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燃烧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

锅炉燃烧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

一、锅炉燃烧稳定性评判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裕辉[1](2019)在《基于支持向量机煤灰熔融特性及低温受热面积灰监测》文中指出积灰对于电厂的安全运行以及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煤灰的熔融特性对受热面沾污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从煤灰熔融特性以及低温受热面积灰监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灰狼算法(GWO)预测煤灰变形温度及低温受热面清洁吸热量准确度较高。和传统的神经网络相比,支持向量机适合训练小样本数据来实现智能预测。和遗传算法(GA)相比,灰狼算法对支持向量机参数寻优具有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确的优点。探究硫酸盐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往灰中加入不同含量硫酸盐,再进行灰熔点测定和XRD谱图分析。结果表明,CaSO4具有降低实验煤灰的灰熔点作用,但加入含量超过15%时,随着CaSO4含量增多,煤灰灰熔点升高。而随着Na2SO4含量增多,实验煤灰灰熔点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煤灰成分的含量和组合参数来预测真实煤灰的变形温度。采用GWO优化SVM的模型对不同煤灰的变形温度预测,获得较为精准的预测精度。该模型还单独将SO3是否作为自变量进行训练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煤灰变形温度预测的相对误差较小,输入量含SO3的预测结果更加准确。电站锅炉省煤器和低温过热器受热面的污染在线监测,采用SVM对受热面的清洁吸热量进行预测,GWO和遗传算法对SVM进行参数寻优。根据预测的清洁吸热量计算清洁因子,通过清洁因子的变化判断受热面的积灰状态。以某660MW机组为例,对采集到的清洁数据样本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比GA,GWO算法预测精度更高,所需训练时间更短。最后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分别来预测长吹前省煤器以及短吹前低温过热器的清洁吸热量,并绘制出清洁曲线图。该模型能较好表现省煤器和低温过热器的积灰情况,为受热面积灰在线监测提供有效依据。

刘千[2](2016)在《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煤发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发电方式,资源、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给燃煤发电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燃煤火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提高、参数不断增多、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基于炉膛参数测量对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和状态诊断问题进行研究,将为燃煤火电机组实现高效率、低污染排放、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基于电站锅炉炉膛参数的测量,围绕大型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展开,做了以下工作:(1)对影响电站锅炉燃烧的锅炉炉膛参数进行研究。分析了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效率、污染物排放、锅炉寿命的影响,以及这些参数与锅炉燃烧优化运行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测量原理和系统构成方面描述了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炉膛参数检测新技术。以某燃煤机组为例,进行了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炉膛参数测量和场重建实验研究。(2)对四角切圆燃煤锅炉的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了炉膛温度场分布不均导致的问题以及炉膛温度场对锅炉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参数的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策略。利用炉膛参数激光测量系统获取的炉膛温度场二维图像,计算炉膛温度场中心坐标,依托分散控制系统,根据PID控制器计算出锅炉四角的辅助风控制修正量,进而通过调整锅炉四角的辅助风风量大小来完成对炉膛温度场中心的调节,实现炉膛温度场的平衡控制。在温度场平衡控制过程中,通过采用模糊自整定方法来完成对PID控制器参数的寻优。(3)对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进行研究。根据电站锅炉运行参数的特点,将影响锅炉效率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热工参数按照需求分为支撑热工参数和优化调整热工参数,在考虑提高锅炉效率和降低锅炉污染物排放的双重要求下,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方法。首先在离线状态下,根据支撑热工参数对历史数据库中的历史运行工况进行稳态判断、挖掘,建立燃烧优化系统的案例库,在线实施优化时,基于机组实时运行数据进行当前工况计算,基于案例库进行案例工况匹配,从而获得当前运行工况的最优参数设定值,完成电站锅炉的燃烧优化,通过与其它燃烧优化方法对比分析,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4)对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评判进行研究。分析炉膛参数对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的影响,基于电站锅炉炉膛参数激光测量系统获取的数据,提出一种电站锅炉燃烧状态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通过构建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从炉膛温度、炉内02浓度和炉内CO浓度三个方面综合评判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在获取评判结果的基础上,为了更迅速地完成对锅炉燃烧状态的评判,构建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评判支持向量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评判模型能够对不同工况下的锅炉燃烧状态进行客观有效地评判,计算速度快,可为在线优化调整锅炉燃烧提供指导。

刘千,王东风,韩璞[3](2015)在《基于炉膛参数场测量和支持向量机的电站锅炉燃烧状况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站锅炉燃烧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是锅炉燃烧状况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评价能指导燃烧优化运行。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炉膛参数场测量和支持向量机的电站锅炉燃烧状况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炉膛参数对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的影响,建立电站锅炉燃烧的稳定性和经济性评判支持向量机模型,并根据炉膛参数测量数据对模型进行校验。以某680 MW燃烧机组锅炉为例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任意工况下的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客观有效地评判,计算速度快,能够在线指导锅炉燃烧的优化运行。

