石结构中最低,Eu3+占据Ba2+的晶格晶位时,5D0→7F2(电偶极跃迁)与5D0→7F1(磁偶极跃迁)的比值最大。合成的三种荧光粉都可以被395 nm UV和465 nm蓝光有效激发,发射614 nm的红光。激发波长与UV-LED和Blue LED芯片发光相符合,是潜在的WLED用红色荧光粉。

王文杰[6](2011)在《BaMgAl10O17:Eu2+,Mn2+的助熔剂法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BaMgAl10O17:Eu2+(BAM)在紫外及真空紫外光激发下具有优异的特性,比如高的发光效率和良好的色纯度,逐步成为商用稀土三基色含汞荧光灯、无汞荧光灯以及等离子体显示器的首选蓝粉。工业上制备这种发光材料常采用高温固相法,其合成温度为1700℃左右,耗能大,且生成的荧光粉颗粒形状不规则、晶粒粗大、团聚现象严重,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就会受到影响。此外,BAM的热稳定性较差。针对诸多问题,本论文在制备这种商用紫外发光材料时,采用了助熔剂法,并探讨了助熔剂种类对BAM荧光粉的合成温度、颗粒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有:在比传统高温固相法低近200℃的条件下,采用助熔剂法制备了BaMgAl10O17:Eu2+, Mn2+蓝色荧光粉。讨论了助熔剂种类及组成对样品合成温度、颗粒形貌和发光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助熔剂的加入,颗粒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并且提高了发光强度。同时,助熔剂中的小离子部分取代了基质材料中的离子,使得BAM的晶胞参数减小,从而使Eu2+离子在晶格内移动的可能性降低,提高了BAM的热稳定性。

杨细平[7](2008)在《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γ-LiAlO2粉体及其表征》文中指出偏铝酸锂(LiAlO2)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α-LiAlO2、β-LiAlO2、γ-LiAlO2。γ-LiAlO2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优异的化学惰性及抗辐射性能,因此,可以用作熔融反应堆的氚增殖材料;同时,由于其粒径大小、形态及相态的稳定,又可以作为熔融碳酸盐电池的支撑膜材料。本文以硝酸铝Al(NO3)3·9H2O、硝酸锂(LiNO3)和有机燃料为反应原料,采用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γ- LiAlO2粉体。选择了两种常用有机物柠檬酸和尿素分别作为燃料研究其对燃烧产物的影响。利用XRD、SEM、IR、TG-DTA等表征手段分析测试了尿素-硝酸盐反应体系的原料化学配比、前驱体pH值、点火温度和煅烧工艺对所制备粉体的结构及组织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硝酸盐反应体系得到的燃烧产物主要为无定形态,尿素-硝酸盐反应体系得到的燃烧产物为物相单一的γ- LiAlO2;硝酸铝、硝酸锂和尿素的配比对燃烧合成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当摩尔配比为1:1:4时,燃烧剧烈且能自维持,合成产物的粒径小,无明显团聚现象;前驱体溶液的pH值对凝胶的形成及燃烧产物形貌有一定影响,当pH值为7时,制备的凝胶具有有利于燃烧的多空隙形态,制得的γ-LiAlO2产物具有多孔性,且粒径最小;点火温度对燃烧反应的自蔓延引发、产物的形貌特征有重要的影响,点火温度不低于400℃时,能制备单一相的一次燃烧产物γ- LiAlO2,将此温度下的合成产物进行热处理能去除有机物,且在500℃煅烧一小时能有效去除残留有机物,且颗粒无明显长大;对未反应体系进行后续煅烧对产物的晶型转变有影响,点火温度为200℃的燃烧产物在不同煅烧条件下煅烧的实验结果表明,在600℃下煅烧1h得到的二次产物是α- LiAlO2,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LiAlO2晶型由α型逐渐向γ型转变,在1000℃下煅烧1h后能得到单一相的γ- LiAlO2粉体。

韩美娟[8](2007)在《模板导向低温固相合成稀土发光材料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研究一类模板剂,用于固相合成磷酸盐和钒酸盐类发光材料时起模板导向作用,以降低这两类荧光粉的合成温度,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在合成以磷酸镧,钒酸钇为基质的稀土发光材料时,加入适量的碱金属Li,Na的碳酸盐及磷酸氢钱,使之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低熔点的偏磷酸盐,作为模板剂,实现在650℃合成此类稀土发光材料。与传统的高温固相合成法比较,其反应温度降低了600-700℃。本文研究了合成温度、模板剂的种类、模板剂的用量、模板剂的添加方式等对合成此类荧光粉的影响。通过对合成的新的荧光材料,包括LaPO4·n(0.3Na,0.7Li)PO3∶Eu3+(n=1,0.5),LaPO4·NaPO3∶Eu3+,LaPO4·n(0.3Na,0.7Li)PO3∶Ce3+,Tb3+(n=1,0.5),YVO4·n(0.3Na,0.7Li)PO3∶Eu3+(n=2,1.75,1.5,1.25,1,0.5)等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NaPO3作为模板剂在650℃合成的LaPO4·NaPO3∶Eu3+属四方晶系,而非单斜结构;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0.3Na,0.7Li)PO3作模板剂在650℃合成的LaPO4·n(0.3Na,0.7Li)PO3∶Eu3+(n=1,0.5),LaPO4·n(0.3Na,0.7Li)PO3∶Ce3+,Tb3+(n=1,0.5)两类荧光粉属于单斜晶系,与单斜基质LaPO4的晶体结构相同;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0.3Na,0.7Li)PO3作模板剂合成的YVO4·n(0.3Na,0.7Li)PO3∶Eu3+(n=2,1.75,1.5,1.25,1,0.5)荧光粉属于四方晶系,主相与四方基质YVO4的晶体结构相同。红外和拉曼光谱测试表明,所合成的上述荧光粉中,除含有基质阴离子的振动峰外,还包含链状的(PO3)n-的振动峰,从而证明在合成的荧光粉中,链状的偏磷酸盐(0.3Na,0.7Li)PO3位于基质LaPO4晶格c轴方向的孔道内。光谱测试表明,上述合成的系列荧光粉均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用相应的最大激发波长激发时,在800℃下合成的所有YVO4·n(0.3Na,0.7Li)PO3∶Eu0.023+的相对荧光强度比商用荧光粉Y2O3∶Eu3+的相对荧光强度高,其中YVO4·(0.3Na,0.7Li)PO3:Eu3+的相对荧光强度是商用红粉Y2O3∶Eu3+的2.47倍,而YVO4·0.5(0.3Na,0.7Li)PO3∶Eu的相对荧光强度是商用红粉Y2O3∶Eu3+的1.75倍。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高效绿色荧光粉NaLaP2O7∶Ce3+,Tb3+,研究了Ce-Tb的最佳掺杂浓度及其发光性能。在最适宜的激发波长激发下,NaLaP2O7∶Ce0.33+,Tb0.43+的相对荧光强度高于商用绿粉(Ce,Tb)MgAl11O19的43%。

