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锋暴雨论文_崔春光,胡伯威,王晓芳,李山山,周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梅雨锋暴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梅雨,暴雨,尺度,位能,动能,南岳,方程。

梅雨锋暴雨论文文献综述

崔春光,胡伯威,王晓芳,李山山,周文[1](2019)在《相当正压切变型梅雨锋暴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梅雨锋暴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主要的灾害天气,一直以来是气象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气象学家就关注并对梅雨锋暴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包括梅雨锋概念、结构、大尺度环流场、气候特征、多尺度特征及其形成的热力和动力机制等,为梅雨锋暴雨业务预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认识。本文主要概述了梅雨锋概念及其研究历程、重点详细阐述了相当正压型梅雨锋暴雨的结构、性质及其形成机理,总结了近年来造成梅雨锋暴雨的MCS的分类、结构特征及环境条件,地形对MCS的影响机理、MCS激发的动力机制等。(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9年05期)

张舒阳,闵锦忠[2](2018)在《2013年6月23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6月23日江淮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细网格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梅雨锋、高低空急流耦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中层短波槽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暴雨主要由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维持、合并造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高温高湿环境为暴雨提供水汽及热力条件。水汽及凝结潜热的诊断分析表明,高空槽的抽吸作用与潜热反馈的配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向中层输送水汽,使最大凝结发生在中层,加强低层的正涡度中心,二是向高层输送源源不断的热量,避免凝结潜热在中层堆积,有利于不稳定形势和上升运动的维持,从而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赵宇,裴昌春,赵光平,杨成芳[3](2018)在《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特征和触发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模拟资料,对2015年6月26—28日长江中下游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的组织特征和对流触发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线状MCS在发展初期表现为东西向雨带不断的"后部建立"以及随后对流单体的"列车效应";在发展成熟期,对流单体向东北—西南向发展,形成多个近乎平行的东北—西南向短雨带。呈现2种尺度的对流组织方式:新生对流单体沿着单个雨带向东北方向的"列车效应"和短雨带沿着线状M CS向东平流的"列车带"效应。2)低空急流的持续加强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性不稳定和对流有效位能,偏南暖湿气流在向东北推进的过程中,在风速辐合处被强迫抬升至自由对流高度,释放不稳定能量,触发对流。3)对流雨带内近地面向南的冷出流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的持续交汇和相互作用有利于新单体生成发展,使雨带得以维持。(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红莉,胡扬[4](2018)在《基于雷达资料同化的一次梅雨锋暴雨系统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引发的长江及江淮流域洪涝灾害是我国重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提高暴雨的监测、预测能力是国家减灾防灾的重大需求。梅雨锋是从晚春到初夏在东南亚地区出现的静止锋。梅雨锋是中国东部,台湾,韩国,日本乃至东部的重要水源,但有时也会造成严重的泥石流和洪水。因此,准确预测梅雨期降水的发生,强度和分布,了解其机理机制是有意义且重要的研究课题。受高空低槽和低空西南涡缓慢东移和低空切变线的影响,2014年长江流域梅雨期首场暴雨发生在7月4日-5日,雨带呈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符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梅雨期暴雨落区分布特征,分布多个强度大于100 mm的大暴雨中心,最大降水中心在安徽岳西297 mm。针对2014年7月4日-5日梅雨锋暴雨过程,采用逐时雨量变分订正雷达反射率因子后的同化数值模拟试验结果,研究此次梅雨锋暴雨系统初生发展、成熟以及衰亡机制。结果表明,变分订正后的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同化试验,较为成功地再现了暴雨关键区的地面累积降水分布及时间演变,模拟的降水分布演变特征与观测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相一致。大尺度天气系统的配置为随后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条件。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带的对流单体持续穿过暴雨关键区,是该地区大暴雨产生的原因。暴雨关键区上空低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剧烈的上升运动,以及充沛的水汽条件,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低空急流为暴雨系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能量,底层空气辐合增强,是暴雨关键区内降水持续且发展至最强的重要原因。成熟阶段,暴雨系统具有倾斜的垂直结构,关键区上空剧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最强降水的产生。降水衰亡阶段,不稳定能量减小,低空急流快速减弱,中低层层结趋于稳定,上升运动减弱,导致对流系统减弱消散。(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裴昌春,童华君,仇耀[5](2018)在《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特征和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 FNL 1°x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WRF模式模拟结果,对2015年6月26~28日发生在江淮流域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暴雨过程中,高低层具有梅雨锋暴雨典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副热带高压,梅雨锋,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等是此次大范围持续强降水重要影响系统。(2)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阶段存在两种不同尺度的组织化方式:一种是新生对流单体沿着每个雨带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回波列车",另一种是雨带沿着线状MCS向东移动的"雨带列车"。(3)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在向东北推进过程中,由于低层低θe空气堆的阻挡被强迫抬升至自由对流高度,释放不稳定能量,触发新对流;对流雨带内部对流发展旺盛处在近地层形成局地向南的偏冷出流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的持续交汇、相互作用,使得雨带后部不断有新单体生成,从而维持其发展。