刘志丽[4](2013)在《直流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模型及着火稳定性指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煤炭供应紧张,煤质多变,导致煤粉着火特性差、燃烧不稳定,甚至造成煤粉熄火、炉膛爆燃等事故。为了防止煤粉熄火并保证其稳定燃烧,必须准确判断煤粉燃烧稳定性,以指导运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燃烧调整操作。随着炉内煤粉燃烧模型的发展,借助煤粉燃烧数学模型来研究炉内煤粉燃烧状态成为了燃烧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本文以煤粉射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煤粉射流的卷吸换热、挥发分与焦炭的燃烧释热、煤粉颗粒与射流内气体的对流换热、煤粉颗粒与高温烟气以及水冷壁的辐射换热,应用煤粉射流的一维燃烧模型,建立了直流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数学模型,其包括了氧质量浓度微分方程、煤焦颗粒直径微分方程、煤粉颗粒温度微分方程及一次风射流温度微分方程;并采用谢苗诺夫临界着火条件作为煤粉着火的判断依据,应用程序语言Matlab对煤粉着火距离数学模型进行编程。对某四角切圆锅炉在不同负荷、不同风煤配比与不同煤质下的着火距离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能较好的计算煤焦的着火距离与模拟煤粉温度、射流内气体温度、氧质量浓度与煤焦颗粒直径在轴线方向上的变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煤焦的着火热源主要来自于与高温烟气的辐射换热,而并非与高温烟气的对流换热,这一结论与周怀春教授对煤粉颗粒温升的数值研究结果相符合。本文对燃烧系统能承受的临界燃煤量与一次风量扰动量进行数值计算,提出了煤粉着火稳定性指数:CSIV1、ISIB与ISIV1。通过对不同燃烧条件下的燃烧工况进行燃煤量的减少扰动和一次风量的增加扰动,计算与分析煤粉的着火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着火稳定性指数能准确地定量描述煤粉着火稳定性,可作为对煤粉燃烧进行调整优化的依据,对于在实际运行中预测与诊断燃烧状态、优化燃烧、预防熄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充分说明了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数学模型能准确地定量判断煤粉的着火稳定性。

文孝强[5](2013)在《换热装备污垢特性规律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换热器污垢的形成是在影响因素众多,动量、能量、质量传递甚至有生物活动同时存在的多相、多组分流动过程中进行的,其理论基础除传热传质学外,还涉及到化学动力学、流体力学、胶体化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微生物学、非线性科学以及界面科学等相关知识,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高度复杂问题。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污垢研究的基础和三个主要方向之一的污垢预测,旨在通过对污垢形成过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一个通用、准确而又便于应用的预测模型,为换热设备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指导。传统的预测研究方法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由于污垢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加之多学科交叉带来的重重困难,其进展仍是缓慢,离预期目标依然十分遥远。本文基于所搭建的实验系统以及期间所积累的大量污垢数据,尝试利用支持向量机、偏最小二乘算法、模糊数学等智能预测理论与方法,对换热器污垢特性进行建模与预测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作为建模工具,将支持向量机算法引入换热器污垢特性的建模中,并研究了在径向基函数作为核函数的情况下,参数变化对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能力的影响,针对传统惩罚系数和核系数寻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显微镜”理论,实例检验证明,该方法提高了寻优的速度和准确率,加上模拟退火算法的有效配合,为后续的建模和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以松花江水为冷却介质,实验研究了板式换热器污垢特性,通过所搭建的实验系统有选择性的测量了对污垢形成影响较大的几个水质参数: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硬度、碱度、氯离子、化学需氧量、铁离子浓度、细菌总数,以及运行工况、污垢热阻等参数,获得一组典型水质的污垢数据。以该水质参数为自变量,以污垢热阻为因变量,分别基于偏最小二乘算法、支持向量回归机,对板式换热器污垢特性进行了预测建模,并分析了各水质参数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预测精度都能控制在10%以内,满足工程要求,由此证明,从循环冷却水水质角度来预测换热器污垢特性是合理可行的,从而也为今后在已知水质条件下设计冷却水系统提前预知污垢特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预测结果的对比表明,SVR (support vector machine)方法优于PLS (partial least squares algorithm)方法,建议采用SVR方法对板式换热器污垢特性建模和预测研究;通过逐一删除水质参数项的方式,讨论了各水质参数对预测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水质参数的删除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也降低了测量成本。以人工配置的硬水为冷却介质,来模拟析晶垢,实验研究了光管换热器析晶污垢特性,测得温度、污垢热阻等参数,获得了一组同一实验管的两个运行周期的污垢数据。以出、入口温度,壁温等为自变量,以污垢热阻为因变量,分别搭建了PLS预测方程和SVR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预测精度皆满足工程要求,皆可用于光管析晶垢的预测研究;相对来说,环境温度等参数的获得比较容易,而且节省人力和物力,由温度等参数推测污垢热阻值可实现换热设备污垢热阻的在线监测。同时,采用完全相同的两根不锈钢弧线管,通过向工质中加入MgO微粒的方式来模拟颗粒污垢,分流速恒定、可变两种情况,实验研究了弧线管换热器颗粒污垢特性,并分别搭建了SVR预测模型。通过对比,结果表明:当流速等影响换热器污垢热阻的主要因素由常量变成变量,随时间而变化时,应该对预测模型做出修改,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将类心向量理论引入燃煤结渣特性预测研究,该方法在准确预测混煤的结渣倾向性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了混煤掺烧比例的问题;基于模糊集理论,提出了模糊关联系数,构造了模糊相对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换热设备结渣特性模式识别算法,预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为换热设备结渣特性模式识别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对传统模式识别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将Vague集理论引入燃煤锅炉结渣评判中,同时,采用一种新的计算相似度的方法—距离意义下相似度量—计算Vague集的相似度,评判结果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不但如此,此方法所得数据结果能够使现场运行人员比较容易地得出当前运行锅炉的结渣状况,从而消除了干扰因素的影响;基于RBF (radial basis function)网络建立了锅炉结渣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所建RBF模型的评判准确率高于常规的BP网络,而且避免了局部极小点问题;利用非线性支持向量回归机方法对燃煤结渣特性进行了有效预测,该方法不但预测精度高,而且该方法最为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利用小样本进行训练学习,解决了多维向量空间下的模式识别问题。为了对各种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在采用相同的已知样本训练后,对同组测试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评判准确率最高的是RBF、SVR、FRW (fuzzy relative weight)及Vague集模型,其次是PLS方法,准确率最低的为类心向量法。基于煤灰的化学分析成分及Elman网络搭建了煤灰软化温度预测模型,所搭建的Elman灰熔点预测模型能够较好的完成对某热电厂煤灰熔点的预测,而且较BP (Back-Propagation network)网络方法,精确度更高。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找到对煤灰灰熔点起主要作用的八种灰成分