陈哲[9](2006)在《PDP纳米BaMgAl10O17:Eu~(2+)蓝色荧光粉的制备、表面修饰及光谱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LCD)是当今信息时代最常用的显示设备。但是,当用作大屏幕显示时,CRT显示器显得太笨重,而LCD又受限于较小的视角和较慢的响应速度。等离子体显示(PDP)因具有超薄、高清晰、大画面等优点而被世界公认是实现壁挂式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首选技术。荧光粉对PDP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PDP的亮度、色度和分辨率等重要性能指标。BaMgAl10O17:Eu2+(BAM)荧光粉因具有高的量子效率及好的色纯度是用于等离子平板显示屏(PDP)的高效蓝色荧光材料。目前,商用BAM荧光粉多采用传统的高温(1600℃以上)固相法合成,不仅能耗大、成本高,而且在此高温下产物易于烧结,颗粒粗大,必须进一步经过长时间的球磨处理。但球磨会破坏晶形并增加晶体缺陷,从而导致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下降。因此,开发制备BAM荧光粉的新技术、降低BAM荧光粉的生产成本、提高BAM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和使用性能,成为目前全世界PDP科技工作者的迫切需要。溶液燃烧合成(solution combustion synthesis,简称SCS)技术是近年来倍受重视的一种制备超细甚至纳米氧化物粉末的新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首次制备了性能优良的PDP用纳米BAM蓝色荧光粉,并自主开发了BAM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工艺,探讨了BAM颗粒形貌控制的机理,系统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BAM的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和发光性能的影响,详细分析了BAM的紫外(UV)和真空紫外(VUV)光谱特性,并与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的BAM荧光粉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系统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采用溶液燃烧合成法在600℃成功地制备了纳米BAM蓝色荧光粉,合成温度比传统的高温固相法降低了约1000℃,而且利用燃烧反应自身产生的还原气氛对Eu3+进行了还原,从而避免了固相法中的反复高温还原步骤,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制备的产物纯净,结晶完好,不存在位错、孪晶等缺陷。荧光粉的颗粒形貌呈近球形,尺寸大小约20nm。在334nm的UV光激发下样品的发射峰值波长为450nm,归属于Eu2+离子的4f65d→4f7(8S7/2)宽带允许跃迁,为标准的蓝光发射,与稀土三基色荧光材料中的蓝色组分发光完全一致。研究了影响BAM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关键工艺因素。在较低的点燃温度时,反应启动慢,燃烧不充分,合成的产物含有杂相且发光性能低;而点燃温度太高又导致产物的颗粒形貌变差。溶液的点燃温度为600℃时,能合成纯相的BAM,且产物的形貌规整、颗粒尺寸分布窄,发光性能优良。金属硝酸盐(氧化剂)与尿素(燃料)的比值X显着影响BAM的发光强度和峰位。随X值减少,发射光谱红移,且发光强度逐渐增大;当X=1/4时,发光强度达最大值;然后,随X值进一步降低,发光强度反而减小。研究了激活剂Eu2+的掺入量对BAM发光性能的影响。掺入量少导致构成发光中心数目少,发光强度低;掺入量多则发生了浓度猝灭现象。纳米晶BAM蓝色荧光粉的Eu2+的最佳掺入量(猝灭浓度)为20%,比常规尺度的体相BAM的猝灭浓度10%有明显的提高。表明纳米晶BAM的非辐射跃迁机率减少,从而促进了猝灭浓度的提高。而且由Dexter理论,推出BAM中Eu2+浓度猝灭的机理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研究了基质阳离子Ba/Mg比值对BAM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Ba/Mg比值的增大,发射强度明显增强,至Ba/Mg=0.9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随Ba/Mg比继续增大,发光强度反而下降;另外,当Ba/Mg比值减少,导致基质的晶场增强和电子云膨胀效应的发生,致使Eu2+发射主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因此,可以设计不同的Ba/Mg比值来达到对BAM光色的柔性控制。研究了助熔剂H3BO3的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助熔剂有利于产物的晶化,所获得的BAM颗粒形貌更加规整,表面光滑且尺寸分布更加均匀。H3BO3的最佳添加量为1.0wt.%,可使BaMgAl10O17:Eu2+的发光强度提高30%以上。助熔剂提高BAM发光性能的机理为:助熔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即能形成液相,流动性较好,液相均匀地分布于晶粒之间,有利于球形颗粒的生长。同时,液相的存在改变了粉末之间的接触状态,降低了分子扩散的传质阻力,促进了界面扩散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激活剂稀土离子充分进入BAM晶格而形成更多的发光中心,从而导致产物发光性能的提高。研究了改性剂PEG对BAM的形貌控制、粒径分布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AM荧光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径可以通过改变前驱体溶液中所添加PEG的分子量和浓度来控制。添加PEG于前驱体溶液中,可有效阻止荧光粉颗粒的团聚,使制备的产物的颗粒粒度更小,粒径分布更均匀。当PEG浓度为5.0wt.%、分子量为10000时,获得的BAM的发光强度了提高25%以上。研究了BAM的真空紫外光谱特性。结果表明,BAM在真空紫外(VUV)波段的激发光谱显示为一个峰值为173nm的宽带峰,与PDP器件中混合惰性气体放电产生的173nm的真空紫外光正好相匹配,从而可产生完美的共振吸收。