(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周梅,许洪泽[6](2018)在《2017年浙中梅雨锋暴雨多尺度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 1o×1o的FNL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2017年浙江中部梅汛期前后大尺度环流背景进行分析,同时对梅汛期3次强降水过程的梅雨锋水平与垂直结构对比、低层风场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进入梅汛期,贝湖长波脊发展及长久维持,带状分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有利于冷暖空气交汇于浙江一带,形成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强降水;在垂直方向上,高空西风急流的入口区右侧与低空急流核左前方相迭加,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明显,形成有利于梅雨维持和发展的动力条件;在850hPa,梅雨锋南侧的低空急流带中有多个中尺度急流核存在,强涡度值和降水与中尺度低空急流核的位置较吻合;3次强降水过程均具有正涡度带随时间东移的现象,揭示了梅雨锋区低值系统沿切变线东移的特点;第3次暴雨过程正涡度东移特点最明显,对流层低层的有利动力条件导致MCS的发展增强及强降水的出现;第2次暴雨过程正涡度东移特点不明显且强度较其它两次偏弱,反映出这次暴雨过程局地对流系统生成、发展产生;第2次过程的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风速明显较第1次和第3次偏小,但西风急流中心位置南移至30oN~35oN之间,正好位于梅雨锋区上空,补偿了因急流风速减小对高层辐散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沙莎,沈新勇,李小凡[7](2018)在《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的研究Ⅱ.实际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global precipitation estimates)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资料挑选出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个例,运用WRF中小尺度模式进行模拟,对模拟得到的高分辨率结果进行Barnes滤波,最后将滤波结果代入动能和位能方程中,目的是定量地分析各个尺度能量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暴雨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模式模拟的降水过程和强度与实况较为吻合,推导的能量方程适用于这次暴雨过程。叁种尺度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了各种跨尺度能量的相互作用。在整个暴雨过程中,跨尺度之间的斜压能量转换包括位能向动能的能量转换和动能向位能的能量转换。同尺度之间的斜压能量转换总是单向的,且量值较大,动能的强度主要靠位能向动能的能量转换来维持。斜压能量转换的多少影响着暴雨的强弱。大尺度斜压能量转换在中高层比较强,中尺度斜压能量转换在低层较强,尤以β中小尺度系统变化最为显著,β中小尺度系统扰动是影响暴雨强度的关键系统。风切变的大小影响各尺度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温度或位温梯度的大小影响各尺度位能之间的能量转换。位能与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主要与各尺度垂直速度和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关,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是各个尺度位能向动能转换的主要过程。(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沈新勇,沙莎,李小凡[8](2018)在《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的研究Ⅰ.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讨论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问题的开始部分。为了分析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从z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出发,把基本物理量分成大尺度背景场(>2000 km)、α中尺度(200~2000 km)和β中小尺度系统(<200 km)分量,利用滞弹性近似,推导了大尺度背景场、α中尺度和β中小尺度系统三个尺度的动能方程和位能方程。能量方程中包含了各尺度动能之间的转换、位能之间的转换以及动能和位能之间的转换。动能方程主要包括各尺度动能之间转换项、动能输送项、水平气压梯度力做功项、垂直方向扰动气压梯度力做功项、浮力做功项、地转偏向力分量做功项以及摩擦力做功项。位能方程主要包括各尺度位能之间转换项、位能输送项、浮力做功项以及非绝热加热做功项。其中浮力做功项为位能和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项,是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比较关键的能量转换项。关于将能量方程用于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并且诊断能量相互作用影响暴雨发展和消亡过程的物理机制等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给出。(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梅疏影,闵锦忠[9](2018)在《不同同化方案在一次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TOVS辐射率资料和GTS常规观测资料融合,通过不同化任何观测资料的控制试验、3DVAR同化试验和ETKF-3DVAR混合同化试验,对2013年7月4—5日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同化方案能够明显地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且有效改善了风场、温度场和相对湿度场等各个气象要素的初始场结构,而这些气象要素对于暴雨的预报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且混合同化方案对于中低层大气改进效果较为明显。在数值积分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同化方案的优势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徐双柱,陈静静,王青霞[10](2018)在《南岳山、庐山高山站风场对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的指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5—2013年6—7月南岳山、庐山高山站逐时风场观测资料、1990—2013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1°)、常规探空资料以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分析南岳山、庐山高山站风演变对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的指示作用。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主要有两种类型天气形势,其共同点在中低层都存在有较强的偏南风急流,暴雨强弱与低空急流强弱相对应;南岳山、庐山逐小时风观测资料可以完整展现低空偏南风急流的演变,当南岳山偏南风显着增大到12 m·s-1以上,庐山偏南风显着增大到8 m·s-1以上,对应长江流域出现区域性暴雨过程;南岳山、庐山逐小时偏南风连续3 h维持不同大小与梅雨锋雨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有2~8 h的预报提前量,为预报员进行暴雨落区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8年03期)

