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失业论文_龙琼,曹国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型失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识型,产业结构,大学生就业,单位制,原因,高校,教育性。

知识型失业论文文献综述

龙琼,曹国辉[1](2016)在《“知识型失业”的现状、归因及其化解策略——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知识型失业"现象也愈演愈烈。运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供求理论、职业搜寻理论等理论知识,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知识型失业"的归因。化解"知识型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改善大学生的供给质量、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等叁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龙琼,曹国辉,张谨帆,周昭明[2](2014)在《2004-2014年“知识型失业”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型失业"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发展视角,而且具有教育学的专业视角。但目前"知识型失业"概念模糊、现状不明,导致"知识型失业"沦为研究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知识型失业现象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教育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相关政策或制度不完善、高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个体因素等是造成非自愿性知识型失业的主要原因。对策大体从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企事业用人单位和个体四个主体进行汇总归纳,部分对策存在执行主体不明或可执行性不强的问题。近十年来,知识型失业研究的文献总量急增,研究人员构成扩大,研究视角日益深细、多样,对策日趋理性、可行;但总体未能突破教育经济学的思维窠臼,全球比较的视野、知识经济发展的视野有待加强。(本文来源于《现代大学教育》期刊2014年06期)

陈敏[3](2011)在《中国知识型失业基本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凸显了体制转型的失谐,其成因套用西方就业理论解释显得捉襟见肘;而仅仅归因于政府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制度缺失或归因于高等教育、社会中介、社会观念等因素也显得差强人意,它们虽重要但非主要。影响中国知识型失业的主要的变量,一是劳动用工制度或就业市场体制;二是工业化战略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因素。前者属于"生产关系"性质的因素,后者属于"生产力"性质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刘振起[4](2008)在《当前我国知识型失业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型失业是指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知识型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型失业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型劳动者。知识型失业在国际上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存在,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在我国知识型失业是随着高校扩招和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而逐步凸显出来的。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尤其是知识型人才的匮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在我国却出现了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昔日的天之骄子沦落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一方面社会发展急需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却有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出现知识型失业,这种反常现象使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和关注。知识型失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并对在校生的学习、我国公众的教育投资、高等教育的发展等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知识型失业性质、由来和现状的描述,揭示和分析知识型失业在我国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我国知识型失业的对策。这一研究,对治理和缓解当前我国知识型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引起我国知识型失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引起了失业人数的增加,对知识型劳动力就业造成巨大冲击;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导致人力资源的供需脱节,引发相对性知识型失业;人们对知识投资的心理预期提高,对工作岗位更加挑剔,造成部分知识型劳动者等待性失业;二元制经济结构及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加剧了知识型失业:产业结构对知识型失业的影响。缓解当前我国知识型失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知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16)

郑元凯[5](2007)在《浅析我国知识型失业的成因与治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知识型劳动力过剩”和“知识型失业”现象初步显露,之所以产生知识型失业,是因为教育资源的配置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我国产业结构水平低下等因素造成。当前,应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重视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发展,使教育资源的结构与空间分布趋于合理化,同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变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有效抑制并防止知识型失业。(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07年04期)

李长安[6](2006)在《知识型失业凸显我国产业结构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高知识群体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再度泛滥。在“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知识群体失业现象就显得尤为引人瞩目。    从国际经验来看,高知识群体失业的情况在各国几乎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而(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06-09-18)

石福刚[7](2006)在《知识型失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际劳工局的定义,知识失业是指受过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我国知识失业的成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引起了失业人数的增加,对知识分子就业造成巨大冲击。第二,人们对知识投资的心理预期提高,对工作岗位更加挑剔,造成部分知识型劳动力(本文来源于《西部论丛》期刊2006年01期)