而且BAM荧光粉从150到190nm真空紫外波段都有较好的吸收,这种强的基质吸收现象,表明基质与Eu2+离子之间存在着极为有效的能量传递。因此,采用溶液燃烧合成法能制备完全适应于PDP应用的BAM蓝色荧光粉。对纳米BAM进行了表面修饰(包覆)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包覆层对BAM纳米颗粒表面起到了很好的修饰作用,对表面缺陷的活性起了钝化作用、消除了表面的悬空键,从而有效地降低了BAM荧光粉的无辐射跃迁机率,使其发光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包覆处理的BAM的热稳定性和抗热劣化性能得到显着提高,而且温度越高优势越明显。在650℃时,包覆BAM的抗热劣化性能高于未包覆的24%以上。为了与SCS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优选原料,通过Sol-Gel方法分别在空气气氛和还原气氛下制备了Eu掺杂的BAM荧光粉。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样品中的Eu仍以Eu3+存在,荧光光谱与+3价Eu离子的光谱特征完全相符。其激发光谱为峰值363、381、393、413nm的线状光谱,归属于Eu3+的7F0→5D4、7F0→5G2、7F0→5L6、7F0→5D3的跃迁吸收;其发射光谱主峰位于617nm,属于晶格中占据非对称中心格位Eu3+的5D0→7F2的电偶极(ED)跃迁特征线性发射。经还原处理后,样品中的Eu3+被全部还原成Eu2+,其发光呈Eu2+离子的特征发射,在173nm的真空紫外光激发的样品发射峰值波长为444.9nm,归属于Eu2+离子的4f65d→4f7(8S7/2)宽带允许跃迁,属于标准的蓝光发射,完全适应于PDP的应用。SCS法与Sol-Gel法制备BAM的对比分析表明,虽然Sol-Gel法的煅烧温度比固相法所需的1600℃反应温度降低了400℃,但与SCS方法相比,SCS法的点燃温度更低(只需600℃)、合成BAM的时间更短(约3min),而且SCS方法更利于制备粒径小(约30 nm)、分散性好且形状更规则的BAM荧光粉。同时,经光谱测试表明,SCS法制备的BAM的发光性能更优,其发射强度比Sol-Gel法制备的BAM的强度超过了14%以上。因此,与Sol-Gel法相比,利用SCS法可直接在空气中一步制备出更高发光性能的+2价Eu离子激活的BAM蓝色荧光粉,并不需要额外的还原步骤,简化了工艺、节省了能源,是一种更优的制备Eu2+激活的BAM蓝色荧光粉的有效方法。

杨勇[10](2006)在《燃烧法合成稀土离子掺杂荧光材料》文中研究说明稀土元素原子具有丰富的、特殊的电子能带结构,为多种能级跃迁创造了条件,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光性能,该系列材料在已开发的发光材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传统的发光材料制备多选择高温固相合成法,该方法具有生成物纯度高、发光性能好的优点,然而生产周期长、能耗大的缺点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实验利用金属硝酸盐和尿素(或硫脲)的氧化还原反应,在400℃~600℃的温度条件下,短时间内合成了CaAl2O4:Eu2+,Nd3+蓝紫色长余辉材料、Y2O2S:Eu3+红色长余辉材料和YAG:Ce3+黄色荧光材料等。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和原料配比,本实验分析了尿素用量对合成CaAl2O4:Eu2+,Nd3+长余辉材料纯度和余辉衰减趋势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在600℃条件下,在尿素用量是理论用量5倍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纯度和余辉特性都较好的CaAl2O4:Eu2+,Nd3+长余辉材料。Y2O2S:Eu3+是新一代的红色长余辉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其具有耐候性能好的优点,本实验采用硫脲作为反应的燃烧剂,在450℃的条件下合成了Y2O2S:Eu3+材料,并研究了硫脲用量对合成材料的影响,发现加入4~4.5倍理论用量的硫脲,副产物硫和Y2O3:Eu3+的含量最低,材料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激发光谱峰值位于470nm的YAG:Ce3+黄色荧光粉是制备白色发光二极管的重要原材料,本实验在燃烧法合成YAG:Ce3+材料的基础上,根据InGaN蓝光LED芯片和YAG:Ce3+黄色荧光材料的白光组合中缺少长波成分的不足,通过改变YAG:Ce3+材料的基质组成分析了其发射光谱峰值移动的规律;并用燃烧法合成了在470nm附近有较强吸收的Ca1-xSrxS:Eu2+红色荧光材料。通过对激发和发射光谱的研究,提出了从荧光材料的角度入手,改善白色发光二极管发光性能的方法。

二、灯用荧光粉的燃烧合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灯用荧光粉的燃烧合成法(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肤治疗灯用窄谱中波紫外荧光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窄谱中波紫外荧光粉
    1.1 氟化物基质荧光粉
    1.2 磷酸盐基质荧光粉
    1.3 硼酸盐基质荧光粉
    1.4 其他基质荧光粉
2 窄谱中波紫外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3 展望

(2)燃烧合成LED用塞隆荧光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 节能减排,引领 LED 全球照明市场的兴起
    1.2 白光 LED 用荧光粉的发展趋势 - 氮化物荧光粉
        1.2.1 传统 LED 用荧光粉简介及劣势
        1.2.2 氮化物荧光粉体系介绍
    1.3 氮化物荧光粉的主要合成方法及其劣势
        1.3.1 目前氮化物荧光粉的主要合成方法介绍
        1.3.2 氮化物荧光粉的主要合成方法存在的问题
    1.4 燃烧合成简介
        1.4.1 燃烧合成介绍
        1.4.2 燃烧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4.3 燃烧合成的优势
    1.5 燃烧合成方法制备氮化物荧光粉
        1.5.1 可行性分析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体系的选择
        1.6.1 Eu~(2+)掺杂的 Ca-α-SiAlON 荧光粉体介绍
        1.6.2 Eu~(2+)掺杂的β-SiAlON 荧光粉体介绍
    1.7 Ca-α-SiAlON 体系概述
        1.7.1 α-SiAlON 简介
        1.7.2 α-SiAlON 的相稳定性
        1.7.3 Ca-α-SiAlON 相的稳定性