刘淑娟[6](2011)在《锅炉燃烧稳定性判别方法》文中认为在此建立锅炉燃烧稳定性模糊评判模型并对建立的锅炉燃烧稳定性模糊评判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指导运行人员进行正确的操作,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毕武林[7](2010)在《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确判断燃烧的稳定性,以便及时合理的进行燃烧调整直接关系到整个锅炉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然而传统的锅炉测试技术在燃烧调整时只能测试锅炉的效率,并没有直接反映燃烧稳定程度的定量指标,同时传统的火焰检测装置只能检测燃烧火焰的有无和临界火焰,一般也难以对燃烧的稳定性程度做出准确判断,对于指导投油稳燃作用不大,容易贻误投油时机造成燃烧事故,或在燃烧稳定时投油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燃烧稳定性的综合评判模型准确的预测和诊断燃烧稳定程度对于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煤粉气流着火方式的分析,认为两邻角射流在相交前卷吸的热量如果能满足煤粉气流着火所需的热量,着火方式为卷吸着火,否则为邻角点燃。结合煤粉空气射流的流动特征,估算出了炉内邻角射流混合边界,基于射流初始条件建立了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以着火距离作为稳定性指标,分析了煤质参数、一次风速、一次风温、煤粉浓度和负荷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另外,通过对稳定燃烧阶段和不稳定燃烧至熄火阶段燃烧状态参数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燃烧状态变化后,炉膛区域温度、炉膛负压、烟气含氧量、飞灰含碳量和火焰图像信息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基于不同燃烧状态参数建立了燃烧诊断子模型。燃烧诊断子模型的输出与燃烧标准状况比较,从而判断燃烧的稳定性。综合预测模型和各燃烧诊断子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模型既能反映理论分析结果,又能反映积累的运行经验,大大减小误判率。综合评判模型输出为燃烧稳定性系数,将燃烧与燃烧的稳定性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研究,而不是传统的方法,认为燃烧在瞬间完成并稳定,燃烧状态只有稳定、不稳定或熄火状态。

刘洁[8](2010)在《一种基于炉膛压力分析的燃烧特征信号提取方法》文中指出受机组参与一次调频和煤质变化影响,大型机组锅炉炉膛压力波动剧烈,同时大量的运行经验表明现场许多故障都会使炉膛压力发生变化,炉膛压力是反映燃烧状态的重要特征信号之一。采用机理分析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炉膛压力与锅炉燃料量,通风量之间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在机组多个负荷点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后,求取燃烧扰动对炉膛压力的传递函数并对其进行频域特性分析发现:对象呈现带通滤波特性,并且燃烧扰动的主要频率分布在其通带内,控制系统本身难以直接对燃烧扰动进行有效地抑制。通过对现场信号数据分析发现炉膛压力信号和燃料量信号存在明显相关性,此信号可用于燃烧优化控制及故障诊断。

张传名[9](2009)在《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燃烧特性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煤浆作为一种代油洁净液体燃料,已在我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代油、节能和环保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也将面临紧张的供应状况,特别是优质烟煤。而传统的水煤浆一般要求采用洗选精煤制备,这一方面限制了制浆煤种来源,另一方面提高了水煤浆的生产成本,使水煤浆在更大行业范围和领域内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采用原煤或低品位燃料制备浆体燃料开始受到人们关注。燃料特性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它的成浆特性和燃烧特性,本文结合汕头万丰热电厂220t/h燃油设计锅炉改烧水煤浆项目,对低品位燃料在成浆特性、流变特性、燃烧特性、结渣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首先在实验室对低挥发分煤的成浆特性和流变特性进行了详细试验研究,利用已有的4种添加剂,在浓度为65%-66%范围时,低挥发分水煤浆粘度基本上能控制在1000Pa.s以下;MF型添加剂效果最好,最大成浆浓度可以达到66.49%。低挥发分水煤浆的流变特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剪切变稀”,属于假塑性流体。热重和卧式炉试验表明几种低品位燃料燃烧过程相似,炉内燃烧温度比较接近;低挥发分水煤浆和潞安煤泥水煤浆的着火温度高于大同烟煤水煤浆,综合燃烧性能以及燃烧前期的反应能力也比后者差。大同烟煤石油焦5比5混浆的燃烧特性和大同烟煤水煤浆接近;低挥发分水煤浆的结渣不严重而潞安煤泥水煤浆和大同烟煤石油焦5比5混浆相对较为严重。接着针对220t/h燃油设计锅炉进行改烧水煤浆的设计,对改造中存在的难点和低品位水煤浆燃烧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创新性提出了带预燃室非对称水煤浆燃烧器。燃烧试验表明改造是成功的,低挥发分水煤浆在炉内燃烧稳定,锅炉各种参数能达到设计要求并满足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在缺氧的情况下,燃烧效率和锅炉效率分别达到97%和89%。排烟SO2浓度与燃油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NOx排放也在较低的水平。利用硅碳棒对炉内燃烧区域结渣过程进行研究,并对结渣棒上的灰渣进行XRD图谱和SEM分析研究,结合单一煤灰成分结渣指标、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模型以及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结渣特性综合模型进行结渣预测,表明低挥发分水煤浆属中轻结渣,预测结果与结渣特性试验结果相吻合。最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了220t/h锅炉水煤浆燃烧过程和污染物排放规律,获得了不同负荷以及高、中、低三种挥发分水煤浆的炉内流场分布、温度场分布、气氛场分布等规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运行情况,和实验数据验证吻合较好,对水煤浆锅炉的燃烧调整试验和优化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低品位水煤浆(低挥发分水煤浆、煤泥水煤浆、烟煤和石油焦混浆)成浆特性理想,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能在锅炉上温度稳定着火和燃烧,满足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研究开发并在燃油锅炉上应用低品位水煤浆是可行性,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崔永乐,苏杰,连倩[10](2009)在《D-S证据理论在燃烧稳定性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根据煤粉着火稳燃机理,对影响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信息融合的角度出发,利用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D-S证据理论建立燃烧稳定性评判模型,并利用现场72h内的运行数据对评判模型进行测评。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对燃烧稳定性进行评判。