宋爱忠[8](2003)在《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透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透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的论题,旨在通过对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寻求导致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解释。这一研究对处于“就业寒冬”中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化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可以确立起如下基本假设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要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各个领域必须能够协调发展,任何方面的不协调都会产生失衡,从而干扰、甚至阻碍整个进程的发展。然而,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社会常发生革命运动或社会乱局,常出现社会危机与社会变革,其实质都是该社会的各种力量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相互之间既合作又斗争,探索、选择现代化发展范式的过程。在此搏弈过程中,各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分汇成两大阵营:适应、推动现代化的方阵和基于自身的集团利益反现代化的方阵,这两种力量的搏弈导致了整个社会秩序的变动,并使这种变动中的社会秩序表现出协调或不协调的特征,并日益成为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体制性根源。知识型失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秩序变动背景下出现的社会问题之一,因此,它的出现与我国社会秩序变动的不协调不无关系。 而后,根据尽可能多的材料,在上述理论设定的指导下,在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内容: 一.知识型失业的由来、现状和类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历史回顾,揭示了中国高教就业制度改革背景下的知识型失业的由来;进而对其现状和类型进行了描述概括。二.在现状描述的基础上阐述知识型失业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指出,该问题的存在和严峻使得社会流动渠道不畅和社会不公加剧,日益成为社会危机潜在的爆发点。并会对在校生的学习、中国公众的教育投资、高等教育的发展等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WP=5>叁.对既有关于知识型失业的原因进行归总和阐发。指出,除了经济发展放缓和扩招推行等发展性因素的根源外,知识型失业更重要的是体制性因缘使然,并重点阐发了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分割和就业资源受限等体制性根源。这些大而言之都属于造致知识型失业的外部因素。四.在内部根据上,重点分析了现行高教单位制由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在大学生培养上的缺陷:独立法人主体缺位,自主性不强,发展动力不足,师资培育机制不够优良,管理错乱,与社会发展的脱节日益加剧,时至今日甚至成为“计划体制的最后一个堡垒”。这种单位制下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异变,导致功利主义教育、过度专业化教育、和模式化强制教育的盛行。结果培养出的大学生在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结构和价值取向上出现种种欠缺,进而成为影响其就业应对不足的重大因素,也是造致知识型失业的内在根据之一。五.分别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提出知识型失业的解决之道。要缓解甚至解决当下中国的知识型失业问题,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根本的是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转型,理顺各种关系。在建立统一、自由、有序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公平高效的社会发展环境的同时推进大学制度创新。具体讲就是改变现行的行政型管理,走学术型管理之路,重新确立“教授治校”的价值和制度,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的教学和科研组织,在此之上恢复教育的主体性、人文性和民主性,重建现代大学制度。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的产生尽管有许多原因,但根本上源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种种体制性不协调。首先,在知识型失业发生、严峻的外部条件上。传统计划社会体制下形成的具有利益自闭性的“公”性团体格局和体制的残存是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根源性因素。在就业资源的培育上,由于政治权力过于侵入社会,我们在人均丰厚的体制内资源日渐萎缩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抑制了体制外社会资源的足够壮大。其次,在造致知识型失业的内在根据——高等教育因素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处于计划体制的阴影下,其内部运作虽然自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变,但在根本制度上仍未打破单位的体制安排,与社会发展的脱节日益加剧。这种单位制下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异变,使得培养出的大学生出现种种自我的残缺,成为其就业困难的内在性因素。而无论是就业市场的分割还是就业资源发育的受限,还是单位制阴影的残存,背后都是我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基于利益集团搏弈基础上导致的体制不协调使然。要解决知识型失业,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深化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理顺和扭转种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和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知识型失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知识型失业"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发展视角,而且具有教育学的专业视角。但目前"知识型失业"概念模糊、现状不明,导致"知识型失业"沦为研究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的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新名词。知识型失业现象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教育深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相关政策或制度不完善、高校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个体因素等是造成非自愿性知识型失业的主要原因。对策大体从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企事业用人单位和个体四个主体进行汇总归纳,部分对策存在执行主体不明或可执行性不强的问题。近十年来,知识型失业研究的文献总量急增,研究人员构成扩大,研究视角日益深细、多样,对策日趋理性、可行;但总体未能突破教育经济学的思维窠臼,全球比较的视野、知识经济发展的视野有待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型失业论文参考文献

[1].龙琼,曹国辉.“知识型失业”的现状、归因及其化解策略——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6

[2].龙琼,曹国辉,张谨帆,周昭明.2004-2014年“知识型失业”研究综述[J].现代大学教育.2014

[3].陈敏.中国知识型失业基本原因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刘振起.当前我国知识型失业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8

[5].郑元凯.浅析我国知识型失业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7

[6].李长安.知识型失业凸显我国产业结构缺陷[N].上海证券报.2006

[7].石福刚.知识型失业[J].西部论丛.2006

[8].宋爱忠.当下中国知识型失业透视——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凯恩斯失业理论模型凯恩斯失业理论模型

标签:;  ;  ;  ;  ;  ;  ;  

知识型失业论文_龙琼,曹国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