        1.7.4 Ca-α-SiAlON 的形成
    1.8 β-SiAlON 体系概述
第2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信息
    2.2 实验仪器简介
    2.3 样品的制备方法
        2.3.1 原料称量、混合
        2.3.2 原料烘干、布料
        2.3.3 燃烧合成产物
        2.3.4 产物的后处理
        2.3.5 产物的表征
第3章 燃烧合成铕离子掺杂 Ca-α-SiAlON 荧光粉反应条件探索
    3.1 引言
    3.2 研究体系和实验方法概述
        3.2.1 研究体系的选择
        3.2.2 实验方法
    3.3 起始燃烧物比重调控–探索较优α-Si_3N_4/Si 摩尔比
        3.3.1 实验设计与配方
        3.3.2 物相和形貌分析
        3.3.3 光谱性能分析
        3.3.4 本节小结
    3.4 原料布料方式探索–原料孔隙率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3.4.1 实验设计与配方
        3.4.2 物相和形貌分析
        3.4.3 光谱性能分析
    3.5 原料选择
        3.5.1 物相和形貌分析
        3.5.2 发射光谱性能分析
        3.5.3 本节小结
    3.6 探索较优 Al/AlN 摩尔比
        3.6.1 实验设计与配方
        3.6.2 物相和形貌分析
        3.6.3 光谱性能分析
    3.7 疏松布料条件下,探索最佳燃烧物比重
        3.7.1 实验设计与配方
        3.7.2 物相和形貌分析
        3.7.3 光谱性能分析
    3.8 疏松布料条件下,探索适宜的反应压强
        3.8.1 实验设计与配方
        3.8.2 M-35 配方产物物相和形貌分析
        3.8.3 M-35 配方产物光谱性能分析
        3.8.4 M-40 配方产物物相和形貌分析
        3.8.5 M-40 配方产物光谱性能分析
        3.8.6 本小节综合分析
    3.9 添加剂对燃烧合成反应的影响
        3.9.1 实验理论背景与设计
        3.9.2 添加剂氯化铵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3.9.3 添加剂氯化钠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3.9.4 本节小结
    3.10 本章小结和展望
第4章 Ca-α-SiAlON 晶格结构的调整对燃烧合成产物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n 值一定,产物性能随着 m 值的变化规律
        4.2.1 n = 1.0 时,产物性能随着 m 值的变化规律
        4.2.2 n =1.5 时,产物性能随着 m 值的变化规律
    4.3 m 值一定,产物性能随着 n 值的变化规律
        4.3.1 实验设计
        4.3.2 物相和形貌分析
        4.3.3 光谱性能分析
    4.4 探索 m 和 n 值共同变化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4.4.1 探索 m 和 n 值共同变化时,对产物相纯度的影响
        4.4.2 发射光谱性能分析和小结
        4.4.3 本节小结
    4.5 铕离子掺杂浓度(体系的 x 值)对产物性质的影响
        4.5.1 实验设计与配方
        4.5.2 物相和形貌分析
        4.5.3 发射光谱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和展望
第5章 热处理对燃烧合成α-SiAlON 荧光粉体的性能影响以及与固相法等方法的对比
    5.1 引言
    5.2 探索适宜的产物热处理温度
        5.2.1 物相和形貌分析
        5.2.2 光谱性能分析
        5.2.3 本节小结
    5.3 探索适宜的产物热处理时间
        5.3.1 物相和形貌分析
        5.3.2 光谱性能分析
        5.3.3 本节小结
    5.4 探索适宜的热处理氮气压力氛围
        5.4.1 物相和形貌分析
        5.4.2 光谱性能分析
        5.4.3 本节小结和展望
    5.5 燃烧合成、固相法和硅粉直接氮化法的产物性能对比
        5.5.1 实验设计与配方
        5.5.2 物相和形貌分析
        5.5.3 发射光谱性能分析
        5.5.4 本节小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燃烧合成铕离子掺杂β-SiAlON 荧光粉工艺探索
    6.1 引言
    6.2 实验体系和方法概述
        6.2.1 反应体系的选择
        6.2.2 实验方法
    6.3 起始燃烧物比重调控–探索较优α-Si_3N_4/Si 摩尔比
        6.3.1 实验设计与配方
        6.3.2 物相和形貌分析
        6.3.3 发射光谱性能分析
    6.4 探索较优 Al/AlN 摩尔比
        6.4.1 实验设计与配方
        6.4.2 物相和形貌分析
        6.4.3 发射光谱性能分析
    6.5 探索适宜的反应压强
        6.5.1 实验设计
        6.5.2 物相和形貌分析
        6.5.3 发射光谱性能分析
    6.6 探索铕离子掺杂浓度(体系的 x 值)对产物的影响
        6.6.1 实验设计与配方
        6.6.2 物相和形貌分析
        6.6.3 发射光谱性能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稀土掺杂ALn(MoO4)2三基色荧光粉合成与光谱性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元素
        1.1.1 稀土元素简介
        1.1.2 稀土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1.2 稀土荧光粉
        1.2.1 稀土荧光粉的应用领域
        1.2.2 稀土荧光粉的种类
        1.2.3 稀土荧光粉常用的制备方法
        1.2.4 稀土荧光粉的常用的表征方法
        1.2.5 三基色荧光粉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2.1 样品的制备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样品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荧光光谱的测试
