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效应论文_杜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隧道,围岩,时空,深基坑,断面,应力。

开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杜磊[1](2019)在《基于城市岩体开挖爆破振动效应及安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爆破是城市岩体开挖施工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岩体开挖爆破过程中会对周围建筑物振动影响,因此做好爆破环节的安全控制尤为关键。主要围绕城市岩体开挖爆破产生的振动效应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岩体爆破振动效应的基本特点,结合不同爆破方式产生的爆破地震波特点等,探究应当采取的爆破安全控制措施,保障爆破施工安全。(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9年10期)

王勇胜[2](2019)在《深大调压井开挖爆破振动效应分析及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儿盖水电站大调压井在开挖过程中,针对爆破诱发的地震波对已开挖井壁及倒挂混凝土支护影响开展了安全监测工作,实时了解调压井不同部位的围岩变形和动态响应状况,分析了开挖爆破振动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控制与评价标准,为工程施工和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期刊2019年10期)

张逵[3](2019)在《考虑频率影响的隧洞开挖爆破振动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场隧洞爆破开挖同时开展爆破振动速度测试,由试验得到各测点水平径向(指向爆心)和垂直向的最大振动速度及相应的振动主频.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到爆破振动最大速度和爆破振动主频的预测经验公式.结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4-2014)中安全允许的质点振动速度和主频之间的关系,对隧洞开挖爆破振动安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测点与爆心距离为20~80 m时,测点水平径向最大振动速度为10.8~1.3 cm/s,水平径向主频为75~125 Hz;测点垂直向最大振动速度为8.7~1.6 cm/s,垂直向主频为72~115 Hz,爆破振动在安全允许范围内.(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明,严松宏,潘春阳,张旭斌[4](2019)在《富水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流固耦合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东岗站后配线区间大断面隧道洞身黄土层含水率达到28.5%左右,饱和度达95%以上,施工中会诱发初期支护沉降变形过大、围岩长时间难于稳定等复杂问题。文章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数据,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基于流固耦合和不耦合效应,分析对比了富水大断面黄土隧道采用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的初期支护受力和变形特征、地表沉降及孔隙水压力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该地层条件下,考虑流固耦合作用较不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地表沉降、初期支护竖向和水平位移无论是增长速率还是最终值都要大,后期无明显减小,且更接近现场实测值,但两者作用下的初期支护受力变化不大;基于流固耦合效应,采用CRD六部法在地表沉降和隧道变形控制效果方面更加有利,两种工法初期支护受力数值近似,但分布形式不同;流固耦合作用下,地下水水力梯度较大的地方主要位于隧道边墙和仰拱,施工时易发生渗漏,同时应做好拱部喷混凝土密实和回填注浆等,防止渗流场发生转移。(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刁钰,贾镇阳,李光帅,褚振西,高泽东[5](2019)在《考虑基坑开挖效应时隧道施工对桩受力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建地铁隧道会对临近桩基础造成影响,而通常高层建筑是在地下室之下设置桩基础。受地下室基坑开挖影响的桩基础,其工作时的受力状态与桩顶直接加载工况不同,对隧道施工的响应也不同。文章基于弹性力学Mindlin解和显式算法,并引入了亚塑性桩-土接触面本构,建立考虑基坑开挖效应的桩在正常工作时的内力与摩阻力分布。进一步基于Loganathan-Poulos解,引入隧道开挖位移场,研究隧道开挖对工程桩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基坑开挖影响时,桩工作荷载状态下侧穿和下穿隧道引起的桩身位移,明显大于不考虑基坑开挖影响时结果;摩阻力分布与不考虑基坑开挖条件下有明显的不同。(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辛法,崔岚,张军[6](2019)在《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围岩虚拟支护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两阶段分析法,针对静水压力下的圆形隧道,提出了一种预测理想弹塑性、应变软化、弹脆塑性围岩下虚拟支护力的数值方法。根据该方法,首先给出了隧道纵向变形曲线与围岩特征曲线的求解程序,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工况下围岩应力应变一致性对虚拟支护力进行耦合求解。通过与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论证了本文方法的优势。同时还探讨了临界塑性软化系数、岩体质量、初始应力、剪胀系数对虚拟支护力与开挖面空间效应的影响规律,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许多关于隧道掘进的数值模拟研究或实际工程中,经常基于弹性假定计算应力释放率,相应的支护设计并不安全。(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涛,宋静,翟超[7](2019)在《考虑时空效应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津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工况下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护桩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竖向位移、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变化规律,对其所受到的时空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施工对支护桩及周边环境具有显着的时空效应影响,位移主要发生在土方开挖阶段,尤其是土方开挖阶段第叁步,位移增量较大,变化速率较快,在基坑底板施工完成后,位移逐渐趋于稳定;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呈现出"鼓肚"状变化趋势,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开挖面附近;周边地表位移最大值点出现在距离基坑边6 m(即0.51H)位置处,位移变化曲线呈盆状,至基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成时,最大位移出现在DB2-3监测点,位移值为-22.7 mm,约为0.19H%;提出建议在基坑南侧和西侧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取代原设计支护形式的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周明飞[8](2019)在《基于时空效应的深基坑开挖变形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城市空间严重紧缺现象,带来一系列的交通拥堵问题。