二、锅炉燃烧稳定性评判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锅炉燃烧稳定性评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支持向量机煤灰熔融特性及低温受热面积灰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锅炉受热面结渣和积灰的机理
        1.1.2 锅炉受热面污染在线监测的意义
        1.1.3 目前电厂吹灰的手段
    1.2 结渣和积灰的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煤灰熔融特性研究现状
        1.3.2 积灰结渣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支持向量机与智能优化算法
    2.1 支持向量机的背景与发展
    2.2 支持向量分类机
        2.2.1 最优分类超平面
        2.2.2 线性支持向量分类机
        2.2.3 核函数的分类
    2.3 支持向量回归机
        2.3.1 损失函数
        2.3.2 支持向量线性回归机
        2.3.3 支持向量非线性回归机
    2.4 灰狼算法
        2.4.1 灰狼算法的产生
        2.4.2 灰狼算法原理
        2.4.3 灰狼算法计算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灰熔融特性的研究
    3.1 基于煤种的沾污特性的判断
        3.1.1 实验煤样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3.1.2 实验煤样的煤灰成分和灰熔点
        3.1.3 判断煤质结渣倾向的不同方法
    3.2 不同硫酸盐添加剂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3.2.1 添加不同含量CaSO_4对煤灰熔点的影响
        3.2.2 添加不同含量Na_2SO_4对煤灰熔点的影响
    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灰熔点预测
        3.3.1 煤样灰熔点数据样本
        3.3.2 预测模型的建立
        3.3.3 预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受热面积灰监测的研究
    4.1. 锅炉低温受热面积灰监测建立
        4.1.1 受热面积灰程度参数选取
        4.1.2 受热面换热量数值的获取
    4.2 省煤器模型建立与验证
        4.2.1 输入量选取
        4.2.2 数据的采集与筛选
        4.2.3 两种不同寻优算法的准确度对比
        4.2.4 模型的验证
    4.3 低温过热器模型建立与验证
        4.3.1 输入量选取
        4.3.2 数据的采集与筛选
        4.3.3 两种不同寻优算法的准确度对比
        4.3.4 模型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的必要性
        1.1.2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的可行性
    1.2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研究内容
    1.3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研究现状
        1.3.1 基于燃烧调整试验的锅炉燃烧优化
        1.3.2 基于数值模拟的锅炉燃烧优化
        1.3.3 基于数据挖掘的锅炉燃烧优化
        1.3.4 基于计算智能的锅炉燃烧优化
        1.3.5 基于闭环反馈控制的锅炉燃烧优化
    1.4 电站锅炉燃烧状态诊断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电站锅炉炉膛参数测量方法
    2.1 引言
    2.2 锅炉炉膛参数对炉膛燃烧的影响
        2.2.1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2.2.2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2.2.3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运行寿命的影响
        2.2.4 锅炉炉膛参数相互间的制约关系
    2.3 电站锅炉炉膛参数测量
        2.3.1 炉膛温度场测量
        2.3.2 炉膛氧量测量
        2.3.3 炉膛CO浓度测量
    2.4 基于激光光谱的炉膛参数测量方法
        2.4.1 TDLAS测量原理
        2.4.2 基于TDLAS的炉膛参数测量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角切圆燃煤锅炉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
    3.1 引言
    3.2 炉膛温度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3.2.1 炉膛温度场分布不均导致的问题
        3.2.2 炉膛温度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3.3 基于模糊自整定PID的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
        3.3.1 四角切圆锅炉炉膛温度场分布不均问题
        3.3.2 四角切圆锅炉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系统
        3.3.3 炉膛截面温度场中心的计算
        3.3.4 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修正量的计算
        3.3.5 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策略试验及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
    4.1 引言
    4.2 案例推理
    4.3 机组运行稳态工况检测
    4.4 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系统
        4.4.1 系统构成
        4.4.2 案例库的建立
        4.4.3 在线优化与案例库的维护
        4.4.4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炉膛参数场测量的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评判
    5.1 引言
    5.2 基于炉膛参数测量的锅炉燃烧状态模糊综合评判
        5.2.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5.2.2 炉膛参数测量图像处理
        5.2.3 应用实例分析
    5.3 基于炉膛参数测量和支持向量机的锅炉燃烧状态评判
        5.3.1 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
        5.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锅炉燃烧状态评判系统
        5.3.3 实例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炉膛参数场测量和支持向量机的电站锅炉燃烧状况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炉膛参数场及其测量手段
    1.1锅炉燃烧状况评价的关键参数
    1.2关键炉膛参数测量手段
2基于SVM的燃烧状况评价
    2.1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
    2.2基于SVM的锅炉燃烧状态评价系统
3实例分析
4结束语