第3章 Sm~(3+)掺杂红光发射荧光粉基质选择及光谱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ALn(MoO_4)_2:Sm~(3+)荧光粉样品最优基质的选取
    3.3 Sm~(3+)浓度变化对KLa(MoO_4)_2:Sm~(3+)荧光粉样品结构的影响
    3.4 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及荧光寿命与Sm~(3+)浓度的依赖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Er~(3+)掺杂的绿光发射荧光粉中Er~(3+)浓度与样品发光性质的关系
    4.1 引言
    4.2 Er~(3+)掺杂的不同荧光粉样品结构及发光性质分析
    4.3 NaLa(MoO_4)2:Er~(3+)荧光粉样品结构及其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ALn(MoO_4)_2:Tm~(3+)蓝光发射荧光粉最优基质的选择
    5.1 引言
    5.2 Tm~(3+)掺杂的不同ALn(MoO_4)_2荧光粉样品结构分析
    5.3 ALn(MoO_4)_2:Tm~(3+)荧光粉样品光谱性质研究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Ce、Tb)MgAl11O19绿色稀土荧光粉的低温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1.2 稀土离子发光性质概述
        1.2.1 稀土离子的壳层结构
        1.2.2 稀土元素的价态
        1.2.3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及光谱特性
    1.3 灯用荧光粉的发展历程
        1.3.1 第一代灯用发光材料
        1.3.2 第二代灯用发光材料
        1.3.3 第三代灯用发光材料
    1.4 六铝酸盐概述
        1.4.1 六铝酸盐的结构
        1.4.2 Ce0.67Tb0.33MgAl11O19绿色荧光粉的结构
        1.4.3 灯用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因素
    1.5 稀土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1.5.1 高温固相法
        1.5.2 溶胶-凝胶法(Sol-Gel)
        1.5.3 水热法
        1.5.4 共沉淀法
        1.5.5 燃烧法
        1.5.6 喷雾热解法
    1.6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6.2 课题的创新点
        1.6.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测试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样品的制备
        2.2.1 沉淀法制备 Ce0.67Tb0.33MgAl11O1916
        2.2.2 离子掺杂对 Ce0.67Tb0.33MgAl11O19发光性能的影响
    2.3 样品的表征
        2.3.1 差热分析
        2.3.2 X 射线衍射分析
        2.3.3 形貌分析
        2.3.4 发光性能分析
第3章 沉淀法制备 Ce0.67Tb0.33MgAl11O19荧光粉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滴定过程对荧光粉合成的影响
        3.3.2 pH 值对荧光粉合成的影响
        3.3.3 Al 含量对荧光粉合成的影响
        3.3.4 Mg 含量对荧光粉合成的影响
        3.3.3 沉淀法合成 CTMA 粉体的粒径和形貌分析
        3.3.4 CTMA 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掺杂对 Ce0.67Tb0.33MgAl11O19发光光谱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Eu2+部分取代 Ce3+对粉体发光的影响
        4.3.2 Eu2+部分取代 Tb3+对粉体发光的影响
        4.3.3 Mn2+部分取代 Tb3+对粉体发光的影响
        4.3.4 Mn2+部分取代 Mg2+对粉体发光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溶液燃烧合成WLED硅酸盐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二极管(LED)概况
    1.3 WLED研究现状及作用机理
    1.4 WLED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5 WLED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1.6 WLED荧光粉基质体系
    1.7 WLED荧光粉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2 溶液燃烧合成Ba_2MgSi_2O_7:Eu~(2+)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条件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Zn~(2+)掺杂对Ba_2MgSi_2O_7: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溶液燃烧合成Ba_2ZnSi_2O_7:Eu~(2+)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几种湿化学合成方法制备Ba_2ZnSi_2O_7:Eu~(2+)荧光粉及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条件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Ba/Zn比值对硅酸盐荧光粉晶体结构的光谱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条件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Eu~(2+)掺杂黄长石结构系列硅酸盐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基质电子结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条件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新型BaCa_2Si_3O_9:Eu~(2+)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及光谱特性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条件和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4 本章小结