然而,继续在已饱和的地面建造更多的道路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一种环保、快捷的地下交通方式——地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造中。本文以长春地铁2号线某车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了理论分析、现场监测以及FLAC3D数值软件模拟等方式,探讨了时空效应下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内支撑轴力、深层墙体侧移及坑底土体隆起等四大部位的变形特征,以下为研究分析的内容与结论:(1)系统地分析了基坑变形机理及时空效应下土体变化特征,总结了影响基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基坑变形控制措施,为后续的模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全面介绍了基坑监测仪器及工作原理,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了基坑开挖四种工况下的变形特征,发现基坑不同部位的变形存在一定关联性,是相互作用形成的。(3)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研究车站深基坑模型,分析了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内支撑轴力、深层墙体侧移及坑底土体隆起的变形特征,并将模拟值与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间的异同点。(4)在此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时空效应所引起的变形规律,先后模拟分析了支撑架设时机、挖撑先后顺序、支撑竖向位置及支撑横向间距等不同施工方案给基坑变形带来的影响,证实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确实存在时空效应,并根据模拟结果给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波,杨伟红[9](2019)在《考虑时间效应的隧道开挖叁维沉降预测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随机介质理论进行地铁隧道建设的沉降预测时难以考虑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本文基于正态分布累计函数及随机介质理论,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叁维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分别推导了考虑时间效应的单隧道及双隧道的叁维地表沉降预测公式、地表沉降叁维倾斜率及叁维曲率的计算方法。以北京地铁七号线东延豆各庄站—黑庄户站区间工程为背景,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反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沉降-时间模型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验证了本模型的科学性;根据不同时刻的预测沉降曲面可以计算叁维倾斜和叁维曲率,获得了地表差异沉降及地表沉降曲面的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矿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许旭堂,简文彬,张少波,陈玮,洪儒宝[10](2019)在《基于PhotoInfor的边坡开挖效应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开挖效应对残积土坡坡体内部变形特征及边坡失稳机理的影响,以福宁(福鼎—宁德)高速公路某高路堑边坡为原型,依据相似理论设计地质力学模型所需相似材料及其合理配比,结合自制监测系统和数字照相量测技术,开展基于PhotoInfor的多级边坡开挖效应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多级开挖过程中模型边坡坡体位移及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开挖过程中边坡坡体变形是由缓慢至加速滑动的渐进过程,坡体中部和坡脚开挖时,坡体内部位移增长速率最快;坡体上部位移大于下部土体位移,且从坡体内部向临空面方向位移逐渐增大;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体内部土体应力分布不均,坡脚处应力集中度高,边坡前端推力随着开挖过程逐渐增大;开挖卸载效应打破了边坡原有应力平衡,坡体后缘出现张拉裂隙,裂隙在整个开挖过程中不断发育、扩展和连通,形成贯通裂缝及滑动带,滑动带的形成过程与应力集中→释放→转移→重新调整造成的局部应变集中现象一致;开挖效应具有一定时效性,应力与位移变化并不同步,应变集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此类边坡的早期监测,应以水平位移增长速率为控制指标,后期监测应兼顾水平位移和应力水平增长速率,两者缺一不可。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多级边坡开挖的预警监测和支护加固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开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毛儿盖水电站大调压井在开挖过程中,针对爆破诱发的地震波对已开挖井壁及倒挂混凝土支护影响开展了安全监测工作,实时了解调压井不同部位的围岩变形和动态响应状况,分析了开挖爆破振动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控制与评价标准,为工程施工和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杜磊.基于城市岩体开挖爆破振动效应及安全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9

[2].王勇胜.深大调压井开挖爆破振动效应分析及安全评价[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9

[3].张逵.考虑频率影响的隧洞开挖爆破振动效应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明,严松宏,潘春阳,张旭斌.富水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流固耦合效应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9

[5].刁钰,贾镇阳,李光帅,褚振西,高泽东.考虑基坑开挖效应时隧道施工对桩受力特性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19

[6].辛法,崔岚,张军.考虑开挖面空间效应的围岩虚拟支护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7].陈涛,宋静,翟超.考虑时空效应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变形分析[J].岩土工程技术.2019

[8].周明飞.基于时空效应的深基坑开挖变形机理分析[D].吉林建筑大学.2019

[9].刘波,杨伟红.考虑时间效应的隧道开挖叁维沉降预测模型及应用[J].矿业科学学报.2019

[10].许旭堂,简文彬,张少波,陈玮,洪儒宝.基于PhotoInfor的边坡开挖效应模型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叁维楔形体模型二维楔形体模型计算模型地表外荷载施加示意图地铁一号线开挖后土层竖向应力分布图不考虑渗流效应隧道开挖竖向位移不考虑渗流效应隧道开挖水平位移

标签:;  ;  ;  ;  ;  ;  ;  

开挖效应论文_杜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