(4)直流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模型及着火稳定性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烧稳定性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燃烧稳定性指数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煤质的燃烧稳定性指数
        1.3.2 基于燃烧过程参数的燃烧稳定性指数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粉着火的理论研究
    2.1 煤粉的着火方式
    2.2 煤粉的燃烧工况
    2.3 煤焦燃烧速度
        2.3.1 质量作用定律
        2.3.2 煤焦的反应级数
        2.3.3 煤焦的燃烧速度
    2.4 煤焦的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
        2.4.1 煤焦燃烧动力学参数的研究现状
        2.4.2 煤焦燃烧动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
    2.5 挥发分的析出燃烧
    2.6 煤粉着火模型的研究现状
        2.6.1 煤粉颗粒群着火模型的研究
        2.6.2 煤粉射流着火模型的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粉燃烧当量直径的数值研究
    3.1 煤粉粒度与分布的表示方法
    3.2 焦炭的单一粒径
        3.2.1 焦炭等燃烧速度当量直径
        3.2.2 焦炭等燃尽率当量直径
        3.2.3 煤粉燃尽率与当量直径的计算流程图
    3.3 煤粉燃烧当量直径的计算实例
        3.3.1 计算对象
        3.3.2 过量空气系数变化时不同当量直径的燃烧过程计算
        3.3.3 燃烧特性指数变化时不同当量直径的燃烧过程计算
        3.3.4 煤粉均匀系数变化时不同当量直径的燃烧过程计算
        3.3.5 煤粉细度变化时不同当量直径的燃烧过程计算
        3.3.6 燃烧终了气流温度变化时不同当量直径的燃烧过程计算
        3.3.7 燃尽率的相对误差及平均方差
        3.3.8 当量直径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流辐射条件下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数学模型
    4.1 四角切圆锅炉煤粉射流的物理模型
    4.2 煤粉射流的流动特性
        4.2.1 煤粉射流的轴心速度
        4.2.2 煤粉射流的卷吸规律
        4.2.3 煤粉射流的密度修正
        4.2.4 煤粉射流的氧质量浓度
        4.2.5 一次风与二次风的混合特性
    4.3 煤粉射流内煤粉颗粒群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
        4.3.1 煤粉射流的辐射传热量
        4.3.2 煤焦的氧化释热量
        4.3.3 挥发分燃烧释热
    4.4 煤粉射流内气体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
        4.4.1 一次风射流卷吸的热量
        4.4.2 煤粉颗粒群与射流内气体的对流换热
        4.4.3 二次风混入煤粉射流中的热量
    4.5 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模型的建立
        4.5.1 煤粉颗粒直径的变化方程
        4.5.2 煤粉颗粒的热量平衡方程
        4.5.3 煤粉射流中氧质量的平衡方程
        4.5.4 射流内气体的热量平衡方程
    4.6 煤粉射流着火与熄火的判据
        4.6.1 煤粉着火判据
        4.6.2 煤粉射流稳定着火判据
        4.6.3 煤粉射流熄火判据
    4.7 煤粉着火距离的数值计算
        4.7.1 计算方法与计算流程图
        4.7.2 计算对象与条件
        4.7.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着火稳定性指数的研究
    5.1 着火稳定性指数的建立
    5.2 着火稳定性指数的计算流程与计算实例
        5.2.1 着火稳定性指数的计算方法与流程
        5.2.2 计算对象
        5.2.3 负荷变化时着火稳定性数值研究
        5.2.4 挥发分变化时着火稳定性数值研究
        5.2.5 一次风率变化时着火稳定性数值研究
        5.2.6 着火稳定性指数的定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B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附录 C 着火距离数学模型程序