9 溶液燃烧合成Ba_2ZnSi_2O_7:Eu~(3+)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9.1 引言
    9.2 实验条件和方法
    9.3 结果与讨论
    9.4 本章小结
10 Eu~(3+)惨杂M_2ZnSi_2O_7(M=Ca,Sr,Ba)系列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
    10.1 引言
    10.2 实验条件和方法
    10.3 结果与讨论
    10.4 本章小结
11 全文总结
    11.1 结论
    11.2 本文创新之处
    11.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6)BaMgAl10O17:Eu2+,Mn2+的助熔剂法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BaMgAl10017:Eu~(2+)(BAM)简介
    1.2 BAM制备方法简介
        1.2.1 高温固相反应法
        1.2.2 共沉淀法
        1.2.3 燃烧合成法
        1.2.4 溶胶-凝胶法
        1.2.5 水热合成法
        1.2.6 喷雾热解法
    1.3 助熔剂法制备荧光粉及其研究进展
        1.3.1 助熔剂法的基本原理
        1.3.2 助熔剂法的优缺点
        1.3.3 助熔剂选择原则
        1.3.4 助熔剂法制备BAM
    1.4 课题设计与目的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样品的制备
    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
        2.3.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2 紫外(UV)荧光性能测试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第三章 复合助熔剂法制备BaMgAl_(10)O_(17):Eu~(2+),Mn~(2+)发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_3BO_3与氟化物类复合助熔剂对BaMgAl_(10)O_(17):Eu~(2+),Mn(2+)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3.2 Li_2CO_3与氟化物类复合助熔剂对BaMgAl_(10)O_(17):Eu~(2+),Mn~(2+)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3.3 (5wt%BaF_2+x wt% Li2_CO_3)(x=1,2,3)复合助熔剂体系对BaMgAl_(10)O_(17):Eu~(2+),Mn~(2+)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3.4 (y wt% BaF_2+3 wt% Li_2CO_3)(y=1,2,3,4,5)复合助熔剂体系对BaMgAl_(10)O_(17):Eu~(2+),Mn~(2+)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3.3.5 不同配比对BaMgAl_(10)O_(17):Eu~(2+),Mn~(2+)发光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形貌可调BaMgAl_(10)O_(17)Eu~(2+),Mn~(2+)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一助熔剂LiF制备BaMgAl_(10)O_(17): Eu~(2_),Mn~(2+)的物相及形貌
        4.3.2 单一助熔剂(NH_4)_2CO_3制备BaMgAl_(10)O_(17):Eu~(2+),Mn~(2+)的物相及形貌
        4.3.3 复合助熔剂体系LiF+(NH_4)_2CO_3制备形貌可控BAM的物相,形貌及UV发光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γ-LiAlO2粉体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偏铝酸锂的性质
    1.3 偏铝酸锂粉体的应用研究
        1.3.1 偏铝酸锂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中的应用
        1.3.2 偏铝酸锂作为固体氚增殖材料的研究
    1.4 偏铝酸锂粉体的制备方法
        1.4.1 固相反应法
        1.4.2 湿化学法
        1.4.3 熔盐反应法
        1.4.4 燃烧合成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的工艺及影响因素分析
    2.2 溶胶凝胶化过程分析
        2.2.1 溶胶凝胶化的基本过程
        2.2.2 溶胶凝胶过程的基本原理
    2.3 凝胶的干燥及机理分析
    2.4 燃烧合成过程及基础理论分析
        2.4.1 燃烧合成热力学
        2.4.2 燃烧合成动力学
    2.5 小结
第三章 实验原料与方法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装置图
    3.3 实验过程
    3.4 样品的表征分析
第四章 硝酸盐-尿素反应体系的热力学计算
    4.1 引言
    4.2 假设条件
    4.3 热力学计算的理论基础
    4.4 计算过程及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γ-LiAlO_2粉体
    5.1 有机燃料对燃烧反应的影响
        5.1.1 试样的制备
        5.1.2 有机燃料对反应的影响
    5.2 反应机理分析
        5.2.1 前驱体的红外分析
        5.2.2 前驱体的TG-DTA分析
    5.3 硝酸锂、硝酸铝及尿素的配比R对反应的的影响
        5.3.1 试样的制备
        5.3.2 配比R对凝胶燃烧过程的影响
        5.3.3 配比R对燃烧合成产物的影响
    5.4 前驱体溶液pH值对反应的影响
        5.4.1 试样的制备
        5.4.2 pH值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5.5 点火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5.5.1 试样制备
