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红磷阻燃剂论文_朱超,李惠萍,陈世军,胡子昭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胶囊红磷阻燃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磷,微胶囊,阻燃剂,阻燃,白度,氢氧化铝,乙丙橡胶。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论文文献综述

朱超,李惠萍,陈世军,胡子昭[1](2015)在《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机、无机双层包覆对红磷进行改性合成了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考察了搅拌速度、有机包覆剂、无机包覆剂、温度、红磷粒径、水固比、p H等对合成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影响,并测试其阻燃性能,最终确定温度、无机包覆剂、p H为影响合成反应的主要因素。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到合成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最优条件。所合成的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实际具有的阻燃温度为425℃。(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5年04期)

桑洁,刘咏,化全县,王保明,刘丽[2](2014)在《MQ硅树脂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MQ硅树脂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并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产品的热分解温度进行表征。探讨了相关工艺条件对产品热分解温度的影响,所得优惠工艺条件:M/Q值为0.6,水用量为8倍的六甲基二硅氧烷(MM)和正硅酸乙酯(TEOS)物质的量之和,无水乙醇与六甲基二硅氧烷的质量比为0.9,盐酸用量占总物料质量的1%,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4.0 h。在优惠工艺条件下所得产品的热分解温度为257.6℃。(本文来源于《磷肥与复肥》期刊2014年06期)

桑洁[3](2014)在《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分子聚合材料以比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腐蚀以及绝缘性好等优良性能,逐渐在建筑、汽车、航空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然而,高分子聚合材料易于燃烧,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火灾隐患。阻燃剂是一种可以提高材料抗燃性的助剂,也是改善高聚物抗燃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红磷(RP)作为一种重要的磷系阻燃剂,具有磷含量高、阻燃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存在易稀释、外观呈深红色、易释放出PH3有毒气体等掣肘,难以直接作为阻燃剂使用。微胶囊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通过选取合适的囊材对红磷进行微胶囊包覆,即可很好地改善上述问题。实验选取氢氧化铝和MQ硅树脂作为囊材,以预处理的磷微粉作为囊芯,分别采用化学沉淀法和原位聚合法对红磷进行微胶囊包覆,制备得到了氢氧化铝微胶囊红磷和MQ硅树脂微胶囊红磷。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考察了各因素对产品热分解温度的影响趋势,得到了制备氢氧化铝微胶囊红磷和MQ硅树脂微胶囊红磷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最优工艺条件下产品的吸湿性、颗粒形貌、抗氧化性等性能进行表征,得到实验结果如下:(1)制备氢氧化铝微胶囊红磷工艺中各因素对产品热分解温度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搅拌速率、反应时间、pH值、囊材比例。通过方差分析可知,反应温度、分散剂用量、搅拌速率为高度显着影响因素(P<0.01),反应时间、pH值为显着影响因素(P<0.05)。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为:pH值为7.5,分散剂添加量为0.6%,搅拌速率为300r/min,反应时间为1.0h,反应温度为35℃,囊材比例为100%。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氢氧化铝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热分解温度为328.5℃。(2)制备MQ硅树脂微胶囊红磷工艺中各因素对产品热分解温度的影响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M/Q值、盐酸用量、水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无水乙醇用量。通过方差分析可知,盐酸用量为反应的高度显着影响因素(P<0.01),M/Q值为反应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为:M/Q值为0.6,水用量为8倍的六甲基二硅氧烷(MM)和正硅酸乙酯(TEOS)物质的量之和,无水乙醇用量为0.9%,盐酸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4.0h时。在该条件下制得的MQ硅树脂包覆红磷热分解温度为257.6℃。(3)经500×金相显微镜观察,两种囊材都对原料红磷形成完整包覆。粒度分析显示,包覆过后,产品粒径分布均匀。此外,经两种囊材分别包覆处理后,原料红磷的吸湿性、抗氧化性、PH3气体释放量、pH值变化均较未包覆时有所提升。通过实验表明:经两种囊材微胶囊处理后,原料红磷在保有了本身阻燃的高效性的同时,改善了其热分解温度较低、易稀释、易氧化、PH3气体释放量较大等不利性能,符合阻燃剂开发的高效低毒无卤的趋势,同时大大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张亨,张汉宇[4](2013)在《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制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胶囊红磷的制备方法有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溶胶-凝胶法、溶剂蒸发法、超临界法等。介绍了红磷的物化性质及毒性,叙述了红磷阻燃剂的缺陷、微胶囊红磷的特性和阻燃应用。综述了微胶囊红磷近十年来的制备研究进展情况。(本文来源于《上海化工》期刊2013年02期)