(5)换热装备污垢特性规律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换热器的污垢分类
        1.2.1 气侧污垢
        1.2.2 水侧污垢
    1.3 换热器污垢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换热器结渣特性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换热设备水侧污垢特性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
    2.1 板式换热器实验系统
        2.1.1 实验系统
        2.1.2 水质参数测量
        2.1.3 实验数据
    2.2 管式换热器实验系统
        2.2.1 实验系统
        2.2.2 测量模型
        2.2.3 实验数据
第3章 换热器液侧污垢特性智能预测方法研究
    3.1 板式换热器污垢特性智能预测方法研究
        3.1.1 基于PLS的板式换热器污垢特性预测
        3.1.2 基于SVM的板式换热器污垢特性预测
        3.1.3 预测方法的对比
    3.2 管式换热器污垢特性智能预测方法研究
        3.2.1 光管析晶垢预测研究
        3.2.2 弧线管颗粒污垢预测研究
        3.2.3 结论
    3.3 支持向量机预测系统
        3.3.1 软件及构成
        3.3.2 系统的功能
        3.3.3 系统运行说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锅炉结渣特性智能预测方法研究
    4.1 模式向量法
        4.1.1 模式向量
        4.1.2 类心向量的确定
        4.1.3 应用实例
    4.2 模糊相对权重理论
        4.2.1 模糊相对权重
        4.2.2 模糊相对权值预测模型的构造
        4.2.3 应用实例
    4.3 Vague集理论
        4.3.1 Vague集
        4.3.2 基于距离意义下的相似度量及应用
        4.3.3 基于对称模糊交互熵的相似度量及应用
    4.4 RBF网络方法
        4.4.1 RBF网络
        4.4.2 模型的建立
        4.4.3 模型的训练
        4.4.4 应用实例
    4.5 SVM方法
        4.5.1 模型的建立
        4.5.2 模型的训练
        4.5.3 评判及分析
        4.5.4 诸方法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灰软化温度建模与预测
    5.1 煤灰软化温度预测模型
    5.2 预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历

(6)锅炉燃烧稳定性判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3结论

(7)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电站锅炉燃烧监测与诊断概述
        1.2.1 电站锅炉燃烧监测概述
        1.2.2 煤粉燃烧诊断概述
    1.3 炉内燃烧仿真及诊断模型研究概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影响燃烧稳定性的因素与燃烧稳定性指标
    2.1 影响燃烧稳定性的因素
        2.1.1 运行参数
        2.1.2 结构参数
        2.1.3 煤质参数
    2.2 燃烧稳定性
        2.2.1 稳定性的数学定义
        2.2.2 燃烧稳定性的定义
    2.3 燃烧稳定性指标
        2.3.1 煤质特性有关的稳定性指标
        2.3.2 实际运行工况有关的稳定性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炉内煤粉空气射流的流动特性
    3.1 射流初始段长度
    3.2 射流扩展角
    3.3 射流轴线速度
    3.4 射流的半宽
    3.5 射流沿轴向流动时间
    3.6 射流卷吸量
    3.7 煤粉空气射流流动特性修正
        3.7.1 低浓度煤粉空气射流修正
        3.7.2 高浓度煤粉空气射流的修正
        3.7.3 煤粉空气射流非等温修正
    3.8 炉内实际切圆直径影响因素及数学模型
        3.8.1 炉内实际切圆直径的影响因素
        3.8.2 炉内实际切圆直径的数学模型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粉气流着火燃烧过程及其数学模型
    4.1 煤粉气流的着火燃烧过程
        4.1.1 煤粉气流着火前热力准备阶段
        4.1.2 煤粉的热解
        4.1.3 煤粉气流的着火
        4.1.4 煤粉气流的燃烧及燃尽
    4.2 煤粉着火燃烧的数学模型
        4.2.1 煤粉热解模型
        4.2.2 碳燃烧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射流初始参数的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
    5.1 煤粉气流的着火方式
    5.2 射流混合边界估算
        5.2.1 射流混合模型
        5.2.2 射流混合边界估算
    5.3 着火距离计算模型
        5.3.1 卷吸着火距离计算
        5.3.2 邻角点燃着火距离计算
    5.4 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在线修正方法
    5.5 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验证
        5.5.1 煤粉气流着火距离计算流程
        5.5.2 煤粉浓度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5.3 一次风速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5.4 一次风初始温度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5.5 煤质变化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5.6 负荷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燃烧状态参数与燃烧稳定性诊断
    6.1 燃烧区域温度与燃烧诊断
        6.1.1 燃烧区域温度在线监测系统
        6.1.2 炉膛截面平均温度与燃烧稳定性关系分析
        6.1.3 基于炉膛截面平均温度的燃烧诊断
    6.2 烟气氧量与燃烧诊断
        6.2.1 烟气含氧量在线监测系统
        6.2.2 烟气含氧量与燃烧稳定性关系分析
        6.2.3 基于烟气含氧量的燃烧诊断
    6.3 飞灰含碳量与燃烧诊断
        6.3.1 飞灰含碳量在线监测系统
        6.3.2 飞灰含碳量与燃烧稳定性的关系分析
        6.3.3 基于飞灰含碳量的燃烧诊断
    6.4 炉膛压力与燃烧诊断
        6.4.1 炉膛负压与燃烧稳定性关系分析
        6.4.2 基于炉膛负压的燃烧诊断
    6.5 火焰图像与燃烧诊断
        6.5.1 火焰图像特征量与燃烧稳定性关系分析
        6.5.2 基于火焰特征信息的燃烧诊断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燃烧稳定性的综合评判模型
    7.1 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系统
    7.2 BP 神经网络的原理
    7.3 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
        7.3.1 BP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7.3.2 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的结构
    7.4 综合评判模型的仿真
        7.4.1 训练样本的获取
        7.4.2 训练样本的预处理
        7.4.3 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1 参加的科研项目
    2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符号说明
附录 C:程序说明