梅雨锋暴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6月23日江淮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细网格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梅雨锋、高低空急流耦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中层短波槽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暴雨主要由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维持、合并造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高温高湿环境为暴雨提供水汽及热力条件。水汽及凝结潜热的诊断分析表明,高空槽的抽吸作用与潜热反馈的配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向中层输送水汽,使最大凝结发生在中层,加强低层的正涡度中心,二是向高层输送源源不断的热量,避免凝结潜热在中层堆积,有利于不稳定形势和上升运动的维持,从而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梅雨锋暴雨论文参考文献

[1].崔春光,胡伯威,王晓芳,李山山,周文.相当正压切变型梅雨锋暴雨研究进展[J].暴雨灾害.2019

[2].张舒阳,闵锦忠.2013年6月23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机制[J].气象科学.2018

[3].赵宇,裴昌春,赵光平,杨成芳.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特征和触发条件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8

[4].李红莉,胡扬.基于雷达资料同化的一次梅雨锋暴雨系统演变特征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5].裴昌春,童华君,仇耀.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观测特征和数值模拟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6].周梅,许洪泽.2017年浙中梅雨锋暴雨多尺度结构特征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7].沙莎,沈新勇,李小凡.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的研究Ⅱ.实际应用[J].大气科学.2018

[8].沈新勇,沙莎,李小凡.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的研究Ⅰ.理论分析[J].大气科学.2018

[9].梅疏影,闵锦忠.不同同化方案在一次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气象科学.2018

[10].徐双柱,陈静静,王青霞.南岳山、庐山高山站风场对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的指示作用[J].暴雨灾害.2018

论文知识图

年江苏典型梅雨锋(a)和非典型梅雨锋...梅雨锋暴雨中β中尺度暴雨系统涡...典型梅雨锋暴雨系统物理概念模...是淮南观测点2009年7月7日梅雨锋暴梅雨锋暴雨中β中尺度暴雨天气系...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标签:;  ;  ;  ;  ;  ;  ;  

梅雨锋暴雨论文_崔春光,胡伯威,王晓芳,李山山,周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