        5.5.2 点火温度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5.5.3 热处理对一次燃烧产物形貌的影响
    5.6 未反应体系的后续煅烧工艺对产物晶型转变的影响
        5.6.1 试样的制备
        5.6.2 煅烧温度对产物晶型的影响
    5.7 晶胞参数的计算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模板导向低温固相合成稀土发光材料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特性及优点
    1.2 稀土发光材料的分类
    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1.4 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模板剂对LaPO_4:Eu灯用荧光粉合成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不添加模板剂合成LaPO_4:Eu灯用荧光粉
    2.3 NaPO_3模板剂对LaPO_4:Eu灯用荧光粉合成的机理研究
    2.4 (Na,Li)PO_3模板剂对LaPO_4:Eu灯用荧光粉合成的机理研究
    2.5 不同模板剂对LaPO_4:Eu灯用荧光粉合成的比较
    2.6 模板剂的加入方式不同对合成LaPO_4:Eu~(3+)荧光粉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模板剂对LaPO_4:Ce,Tb合成的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不添加模板剂合成LaPO_4:Ce,Tb灯用荧光粉
    3.3 (Na,Li)PO_3模板剂对LaPO_4:Ce,Tb灯用荧光粉合成的机理研究
    3.4 加模板剂样品与LaPO_4:Ce,Tb合成的比较
    3.5 (Na_(0.3),Li_(0.7))PO_3模板剂用量及灼烧温度对合成LaPO_4:Ce,Tb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模板剂对YVO_4:Eu合成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不添加模板剂合成YVO_4:Eu灯用荧光粉
    4.3 NaPO_3模板剂对YVO_4:Eu灯用荧光粉合成的影响
    4.4 (Na,Li)PO_3模板剂对YVO_4:Eu灯用荧光粉合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绿色荧光粉NaLaP_2O_7:Ce~(3+),Tb~(3+)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以NaLaP_2O_7为基质的绿色荧光粉的晶体结构
    5.4 单掺Ce,Tb的NaLaP_2O_7绿色荧光粉发光特性
    5.5 Ce-Tb共掺杂的NaLaP_2O_7荧光粉发光性质
    5.6 Ce,Tb的最佳掺杂浓度的研究
    5.7 NaLaP_2O_7:Ce_(0.3)~(3+),Tb_(0.4)~(3+)的发光性质
    5.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PDP纳米BaMgAl10O17:Eu~(2+)蓝色荧光粉的制备、表面修饰及光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PDP 用荧光粉及其性能
    1.3 纳米荧光粉特性
    1.4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与光谱项
    1.5 EU~(2+)离子的电子组态
    1.6 纳米荧光粉的几种制备方法
        1.6.1 微乳液法
        1.6.2 溶胶-凝胶法
        1.6.3 燃烧合成法
        1.6.4 水热合成法
        1.6.5 喷雾热解法
        1.6.6 化学沉淀法
    1.7 发光性能的影响因素
        1.7.1 颗粒形态和尺寸
        1.7.2 结晶度
        1.7.3 基质的组成
    1.8 PDP 荧光粉存在的主要问题
        1.8.1 二次性能劣化
        1.8.2 粒径和形貌控制
    1.9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9.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9.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纳米BAM 荧光粉的燃烧合成及发光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条件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特征
        2.3.2 BAM 的发光性能
        2.3.3 点燃温度对BAM 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2.3.4 氧化剂与燃料的配比对BAM 发光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EU 浓度对纳米BAM 发光特性的影响及其猝灭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u 浓度对BAM 晶胞参数的影响
        3.3.2 不同Eu~(2+)浓度的BAM 光谱特性
        3.3.3 BaMgAl_(10)O_(17):Eu~(2+)的浓度猝灭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BA/MG 比值的纳米BAM 晶体结构和光谱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结构
        4.3.2 Eu~(2+)的激发与发射光谱
        4.3.3 Ba/Mg 的比值变化对BAM 发光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助熔剂对纳米BAM 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条件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_3BO_3 对BAM 晶体结构的影响
        5.3.2 H_3BO_3 对BAM 形貌的影响
        5.3.3 BAM 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5.3.4 H_3BO_3 的加入量对BAM 发光性能的影响
        5.3.5 H_3BO_3 影响掺杂稀土离子输运的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纳米BAM 蓝色荧光粉的形貌控制及其真空紫外光谱特性
    6.1 引言