(8)一种基于炉膛压力分析的燃烧特征信号提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
    1.2 相关研究领域及其发展现状
        1.2.1 燃烧状态监测的研究现状
        1.2.2 反映燃烧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3 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炉膛压力基本模型的建立
    2.1 炉膛压力的动态特性及其求取方法
        2.1.1 过程控制系统建模的两个基本方法
        2.1.2 炉膛压力系统的控制任务
        2.1.3 炉膛压力系统对象特性
        2.1.4 炉膛压力的调节方式
    2.2 炉膛压力动态模型的建立
        2.2.1 机理分析方法
        2.2.2 基本模型的建立
        2.2.3 模型的线性化及参数求取
    2.3 基于MATLAB 分析的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炉膛压力的特征信号提取
    3.1 燃烧稳定性因素分析
        3.1.1 影响炉内燃烧的因素
        3.1.1.1 煤质
        3.1.1.2 煤粉浓度
        3.1.1.3 锅炉负荷
        3.1.1.4 一、二次风的配合
        3.1.1.5 一次风温与风速
        3.1.2 反映燃烧稳定性的因素
        3.1.2.1 炉膛压力
        3.1.2.2 火检信号
    3.2 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原理
        3.2.1 傅里叶变换
        3.2.2 频谱分析的相关原理
        3.2.3 滤波器原理
    3.3 炉膛压力系统的频域特性分析
        3.3.1 炉膛压力闭环控制特性分析
        3.3.2 燃烧扰动信号频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 数据分析过程
    4.2 相关分析的基本理论
        4.2.1 相关系数
        4.2.2 自相关函数
        4.2.3 互相关函数
    4.3 炉膛压力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燃烧特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搞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能源结构特点
        1.1.2 我国石油生产和供应现状
    1.2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现状
    1.3 水煤浆制备技术
        1.3.1 水煤浆制备技术和工艺
        1.3.2 水煤浆添加剂技术
        1.3.3 水煤浆品种及质量规范
    1.4 水煤浆燃烧技术
        1.4.1 水煤浆燃烧特点
        1.4.2 水煤浆燃烧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1.5 低品位水煤浆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特性和流变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燃料特性
        2.2.1 燃料成分分析
        2.2.2 燃料粒度分布
    2.3 水煤浆制备方法和测试仪器
        2.3.1 电动搅拌干法制浆
        2.3.2 定粘浓度定义
        2.3.3 测试仪器及测量方法
    2.4 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特性研究
        2.4.1 水煤浆的粘温特性
        2.4.2 浓度对粘度的影响
        2.4.3 添加剂对粘度的影响
    2.5 低品位水煤浆的流变性及流变方程
        2.5.1 低品位水煤浆的流变特征
        2.5.2 基于幂律模型的流变方程
    2.6 低品位水煤浆稳定性试验研究
        2.6.1 静态稳定性测量方法
        2.6.2 倒置法研究水煤浆稳定性
    2.7 本章小结
3 低品位水煤浆热重试验和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仪器及方法
        3.2.1 热天平工作原理及系统
        3.2.2 TGA/SDTA851热重分析仪及实验方法
        3.2.3 实验样品成分特征
        3.2.4 TG-DTG分析方法
    3.3 非等温热重试验研究
        3.3.1 不同水煤浆燃料的TG-DTG曲线
        3.3.2 不同升温速率的热重分析
        3.3.3 水焦浆(石油焦水浆)的热重分析
    3.4 基于热分析的着火和燃尽特性指数
        3.4.1 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和可燃性指数
        3.4.2 低品位水煤浆燃烧特性分析
        3.4.3 水焦浆燃烧特性分析
    3.5 低品位水煤浆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
        3.5.1 动力学研究方法
        3.5.2 Coats-Redfern法求解方程
        3.5.3 低品位水煤浆燃烧动力学参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低品位水煤浆卧式炉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4.1 3.2MW燃烧试验装置及系统
        4.1.1 卧式炉及烟风系统
        4.1.2 燃烧器及喷嘴
        4.1.3 炉前供浆系统
    4.2 试验燃料和工况
        4.2.1 燃料特性及制备方法
        4.2.2 试验工况
    4.3 煤浆燃烧试验全系统运行参数分析
    4.4 低品位水煤浆悬浮燃烧特性研究
        4.4.1 炉膛轴向及径向温度场分布特征
        4.4.2 炉内燃烧气氛分布特征
        4.4.3 燃烧效率计算
    4.5 燃烧过程含碳颗粒的分布规律及形态特征
        4.5.1 沿轴向颗粒含碳量分布
        4.5.2 颗粒形态变化的SEM分析
    4.6 低品位水煤浆在筒形炉内灰渣沉积特性
        4.6.1 硅碳棒研究结渣方法
        4.6.2 燃烧过程结渣的外貌特征
        4.6.3 灰渣沉积量和沉积速率的计算
    4.7 低品位水煤浆火焰黑度的测量及分布研究
        4.7.1 火焰黑度的测量原理
        4.7.2 卧式炉内火焰黑度分布规律
    4.8 低品位水煤浆污染物排放特性
        4.8.1 不同燃料气态污染物排放特征
        4.8.2 不同燃料粉尘排放浓度
    4.9 本章小结
5 220t/h燃油锅炉改烧水煤浆关键技术研究
    5.1 220t/h(1#炉)燃油锅炉介绍
    5.2 改造原则和技术难点
        5.2.1 油炉改造原则和技术要求
        5.2.2 油炉改烧水煤浆技术难点
    5.3 锅炉本体改造关键技术