于娜娜,陈东方,秦兵杰,高志谨,朱江兰[5](2013)在《红磷阻燃剂微胶囊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进展情况,讨论了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3年01期)

张亨[6](2012)在《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微胶囊红磷的特性和制备方法。综述了微胶囊红磷近十年来在高聚物(橡胶、聚烯烃、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氨酯、环氧树脂等)中阻燃应用研究的进展情况。(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2年10期)

隋毅,彭宗林[7](2012)在《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在叁元乙丙橡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微胶囊红磷(MRP)作为阻燃剂在叁元乙丙橡胶(EPDM)胶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MRP对EPDM有优异的阻燃作用;在纳米碳酸钙填充的EPDM硫化胶中加入MRP,当其与氢氧化镁或氢氧化铝并用时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能大幅度提高硫化胶的阻燃性能。(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2年08期)

吴朝亮,刘海燕,戴文利[8](2009)在《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红磷是一种优良的阻燃剂,具有高效、抑烟、低毒的阻燃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弊端,如在空气中易吸潮、易氧化并放出剧毒的磷化氢气体;粉尘易爆炸,在大量贮藏时因内部高热而自燃以致酿成重(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09年08期)

舒均杰,易思红[9](2009)在《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红磷阻燃剂的基本特性与应用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了微胶囊化技术在红磷阻燃剂中的应用,探讨了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目前所存在的优化包覆、白度、粒度、复配协效、相容性、消烟抑烟、多功能化以及阻燃抑烟机理等问题。综述了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多功能化、超细化、白度化、复配协效、消烟技术等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09年01期)

李碧英,张帆,彭波[10](2007)在《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并研究了其对聚丙烯材料的氧指数影响。采用XPS、SEM、TG、磷化氢释放量、抗氧化性、吸湿性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红磷阻燃剂微胶囊包覆效果有明显改善作用,其吸湿性、抗氧化性、PH3释放量均大大减少;XPS图谱表明99.5%的红磷已被包覆;扫描电镜显示红磷阻燃剂平均粒径为0.24μm;TG显示红磷阻燃剂的着火点已提高到435℃;氧指数测试结果表明:经红磷阻燃剂阻燃后,聚丙烯的氧指数已提高到28。(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07年09期)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MQ硅树脂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并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产品的热分解温度进行表征。探讨了相关工艺条件对产品热分解温度的影响,所得优惠工艺条件:M/Q值为0.6,水用量为8倍的六甲基二硅氧烷(MM)和正硅酸乙酯(TEOS)物质的量之和,无水乙醇与六甲基二硅氧烷的质量比为0.9,盐酸用量占总物料质量的1%,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4.0 h。在优惠工艺条件下所得产品的热分解温度为257.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论文参考文献

[1].朱超,李惠萍,陈世军,胡子昭.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与制备[J].现代化工.2015

[2].桑洁,刘咏,化全县,王保明,刘丽.MQ硅树脂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工艺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4

[3].桑洁.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工艺研究[D].郑州大学.2014

[4].张亨,张汉宇.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制备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13

[5].于娜娜,陈东方,秦兵杰,高志谨,朱江兰.红磷阻燃剂微胶囊化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3

[6].张亨.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应用研究进展[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2

[7].隋毅,彭宗林.微胶囊红磷阻燃剂在叁元乙丙橡胶中的应用[J].橡胶工业.2012

[8].吴朝亮,刘海燕,戴文利.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09

[9].舒均杰,易思红.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09

[10].李碧英,张帆,彭波.白度化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应用[J].塑料科技.2007

论文知识图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XPS图谱分析微胶囊红磷阻燃剂的热失重谱图MRP的粒径分布曲线红磷阻燃剂颗粒形貌及粒径红磷和微胶囊红磷SEM对比图不同囊材对氧指数的影响

标签:;  ;  ;  ;  ;  ;  ;  

微胶囊红磷阻燃剂论文_朱超,李惠萍,陈世军,胡子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