    6.2 实验条件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 射线衍射分析
        6.3.2 PEG 浓度对BAM 颗粒形貌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6.3.3 PEG 分子量对BAM 颗粒形貌的影响
        6.3.4 真空紫外光谱性能
    6.4 本章小结
7 纳米BAM 蓝色荧光粉的表面修饰
    7.1 引言
    7.2 试验
        7.2.1 BaMgAl_(10)O_(17):Eu~(2+)蓝色荧光粉的表面包覆
        7.2.2 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物相表征
        7.3.2 颗粒表面形貌的TEM 分析
        7.3.3 表面包覆对BAM 发光性能的影响
        7.3.4 表面包覆对BAM 抗热劣化性能的影响
    7.4 结论
8 溶液燃烧合成法与SOL-GEL 法制备纳米BAM 的对比分析
    8.1 引言
    8.2 实验
    8.3 结果与讨论
        8.3.1 物相表征及DSC-TG 分析
        8.3.2 微观形貌
        8.3.3 光谱特性
    8.4 结论
9 全文总结和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10)燃烧法合成稀土离子掺杂荧光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
        1.1.1 发光和余辉
        1.1.2 发光材料的分类
        1.1.3 稀土元素简介
        1.1.4 稀土元素的能级跃迁及发光特性
    1.2 荧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1.2.1 常用的荧光材料合成方法简介
        1.2.2 燃烧合成法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燃烧法合成CaAl_2O_4:Eu~(2+),Nd~(3+)蓝紫色长余辉材料
    2.1 研究背景
        2.1.1 材料介绍
        2.1.2 材料合成方法
    2.2 材料制备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材料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2.3.2 材料的晶体结构
        2.3.3 合成条件对CaAl_2O_4:Eu~(2+),Nd~(3+)余辉性能的影响
        2.3.4 不同掺杂量共激活剂Nd~(3+)对材料的影响
        2.3.5 材料的热释光谱
        2.3.6 CaAl_2O_4:Eu~(2+),Nd~(3+)长余辉材料的余辉机理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燃烧法合成红橙色Y_2O_2S:Eu~(3+)长余辉材料
    3.1 研究背景
        3.1.1 材料介绍
        3.1.2 燃烧法合成Y_2O_2S:Eu~(3+)长余辉发光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3.1 材料的 XRD 谱分析
        3.3.2 硫脲用量对合成材料发射光谱和 SEM 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燃烧法合成YAG:Ce~(3+)黄色荧光材料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样品的晶体结构
        4.3.2 YAG:Ce~(3+)的激发谱和发射谱
        4.3.3 影响YAG:Ce~(3+)发光性质的其它过程条件
        4.3.4 基质晶体结构对材料发射光谱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燃烧法合成稀土离子激活的碱土硫化物荧光材料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的合成机制
        5.3.2 材料的晶体结构
        5.3.3 材料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
        5.3.4 影响 Ca_(1-x)Sr_xS:Eu~(2+)发光性质的其它过程条件
    5.4 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简述
    6.2 论文总结
    6.3 燃烧法合成发光材料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灯用荧光粉的燃烧合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治疗灯用窄谱中波紫外荧光粉的研究进展[J]. 张娜,朱月华,卓宁泽,蒋利华,王海波. 中国照明电器, 2016(07)
  • [2]燃烧合成LED用塞隆荧光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莹. 清华大学, 2014(09)
  • [3]稀土掺杂ALn(MoO4)2三基色荧光粉合成与光谱性质分析[D]. 李春静明.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9)
  • [4](Ce、Tb)MgAl11O19绿色稀土荧光粉的低温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 陈良旺.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5]溶液燃烧合成WLED硅酸盐荧光粉及发光性能研究[D]. 姚山山.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6]BaMgAl10O17:Eu2+,Mn2+的助熔剂法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 王文杰. 兰州大学, 2011(07)
  • [7]溶胶—凝胶燃烧合成法制备γ-LiAlO2粉体及其表征[D]. 杨细平. 南昌大学, 2008(04)
  • [8]模板导向低温固相合成稀土发光材料及其机理研究[D]. 韩美娟.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6)
  • [9]PDP纳米BaMgAl10O17:Eu~(2+)蓝色荧光粉的制备、表面修饰及光谱特性研究[D]. 陈哲.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燃烧法合成稀土离子掺杂荧光材料[D]. 杨勇. 河北大学, 2006(08)

标签:;  ;  ;  ;  

一种灯用荧光粉的燃烧合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