        5.3.1 炉膛及水冷壁
        5.3.2 非对称射流水煤浆燃烧器
        5.3.3 撞击式水煤浆雾化喷嘴
        5.3.4 受热面改造及防尘、防磨
    5.4 出渣除尘和辅机系统
        5.4.1 出渣方法和装置
        5.4.2 飞灰浓度估算及除尘器选择
        5.4.3 主要辅机改造
        5.4.4 锅炉范围其他部件改造
    5.5 低品位燃料热力计算结果
        5.5.1 燃料特性
        5.5.2 热力计算结果分析讨论
    5.6 水煤浆系统研究
        5.6.1 港口储存和罐车运输
        5.6.2 厂区水煤浆卸贮运系统
        5.6.3 炉前水煤浆供浆系统
    5.7 本章小结
6 低挥发分水煤浆在220t/h锅炉上的燃烧试验
    6.1 试验工况及燃料特性
        6.1.1 试验工况
        6.1.2 燃料成分
        6.1.3 粒度、粘度和稳定性
    6.2 水煤浆燃烧调试方法和内容
        6.2.1 调整试验方法
        6.2.2 测试内容和方法
    6.3 锅炉燃油调试和试验结果
        6.3.1 燃料和工况
        6.3.2 锅炉燃油时主要运行参数
        6.3.3 炉内温度场分布
        6.3.4 热效率测定与计算
        6.3.5 油燃烧烟气排放测试结果
    6.4 锅炉燃水煤浆调试和试验结果
        6.4.1 水煤浆点火过程
        6.4.2 浆枪位置和雾化蒸汽参数
        6.4.3 不同燃浆工况锅炉主要运行参数
        6.4.4 燃烧效率和锅炉效率计算
    6.5 燃浆燃烧器出口及炉膛温度分布
        6.5.1 燃烧器喷口温度分布
        6.5.2 炉膛燃烧区域及炉膛出口温度分布
    6.6 水煤浆燃烧火焰黑度测量与计算
        6.6.1 黑度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6.6.2 220t/h锅炉水煤浆燃烧火焰黑度
    6.7 低挥发分水煤浆燃烧排烟成分及污染物
    6.8 本章小结
7 低挥发分水煤浆灰渣沉积和结渣特性的研究
    7.1 引言
    7.2 试验设备、内容和方法
        7.2.1 试验设备
        7.2.2 试验内容
        7.2.3 试验方法
        7.2.4 试验工况
    7.3 煤灰成分预测结渣特性
        7.3.1 水煤浆灰成分分析
        7.3.2 煤灰成分预测方法
        7.3.3 基于煤灰成分的预测结果
    7.4 锅炉燃烧区域灰渣沉积动态过程研究
        7.4.1 硅碳棒结渣观察分析
        7.4.2 燃烧区域灰渣沉积量和沉积速率
    7.5 XRD与SEM辅助结渣特性分析研究
        7.5.1 XRD辅助结渣特性分析研究
        7.5.2 SEM辅助结渣特性分析研究
    7.6 基于模糊数学的结渣评判模型及预测
        7.6.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7.6.2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7.7 基于属性和联系数学的结渣综合评判模型及预测
        7.7.1 结渣综合评别模型
        7.7.2 模型应用及预测结果
    7.8 本章小结
8 220t/h锅炉水煤浆燃烧CFD数值模拟
    8.1 模拟对象和条件
        8.1.1 锅炉和燃烧器简介
        8.1.2 燃烧器配风
        8.1.3 燃料特性和计算工况
    8.2 网格划分和计算方法
        8.2.1 炉膛建模
        8.2.2 网格划分
        8.2.3 计算方法
        8.2.4 软件介绍
    8.3 燃烧数值计算模型
        8.3.1 湍流模型
        8.3.2 燃烧模型
        8.3.3 热辐射模型
        8.3.4 离散相模型
        8.3.5 NO_x生成模型
    8.4 低挥发分水煤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8.4.1 炉膛温度、气氛及速度分布
        8.4.2 一次风截面温度、气氛及速度分布
        8.4.5 二次风截面温度、气氛及速度分布
    8.5 变工况下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8.5.1 不同负荷下炉膛高度方向温度分布
        8.5.2 不同浆种下炉膛高度方向温度分布
    8.6 NO_x生成浓度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8.7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对比
    8.8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9.1 全文总结
        9.1.1 成浆和流变特性及稳定性研究
        9.1.2 热重分析及燃烧试验研究
        9.1.3 燃油设计锅炉改造技术及燃烧和结渣试验研究
        9.1.4 数值模拟计算
    9.2 本文创新之处
    9.3 不足之处和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锅炉燃烧稳定性评判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支持向量机煤灰熔融特性及低温受热面积灰监测[D]. 陈裕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2]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的研究[D]. 刘千.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1)
  • [3]基于炉膛参数场测量和支持向量机的电站锅炉燃烧状况评价[J]. 刘千,王东风,韩璞. 中国测试, 2015(09)
  • [4]直流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模型及着火稳定性指数研究[D]. 刘志丽.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5]换热装备污垢特性规律预测研究[D]. 文孝强. 华北电力大学, 2013(12)
  • [6]锅炉燃烧稳定性判别方法[J]. 刘淑娟. 民营科技, 2011(04)
  • [7]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D]. 毕武林.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6)
  • [8]一种基于炉膛压力分析的燃烧特征信号提取方法[D]. 刘洁.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 [9]低品位水煤浆成浆、燃烧特性研究及应用[D]. 张传名. 浙江大学, 2009(01)
  • [10]D-S证据理论在燃烧稳定性中的应用[J]. 崔永乐,苏杰,连倩.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09(06)

标签:;  ;  ;  ;  ;  

锅炉燃烧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